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故今特辨妄想過重。故六識滅,則內外心境一切皆寂滅,如來藏性應念現前。所以特說六識滅爲涅槃也。此經宗趣,與相宗迥不相同,故不立七識。所以世尊隨節說妄想分別通相,以顯即妄即真,爲如來最上一乘禅也。
經旨來意。從二卷初示正行科中。四方便爲能觀之智。二種自性指所破之惑。無四句可離。無聖智可得。乃所顯圓成之理。及離過絕非一科,四節立定。自後略示邪正因果,及廣辨邪正因果,總是廣釋卷初四節之義。其觀察義禅。觀察覺,即前能觀之智,妄想攝受計著覺,即釋前所破之惑。攀緣如禅,即顯前圓成之理。末後如來最上一乘禅,即釋前離過絕非。細觀經旨。前後各應。其理昭然。
經文卷第叁 筆記卷十一之十四
初叁種意生身,五無間種性,乃示因圓。宗說二通,乃示果滿。以果海離言故。
問曰。斷證科,初明妄想不實破我執,言說性空破法執者,何也。 答曰。以外道妄想,專以執我見爲本。而二乘雖離五蘊假我,猶執涅槃爲我。故亦雲心惑亂。故雲煩惱障。然依言說爲法執者。以內教學佛法者。不能離言得義。但執言說爲實法。故今教以離言觀心。爲破法執,斷所知障也。然我執外道居多。法執學佛法者居多。若起信所說我見。亦依所聞佛法而起。此經專破外道神我。故經論意異耳。
問曰。其破法執,經文指語義而說,其旨甚明。若約妄想爲破我執。意旨未顯。以大慧但問妄想。 答曰。一往所說妄想,多指外道。而二乘但兼帶而已。然外道妄想所計著,一我見耳。然大慧雖通問妄想生處。惟世尊約指攝所攝,墮有無外道見,計著我我所生。此所以妄想爲外道我執之本也。其凡夫二乘計五蘊爲我者。經文長行未顯至頌中雲,施設世谛我,諸陰陰施設。其旨的然明矣。更複何疑。
問曰。大乘教中,皆說二執有分別俱生粗細不同。且雲分別二執,從叁賢至初地斷盡。俱生二執,從二地至七地斷我執盡,法執至佛地乃盡。今經說粗細二執一時斷盡。未明其旨。請問其詳。 答曰。此經頓教大乘。意在頓破無明,頓證一心。故二障亦頓斷耳。大經雲,不了第一義,故號爲無明。第一義者,即此經所說第一義谛寂滅一心也。然不了二字,即無明也。了乃知也。經中頻言知自心現量者,謂了第一義心也。且粗細二障因無明而有。今言頓了自心現量。則頓破無明。無明既破。則彼二障又何從而有耶。以真知自體有大智慧光明義故,說名爲智。此即自覺聖智也。若以即心正智,獨照一心寂滅之體,則一切皆離。今因不了,則妄起分別執著,故名妄想。是以此經不說斷無明。單說斷妄想。妄想淨處。即頓證一心。故無漸次先後耳。所謂知幻即離,不作方便。離幻即覺,亦無漸次。故爲頓教大乘。
問曰。轉變章言轉變者,乃一切衆生生死往來舍身受身之情狀也。而獨指外道者,何耶。 答曰。佛說衆生生死往來,受報好醜,乃隨善惡業緣。故說如乳酪酒果等熟,但是異熟隨緣耳。因外道妄計有作者爲轉變主宰。此邪見妄計。故特曉之曰。如是凡愚衆生,自妄想修習生。實無有法爲生滅主宰者。但如幻夢色生,言自妄想修習生。此雲邪師邪教乃分別我執。以一往所說乃分別法執也。
問曰。相續章,乃大慧因聞前佛說轉變相,故即問生死相續義狀。生死乃煩惱障招。而但約言說而問。且舉極果之益以請者,何耶。 答曰。此經旨幽潛。殆非淺識所易窺也。此由前辨果地覺中,佛說覺人法無我,了知二障,斷二煩惱,離二種死,是名佛之知覺。故此斷證科中,約破二執,斷二障,以顯真因也。然所知障,單約執言說爲法執。故大慧以言說爲問。而所答十一相續。皆執言說以爲所知障。以取變易生死者,乃俱生法執也。以障有二。故生死亦二。故末後總以愚夫叁相續乃煩惱障招。俱生我執是乃總結二障。二死皆七識執取所招。故歸過于叁和合計著識爲相續生死之本也。佛意甚明。第淺識者未易見耳。
問曰。前世尊說妄想識滅名爲涅槃。且雲七識不生。今者何以俱生二執歸過于七識。豈不自語相違耶。 答曰。觀佛立言。各有所主。非相違也。以初雲藏識因境界風吹,故起前七識浪爲生滅耳。今顯藏識自性本來涅槃。但因境界風吹,故有生死。若無境界風吹。則自性爲常住涅槃矣。然境界乃五塵境界也。且此塵境,惟心所現,本自如如。若無六識攀緣執取。則諸法如如不動矣。但因六識不了唯心,妄自攀緣執取。則識風鼓扇,返吹藏海,起七波浪。是則起境界風,全是六識之過,而七識不預。以此識依內門轉故,故雲不生。此所以六識一滅,則八識爲自性涅槃矣。今言俱生二執歸過于七識者。以無始來,一向七識單執八識爲我,名我愛執藏。集諸種子,相續生死,名爲結生相續,長劫不斷。乃此識之能,而六識不預焉。以造業者乃六識。受報者八識。相續生死者七識耳。是各就勝能而說。非前後自語相違過也。
問曰。經中一往節節,大慧問中,多舉果德以請。然世尊結顯果德已非一矣。然與正顯果德有何別耶。 答曰。大慧前于節次問中,所言果者。乃爲請說法利。特舉果以顯法益也。世尊即說果德者。乃爲破邪以明真因。乃舉果以證驗真因。皆在因門。非正說果德也。今因行已圓。二障已破。五住已亡。永離二死。歸極一心。因窮果滿。以顯究竟一心之極果。此是正說果德。說二轉依,以顯法身出纏,證真常樂我淨四德。此返妄歸真之極則也。
經文卷第四 筆記卷十五之十八
問曰。當明法身常住,生死涅槃平等處。返妄歸真,業已究竟一心真原矣。大慧乃問刹那者,何耶。 答曰。此正原始要終,結歸一心之極則也。以初問百八義。佛以寂滅一心而答,曰一切皆非。故大慧即問諸識有幾種生住滅。是則迷悟修證,皆生滅門中事也。然大慧初問百八義。總該十界依正,迷悟因果,不出五法叁自性八識二無我四門攝盡。故今征诘諸妄,了悟一心。以顯五法叁自性皆空,八識二無我俱遣。究竟歸趣一心真原。以顯法身極則。以示生死涅槃平等。此是從迷返悟。總屬生滅邊收。皆不出大慧初問二種生滅也。意謂以有相生住滅故,有凡夫外道二乘偏邪之執。以有流注生住滅故,有七地已前菩薩之見。意顯縱悟法身,亦未離生滅妄見。所謂菩提心生,生滅心滅。猶屬生滅。今顯生滅本不生滅義。若了本不生滅。則從前一往所說,皆夢中事。乃妄功用中有修斷耳。故前夢中渡河之喻。以顯有所修證皆夢幻法門。方顯法身向上極則也。以此足見吾佛說始終不說一字,乃頓宗之極則也。
楞伽補遺
據光緒叁十一年金陵刻經處版影印本錄入
據美國萬佛城影印本校對
《觀楞伽阿跋多羅寶經記-楞伽補遺》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