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2011百日共修 不共之五內加行 發心(二)

  2011百日共修 發心(二)

   爲修持成佛要發殊勝菩提心!

   爲度化一切父母衆生要發誓修持成佛!

   爲早日圓成佛道要精進認真聞思修行!

   菩提心不是一般的、普通的利他心,因爲它的對境不是小範圍的衆生,而是一切衆生;另一方面,不是給衆生吃的、穿的等一些暫時的利益,而是將衆生安置于佛的境界即佛果,讓他們的福德圓滿、智慧圓滿,永遠、徹底地從痛苦、煩惱中獲得解脫。這種真正的、偉大的、不可思議的利他心,不是誰都有,也不是誰都能做到。它不是無因無緣、隨隨便便就能在相續中生起的,而是需要去修行,去明白真理。

  

   一、四無量心

  

   慈悲喜舍四無量心是修願、行菩提心的方法。爲什麼是無量?一般的慈悲喜舍誰都有,比如母親對孩子的慈悲喜舍,但這不是無量的。對無邊無際的衆生都有慈悲喜舍,這是非常困難的,不是誰都可以做到的,這是我們現在要修的“無量”。

  

   (一)修舍無量心

  

   首先要修舍無量心,就是要舍掉對父母兒女、親朋好友的貪愛和對敵人、仇人的怨恨,看破親友和怨敵的分別,真正明白貪愛和怨恨都是不合理的、錯誤的,要達到一種無愛無恨,一切衆生平等的境界。

  

   我們貪愛親友的理由,其實仇敵也具有這些理由;而我們怨恨仇敵的理由,親友也同樣具有。所以,我們這樣分別地去貪愛、怨恨都是錯誤的。當你真正明白了這個道理,就叫看破。這個時候你心裏的貪愛和怨恨自然就沒有了,就叫放下——放下了貪愛心和怨恨心。

  

   看破是一種智慧,放下是一種解脫,是心靈的解脫。看破和放下指的都是心態,不是行爲。但很多人誤解了,以爲“原來喜歡的現在不喜歡了,原來追求的現在不追求了,這是看破”,“這裏不去了,那個不要了,這是放下”。這些認識都是錯誤的!是否去某一個地方,是否接受某一種事物,不是你說了算的。若是因緣和合了,你不想去也得去,不願意接受也得接受;若是因緣不具足,你想去也去不成,想得也得不到。你的這種想法叫妄想,叫執著,這根本不是看破、放下。看破是看破妄想,放下是放下執著。所以大家以後不要總是患得患失,瞻前顧後的,一切順其自然,一切隨緣。從根本上去解決,從根本上去改變。想直接去改變一個結果或一種顯現的人是凡夫,從因上入手,從根本上去改變,去解決,才是修行人。其實我們的很多思想、行爲和一般的凡夫沒有兩樣,卻還自認爲懂得很多,是學佛修行人。我們要真正明白什麼叫凡夫,什麼叫學佛修行人!

  

   第一步,真正修出親怨平等的狀態,就是看破、放下。即看破、放下了對親朋好友和怨敵仇人的分別念;第二步,在這個基礎上,憶念父母衆生的恩情,發出大愛之心——慈悲心。

  

   修出舍無量心,相續中才能生起真正的慈無量心和悲無量心。慈悲心的基礎是知母、知恩、報恩。我們通過這叁個修法修慈悲心。

  

   (二)修慈無量心和悲無量心

  

   第一、知母:現在我們再進一步地思維:無始劫以來,在流轉輪回的過程中,一切衆生都做過我們的父母,也都做過我們的敵人;衆生無數次地利益過我們,對我們有恩;也無數次地傷害過我們,跟我們有仇。但是我們不能計較他們對我們的傷害,要憶念他們給予我們的幫助與恩德。因爲我們要解脫、要成佛,若是繼續沈浸在他們對我們的傷害中,就無法獲得暫時與究竟的安樂,只會感受痛苦。

  

   痛苦與快樂是怎麼來的?去執著衆生對我們不好的地方,然後生起嗔恨心,不擇手段地想報複他們,這種不清淨的心念不僅在當下使我們感受痛苦,還會導致我們繼續造惡業,將來仍要感受惡果。無論是世間還是出世間,無論是暫時還是究竟,這種記恨、報複的思想和行爲都是非常下劣的,只會給我們帶來更深切的煩惱和痛苦,不會給我們帶來快樂和幸福。所以我們要去掉這些想法,不能從衆生曾經傷害過我們的角度去考慮;如果去憶念衆生對我們的幫助、利益與恩德,我們的內心當下是快樂的、清淨的,並且進一步地想報答他們,這樣會給我們帶來暫時與究竟的快樂。

  

   一個是痛苦的因,一個是快樂的因。我們從現在起應該斷除痛苦的因,修持快樂的因。要想就想恩惠,要記就記恩德,不能想傷害與仇恨。

  

   曾經有兩個人結伴去一個地方,一天兩人發生了矛盾,甲被乙打了一巴掌。甲把這件事寫在了沙灘上;過了幾天甲掉進了河裏,被乙救了起來,甲把這件事刻在了石頭上。乙不明白,就問甲,爲什麼把打他的事記在沙灘上,而把救他的事刻在石頭上?甲回答說,最好不要生起怨恨,即使生起了怨恨,也應該像寫在沙灘上的字,令它很快消失;而任何時候都不能忘記別人的恩德,就像刻在石頭上的字,經久不褪、曆曆在目。爲什麼要這樣做呢?因爲任何時候,仇恨都是痛苦的因,感恩都是快樂的因。如果我們想獲得快樂,不願意感受痛苦,就要忘記怨仇,時刻憶念衆生對我們的幫助和恩德,甚至想著要去報答恩德。

  

   第二、知恩:首先思維現世的母親對我們的恩德。從世間的角度來講,我們的生命是母親給予的,從出生時起,母親慈愛地哺育我們成長,教會我們一切,撫養我們長大成人。母親特別喜歡、疼愛我們,我們現在所擁有的一切也全部是母親給予的。從佛法的角度來講,這個暇滿的人身,現在這樣一個學佛修行的機緣與條件,也是母親給予的。無論是從世間的角度,還是從佛法的角度來看,母親對我們都是恩重如山。沒有母親就沒有我們的今天。仔細思維以後,我們一定會從內心裏對母親生起知恩、報恩之心。

  

   然後再將範圍擴大,思維身邊的衆生以及所有的衆生都在六道輪回中不止一次地做過我的母親。究竟做過多少次呢?佛在經中講:“地土抟成棗核丸,其量不及爲母數。”是說將整個大地的土都抟成棗核大小的丸子,堆在一處,用它們來計量任何一個衆生做我們母親的次數,做一次放一個丸子,做第二次再放一個丸子……直到所有的丸子都放完了,該衆生做我們母親的次數還沒有結束。通過這個比喻我們知道了,每一個衆生做我們母親的次數都是無以計數的,這是知母;衆生做我們母親的時候也和現在的母親一樣,慈愛我們,賦予我們一切,對我們也是恩重如山,這是知恩。

  

   第叁、報恩:我們真的知母、知恩了,就想報恩了。報恩就是要報答她們的恩情。通過對現世的母親生起知恩和強烈的報恩心,再進一步擴大範圍,對一切衆生也生起同樣強烈的感恩和報恩之心。這個時候心裏就會想:母親想要什麼呢?她們都非常想獲得安樂,都不願意感受痛苦。從無始劫以來到現在,她們都想得到快樂、幸福,卻始終沒有得到;她們不願意感受痛苦,卻至始至終沒有離開過痛苦。母親多可憐啊!這樣你的悲憫心就生起來了,就會去找原因。

  

   她們爲什麼這樣?因爲她們是愚癡的、顛倒的,所做和所求是背道而馳的。她們求的是快樂,但是所做的一切卻不是快樂的因;她們不願意感受痛苦,但是所做的一切卻是痛苦的因。她們不知道善惡的標准,也沒做到斷惡行善;她們不明白因果,也沒有做到取舍因果。“她們想得到快樂,我要給予她們快樂,要讓她們修持快樂的因;她們不願意感受痛苦,我就要拔除她們的痛苦,要讓她們斷除痛苦的因。”

  

   想拔除他們的痛苦,這是悲無量心;想給予他們安樂,這是慈無量心。爲什麼說是無量心呢?因爲對境是所有的父母衆生,衆生是無量的,所發的心也是無量的,獲得的功德也是無量的,所以叫無量心。有量、有界限的慈心悲心是升天的因,不能成爲菩提果的因、成佛的因。只有無量才能成爲成佛的因、菩提果的因。

  

   現實中我們所認爲的慈悲、所發的慈悲都是有量、有分別的。我們對窮人、對乞丐可以發慈悲心,但是對富人、貪官卻發不出慈悲心;我們對患病的人可以發慈悲心,但是對健康的人就發不出慈悲心;我們對年邁的老人可以發慈悲心,但是對那些朝氣蓬勃的年輕人就發不出慈悲心,這都是分別。我們所認爲的慈悲,根本不是佛講的慈悲,只是一般的、普通的慈悲,實際上是一種同情!我們發慈悲心的同時,還憎恨那些有錢有權的貪官汙吏、無惡不作的人,那還叫慈悲嗎?

  

   沒吃沒穿沒住,身體患病,暫時無依無靠等,這都不是衆生可憐之處,不是令衆生痛苦的原因。真正的原因就是無明、愚癡、顛倒。無論貧富貴賤,無論健康患病,無論年老年少,衆生都是一樣的愚癡顛倒、煩惱痛苦。其實,沒吃沒穿不一定痛苦,有吃有喝也不一定快樂。我們這些凡夫總想發財,認爲是因爲沒有錢而導致自己煩惱痛苦,這是一種錯誤的觀念。你煩惱痛苦,不是因爲沒有錢,不是因爲沒吃沒穿。若是真正有修行、有智慧,在山洞裏也快樂;若是沒修行、沒智慧,在皇宮裏也痛苦。對一個真正的成就者而言,地獄和天堂沒有區別,皇宮和監獄沒有區別!應該有錢沒錢都快樂,有病沒病都快樂,有權沒權都快樂。就像《快樂之歌》裏講的一樣,怎樣都快樂。如同我們的上師法王如意寶講的一樣,活著也快樂,能弘法利生;死了也快樂,可以去西方極樂世界。自己心中的智慧叫文殊師利,外在的文殊是代表內在的、本具的智慧,真正的智慧在心裏。所以他老人家感恩文殊師利,實際上也就是感恩自己的智慧,因爲自己具有智慧,所以怎樣都快樂。

  

   有分別的愛叫貪心,無分別的愛叫慈悲。其實,我們現在所感受到的所謂的快樂是怎麼來的?也是從愛中來的。但我們現在所具有的愛是分別的…

《2011百日共修 不共之五內加行 發心(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