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2011百日共修 不共之五內加行 發心(叁)

  2011百日共修 發心(叁)

   爲修持成佛要發殊勝菩提心!

   爲度化一切父母衆生要發誓修持成佛!

   爲早日圓成佛道要精進認真聞思修行!

   通過四無量心的修法,才能在相續中真正地産生菩提心——最究竟的利他心。

  

   我們已經知道了如何真正在自己的相續中生起慈無量心和悲無量心。一般的慈心和悲心不是大乘佛法裏講的慈悲,不是成佛的因。大乘佛法裏講的慈心和悲心,必須是無量的,指對境無量,心態無量,所獲得的善根和功德無量,所以叫無量心。真心地發願拔除一切衆生的痛苦,給予一切衆生安樂;真心地希望叁界一切衆生遠離痛苦和痛苦因,真心地希望叁界一切衆生都能獲得快樂和快樂因。這就是慈心和悲心。

  

   真心地希望叁界一切衆生遠離痛苦和痛苦因。遠離痛苦因,即叁惡業——身惡業、語惡業、意惡業;以及叁種有漏的善業——身善業、語善業、意善業,這些都是輪回的因。遠離痛苦果,即叁界——欲界、色界、無色界;以及叁大根本苦——變苦、行苦、苦苦,也是叁界之苦。

  

   真心地希望叁界一切衆生都能獲得快樂和快樂因。快樂因就是無漏的善業——身善業、語善業、意善業。沒有被煩惱汙染,沒有被煩惱攝持的業,就是無漏的善業。也可以說,就是讓衆生取用,讓衆生圓滿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叁乘的道業與功德。快樂果是指遠離輪回的,即叁菩提果位及成就——阿羅漢、獨覺佛和佛。

  

   我們肩上的責任重大啊!我們每天都在發四無量心,要讓盡虛空遍法界的一切衆生遠離痛苦與痛苦因,獲得安樂與安樂因。在一切諸佛菩薩、上師善知識,一切父母衆生的面,不能發空願,說假話啊!若不去承辦,就是欺騙了十方叁世一切佛菩薩、上師善知識,欺騙了盡虛空、遍法界所有恩重如山的父母衆生。這個罪過非常嚴重!因爲你欺騙的不是一個普通的朋友,欺騙的不是一兩個人,欺騙的也不是一個團體或國家。對境越殊勝、廣大,所修的善根和造的惡業也非同尋常。

  

   我們現在就像斷臂的母親,看見唯一的兒子被洪水沖走一般,急切地想把兒子從水中解救出來,焦急萬分,卻又無能爲力。因爲我們自己還在六道輪回之中,愚癡又顛倒,怎麼能救度衆生?怎麼能幫助這些衆生解脫成佛呢?自己還沒有到達彼岸,還沒有成就,卻要去幫助別人,那無異于兩個人同時落水,誰也救不了誰,都會被激流沖走,結果必將是同歸于盡。因此,我們要下定決心,爲了衆生,先讓自己解脫。

  

   解脫有叁個果位,好比彼岸有叁個碼頭,先做出選擇。其中有聲聞和緣覺,我們不能去那裏,因爲那裏雖然脫離了輪回,超越了叁界,但是沒有利他心,更沒有利益衆生的能力,不是我們要到達的目的地。菩薩雖有一些能力,但不究竟,最終還要依靠佛的智慧與教言,否則不能讓衆生明白善惡取舍之處;雖然一地以上的菩薩也已經擺脫了輪回,超越了叁界,但是一地到十地的菩薩度化衆生的力量非常薄弱,利益衆生的方便不是很圓滿,必須通過勤作——特意、勤奮地去做才能利益衆生。而佛是無勤的,自自然然地就能利益衆生。因此,與佛相比,菩薩也是不究竟的。再者,菩薩的終極目標也是要成佛。所以,成佛是我們唯一的選擇,我們還是要求佛果。我們成佛了,才有度化衆生的能力,才能讓一切衆生遠離痛苦和痛苦因,獲得安樂和安樂因。

  

   所以我們需要發菩提心,通過修行就能生起菩提心。前面已經講了發菩提心的基礎和前提條件,接下來講菩提心的分類。

  

   一、菩提心的分類:

  

   (一)從心力的角度分,菩提心有叁種:如國王之發心、如舟子之發心、如牧童之發心。

  

   第一、如國王之發心。國王首先要降伏敵人,得到自方的擁戴,登上王位,再保護臣民。如同這樣的發心,就是首先自己成就佛果,再去度化衆生,將一切衆生安置于佛地。如國王之發心也叫做廣大欲樂之發心,這種發心者的心力屬于下等。

  

   第二、如舟子之發心。舟子就是船夫,船夫載著所有的乘客一起渡河,同時到達彼岸,不分先後。如同這樣的發心,就是自己要與一切衆生一起成就佛果,同時安置于佛地。如舟子之發心也稱爲殊勝智慧之發心,這種發心者的心力屬于中等,這種心量是很大的。

  

   第叁、如牧童之發心。牧童爲了使牛羊先吃到草,喝到水,免遭豺狼等猛獸的侵害,而將它們趕在最前面,自己隨後而行,保護著它們。如同這樣的發心,就是不顧自己,只顧衆生,先把叁界一切父母衆生安置于佛果以後自己再成佛。如牧童之發心稱爲無與倫比之發心,懷有這種發心的人具有非凡、巨大的心力。如地藏王菩薩的發心:“地獄不空,誓不成佛。”這種心量是最大的。

  

   發心、發願的時候,心量越大越好。心量越大,對治性越強。要遣除我執我愛,降伏自私自利,就要發大心,發大願。但是像《普賢行願品》中的好多願,都是不可能實現的。剛才所講的叁種發心中的後兩種:要讓一切衆生和自己一起到達彼岸,或者要將一切衆生全部安置于佛果後自己再成佛,也是不可能實現的。因爲衆生無邊,不可能有所有衆生都到達彼岸的時候,也不可能有將所有衆生都安置于佛果的時候。盡管如此,也要發願。佛菩薩的發心裏有很多相類似的,那麼這是不是邪見呢?不是。邪見是一種無明,而佛菩薩知道這些不可能實現,但是爲了磨煉心態,對治煩惱,降伏習性,而有意地、明明白白地這樣發心、發誓。

  

   以上叁種發心是從心力的角度,也可以說是從心量的角度進行的區分。

  

   (二)以“地”的界限分,有勝解行之發心、清淨意樂之發心、異熟之發心和斷障之發心。

  

   大乘行者、菩薩所獲得的果位、境界叫“地”。“地”有出世間的,也有世間的。在資糧道、加行道修持的菩薩所獲得的果位、境界,是屬于世間的地,其實這只是相似的地,不是真正的地。真正的地是指出世間的一地到十地。

  

   第一、勝解行之發心:指在資糧道和加行道所發的菩提心,是屬于世間的。在資糧道和加行道的這些菩薩們的相續中,已經有了世俗菩提心。一般來說,勝義菩提心在資糧道是了解,在加行道是領受。但都是比量的,不是現量的,不是親見。不過,雖然是比量,但是也很穩固,所以叫勝解行發心。接下來是見道和修道。

  

   第二、清淨意樂之發心:大乘一地是首次見道,之前只有比量,沒有現量。在一地是首次現量見到了諸法的本性——法性真谛。真正的勝義谛菩提心是從這兒開始的,之前只有相似的,沒有真正的。一地到七地,都是不清淨道,因爲雖然現量見到了諸法的本性,見到了自性光明,斷除了遍計煩惱,但是還沒有徹底斷除俱生煩惱。雖然他們入定的時候,在定中沒有煩惱,但是出定的時候還有一些俱生的、微細的煩惱,所以稱爲不淨道。染汙因就是煩惱,但是不影響他的道業,不影響他應得的成就。再說他已經現量見性,內心裏有無比的喜悅,所以是清淨意樂之發心。

  

   第叁、異熟之發心:八地、九地、十地,這叁地叫清淨地。因爲七地時會斷除所有的煩惱障,細微的煩惱障也都斷掉了,再向上就沒有煩惱了,所以稱爲清淨地。叁清淨地的發心叫異熟之發心。爲什麼稱爲異熟之發心呢?因爲這個時候徹底斷盡了煩惱,自然而然的,很容易就入定了。雖然還有出定和入定的分別,但入定非常自然,所以稱爲異熟。不像七地以前的入定,還需要通過特意、勤作來實現,很費勁;另一方面,叁清淨地雖然不能同比佛的等持境界,但已有很多如同佛一樣的等持,他們利益衆生的事業,不再是七地以前那樣需要特意或勤作,而是自然而爲,就像秋季莊稼成熟了一樣。先前在資糧道、加行道所發的一切願,現在都得以實現,爲此稱爲異熟之發心。

  

   第四、斷障之發心:到最終的時候,會成就一種猶如金剛般的等持,通過這樣的等持能遣除、斷掉所知障、習氣障等所有的障礙,接著在第二刹那就會獲得無上正等正覺的果位,這個時候的發心叫斷障之發心。佛斷證功德圓滿,所以佛地的發心稱爲斷障之發心。

  

   我們通過儀軌發菩提心、受菩薩戒時,念誦“乃至菩提果”,直到獲得菩提果的時候,已經超越了世間的界限了。成佛時,在佛的境界裏,沒有世俗谛的菩提心。通過儀軌而得的世俗谛的菩提心沒有了,但是有勝義谛的菩提心。勝義谛的菩提心是通過修行而證得的,不是通過儀軌而獲得的。通過修行而證得的勝義菩提心那時達到了最圓滿的狀態,還存留在佛的境界裏。

  

   (叁)“一”到“六”的菩提心的分類

  

   一菩提心就是諸法的本性,法性真谛是一真法界;二菩提心,是勝義菩提心和世俗菩提心;叁菩提心是國王之發心、舟子之發心和牧童之發心;四菩提心是勝解行之發心、清淨意樂之發心、異熟之發心和斷障之發心;五菩提心,五是五道,就是資糧道、加行道、見道、修道和無修道之發心;六菩提心即六度:布施度、戒律度、安忍度、精進度、靜慮度和智慧度之發心。

  

   還可以通過二十二種比喻,分成二十二種發心,此處不做詳細介紹。這都是菩提心的分類。

  

   二、菩提心的本體

  

   從本體的角度,菩提心分勝義菩提心和世俗菩提心。勝義菩提心最低的界限是一地。一地之下沒有真正的勝義菩提心,一地以上、見道後的發心,尤其是定中的發心,是勝義谛菩提心。十地以內出定期間的大部分發心,還有一地以下的發心都是世俗菩提心。…

《2011百日共修 不共之五內加行 發心(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