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百日共修 发心(二)
为修持成佛要发殊胜菩提心!
为度化一切父母众生要发誓修持成佛!
为早日圆成佛道要精进认真闻思修行!
菩提心不是一般的、普通的利他心,因为它的对境不是小范围的众生,而是一切众生;另一方面,不是给众生吃的、穿的等一些暂时的利益,而是将众生安置于佛的境界即佛果,让他们的福德圆满、智慧圆满,永远、彻底地从痛苦、烦恼中获得解脱。这种真正的、伟大的、不可思议的利他心,不是谁都有,也不是谁都能做到。它不是无因无缘、随随便便就能在相续中生起的,而是需要去修行,去明白真理。
一、四无量心
慈悲喜舍四无量心是修愿、行菩提心的方法。为什么是无量?一般的慈悲喜舍谁都有,比如母亲对孩子的慈悲喜舍,但这不是无量的。对无边无际的众生都有慈悲喜舍,这是非常困难的,不是谁都可以做到的,这是我们现在要修的“无量”。
(一)修舍无量心
首先要修舍无量心,就是要舍掉对父母儿女、亲朋好友的贪爱和对敌人、仇人的怨恨,看破亲友和怨敌的分别,真正明白贪爱和怨恨都是不合理的、错误的,要达到一种无爱无恨,一切众生平等的境界。
我们贪爱亲友的理由,其实仇敌也具有这些理由;而我们怨恨仇敌的理由,亲友也同样具有。所以,我们这样分别地去贪爱、怨恨都是错误的。当你真正明白了这个道理,就叫看破。这个时候你心里的贪爱和怨恨自然就没有了,就叫放下——放下了贪爱心和怨恨心。
看破是一种智慧,放下是一种解脱,是心灵的解脱。看破和放下指的都是心态,不是行为。但很多人误解了,以为“原来喜欢的现在不喜欢了,原来追求的现在不追求了,这是看破”,“这里不去了,那个不要了,这是放下”。这些认识都是错误的!是否去某一个地方,是否接受某一种事物,不是你说了算的。若是因缘和合了,你不想去也得去,不愿意接受也得接受;若是因缘不具足,你想去也去不成,想得也得不到。你的这种想法叫妄想,叫执着,这根本不是看破、放下。看破是看破妄想,放下是放下执着。所以大家以后不要总是患得患失,瞻前顾后的,一切顺其自然,一切随缘。从根本上去解决,从根本上去改变。想直接去改变一个结果或一种显现的人是凡夫,从因上入手,从根本上去改变,去解决,才是修行人。其实我们的很多思想、行为和一般的凡夫没有两样,却还自认为懂得很多,是学佛修行人。我们要真正明白什么叫凡夫,什么叫学佛修行人!
第一步,真正修出亲怨平等的状态,就是看破、放下。即看破、放下了对亲朋好友和怨敌仇人的分别念;第二步,在这个基础上,忆念父母众生的恩情,发出大爱之心——慈悲心。
修出舍无量心,相续中才能生起真正的慈无量心和悲无量心。慈悲心的基础是知母、知恩、报恩。我们通过这三个修法修慈悲心。
(二)修慈无量心和悲无量心
第一、知母:现在我们再进一步地思维:无始劫以来,在流转轮回的过程中,一切众生都做过我们的父母,也都做过我们的敌人;众生无数次地利益过我们,对我们有恩;也无数次地伤害过我们,跟我们有仇。但是我们不能计较他们对我们的伤害,要忆念他们给予我们的帮助与恩德。因为我们要解脱、要成佛,若是继续沉浸在他们对我们的伤害中,就无法获得暂时与究竟的安乐,只会感受痛苦。
痛苦与快乐是怎么来的?去执着众生对我们不好的地方,然后生起嗔恨心,不择手段地想报复他们,这种不清净的心念不仅在当下使我们感受痛苦,还会导致我们继续造恶业,将来仍要感受恶果。无论是世间还是出世间,无论是暂时还是究竟,这种记恨、报复的思想和行为都是非常下劣的,只会给我们带来更深切的烦恼和痛苦,不会给我们带来快乐和幸福。所以我们要去掉这些想法,不能从众生曾经伤害过我们的角度去考虑;如果去忆念众生对我们的帮助、利益与恩德,我们的内心当下是快乐的、清净的,并且进一步地想报答他们,这样会给我们带来暂时与究竟的快乐。
一个是痛苦的因,一个是快乐的因。我们从现在起应该断除痛苦的因,修持快乐的因。要想就想恩惠,要记就记恩德,不能想伤害与仇恨。
曾经有两个人结伴去一个地方,一天两人发生了矛盾,甲被乙打了一巴掌。甲把这件事写在了沙滩上;过了几天甲掉进了河里,被乙救了起来,甲把这件事刻在了石头上。乙不明白,就问甲,为什么把打他的事记在沙滩上,而把救他的事刻在石头上?甲回答说,最好不要生起怨恨,即使生起了怨恨,也应该像写在沙滩上的字,令它很快消失;而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别人的恩德,就像刻在石头上的字,经久不褪、历历在目。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因为任何时候,仇恨都是痛苦的因,感恩都是快乐的因。如果我们想获得快乐,不愿意感受痛苦,就要忘记怨仇,时刻忆念众生对我们的帮助和恩德,甚至想着要去报答恩德。
第二、知恩:首先思维现世的母亲对我们的恩德。从世间的角度来讲,我们的生命是母亲给予的,从出生时起,母亲慈爱地哺育我们成长,教会我们一切,抚养我们长大成人。母亲特别喜欢、疼爱我们,我们现在所拥有的一切也全部是母亲给予的。从佛法的角度来讲,这个暇满的人身,现在这样一个学佛修行的机缘与条件,也是母亲给予的。无论是从世间的角度,还是从佛法的角度来看,母亲对我们都是恩重如山。没有母亲就没有我们的今天。仔细思维以后,我们一定会从内心里对母亲生起知恩、报恩之心。
然后再将范围扩大,思维身边的众生以及所有的众生都在六道轮回中不止一次地做过我的母亲。究竟做过多少次呢?佛在经中讲:“地土抟成枣核丸,其量不及为母数。”是说将整个大地的土都抟成枣核大小的丸子,堆在一处,用它们来计量任何一个众生做我们母亲的次数,做一次放一个丸子,做第二次再放一个丸子……直到所有的丸子都放完了,该众生做我们母亲的次数还没有结束。通过这个比喻我们知道了,每一个众生做我们母亲的次数都是无以计数的,这是知母;众生做我们母亲的时候也和现在的母亲一样,慈爱我们,赋予我们一切,对我们也是恩重如山,这是知恩。
第三、报恩:我们真的知母、知恩了,就想报恩了。报恩就是要报答她们的恩情。通过对现世的母亲生起知恩和强烈的报恩心,再进一步扩大范围,对一切众生也生起同样强烈的感恩和报恩之心。这个时候心里就会想:母亲想要什么呢?她们都非常想获得安乐,都不愿意感受痛苦。从无始劫以来到现在,她们都想得到快乐、幸福,却始终没有得到;她们不愿意感受痛苦,却至始至终没有离开过痛苦。母亲多可怜啊!这样你的悲悯心就生起来了,就会去找原因。
她们为什么这样?因为她们是愚痴的、颠倒的,所做和所求是背道而驰的。她们求的是快乐,但是所做的一切却不是快乐的因;她们不愿意感受痛苦,但是所做的一切却是痛苦的因。她们不知道善恶的标准,也没做到断恶行善;她们不明白因果,也没有做到取舍因果。“她们想得到快乐,我要给予她们快乐,要让她们修持快乐的因;她们不愿意感受痛苦,我就要拔除她们的痛苦,要让她们断除痛苦的因。”
想拔除他们的痛苦,这是悲无量心;想给予他们安乐,这是慈无量心。为什么说是无量心呢?因为对境是所有的父母众生,众生是无量的,所发的心也是无量的,获得的功德也是无量的,所以叫无量心。有量、有界限的慈心悲心是升天的因,不能成为菩提果的因、成佛的因。只有无量才能成为成佛的因、菩提果的因。
现实中我们所认为的慈悲、所发的慈悲都是有量、有分别的。我们对穷人、对乞丐可以发慈悲心,但是对富人、贪官却发不出慈悲心;我们对患病的人可以发慈悲心,但是对健康的人就发不出慈悲心;我们对年迈的老人可以发慈悲心,但是对那些朝气蓬勃的年轻人就发不出慈悲心,这都是分别。我们所认为的慈悲,根本不是佛讲的慈悲,只是一般的、普通的慈悲,实际上是一种同情!我们发慈悲心的同时,还憎恨那些有钱有权的贪官污吏、无恶不作的人,那还叫慈悲吗?
没吃没穿没住,身体患病,暂时无依无靠等,这都不是众生可怜之处,不是令众生痛苦的原因。真正的原因就是无明、愚痴、颠倒。无论贫富贵贱,无论健康患病,无论年老年少,众生都是一样的愚痴颠倒、烦恼痛苦。其实,没吃没穿不一定痛苦,有吃有喝也不一定快乐。我们这些凡夫总想发财,认为是因为没有钱而导致自己烦恼痛苦,这是一种错误的观念。你烦恼痛苦,不是因为没有钱,不是因为没吃没穿。若是真正有修行、有智慧,在山洞里也快乐;若是没修行、没智慧,在皇宫里也痛苦。对一个真正的成就者而言,地狱和天堂没有区别,皇宫和监狱没有区别!应该有钱没钱都快乐,有病没病都快乐,有权没权都快乐。就像《快乐之歌》里讲的一样,怎样都快乐。如同我们的上师法王如意宝讲的一样,活着也快乐,能弘法利生;死了也快乐,可以去西方极乐世界。自己心中的智慧叫文殊师利,外在的文殊是代表内在的、本具的智慧,真正的智慧在心里。所以他老人家感恩文殊师利,实际上也就是感恩自己的智慧,因为自己具有智慧,所以怎样都快乐。
有分别的爱叫贪心,无分别的爱叫慈悲。其实,我们现在所感受到的所谓的快乐是怎么来的?也是从爱中来的。但我们现在所具有的爱是分别的…
《2011百日共修 不共之五内加行 发心(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