2011百日共修 發心(五)
爲修持成佛要發殊勝菩提心!
爲度化一切父母衆生要發誓修持成佛!
爲早日圓成佛道要精進認真聞思修行!
發菩提心,首先不能有絲毫的自私自利,否則就沒有真正的菩提心、利他心。無論是世間還是出世間,都要爲了衆生,不能爲自己。即使是出世間的往生與成佛,也不能爲自己。如果我們真心實意地想爲了衆生解脫成佛,就要斷除自私自利。如果還有自私自利,就說明不是純淨的真心,還有混雜。不是真心,就沒有力量,就不能成就。
不斷掉自私自利,生不起世俗菩提心;不斷掉我執我愛,生不起勝義菩提心。菩提心是成佛唯一的因,沒有菩提心,決不能成佛。不成佛,你的斷證功德就不能圓滿,福慧就不能圓滿。若想斷證圓滿、福慧圓滿,想成就圓滿,就要發菩提心。要發菩提心,就要斷掉自私自利,去掉我執我愛。
若要斷除自私自利,就要靠修習願菩提心的學處,即自他平等、自他相換、自輕他重叁種修法。必須把自己看破,把自己放下。
一、願菩提心的學處
(一)修自他平等菩提心
認識到自己和他人都是平等的,都是一樣的。
(二)修自他相換菩提心
不論是在觀修的時候,還是在平時,可以圍繞著苦因、苦果、樂因、樂果這四個層面來修自他相換。
從自己的角度思維。(1)痛苦的果:自己遭受痛苦的時候,要替衆生受苦,把衆生的痛苦都拿到自己的身上來,由自己承受,願衆生得到解脫。(2)痛苦的因:自己生起煩惱或造惡業時,願衆生的煩惱或衆生所造的業障都納入自己的相續,願衆生獲得解脫。自己忏悔時,也要把衆生的罪業一起忏掉。(3)快樂的果:我們獲得快樂,享受福報的時候,應該想著把這些快樂、幸福都回向給衆生,願衆生也能獲得如是的快樂與幸福。(4)快樂的因:把自己的樂因,比如行善、做好事,修行的進步與成就,善根與功德,也要毫無保留地回向給衆生。願它們成爲衆生快樂、解脫、成佛的因,時時都要想著衆生。
從衆生的角度思維。(1)痛苦的果:看到、聽到或者想到衆生遭受痛苦的時候,自己願代替衆生,將衆生所感受的痛苦納入自己的相續,願衆生獲得解脫。(2)痛苦的因:衆生造作惡業,生起煩惱的時候,也要發慈悲心,想拔除其痛苦,給予其安樂,願將衆生的煩惱、業障納入自己的相續,由自己來代替,願衆生不再起煩惱,不再造業,身心能夠獲得解脫。(3)快樂的果:衆生獲得快樂、幸福的時候,不但不嫉妒,反而隨喜,千方百計地想讓衆生的快樂和幸福增長,甚至圓滿。(4)快樂的因:衆生修善業、做功德了,不但不嫉妒,反而能真心地隨喜,而且千方百計地想讓他們的善根和功德增長至圓滿。
處處這樣修自他相換,是解脫自己、成就自己的最佳方法。如果不這樣磨煉、修煉,我們的我執我愛、自私自利永遠都無法斷掉。很多人都不敢修這種法,不僅沒有放下自我,還怕自己受罪、承擔罪業,這種心是成就最大的障礙。你敢面對,心甘情願地替衆生承擔罪業,爲衆生受苦,才是放下了自我,才是真正地爲衆生,才有真正的利他心。佛法經常強調一心、誠心,你發慈悲心、菩提心,必須要去掉自私自利,放下自我,否則就不是一心,不是誠心了。
爲他人著想的利他心才是真正快樂的因,才是真正解脫的方法。前面講了,一切痛苦的來源,一切煩惱的根本就是我執我愛、自私自利。一切快樂的來源,一切成就的根本,是慈悲心、菩提心,就是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就是真正的利他心。你想永遠脫離煩惱,永遠擺脫痛苦,想獲得永恒的快樂,想獲得究竟的成就,就要斷除自私自利,就要修真正的菩提心、利他心。
我曾經給大家講過:一個智者,爲自己的時候會去利益衆生;一個愚者,爲自己的時候會直接爲自己,結果始終得不到自己想要的東西。每一個衆生都想獲得快樂幸福,都願意圓滿自己的福德和智慧。但是那些直接爲自己的人是自私的,是不會得到快樂與幸福的。即使得到了快樂,獲得了幸福,也是暫時的。暫時的快樂與幸福,都離不開行苦、變苦、苦苦叁大根本苦,它本身就是種痛苦。但凡夫是顛倒的,把苦當成樂,把假當成真。我們以前的思想與行爲是錯誤的,學佛修行就是改變,現在就要改變。我們當真的這些都不是真谛,我們當成快樂的這些都不是真正的快樂。應該去尋找真正的諸法實相,應該去找真正永久不變的快樂。你要獲得永久的快樂,要獲得永恒的幸福,就去修利他心,修菩提心,這是唯一的方法。
自他相換這種修法非常殊勝,以前噶當派的格西們極其重視這種修法。在這裏給大家講一個公案。從前,對于新舊派衆多教法以及因明經論無不精通的恰卡瓦格西一次來到甲向瓦格西家,看見他的枕邊有一個小經函,他順手翻閱,看到了其中的一句,“虧損失敗自取受,利益勝利奉獻他。”(一切虧損和失敗都留給自己,一切利益和勝利都奉獻給他人。就是自他相換的修法。真正的菩薩就是這樣的,而我們的行爲正好是相反的。)恰卡瓦格西精通佛理,尤其精通因明,有至高無上的智慧。他覺得這實在是稀有之法,太殊勝了。于是便問:“這是什麼法?”甲向瓦格西告訴他:“這是朗日塘巴尊者造的《修心八頌》中第五頌的後半偈。”(我們也學了《修心八頌》,大家是否如此地重視?)他又問:“那麼,誰有這一竅訣的傳承呢?”甲向瓦格西說:“朗日塘巴尊者本人有。”聽到此話,恰卡瓦格西迫不及待地想去求此法,于是立即起程前往拉薩。到了拉薩以後數日之中,他一邊轉繞覺沃佛像,一邊打聽朗日塘巴的消息。一天傍晚,從朗塘那個地方來了一位麻風病患者。(當時麻風病是無法治愈的病,藏地有很多這樣的患者,他們都到朗日塘巴尊者那裏修自他相換這個法,後來都痊愈了。)恰卡瓦格西向他詢問朗日塘巴尊者的消息,他告訴格西:“朗日塘巴尊者已經圓寂了。”恰卡瓦格西想:若是有繼承者,肯定有這個竅訣。格西就問:“誰是尊者的繼承人呢?”那個人說:“向雄巴格西與多德巴格西,但是他們二人關于誰做法主之事意見不一。”實際上,那兩位格西不是爲了爭做法主發生爭執,造成意見不合的,而是互相推讓法主之位。向雄瓦格西對多德巴格西說:“您年長,經驗豐富、德高望重,請您來做法主,我會像恭敬朗日塘巴尊者一樣恭敬承侍您。”多德巴格西說:“您年輕有爲、學識淵博,理應住持寺廟。”
兩位格西本來是互相觀清淨心,互相推讓的,但是恰卡瓦格西卻聽錯了。(互相觀清淨心、互相推讓,這個很重要。無論是法師的位置,還是輔導員、維那、供主、管家、僧值的位置,都不能爭,應該互相觀清淨心,互相推讓。有些人雖然在嘴上沒有說,但心裏不服:“我的能力比他強,我皈依的時間比他早,我掌握的理論比他多,我爲什麼要服從他,聽從他?”沒有修行的人就是如此。你若是有能力,修行好,更應該支持他,幫助他。修行就是調整心態,放下自我,放下私心,放下對世間的貪著。若一切都能觀爲清淨圓滿,一切都能恭敬承侍,才是真正優秀、有修行的人。在表面上、行爲上不一定要這樣做,但內心裏確實是真切地這樣想,而且完全能做到,才是成就。發心和行爲還不一樣,平時要多多發心,行爲還要根據因緣、場合和具體情況進行調整。心一定要到位。把自己放在最低處,把一切衆生、周圍所有的人都放在最高處,這也是心力。比如,大殿裏沒有位置了,讓你坐在外面的水泥地上,你也能接受。坐哪兒都可以,不是表面裝出來的,而是心裏真的沒有分別,心裏永遠忍讓!行爲上該忍讓的時候一定要忍讓,不該忍讓的時候一定不能忍不能讓。心和行爲有時候可以一致,有時候不一定一致,大家要有智慧。)
但恰卡瓦格西聽錯了,錯誤地聽成了向雄巴格西與多德巴格西爲繼承上師的法位而不合。(可以說這也是一種表法,是爲了讓我們明白:爭位置就是沒有修行。不要總是勾心鬥角,有什麼可爭的啊?爲了這麼一點小小的利益就爭,遇到了更大的利益,就更沒有修行了。我們這裏是佛菩薩的加工廠,爲什麼我敢說這種話呢?因爲我們現在所學修的是正法,誰能學修正法,誰就能成菩薩!誰能學修正法,誰就能成佛!但你是不是這塊料?佛法講根基,講因緣。若你不是這個根基,若你沒有這個因緣,就可以說你不是這塊料,最起碼你現在還不是菩薩、佛的料,所以我們這裏加工不了你。這麼多天,我們講了這麼多道理,自己好好地衡量衡量,好好地對照對照,什麼叫學佛?什麼叫修行?如何才能成就?如何才能成佛?如果自己不是這塊料,沒有這個機緣,就不要浪費時間,不要在這裏影響別人。)
恰卡瓦格西聽錯了。心想,他們肯定沒有此法的傳承。(一切虧損和失敗留給自己,一切勝利和利益都獻給他人。若是有這個法的傳承,他們不可能爭法主的位置。)現在誰還會有此法的傳承呢?格西到處詢問,有人告訴他,夏日瓦格西有此法的傳承。于是,他便前去拜見夏日瓦格西。當時,夏日瓦格西正在爲數千僧衆傳講衆多經論。恰卡瓦格西聽了幾天,但是講經者對自己所要求的法卻只字未提。他想:“不知這位格西到底有沒有此法的傳承,應當問清楚。如果有此法的傳承,我就住下來;如果沒有,我就離開。”
一天,在夏日瓦格西繞塔的時候,恰卡瓦格西來到夏日瓦格西面前,將自己的披單鋪在地上,(這是表示虔誠、恭敬。)請求夏日瓦格西在此稍坐片刻,有個問題要請教。上師說…
《2011百日共修 不共之五內加行 發心(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