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百日共修上師瑜伽(六)
爲修持成佛要發殊勝菩提心!
爲度化一切父母衆生要發誓修持成佛!
爲早日圓成佛道要精進認真聞思修行!
一、上師瑜伽的實修方法
(二)七支供
第叁、忏悔支
無始所積罪墮皆忏悔
忏悔支主要對治嗔恨心和害心等煩惱。忏悔時必須要具足四種對治力。
所依對治力:有外在的所依對治力和內在的所依對治力。外在的所依對治力是明觀福田,內在的所依對治力是發菩提心。
做忏悔時,發菩提心非常重要。我們本具的佛性被妄想、分別遮蔽了。通過忏悔去掉這些障礙,本具的光明與佛性,無漏的功德就會自然顯現。我們忏悔、消除業障,不是爲了獲得健康等暫時的利益,而是爲了獲得解脫成佛的果位。我們解脫成佛也不是爲了自己,而是爲了衆生。自己要先到達彼岸——成佛,然後再度化父母衆生,幫助他們到達彼岸、解脫成佛。這樣我們就要消除業障。以這樣的發心進行忏悔,就是內在的所依對治力。
外在的所依對治力,就是前面所講的明觀福田的內容,即自己的根本上師以及曆代傳承上師、本尊、空行、護法及其眷屬等浩如煙海般的殊勝壇城。
厭患對治力:是對自己以身口意造下的惡業生起悔恨之心。
自性罪主要包括:1、十不善業;2、五無間罪;3、近五無間罪;4、四重罪;5、八邪罪等。
1、十不善業:(1)身叁業:殺生、偷盜、邪淫;(2)口四業:妄語、绮語、惡語、兩舌;(3)意叁業:貪心、害心、邪見。
2、五無間罪:(1)殺父;(2)殺母;(3)殺阿羅漢;(4)出佛身血;(5)破和合僧。
3、近五無間罪(與五無間罪相似的五種重罪):(1)汙比丘尼;(2)殺見道菩薩;(3)殺有學僧伽;(4)奪僧伽資具;(5)拆毀靈塔。
4、四重罪:包括居智者之首位、享用密咒師的財産、居比丘頂禮之前、享用修行人的食物。
(1)居智者之首位。應該恭敬、尊敬有智慧的人,讓他坐在前面或坐在上面。若是對智者有不恭敬的心態或行爲,是一種重罪。
(2)享用密咒師的財産。若是不擇手段地占用修密法有成就之人的財産,也是一種重罪。
(3)居比丘頂禮之前。在顯宗裏,尤其是小乘裏,比丘是具足圓滿戒的人,是最值得尊重的人。若是對比丘不尊重或有輕視的態度,也是一種重罪。
(4)享用修行人的食物。在深山裏修持或在生活各方面比較困難的修行人,他們得到食物或籌備資具非常不容易,若是你輕易地享受這些食物或使用這些資具,也是一種重罪。
5、八邪罪:包括謗白法、贊黑法、障礙行善者積資、擾亂信士之心、已入密乘者背棄上師、已入密乘者遠離本尊、已入密乘者脫離道友、已入密乘者舍棄壇城。
(1)謗白法(正法):誹謗正法。
(2)贊黑法(邪法):贊歎邪法。
現在是末法時期,魔化現的上師、邪師或邪法非常多,大家一定要注意,不能輕易地贊歎或誹謗。若是要贊歎或誹謗,一定要黑白分明,否則容易犯這兩種邪罪。
(3)障礙行善者積資。比如自己的先生或太太是信佛的,他(她)要積累資糧,自己卻阻礙,這也是一種邪罪。
(4)擾亂信士之心。信士指的是對法有具足信心的人。有些人對上師非常有信心,如果對他們說些擾亂人心的話,比如說這個法如何不好,或者有比這個法還殊勝的法,或者說上師如何不好,還有比這個上師更好的上師等,也是一種邪罪。自己生不起信心,還影響他人。每個人的緣分、根基不同,既然他人生起了信心,自己就不能說叁道四擾亂他人的心,否則也是一種邪罪。
(5)已入密乘者背棄上師。比如已入密乘者在上師背後說壞話或做壞事,違背或背棄上師,也是一種邪罪。
(6)已入密乘者遠離本尊。應該在每天或固定的時間裏修持本尊。若是長期不修持,也是一種邪罪。
(7)已入密乘者脫離道友。真正的金剛道友是修行上的伴侶,也是成就的助緣。若是長期離開同修道友或金剛道友,不重視共修,也是一種邪罪。
(8)已進入密乘者舍棄壇城。進入密乘要設置壇城或親近壇城。若是不設壇城或不親近壇城,以輕視的態度或長期舍棄壇城,也是一種邪罪。
因爲以前沒給大家講解過四重罪和八邪罪,所以在此處給大家仔細地講解一下。這都屬于造業、造罪。
此外,還有我們會犯的別解脫戒、菩薩戒和密乘戒等。
對往昔所造的惡業、罪孽,生起了無比的畏懼、忏悔之心,這是厭患力,即破惡力。自己對所犯下的罪業,有些能想到,有些想不到。無論自己能否想到,佛菩薩都一清二楚。在上師等對境面前,自己要不覆不藏、發露忏悔。
返回對治力:從今以後誓不再造這些罪業,不再犯這些戒律。這樣堅定的決心就是返回對治力,也是恢複力。
現行對治力:在此處,觀想一切罪障變成黑團彙聚在自己的舌頭上,通過修上師瑜伽的所依境,上師、諸佛菩薩身語意放射出光芒,照耀自己,加持自己,洗掉汙垢,淨除了自己的業障、病障、魔障等罪障,使自己得以清淨。這也是一種忏悔的方法。
業障沒有功德,通過忏悔能清淨,這是業障的功德。修行的過程就是忏悔的過程,忏悔的過程就是知錯改錯的過程。任何時候都要以佛法對照自己,改變自己,改正自己,這才是真正的、實實在在的忏悔,這是非常重要的。否則,念再多的經咒,做再多的善事,也很難消除罪障。大家一定要明白忏悔的重要性,盡心盡力地取舍。若是能這樣處處反省、忏悔,如理如法地精進修行,嗔恨心、害心等煩惱自然就會無影無蹤,這是忏悔支。
第四、隨喜支
輪涅一切諸善作隨喜
隨喜主要是對治嫉妒心。別人有功德了,修行有進步了,有成就了,得到表揚或獎勵了,問題回答得好了,得到世間的一些利益了……雖然自己沒有勾心鬥角,但心裏卻高興不起來,歡喜不起來,這叫嫉妒。現在我們就要對治這樣的煩惱和習氣,修喜心,隨喜他人的功德。
現在人都會說“隨喜”,一開口就是“隨喜”,到處都是“隨喜”。但都是口頭上、表面上的隨喜。內心真的隨著他人歡喜、高興,心裏真的有那種喜悅,這叫隨喜。若是沒有真心隨喜,表面上卻說隨喜,就是騙人的。
隨喜這種心態直接對治了嫉妒心等煩惱,力量不可思議。佛講隨喜的功德非常大。比如,一個人曆盡了千辛萬苦,付出了無數心血,修建了一座寺院,這是一件特別困難的事。而你什麼也沒有付出,僅僅發自內心地隨著歡喜了,就能獲得同樣的功德。也許你隨喜的功德還超越了他親手建寺廟的功德。爲什麼呢?因爲他在建寺廟的過程中也會造一些業。寺廟建成了以後,作爲凡夫,他心裏會覺得自己很有善根,很了不起,也許有這樣的傲慢、執著等不好的心態。而隨喜者沒有這些,在這個過程中也沒有造業,所以僅僅隨喜也許就超過了行善者的善根。
曾經有一個公案。從前,印度的一位國王勝光王,迎請世尊以及眷屬,供齋四個月,還供養其他一切受用。當時有一位以行乞爲生的貧女心想,勝光王是因爲往昔所積累的福德力,才成爲擁有榮華富貴的君王,如今遇到了釋迦牟尼佛這樣殊勝的福田,又積累了這麼大的福德資糧,實在是太稀有、太好了!她完全是發自內心地生起了歡喜心,因此而獲得了無量的福德。世尊清清楚楚地知道此事,傍晚回向功德的時候,世尊對國王說:“你所積累的福德、善根是回向給你自己,還是回向給比你福德善根更大的人?”國王心想:不可能有比我福德、善根還大的人。于是就說:“誰的善根大,就回向給誰吧。”世尊就念了那位貧女的名字做了回向。剛開始國王還很大方,但世尊連續叁天都是這樣做的回向。勝光王心裏十分不悅,于是與諸大臣商議對策。
大臣們最後獻策:明天世尊和他的眷屬前來應供的時候,我們多做些飯菜,讓飲食溢到器具外面,等乞女來撿的時候,我們就連趕帶打攆她走,一定會有效果。國王同意了。到了第二天,那位貧女又來的時候,受到了阻攔,遭到了毆打,不由得生起了嗔恨心,摧毀了善根。當天佛陀便念國王的名字做了回向。
這裏主要講的是隨喜的功德。乞女僅僅是發自內心地隨著歡喜了,沒有做別的,她的善根、福德就超過了國王親自做的善根和福德。這是佛親口講的。所以隨喜的功德不可思議啊!
我們看到他人積累福德和善根,內心不能不高興。誰有進步,誰有成就,就應該隨喜誰,贊歎誰。你再嫉妒,也影響不到他的成就,也無法阻礙他的進步,所以是沒有必要的。但是人都有這種煩惱和習性。很多人明明知道這樣做沒有意義,但是也控製不住。
大家若是真心想隨喜,想改變,就要多看他人的功德,多看他人的優點,多看他人的善根和福德,多隨喜。即使別的什麼都不學不修,只要能真正發自內心地隨喜他人,這本身就是最殊勝的一種修法。隨時隨地,何時何地憶念他人的功德,觀察他人的善根和福德,即使不念經、不念咒,只隨喜…
《2011百日共修 不共之五內加行 上師瑜伽(六)》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