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百日共修 发心(三)
为修持成佛要发殊胜菩提心!
为度化一切父母众生要发誓修持成佛!
为早日圆成佛道要精进认真闻思修行!
通过四无量心的修法,才能在相续中真正地产生菩提心——最究竟的利他心。
我们已经知道了如何真正在自己的相续中生起慈无量心和悲无量心。一般的慈心和悲心不是大乘佛法里讲的慈悲,不是成佛的因。大乘佛法里讲的慈心和悲心,必须是无量的,指对境无量,心态无量,所获得的善根和功德无量,所以叫无量心。真心地发愿拔除一切众生的痛苦,给予一切众生安乐;真心地希望三界一切众生远离痛苦和痛苦因,真心地希望三界一切众生都能获得快乐和快乐因。这就是慈心和悲心。
真心地希望三界一切众生远离痛苦和痛苦因。远离痛苦因,即三恶业——身恶业、语恶业、意恶业;以及三种有漏的善业——身善业、语善业、意善业,这些都是轮回的因。远离痛苦果,即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以及三大根本苦——变苦、行苦、苦苦,也是三界之苦。
真心地希望三界一切众生都能获得快乐和快乐因。快乐因就是无漏的善业——身善业、语善业、意善业。没有被烦恼污染,没有被烦恼摄持的业,就是无漏的善业。也可以说,就是让众生取用,让众生圆满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三乘的道业与功德。快乐果是指远离轮回的,即三菩提果位及成就——阿罗汉、独觉佛和佛。
我们肩上的责任重大啊!我们每天都在发四无量心,要让尽虚空遍法界的一切众生远离痛苦与痛苦因,获得安乐与安乐因。在一切诸佛菩萨、上师善知识,一切父母众生的面,不能发空愿,说假话啊!若不去承办,就是欺骗了十方三世一切佛菩萨、上师善知识,欺骗了尽虚空、遍法界所有恩重如山的父母众生。这个罪过非常严重!因为你欺骗的不是一个普通的朋友,欺骗的不是一两个人,欺骗的也不是一个团体或国家。对境越殊胜、广大,所修的善根和造的恶业也非同寻常。
我们现在就像断臂的母亲,看见唯一的儿子被洪水冲走一般,急切地想把儿子从水中解救出来,焦急万分,却又无能为力。因为我们自己还在六道轮回之中,愚痴又颠倒,怎么能救度众生?怎么能帮助这些众生解脱成佛呢?自己还没有到达彼岸,还没有成就,却要去帮助别人,那无异于两个人同时落水,谁也救不了谁,都会被激流冲走,结果必将是同归于尽。因此,我们要下定决心,为了众生,先让自己解脱。
解脱有三个果位,好比彼岸有三个码头,先做出选择。其中有声闻和缘觉,我们不能去那里,因为那里虽然脱离了轮回,超越了三界,但是没有利他心,更没有利益众生的能力,不是我们要到达的目的地。菩萨虽有一些能力,但不究竟,最终还要依靠佛的智慧与教言,否则不能让众生明白善恶取舍之处;虽然一地以上的菩萨也已经摆脱了轮回,超越了三界,但是一地到十地的菩萨度化众生的力量非常薄弱,利益众生的方便不是很圆满,必须通过勤作——特意、勤奋地去做才能利益众生。而佛是无勤的,自自然然地就能利益众生。因此,与佛相比,菩萨也是不究竟的。再者,菩萨的终极目标也是要成佛。所以,成佛是我们唯一的选择,我们还是要求佛果。我们成佛了,才有度化众生的能力,才能让一切众生远离痛苦和痛苦因,获得安乐和安乐因。
所以我们需要发菩提心,通过修行就能生起菩提心。前面已经讲了发菩提心的基础和前提条件,接下来讲菩提心的分类。
一、菩提心的分类:
(一)从心力的角度分,菩提心有三种:如国王之发心、如舟子之发心、如牧童之发心。
第一、如国王之发心。国王首先要降伏敌人,得到自方的拥戴,登上王位,再保护臣民。如同这样的发心,就是首先自己成就佛果,再去度化众生,将一切众生安置于佛地。如国王之发心也叫做广大欲乐之发心,这种发心者的心力属于下等。
第二、如舟子之发心。舟子就是船夫,船夫载着所有的乘客一起渡河,同时到达彼岸,不分先后。如同这样的发心,就是自己要与一切众生一起成就佛果,同时安置于佛地。如舟子之发心也称为殊胜智慧之发心,这种发心者的心力属于中等,这种心量是很大的。
第三、如牧童之发心。牧童为了使牛羊先吃到草,喝到水,免遭豺狼等猛兽的侵害,而将它们赶在最前面,自己随后而行,保护着它们。如同这样的发心,就是不顾自己,只顾众生,先把三界一切父母众生安置于佛果以后自己再成佛。如牧童之发心称为无与伦比之发心,怀有这种发心的人具有非凡、巨大的心力。如地藏王菩萨的发心:“地狱不空,誓不成佛。”这种心量是最大的。
发心、发愿的时候,心量越大越好。心量越大,对治性越强。要遣除我执我爱,降伏自私自利,就要发大心,发大愿。但是像《普贤行愿品》中的好多愿,都是不可能实现的。刚才所讲的三种发心中的后两种:要让一切众生和自己一起到达彼岸,或者要将一切众生全部安置于佛果后自己再成佛,也是不可能实现的。因为众生无边,不可能有所有众生都到达彼岸的时候,也不可能有将所有众生都安置于佛果的时候。尽管如此,也要发愿。佛菩萨的发心里有很多相类似的,那么这是不是邪见呢?不是。邪见是一种无明,而佛菩萨知道这些不可能实现,但是为了磨炼心态,对治烦恼,降伏习性,而有意地、明明白白地这样发心、发誓。
以上三种发心是从心力的角度,也可以说是从心量的角度进行的区分。
(二)以“地”的界限分,有胜解行之发心、清净意乐之发心、异熟之发心和断障之发心。
大乘行者、菩萨所获得的果位、境界叫“地”。“地”有出世间的,也有世间的。在资粮道、加行道修持的菩萨所获得的果位、境界,是属于世间的地,其实这只是相似的地,不是真正的地。真正的地是指出世间的一地到十地。
第一、胜解行之发心:指在资粮道和加行道所发的菩提心,是属于世间的。在资粮道和加行道的这些菩萨们的相续中,已经有了世俗菩提心。一般来说,胜义菩提心在资粮道是了解,在加行道是领受。但都是比量的,不是现量的,不是亲见。不过,虽然是比量,但是也很稳固,所以叫胜解行发心。接下来是见道和修道。
第二、清净意乐之发心:大乘一地是首次见道,之前只有比量,没有现量。在一地是首次现量见到了诸法的本性——法性真谛。真正的胜义谛菩提心是从这儿开始的,之前只有相似的,没有真正的。一地到七地,都是不清净道,因为虽然现量见到了诸法的本性,见到了自性光明,断除了遍计烦恼,但是还没有彻底断除俱生烦恼。虽然他们入定的时候,在定中没有烦恼,但是出定的时候还有一些俱生的、微细的烦恼,所以称为不净道。染污因就是烦恼,但是不影响他的道业,不影响他应得的成就。再说他已经现量见性,内心里有无比的喜悦,所以是清净意乐之发心。
第三、异熟之发心:八地、九地、十地,这三地叫清净地。因为七地时会断除所有的烦恼障,细微的烦恼障也都断掉了,再向上就没有烦恼了,所以称为清净地。三清净地的发心叫异熟之发心。为什么称为异熟之发心呢?因为这个时候彻底断尽了烦恼,自然而然的,很容易就入定了。虽然还有出定和入定的分别,但入定非常自然,所以称为异熟。不像七地以前的入定,还需要通过特意、勤作来实现,很费劲;另一方面,三清净地虽然不能同比佛的等持境界,但已有很多如同佛一样的等持,他们利益众生的事业,不再是七地以前那样需要特意或勤作,而是自然而为,就像秋季庄稼成熟了一样。先前在资粮道、加行道所发的一切愿,现在都得以实现,为此称为异熟之发心。
第四、断障之发心:到最终的时候,会成就一种犹如金刚般的等持,通过这样的等持能遣除、断掉所知障、习气障等所有的障碍,接着在第二刹那就会获得无上正等正觉的果位,这个时候的发心叫断障之发心。佛断证功德圆满,所以佛地的发心称为断障之发心。
我们通过仪轨发菩提心、受菩萨戒时,念诵“乃至菩提果”,直到获得菩提果的时候,已经超越了世间的界限了。成佛时,在佛的境界里,没有世俗谛的菩提心。通过仪轨而得的世俗谛的菩提心没有了,但是有胜义谛的菩提心。胜义谛的菩提心是通过修行而证得的,不是通过仪轨而获得的。通过修行而证得的胜义菩提心那时达到了最圆满的状态,还存留在佛的境界里。
(三)“一”到“六”的菩提心的分类
一菩提心就是诸法的本性,法性真谛是一真法界;二菩提心,是胜义菩提心和世俗菩提心;三菩提心是国王之发心、舟子之发心和牧童之发心;四菩提心是胜解行之发心、清净意乐之发心、异熟之发心和断障之发心;五菩提心,五是五道,就是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和无修道之发心;六菩提心即六度:布施度、戒律度、安忍度、精进度、静虑度和智慧度之发心。
还可以通过二十二种比喻,分成二十二种发心,此处不做详细介绍。这都是菩提心的分类。
二、菩提心的本体
从本体的角度,菩提心分胜义菩提心和世俗菩提心。胜义菩提心最低的界限是一地。一地之下没有真正的胜义菩提心,一地以上、见道后的发心,尤其是定中的发心,是胜义谛菩提心。十地以内出定期间的大部分发心,还有一地以下的发心都是世俗菩提心。…
《2011百日共修 不共之五内加行 发心(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