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經以單法爲名,一真法界如來藏心爲體,以圓照覺相爲宗,以離妄證真爲用,以一乘圓頓爲教相。
以單法爲名者,論雲所言法者,謂衆生心。圓覺二字,直指一心以爲法體。此有多稱,亦名大圓滿覺,亦名妙覺明心,亦名一真法界,亦雲如來藏清淨真心。楞伽雲寂滅一心,即起信所言一法界大總相法門。體稱雖多,總是圓覺妙心。唯此一心,乃十法界凡聖迷悟依正因果之本。爲諸佛之本源,號爲法身;爲衆生之心地故名佛性。一切諸法,皆依此心建立,故單以法爲名。其大方廣乃此心法所具體相用叁大之義。然大即體大,謂此一心包法界而有余,擴大虛而無外。橫該豎遍大而無外故名大也。方即相大,又方訓法也,謂此一心爲衆生之佛性,以有此性軌別,一聞佛性便能生解。長劫輪回持而不失。故曰軌生物解任持自性。以無相真心而爲有相之法則,故方爲相大也。廣即用大,以稱此心體周遍無遺,無刹不現,無物不周,故爲用大也。以此法義圓備一心,以此經中直指此心,爲生佛迷悟修證之本。故雲單法爲名也。修多羅是梵語,此雲契經。以凡是佛所說之經,通名契經,謂是契理契機之教。但應機有大小,爲小乘人說者名不了義經,爲大乘人說者,名了義經。謂顯了究竟之極談。以題中通指此經。乃經藏中了義之經,非不了義經也。上十字乃一經所诠之法義,下一經字乃別指當經能诠之文字也。一真法界如來藏心爲體者,經雲入于神通大光明藏。即如來藏清淨心體平等不二。故曰一真,又雲如來法界性,究竟圓滿,是則名爲因地法行。首稱大陀羅尼門,即一法界大總相法門體,爲諸佛之因地,菩薩之行本,故以此爲一經之體也。以圓照覺相爲宗者,經雲一切如來本起因地,皆依圓照清淨覺相,永斷無明,方成佛道。故以爲一經之宗也。離妄證真爲用者,經雲知是空華即無輪轉,又雲知幻即離,離幻即覺。故以此爲用也。一乘圓頓爲教相者,以此經純談覺性,圓修叁觀,頓證一心,雖列二十五輪,但是一心轉換,並無階級次第。故以圓頓爲教相也。 然此五重乃天臺釋經之軌則,攝盡全經之旨趣。故學者開卷了此,則思之過半矣。
初序分
《如是我聞。一時,》
此下至平等法會總名,證信序以諸經之首,皆有此序名爲通序。以阿難請問佛遺命立言證法有所授也。如是我聞者謂阿難結集法藏時,口宣佛言,謂如是之法,我阿難從佛所聞,非臆說也。一時之言本無定指,但是佛與弟子機感會集之時,故凡經皆曰一時。
《婆伽婆,》
亦雲薄伽梵。乃梵音楚夏耳,是佛之果號,此號從來不翻,以有多義故不翻。謂此一語具有六義 : 一、自在; 二、熾盛; 叁、端嚴; 四、名稱; 五、吉祥; 六、尊貴,皆稱佛德。若翻一名則攝義不盡,故存梵語耳。此五不翻之一例也。此爲說法主。
《入于神通大光明藏叁昧正受,一切如來光嚴住持,》
此說經處也。佛有叁身謂法報化。所依土亦有叁,謂寂光實報莊嚴及方便有余。法身佛依寂光土,報身佛依實報土,即廬舍那佛住華藏土,與地上菩薩說華嚴化身。乃釋迦佛依人間靈山舍衛精舍等處爲人天等說叁乘法今說經處。言大神通光明藏者,乃常寂光土,是法身所依,言叁昧此雲正定。正受者乃正定中受用意。顯此經乃法報同體之佛所說,正定正受乃自受法樂之處也。一切如來光嚴住持者,言法性土乃諸佛所證。常寂光土,以光爲嚴,非余寶物莊嚴也。以此寂光乃法身之安宅,故雲住持。即此說處依真便非他佛余處可比,顯法最殊勝也。
《是諸衆生清淨覺地,》
此言寂光乃生佛平等之實際。謂諸佛之安宅。即是衆生本有不迷之覺地。此顯真妄不二之真境也。
《身心寂滅,平等本際,圓滿十方,不二隨順,》
此言寂光真境。乃諸佛衆生若身若心皆同寂滅平等之實際,此體深也。圓滿十方謂用廣,言其用圓滿含裹十方廣大無外也。不二隨順,文倒應雲隨順不二,謂一切聖凡皆歸此中平等一際,故雲隨順不二。
《于不二境現諸淨土。》
上不二境乃諸佛自受法樂之地也,以無身心之相,何有主伴之分。若無主伴,無說無示,則無說法之事矣。今言從不二境現諸淨土者,正顯從自受用現他受用土,乃爲地上菩薩說自性法之報土。此中乃有說聽,然此土中雖有說聽,而如來尚在叁昧未曾出定,何以有說。意顯此經乃法身如來所說之法,顯示離心意意識境界相,此正如來最勝清淨禅,殊非他經可比也,楞伽經中法身說法乃以法證佛,此經以處證佛。二經合觀良有深旨。此從來所未達者請深觀之。
《與大菩薩摩诃薩十萬人俱,其名曰文殊師利菩薩、普賢菩薩、普眼菩薩、金剛藏菩薩、彌勒菩薩、清淨慧菩薩、威德自在菩薩、辨音菩薩、淨諸業障菩薩、普覺菩薩、圓覺菩薩、賢善首菩薩等而爲上首,與諸眷屬皆入叁昧,同住如來平等法會。》
此標伴衆列上首之名也,十二大士舊解皆以叁觀釋其名,然各具其德,似不必拘。言皆入叁昧者,以佛乃即法身之報相,土即寂光之報土,況佛自入叁昧說自性法,豈有聽衆散心而可入耳,故必入叁昧然後可同住此平等法會也。問曰主伴皆在叁昧,則無聽矣,將何以顯法耶,答曰此不思議之妙法也。昔空生岩中宴坐,天帝散花贊爲善說般若。空生曰我實無說。天帝曰尊者以不說說,我以絕聽聽。如此說聽是真般若。了此可信叁昧中善說善聽也。舊說菩薩既有啓請威儀,必有出入之文,或譯人略之。此說太拘,豈不聞那伽常在定無有不定時。豈獨佛常在定而菩薩便不定耶。八地菩薩現叁昧,樂意生身而度生,豈出定耶。若執必出定而有聽受啓請,則不起滅定而現諸威儀,豈非菩薩之事,那因便及此,學者識之。
《于是文殊師利菩薩,在大衆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叁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
此經家敘置問法之威儀也
《大悲世尊,願爲此會諸來法衆,說于如來本起清淨因地法行,及諸菩薩于大乘中,發清淨心,遠離諸病,能使未來末世衆生,求大乘者,不墮邪見。》
此正陳請辭也。問有二意,一問如來因地發心,依何等法,修何等行,而得成佛。二問菩薩于大乘中已發清淨願成佛度生之心,但不知如何用心修行,得正知見,不墮偏邪之病。若蒙開示,則使未來末世衆生有發大乘心者,即依今日所說而修,則不墮邪見矣。此雖爲現在而問,其實多爲未來之機,此悲願之心也。
《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叁請,終而複始。》
此敘置求法之懇誠也。
《爾時,世尊告文殊師利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爲諸菩薩,咨詢如來因地行法,及爲末世一切衆生求大乘者,得正住持,不墮邪見,汝今谛聽,當位汝說。”
此贊善問誡聽許說也。下同。
《時文殊師利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衆默然而聽。》
此欣承法音冥心伫聽也。下同此,以敘十二大士請法之儀。一一皆同其文。最整故不重釋。
《善男子,無上法王有大陀羅尼門,名爲圓覺,流出一切清淨、真如、菩提、涅槃、及波羅蜜,教授菩薩。一切如來本起因地,皆依圓照清淨覺相,永斷無明,方成佛道。》
此直示本起因地也。如來因地獨標圓覺一法,而爲行本。然稱此圓覺爲陀羅尼門者,梵語陀羅尼,此雲總持。謂總一切法持無量義。以此圓覺爲十法界大總相門,體一切聖凡依正迷悟因果,皆依此圓覺一心而爲建立。以無一法而不具,故曰總;因果纖毫不失不壞,故曰持。一切聖凡無不由之,故稱爲門。流出者即由此建立之義。然此覺體爲諸佛之法身,爲衆生本覺之心地,雖染而不染,故曰清淨。從來不妄不變,故稱真如。但以無明障蔽而不現諸佛如來于因地,依此本覺真心,發始覺之智,斷盡無明,始本合一,名究竟覺,爲得菩提之果,還歸寂滅一心,名爲圓寂,是稱涅槃。是知諸佛果德,皆依此圓覺一心建立,故雲流出。然不獨佛果即菩薩因地,諸波羅密亦從此出,故雲及也。以諸佛之因地,爲菩薩之行本,故雲教授,是故一切如來成佛本起之因地,更無別法,皆依此圓覺自性之光明,還照寂滅清淨之覺體相,即性體也。以此圓滿照徹無遺,則無明永斷,圓證法身,唯此一法而已,故曰皆依圓照清淨覺相,永斷無明,方成佛道也。然圓朝即一心叁觀之智,清淨覺相即一心叁谛之體。全經但發明此一句而已。 問曰:此雲有大陀羅尼門名爲圓覺,流出一切雲雲等,與首楞嚴雲有叁摩提名大佛頂首楞嚴王等,語勢似同,義有何別。 答曰:語雖似同,義有少別。以此經直指覺體,爲因地心。彼經以首楞嚴大定爲成佛初心之方便。此體彼用,爲不同耳。然所同者,彼經先以不生滅心爲本修因,依之建立首楞嚴大定。然不生滅心即此覺體,彼首楞嚴定即此圓照清淨覺相。以此圓照,即彼大定。此中覺相,即彼不生滅心,攝用歸體,究竟無二,故皆爲成佛之本。問曰:佛言圓覺陀羅尼門爲如來本起之因地,又曰,清淨真如則爲衆生不迷之佛性,又曰皆依圓照清淨覺相,則本無無明可斷也,忽曰永斷無明,方成佛道。則義不相蒙,敢問其旨。答曰:此義幽深,非粗心可擬。請試言之。然圓覺妙心,乃諸佛衆生平等無二之法身也。以法身流轉五道,名曰衆生,然清淨真如,乃諸佛之法身,衆生之佛性。良由最初一念無明,不覺迷此法身,而成五蘊幻妄之身心,則本有圓覺而爲不迷之佛性,以煩惱不能染,故曰清淨;本來不妄不變,故曰真如。故清淨真如一語,直指衆生迷中之佛性也。以諸佛因地,同是衆生,但能依本覺之佛性,發起始覺之智,斷盡無明,始本合一,名得菩提,還證寂滅一心,故曰涅槃。是則諸佛菩提涅槃之果德,皆從迷返悟,修而後得,故曰永斷無明,方成佛道。然修斷之方,皆依圓覺自性之智光,還照寂滅清淨之心體,故曰圓照清淨覺相。以自性光明一照,則無明頓破,故曰永斷,此…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直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