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2011百日共修 不共之五內加行 發心(四)

  2011百日共修 發心(四)

   爲修持成佛要發殊勝菩提心!

   爲度化一切父母衆生要發誓修持成佛!

   爲早日圓成佛道要精進認真聞思修行!

   從本體的角度講,菩提心有勝義菩提心和世俗菩提心兩種。一地以上的菩薩才具有真正的勝義菩提心,一地以下的菩薩只有相似的勝義菩提心。勝義菩提心就是證悟諸法的本性與真谛。它不是通過儀軌或方法獲得的,而是要消業、積福,最後通過上師的竅訣才能領悟、證得。世俗菩提心主要是一地以下的菩薩所具有的發心。凡夫菩薩只有資糧道、加行道的發心。資糧道也分大道、中道、小道。剛進入大乘妙道的階段是小道。沒有入道之前,只有相似的世俗菩提心,沒有真正的世俗菩提心。入道以後才有真正的世俗菩提心。通過儀軌,可以發世俗菩提心、受菩薩戒。

  

   現在我們主要以甚深派傳承的儀軌發願、行菩提心,同時受菩薩戒。其他,如廣行派也有單獨發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的儀軌,而且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是分開發的,是有次第的。先發願菩提心,再發行菩提心,不是同時進行的。他們的觀點是:發願菩提心的時候不受菩薩戒,發行菩提心的時候才會受菩薩戒。

  

   寂天菩薩在《入行論》裏講,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好比是想去拉薩和去拉薩的行動,是一個心,但是願菩提心是沒有行動的,行菩提心是有行動的。僅僅在心裏想或者發誓發願,爲衆生想獲得圓滿佛果,這是願菩提心;這樣的心有行動的攝持,就是行菩提心。有這樣的心,但沒有行動攝持的時候,這是願菩提心;有行動的時候,就是行菩提心。剛開始時,願、行菩提心不是一體的;發行菩提心以後,願、行菩提心是一體的。我們可以這樣理解與發心。

  

   但現在主要是依全知無垢光尊者的觀點與教言:願菩提心是爲果發的誓,行菩提心是爲因發的誓,是兩種發心。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不是一體的,是兩種決心。願菩提心是爲衆生想成佛的誓願與決心,行菩提心是爲了成佛而修持六度萬行,學習菩薩的學處。

  

   也許有人會提出疑問:“願菩提心是想獲得佛果的願望,行菩提心是一種行爲,行爲怎麼會是心?如果不是心,就不是菩提心了。”是的,行爲不是菩提心。菩提心就是一種決心,尤其是成佛的決心,佛的智慧才是真正的菩提。真正的菩提心是勝義菩提心。但是獲得佛果的這個因與方法,也可以叫菩提心,也可以叫菩提。所以我們可以這樣理解:一個是爲果發的誓,一個是爲因發的誓。

  

   如彌勒菩薩所說:“發心爲利他,求正等菩提。”這是世俗菩提心的發心。無論是願菩提心還是行菩提心,都要具足兩個條件或兩層含義:第一個條件或第一層含義是“爲利他”,即以悲心去利益盡虛空、遍法界的一切衆生。若沒有悲無量心,利益衆生的心就是假的。那怎樣利益?就是解脫成佛;第二個條件或第二層含義是“求正等菩提”,以智慧求正等菩提,真心想獲得圓滿的菩提果位,即佛果。若沒有智慧,這個心也是假的。菩提是正覺,是覺性,圓滿菩提就是無上正等覺,即佛的果位。

  

   以上內容是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的介紹,菩提心本體的學習到此結束。

  

   接下來我們學習菩薩的學處: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的學處。

  

   一、願菩提心的學處

  

   願菩提心就是爲了度化衆生而發誓成佛。我們已經發願了,並且在相續中獲得了菩薩戒的戒體,接下來就要好好地保護戒體,守護誓言。

  

   首先要真正去掉自私自利,否則我們所說的利他心就是假的,也不可能獲得佛果。如果沒有去掉自私自利,即使學修再精進,再努力,也不能成佛,只會有兩種結果:其一,若沒有斷掉對世間的貪念,只能得到人天福報、善趣的安樂而無法解脫。因爲法隨心不隨相。雖然我們修的法是大乘佛法——波羅蜜乘(菩薩乘)、密宗金剛乘,但若發心不到位,修再高深的法也沒有用,即使修的是出世間法,也會成爲世間法。相反,若發心到位,即使修的是世間法,也會成爲出世間法。其二,若已經斷掉了對世間的貪念,在有出離心的情況下,能得到聲聞和緣覺的果位。盡管斷掉了對世間的貪著,但因爲沒有斷掉自私自利,所以不能得到佛果,連菩薩都做不了。作爲一個大乘行者應該遠離兩邊,只是對輪回生起出離心還不行,還要對涅槃(寂滅)生起出離心。這樣就要了解自私自利的過患,知道自私自利的危害,才會對涅槃(寂滅)生起厭離心、出離心。聲聞和緣覺爲什麼不能利益衆生呢?爲什麼不能成佛,爲什麼斷證功德不能圓滿呢?就是因爲有私心。

  

   前面講了,第一、你求的是利他,要度化衆生,就要去掉自私自利,不然就墮落寂滅邊了;第二,聲聞和緣覺雖然已經有出離心了,已經證悟無我了,但是沒有斷除自私自利心。他們雖然沒有爲自己修世間的福報,但是卻爲自己修出世間聲聞或緣覺的解脫果位。他們的自私自利心還沒有斷,所以斷證功德不能圓滿。你想成佛,必須要去掉自私自利。

  

   想去掉自私自利,就需要修願菩提心的學處:自他平等、自他相換、自輕他重。

  

   (一)修自他平等菩提心

  

   從無始劫以來到現在,我們始終把自己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倍加珍愛。一直在爲自己,沒有爲衆生。現在要去掉這樣的私心,就要修自他平等,即怎樣對待自己,也要如是地對待他人。自己想健康長壽、環境舒適、吃好喝好,其他衆生也同樣如此。自己想獲得安樂、享受快樂,不願意感受痛苦。其他衆生,無論是善趣衆生還是惡趣衆生,也都一樣想獲得快樂和快樂因,不願意感受痛苦和痛苦因。所以要像對待自己一樣去對待他人,這就是修自他平等菩提心。若是沒有修自他平等菩提心,不可能有自他平等的覺悟與智慧。沒有這樣的智慧或境界,就不可能有公平、平等。

  

   現在的人總說世上沒有公平、平等,就是因爲一般的世人都沒有自他平等心或這樣的境界,只有分別。任何時候我們都在保護自己,只爲自己著想,爲了自己的利益,不管他人,這叫自重他輕。現在第一個要去掉的就是自重他輕的這種心態,先修自他平等。

  

   自他平等,就是做到真正的公平。你怎樣想,他人也怎樣想;你要什麼,他人也要什麼;你不要的,他人也不要。你不能爲了自己的快樂去損害他人,那樣就不公平了。他人也願意享受快樂,享受福報,你剝奪他人的快樂,剝奪他人的幸福,就是不公平;你自己不願意煩惱,不願意痛苦,但是卻不擇手段地讓他人起煩惱,讓他人遭受痛苦,就是不公平。

  

   你覺得自己的生命比其他衆生的生命重要,這也不公平。在前面講過,“殺生之上無他罪”。意思是說殺生的罪過最嚴重,沒有比這個罪過更嚴重的了。你殺蚊子、蒼蠅、雞、魚等小動物,就是恃強淩弱!如果眼前是龐大的食肉恐龍,你還敢殺它嗎?恐怕早就逃之夭夭了。你不敢殺恐龍,因爲它比你強,會咬死你,生吞你。而你敢殺害那些小動物,就是因爲它們比你弱,你殺它們就是侵犯!假如現在有一個比你強大成千上萬倍的人,無緣無故地把你殺了,你認爲這公平嗎?這是不是叫侵犯?現在都不敢殺人,一是因爲人有反抗能力,怕他報複;二是因爲有法律,害怕被製裁。我們現在不站在因果的角度,只以世間平常人的觀點來看,你覺得它們比你弱,無法對抗你,你也不會被法律製裁,所以你有膽量、理直氣壯地去殺它們。然而,因果面前人人平等,一切衆生平等。雖然沒有法律的製裁,但是有因果的製裁。你怕進監獄,那你不怕進地獄嗎?今天你殺了一條命,將來要還五百條。作爲一個修行人,一個大乘行者,殺生是絕不允許的,絕不能再做這樣不公平的事情了。

  

   現在我們要修自他平等,就要與一切衆生有福同享。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對自己怎樣,對他人也要那樣;怎樣對待自己,也要怎樣去對待他人,這是重點,一定要抓住這個重點。剛才講的很多內容,沒有講別的大道理,只是诠釋一個簡簡單單的、平等的道理。不要去想不公平的事,不要去做不公平的事,平等地對待自他。

  

   無論是人還是動物,都有生命,都有價值,動物的生命和我們的生命都一樣珍貴。你到動物的世界,到雞的世界問一問,肯定都會說雞的生命重要、珍貴。在雞的世界裏,你就是個“怪物”。它們認爲:我們能飛,這些“怪物”飛不了,連跑、走都費勁;我們一年四季只穿一件衣服,這些“怪物”特別麻煩,冬天換夏天也換,一年四季都要換;我們吃的也簡單,出去走一走,順便就吃飽了。這些“怪物”特別麻煩,要買菜、洗菜、做菜。我們在它們的世界裏,就是“怪物”、“廢物”。

  

   我們不能只站在人類世界,人類環境去考慮。你每天爲了自己的生存不擇手段,傷害了那麼多衆生。雖然雞也免不了傷害他衆,但是它傷害得特別少。我們誤認爲人的生命比我們殺掉的那些動物的生命要珍貴,因爲它們在人類的世界裏無足輕重、無關痛癢。殊不知,在這些動物世界裏,它們也同樣認爲我們的生命沒有價值,生存沒有意義。佛在經中講,各有各的因緣,各有各的因果,所以不能說人的生命比它們的生命重要。

  

   前面也講了,如果沒有好好地利用這個人身去學佛修行,沒有承辦解脫成佛這樣的事業,人真的和畜生沒有什麼區別,甚至很多時候還不如畜生。所以,衆生都是平等的,不要去侵犯強者,也不要去欺負弱者。你侵犯不了強者,是不是就能肆無忌憚地欺負弱者了?別忘了它們都會怨恨我們。因果面前人人平等!因果面前不分強弱!爲什麼我們經常有各種各樣的事,有這麼多的…

《2011百日共修 不共之五內加行 發心(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