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2011百日共修 不共之五內加行 發心(叁)▪P2

  ..續本文上一頁根據龍欽巴大士的觀點,在佛地只有勝義菩提心,沒有世俗菩提心。

  

   那什麼是勝義菩提心呢?就是現量見到了諸法的本性——遠離八邊戲論的大空性,即見道。這種證悟、覺性叫勝義菩提心。一地以下只有相似的勝義菩提心,沒有真正的勝義菩提心。

  

   世俗菩提心的最低界限是資糧道。資糧道有小資糧道、中資糧道、大資糧道。小道,即剛進入大乘道的時候,是世俗菩提心的最低界限。之前只有相似的世俗菩提心,沒有真正的世俗菩提心。

  

   叁、發菩提心的方法

  

   發世俗菩提心容易,但是真正生起來世俗菩提心不容易。入佛門和入道不一樣,尤其要入大乘妙道,必須要在相續中生起最基本的世俗菩提心,即願、行菩提心。這裏要求的不是發,而是生起。我們通過各種方法、方式特意發,叫發菩提心。生起菩提心是指在相續中自然而然就有利他心和決心,不是特意發的,不發也有。

  

   發勝義菩提心不需要儀軌,而是需要修與證,否則就沒有勝義菩提心。發世俗菩提心要通過儀軌。

  

   (一)發菩提心、受菩薩戒

  

   在藏地,發菩提心的儀軌主要有兩個,一個是廣行派,是彌勒菩薩的傳承,彌勒菩薩傳給了無著菩薩;一個是甚深派,是文殊菩薩的傳承。現在我們每天讀誦的儀軌,是寂天菩薩《入行論》裏的發心儀軌,是文殊菩薩傳給龍樹菩薩的,龍樹菩薩又傳給寂天菩薩的。寂天菩薩是龍樹菩薩的繼承人,菩提薩垛是寂天菩薩的繼承者,屬于甚深派的傳承。後來,菩提薩垛把這個傳承帶到了藏區。

  

   我們舊譯甯瑪派的開創祖師是蓮花生大士。蓮花生大士和菩提薩垛差不多是同一時間進藏的。當時法王赤松德贊要建桑耶寺,但是遇到了阻礙,就迎請了菩提薩垛。菩提薩垛以悲心加持,還是沒有建成。後來依菩提薩垛的建議,邀請了第二佛蓮花生大士。蓮花生大士降伏了所有製造阻礙的鬼神,修建了桑耶寺。他們在藏地弘揚了顯密圓融的佛法,創建了舊譯甯瑪派。

  

   我們依甚深派寂天菩薩的《入行論》裏的發心儀軌,來發菩提心,受菩薩戒,後面還有願、行菩提心的學處。

  

   首先,通過七支供的方法積累資糧,因爲如果沒有足夠的資糧很難生起菩提心;然後在這個基礎上,在有條件的情況下,在具德的上師善知識面前發菩提心、受菩薩戒。若是沒有條件,自己可以端正身心,以觀想的方式發菩提心、受菩薩戒。

  

   念誦下文:

  

   祈請十方一切出有壞正等覺及十地菩薩摩诃薩衆及諸位大金剛持上師垂念我

  

   正行願行發心者

  

   乃至菩提果 皈依諸如來

  

   正法菩薩衆 如是亦皈依

  

   (叁遍)

  

   如昔諸善逝 先發菩提心

  

   複此循序住 菩薩諸學處

  

   如是爲利生 我發菩提心

  

   複于諸學處 次第勤修學

  

   (誦叁遍受菩薩戒)後贊歎隨喜者

  

   今生吾獲福 善得此人身

  

   複生佛家族 今成如來子

  

   爾後吾當爲 宜乎佛族業

  

   慎莫染汙此 無垢尊貴種

  

   猶如目盲人 廢聚獲至寶

  

   生此菩提心 如是我何幸

  

   今于怙主前 筵衆爲上賓

  

   宴飨成佛樂 普願皆歡喜

  

   發願次第

  

   菩提心妙寶 未生者當生

  

   已生勿退失 輾轉益增長

  

   願不舍覺心 委身菩提行

  

   諸佛恒提攜 斷盡諸魔業

  

   願菩薩如意 成辦衆生利

  

   願有情悉得 怙主慈護念

  

   願衆生得樂 諸惡趣永盡

  

   願登地菩薩 彼願皆成就

  

   “祈請十方一切出有壞正等覺及十地菩薩摩诃薩衆及諸位大金剛持上師垂念我”。“十方”包括一切處;“出有壞正等覺”指佛。出,指超出叁界,也可以說遠離兩邊;有,具有五種智慧;壞,毀壞了四魔;正等覺,證得了無上正等覺果位,就是佛。“十地菩薩摩诃薩”是具有勝義菩提心的菩薩;“諸位大金剛持上師”是指所有的大金剛持上師,具德的上師都是獲得雙運金剛持果位的成就者。“垂念我”意思是聽我、看我、攝受我。祈請十方佛菩薩以及具德的上師們都注視著我,傾聽著我,悲憫著我,攝受著我,我要發心、發願了。在猶如煙海般的佛菩薩、具德上師們面前發誓,祈請他們垂念,自己要皈依和發心了。

  

   “乃至菩提果,皈依諸如來。正法菩薩衆,如是亦皈依。”爲什麼首先要皈依?皈依是一切戒體的根本,不皈依得不到戒體。發菩提心、受菩薩戒也一樣,要想獲得戒體,首先要皈依叁寶。

  

   “乃至菩提果”是時間,“諸如來”是佛,“正法”是法,“菩薩衆”是僧。從現在起直到獲得圓滿佛果之間,我發誓“以佛爲導師,以法爲道路,以僧爲道友”,這是因皈依;我發誓“要獲得佛法僧叁寶的果位”,這是果皈依。念叁遍,相續中就獲得了戒體。

  

   一堂課是多麼重要,多麼嚴肅的一件事,不是隨隨便便的,可你們太隨便了。你們對吃飯都很重視,吃的喝的都要准備齊全,吃的時候也挺認真的。但要上課了,人還在外面,不知道忙些什麼。一點都不積極,一點歡喜心都沒有。你有多大的事?有什麼重要的事啊?很遲緩地進了大殿,在那邊悶悶不樂地修法。要麼是外散,東想西想的;要麼是內收,昏沈睡著了。哪有這樣的修行人?這樣還想成就,做夢吧!虛情假意的,天天、時時都在欺騙著上師善知識,欺騙著十方諸佛菩薩,欺騙著叁界衆生,這都不是一般的對境,自己在那邊還很得意,很安心。能有好結果嗎?還抱怨腿疼、腰疼,犯病了,著魔了……

  

   “如昔諸善逝,先發菩提心。複此循序住,菩薩諸學處。如是爲利生,我發菩提心。複于諸學處,次第勤修學。”你祈請十方諸佛、十地菩薩、十方具德上師善知識,作爲見證者,在他們座前發誓、發願,你自己說的話要記住!你自己立下的誓言一定要做到!

  

   “諸善逝”是我們要模仿的對象。佛有十種別號,“善逝”是其中一種。“如是爲利生,我發菩提心”,發的是願菩提心。“複于諸學處,次第勤修學”,發的是行菩提心。以前的諸如來怎樣爲衆生發願,爲衆生修持,我也怎樣發願,怎樣修持。念叁遍,然後在相續中獲得了菩薩戒的戒體。

  

   最後觀想:佛菩薩、上師們很高興、很滿意,在那邊笑眯眯地對你說:“善男子(善女子),你太有善根了!發菩提心這是殊勝的方便,將來你就可以解脫成佛了,好啊,好啊!”這個時候你對著佛菩薩說:“善哉!”然後也可以這樣觀想:諸佛菩薩與上師們同時發光照耀自己以及所有的衆生,遣除了身心的障礙,獲得了一定的成就。

  

   接著開始贊歎,讓自己歡喜,讓衆生安心。

  

   “今生吾獲福,善得此人身。複生佛家族,今成如來子。” “今天我成爲佛家族的成員了,成爲佛子了,不是凡夫了,這個人身有意義了。”以前我是媽媽的孩子,現在是佛的孩子了。佛有身子、語子、意子。發菩提心、受菩薩戒就成爲佛的意子了。名字變了,稱呼也變了,成爲菩薩了。以前是一個普通的凡夫,現在成爲人天的供養處了。

  

   “爾後吾當爲,宜乎佛族業,慎莫染汙此,無垢尊貴種。”“以後要注意,無論如何,哪怕是遇到生命危險,也決不能自私自利,不能再犯錯誤,尤其是不能玷汙佛的家族,沒有自私自利,沒有過失,唯是功德莊嚴的這一尊貴種姓,必須要承辦合乎種姓的事業——菩薩行,要維護佛家族。”

  

   “猶如目盲人,廢聚獲至寶,生此菩提心,如是我何幸。”“以前我就像個盲人,沒有取舍善惡的雙目,因業力牽引流轉輪回,愚癡顛倒,在世間造業,就相當于撿垃圾一樣。這個時候突然遇到了這樣一個機緣,遇到了大乘佛法,發了菩提心,受了菩薩戒,可以依此機緣,獲得圓滿佛果!猶如一個盲人,在垃圾堆裏撿到了如意寶,多幸運,多有福報,多好啊!”心裏要這樣想,讓自己生起歡喜心。

  

   而你們平常念發心儀軌的時候,都是愁眉苦臉的,就是因爲沒有觀想佛菩薩,沒有觀想好的境界,只觀想不好的了,然後就開始腰疼了,腿疼了,肚子疼了。這都是自心的顯現,心不淨就這樣,都是業障。如若像剛才那樣觀想、思維,心裏充滿了喜悅,根本感覺不到痛苦,哪像你們現在這種狀態?真可憐!

  

   “今于怙主前,宴衆爲上賓。宴飨成佛樂,普願皆歡喜。”這是讓其他衆生歡喜。你招呼那些鬼、神、魔等都來聽、看,“我現在發誓、發願了,我一定要成佛。成佛的時候,邀請你們,可以承辦你們暫時與究竟的利益,你們也可以生起歡喜心,也可以高興高興。”然後在心裏繼續觀想:那些有形無形的衆生都知道了,特別歡喜,奔走相告:“在某某地方,某某人,剛才發願了,發菩提心、受菩薩戒了,說要成佛,要承辦我們暫時和究竟的利益。大家都應該知道,都應該高興,都隨喜啊!”十方叁世一切人與非人,所有的衆生都知道了,普皆歡喜啊!如此觀想後,你也不敢再輕易犯錯誤了,因爲衆生都知道了。

  

   後面的內容就是發願,憶念菩提心的功德。

  

   “菩提心妙寶,未生者當生,已生勿退失,輾轉益增長。願不舍覺心,委身菩提行,諸佛恒提攜,斷盡諸魔業。願菩薩如意,成辦衆生利,願有情悉得,怙主慈護念。願衆生得樂,諸惡趣永盡,願登地菩薩,彼願皆成就。”這都是發願,“菩提心”這個妙寶,不僅自己得到,其他衆生未得到的也應該得到,已經得到的不退失,日日夜夜增長,最終達至圓滿。只發願也不行,從現在開始,還要一步一步地去做,做好事,行菩薩道。

  

   這就是通過儀軌發菩提心、受菩薩戒的方法。此處我們發的是世俗菩提心,即願、行菩提心。但必須要通過修行,最後才能證得勝義菩提心。真正獲得了勝義菩提心,就登地了,那就快了。

  

   (二)發心儀軌

  

   發菩提心、受菩薩戒是大乘波羅蜜乘,還沒有到密乘。密乘是在波羅蜜乘發菩提心的基礎上,再發勝義菩提心。密宗所講的發心完全是勝義谛的,勝義谛的菩提心要有世俗谛菩提心的基礎,所以密乘要有波羅蜜乘的基礎。沒有顯宗的基礎,不會有密宗的境界。沒有通過儀軌發菩提心、受菩薩戒,沒有發世俗菩提心,不會有勝義菩提心。密宗裏所講的菩提心是勝義谛的,世俗谛的菩提心和顯宗一樣。

  

   我們現在修持加行,主要依據麥彭仁波切的《前行念誦儀軌

  開顯解脫道》儀軌。修持發心時,念誦下文:

  

   如同叁世佛佛子 已發最勝菩提心 我亦爲度遍天衆 願發無上勝覺心

  

   (顯宗發心儀軌) 我與無邊諸有情 本來即是正覺尊 了知如是之自性 即發殊勝菩提心 (密宗發心儀軌)

  

   盡力念誦顯宗發心儀軌的四句偈頌,總數合計起來至少要圓滿十萬遍。對于密宗發心儀軌的四句偈頌,也應隨力念誦,多多念誦。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過患敵,

   生老病死猶波濤,願度苦海諸有情。

  

   以佛所獲叁身之加持,法性不變真谛之加持,

   僧衆不退意樂之加持,如是回向發願悉成就!

  

   達雅塔,班贊哲雅阿瓦波達呢耶所哈!

  

《2011百日共修 不共之五內加行 發心(叁)》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