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2011百日共修 不共之五内加行 发心(五)

  2011百日共修 发心(五)

   为修持成佛要发殊胜菩提心!

   为度化一切父母众生要发誓修持成佛!

   为早日圆成佛道要精进认真闻思修行!

   发菩提心,首先不能有丝毫的自私自利,否则就没有真正的菩提心、利他心。无论是世间还是出世间,都要为了众生,不能为自己。即使是出世间的往生与成佛,也不能为自己。如果我们真心实意地想为了众生解脱成佛,就要断除自私自利。如果还有自私自利,就说明不是纯净的真心,还有混杂。不是真心,就没有力量,就不能成就。

  

   不断掉自私自利,生不起世俗菩提心;不断掉我执我爱,生不起胜义菩提心。菩提心是成佛唯一的因,没有菩提心,决不能成佛。不成佛,你的断证功德就不能圆满,福慧就不能圆满。若想断证圆满、福慧圆满,想成就圆满,就要发菩提心。要发菩提心,就要断掉自私自利,去掉我执我爱。

  

   若要断除自私自利,就要靠修习愿菩提心的学处,即自他平等、自他相换、自轻他重三种修法。必须把自己看破,把自己放下。

  

   一、愿菩提心的学处

  

   (一)修自他平等菩提心

  

   认识到自己和他人都是平等的,都是一样的。

  

   (二)修自他相换菩提心

  

   不论是在观修的时候,还是在平时,可以围绕着苦因、苦果、乐因、乐果这四个层面来修自他相换。

  

   从自己的角度思维。(1)痛苦的果:自己遭受痛苦的时候,要替众生受苦,把众生的痛苦都拿到自己的身上来,由自己承受,愿众生得到解脱。(2)痛苦的因:自己生起烦恼或造恶业时,愿众生的烦恼或众生所造的业障都纳入自己的相续,愿众生获得解脱。自己忏悔时,也要把众生的罪业一起忏掉。(3)快乐的果:我们获得快乐,享受福报的时候,应该想着把这些快乐、幸福都回向给众生,愿众生也能获得如是的快乐与幸福。(4)快乐的因:把自己的乐因,比如行善、做好事,修行的进步与成就,善根与功德,也要毫无保留地回向给众生。愿它们成为众生快乐、解脱、成佛的因,时时都要想着众生。

  

   从众生的角度思维。(1)痛苦的果:看到、听到或者想到众生遭受痛苦的时候,自己愿代替众生,将众生所感受的痛苦纳入自己的相续,愿众生获得解脱。(2)痛苦的因:众生造作恶业,生起烦恼的时候,也要发慈悲心,想拔除其痛苦,给予其安乐,愿将众生的烦恼、业障纳入自己的相续,由自己来代替,愿众生不再起烦恼,不再造业,身心能够获得解脱。(3)快乐的果:众生获得快乐、幸福的时候,不但不嫉妒,反而随喜,千方百计地想让众生的快乐和幸福增长,甚至圆满。(4)快乐的因:众生修善业、做功德了,不但不嫉妒,反而能真心地随喜,而且千方百计地想让他们的善根和功德增长至圆满。

  

   处处这样修自他相换,是解脱自己、成就自己的最佳方法。如果不这样磨炼、修炼,我们的我执我爱、自私自利永远都无法断掉。很多人都不敢修这种法,不仅没有放下自我,还怕自己受罪、承担罪业,这种心是成就最大的障碍。你敢面对,心甘情愿地替众生承担罪业,为众生受苦,才是放下了自我,才是真正地为众生,才有真正的利他心。佛法经常强调一心、诚心,你发慈悲心、菩提心,必须要去掉自私自利,放下自我,否则就不是一心,不是诚心了。

  

   为他人着想的利他心才是真正快乐的因,才是真正解脱的方法。前面讲了,一切痛苦的来源,一切烦恼的根本就是我执我爱、自私自利。一切快乐的来源,一切成就的根本,是慈悲心、菩提心,就是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就是真正的利他心。你想永远脱离烦恼,永远摆脱痛苦,想获得永恒的快乐,想获得究竟的成就,就要断除自私自利,就要修真正的菩提心、利他心。

  

   我曾经给大家讲过:一个智者,为自己的时候会去利益众生;一个愚者,为自己的时候会直接为自己,结果始终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每一个众生都想获得快乐幸福,都愿意圆满自己的福德和智慧。但是那些直接为自己的人是自私的,是不会得到快乐与幸福的。即使得到了快乐,获得了幸福,也是暂时的。暂时的快乐与幸福,都离不开行苦、变苦、苦苦三大根本苦,它本身就是种痛苦。但凡夫是颠倒的,把苦当成乐,把假当成真。我们以前的思想与行为是错误的,学佛修行就是改变,现在就要改变。我们当真的这些都不是真谛,我们当成快乐的这些都不是真正的快乐。应该去寻找真正的诸法实相,应该去找真正永久不变的快乐。你要获得永久的快乐,要获得永恒的幸福,就去修利他心,修菩提心,这是唯一的方法。

  

   自他相换这种修法非常殊胜,以前噶当派的格西们极其重视这种修法。在这里给大家讲一个公案。从前,对于新旧派众多教法以及因明经论无不精通的恰卡瓦格西一次来到甲向瓦格西家,看见他的枕边有一个小经函,他顺手翻阅,看到了其中的一句,“亏损失败自取受,利益胜利奉献他。”(一切亏损和失败都留给自己,一切利益和胜利都奉献给他人。就是自他相换的修法。真正的菩萨就是这样的,而我们的行为正好是相反的。)恰卡瓦格西精通佛理,尤其精通因明,有至高无上的智慧。他觉得这实在是稀有之法,太殊胜了。于是便问:“这是什么法?”甲向瓦格西告诉他:“这是朗日塘巴尊者造的《修心八颂》中第五颂的后半偈。”(我们也学了《修心八颂》,大家是否如此地重视?)他又问:“那么,谁有这一窍诀的传承呢?”甲向瓦格西说:“朗日塘巴尊者本人有。”听到此话,恰卡瓦格西迫不及待地想去求此法,于是立即起程前往拉萨。到了拉萨以后数日之中,他一边转绕觉沃佛像,一边打听朗日塘巴的消息。一天傍晚,从朗塘那个地方来了一位麻风病患者。(当时麻风病是无法治愈的病,藏地有很多这样的患者,他们都到朗日塘巴尊者那里修自他相换这个法,后来都痊愈了。)恰卡瓦格西向他询问朗日塘巴尊者的消息,他告诉格西:“朗日塘巴尊者已经圆寂了。”恰卡瓦格西想:若是有继承者,肯定有这个窍诀。格西就问:“谁是尊者的继承人呢?”那个人说:“向雄巴格西与多德巴格西,但是他们二人关于谁做法主之事意见不一。”实际上,那两位格西不是为了争做法主发生争执,造成意见不合的,而是互相推让法主之位。向雄瓦格西对多德巴格西说:“您年长,经验丰富、德高望重,请您来做法主,我会像恭敬朗日塘巴尊者一样恭敬承侍您。”多德巴格西说:“您年轻有为、学识渊博,理应住持寺庙。”

  

   两位格西本来是互相观清净心,互相推让的,但是恰卡瓦格西却听错了。(互相观清净心、互相推让,这个很重要。无论是法师的位置,还是辅导员、维那、供主、管家、僧值的位置,都不能争,应该互相观清净心,互相推让。有些人虽然在嘴上没有说,但心里不服:“我的能力比他强,我皈依的时间比他早,我掌握的理论比他多,我为什么要服从他,听从他?”没有修行的人就是如此。你若是有能力,修行好,更应该支持他,帮助他。修行就是调整心态,放下自我,放下私心,放下对世间的贪着。若一切都能观为清净圆满,一切都能恭敬承侍,才是真正优秀、有修行的人。在表面上、行为上不一定要这样做,但内心里确实是真切地这样想,而且完全能做到,才是成就。发心和行为还不一样,平时要多多发心,行为还要根据因缘、场合和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心一定要到位。把自己放在最低处,把一切众生、周围所有的人都放在最高处,这也是心力。比如,大殿里没有位置了,让你坐在外面的水泥地上,你也能接受。坐哪儿都可以,不是表面装出来的,而是心里真的没有分别,心里永远忍让!行为上该忍让的时候一定要忍让,不该忍让的时候一定不能忍不能让。心和行为有时候可以一致,有时候不一定一致,大家要有智慧。)

  

   但恰卡瓦格西听错了,错误地听成了向雄巴格西与多德巴格西为继承上师的法位而不合。(可以说这也是一种表法,是为了让我们明白:争位置就是没有修行。不要总是勾心斗角,有什么可争的啊?为了这么一点小小的利益就争,遇到了更大的利益,就更没有修行了。我们这里是佛菩萨的加工厂,为什么我敢说这种话呢?因为我们现在所学修的是正法,谁能学修正法,谁就能成菩萨!谁能学修正法,谁就能成佛!但你是不是这块料?佛法讲根基,讲因缘。若你不是这个根基,若你没有这个因缘,就可以说你不是这块料,最起码你现在还不是菩萨、佛的料,所以我们这里加工不了你。这么多天,我们讲了这么多道理,自己好好地衡量衡量,好好地对照对照,什么叫学佛?什么叫修行?如何才能成就?如何才能成佛?如果自己不是这块料,没有这个机缘,就不要浪费时间,不要在这里影响别人。)

  

   恰卡瓦格西听错了。心想,他们肯定没有此法的传承。(一切亏损和失败留给自己,一切胜利和利益都献给他人。若是有这个法的传承,他们不可能争法主的位置。)现在谁还会有此法的传承呢?格西到处询问,有人告诉他,夏日瓦格西有此法的传承。于是,他便前去拜见夏日瓦格西。当时,夏日瓦格西正在为数千僧众传讲众多经论。恰卡瓦格西听了几天,但是讲经者对自己所要求的法却只字未提。他想:“不知这位格西到底有没有此法的传承,应当问清楚。如果有此法的传承,我就住下来;如果没有,我就离开。”

  

   一天,在夏日瓦格西绕塔的时候,恰卡瓦格西来到夏日瓦格西面前,将自己的披单铺在地上,(这是表示虔诚、恭敬。)请求夏日瓦格西在此稍坐片刻,有个问题要请教。上师说…

《2011百日共修 不共之五内加行 发心(五)》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