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頓悟禅。
19上乘禅:禅無深淺,悟有差別,悟我空偏真之理而修者,爲小乘禅;悟我、法皆空所顯之真理而修者,爲大乘禅;若頓悟自心本來清淨,元無煩惱,無漏智本自具足,妙智正信此心是佛,即性是法,依此而修者是上乘禅,又名爲最上乘禅。
上述之19種禅,包括真僞正邪,其1—4爲宗門所不應有;5、6兩種雖可有而無法策進,此兩種禅名死水潛活龍;惟第7種不可親近,近則煩惱增盛;其余皆可參學,唯以棒、喝禅世眼第一,爲頓悟法門。頓根利器者門門皆可頓悟,頓超者法法都可頓超,見性者常常見自本性,明心者處處即明真心。禅師雲:明即是心,無心不明,亦即明法。見即是性,無性不見,見性即見佛,法法不離自性,佛佛不離真心,自性叁寶本來具足,不假他求全憑矢志,應以徹底頓悟爲目的。
南 宗 禅 法
上文已談及菩提達摩之法脈,傳至弘忍禅師後,分爲慧能與神秀兩支:神秀大師因弘法于北方,故稱北宗,其教說盛行于北地;六祖慧能大師則于韶州(今屬廣東)曹溪山說法教化,主張頓悟法門,揚宗風于南方,故稱南宗。
南宗禅之特點爲:禅風已完全擺脫教網,不墮于名相,不滯言說,倡修證不二、迷悟一如之說。指出人人均有本覺之妙心,煩惱妄念非實有,故揚“一超直入如來地”之頓悟,後稱之爲祖師禅,或謂南頓。
慧能大師令人從般若行起修,大師于《壇經》中說:“前念著境即煩惱,後念離境即菩提”。“摩诃般若波羅蜜,最尊最上最第一。無住無往亦無來,叁世諸佛從中出。”“從一般若,生八萬四千智慧。”大師教人所修的,是定慧統一的般若行,故在《壇經》中又說:“定是慧體,慧是定用,即慧之時定在慧,即定之時慧在定,若認此義,即是定慧等學。”從而,我們可知大師的主張是以慧爲定,定在慧中,故其又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如此,則修行者可不離日常生活之行住坐臥而行一直心,于一切法無有執著,定能自利又利他。其禅修亦不必先求入定,或去住靜觀心,是爲最上乘禅。
佛教的修學以戒、定、慧叁無漏學爲基礎。六祖大師對此看法爲:“心地無非自性戒,心地不礙自性慧,心地無亂自性定。”自性雖是無念、無相、無住而如如不動,但其能興起慈悲心廣度一切衆生,故又名心地。心地清淨無染也無是非,故戒行清淨,是爲自性戒;心地離一切境,無有挂礙得大自在,此即智慧現前,故稱爲自性慧;心地于一切境不著有無、染淨、生滅、斷常、一異、去來等相,是爲離一切亂相之自性定。由是而修明心見性,直下承當,則是大師所提倡的最上乘禅法。
慧能大師初見五祖時,即說:“人雖有南北,佛性本無南北;〖HT5,6”SS〗犭〖KG-*2〗葛〖HT5SS〗獠身與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別?”可知六祖未出家之前就是一位佛性論者。大師以佛性論爲依據,提出凡夫即佛,煩惱即菩提,將凡夫與佛、煩惱與菩提劃等號,所不同者只是迷與悟而已。大師這一思想,在其嫡傳弟子永嘉玄覺禅師的《證道歌》裏表達得最爲明白,其中:“君不見,絕學無爲閑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無明實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法身覺了無一物,本源自然天真佛。”即說明見一切法真性,即見佛性。證一切法真性,即證佛果。
此即爲六祖大師“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主要思想。大師弘揚聖教大闡宗風的主要道場是曹溪寶林寺,于大師門下的得法弟子有四十叁人,如行思、懷讓、神會、玄覺、慧忠、法海等,法海集其言行稱《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六祖大師弟子中,出南嶽懷讓和青原行思兩大系統,均爲七祖。讓傳馬祖道一,一傳百丈懷海,海傳沩山靈〖FJF〗NB073〖FJJ〗與黃檗希運兩支派,皆爲十祖。〖FJF〗NB073〖FJJ〗傳仰山慧寂,合爲第一沩仰宗,慧寂爲第十一祖。運傳臨濟義玄,獨爲第二臨濟宗,爲十一祖。思傳石頭希遷,遷傳藥山惟俨與天皇道悟兩支派,皆爲九祖。俨傳雲岩昙晟,晟傳洞山良價,價傳曹山本寂,合爲第叁曹洞宗,本寂爲十二祖。悟傳龍潭崇信,信傳德山宣鑒,鑒傳雪峰義存,存傳雲門文偃與玄沙師備兩支,皆爲第十叁祖。偃爲第四雲門宗,備傳羅漢桂琛,琛傳清涼文益,益爲第五法眼宗,爲第十五祖。玄傳興化存獎,獎傳南院慧 ,
傳負穴延沼,沼傳首山省念,念傳汾陽善昭,昭傳石霜楚圓,圓傳黃龍慧南與楊岐方會兩支派,皆爲第十八祖。南爲第六黃龍宗,會爲第七楊歧宗,總爲五家七宗。
以上爲六祖慧能大師把如來慧命的正法眼藏傳付給南嶽和青原以後,法水長流、慧燈永耀,而成爲五家七宗之傳承關系。至此,達摩大師“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之偈語,成爲現實。晚近,只有臨濟之傳承最爲興盛,曹洞亦有相傳,其他各家就很少有傳人了。但總的說,我國後來之禅宗,可說皆爲六祖慧能大師之南宗禅。
但後來由于阿彌陀淨土流傳之影響,南宗禅的許多大師倡禅淨雙修說,遂使禅淨雙修大行于世。
四、禅淨結合
中、初唐時禅淨諸祖爲弘自宗,故互相反駁之事亦常出現,如:慧日、法照大師說禅徒空腹高心,《十疑論》、《念佛鏡》等書中又指出禅宗之偏見,可能是禅宗諸師聞後引起反思,亦可能教運使之,故宋以後倡禅淨雙修之禅師輩出,並逐漸成爲僧侶的主要信仰。蓮池大師在《往生集》卷3《諸聖同歸類》中,列出一大串修習淨土之禅師名單,據該書《略舉尊宿》一節載:
百丈懷海禅師,馬祖傳道嫡子。萬世叢林大宗其立法,祈禱病僧、化送亡僧,悉歸淨土;黃龍新禅師,參覺老得旨,繼席黃龍,宗風大振而切意淨業,有《勸念佛文》行世,令人發哀起信;真歇了禅師,嗣丹霞諄公,洞下一宗至師大顯,後卓庵補陀,庵名孤絕,專意西方,有《淨土說》普勸四衆;慈受深法師,得法長蘆信公,專心念佛,謂修行捷徑無越淨邦,建西方道場,苦口勸衆,翕然化之;石芝曉法師,嗣月堂詢公,洞徹教部,以淨業化人,嘗集大藏諸書,有《樂邦文類》行世;寂堂元禅師,學禅于密庵傑公,笃行念佛叁昧,感金甲神從天而降,夢紅蓮華從地而出,由是十州蓮宗大行;中峰本禅師,得法于高峰妙公,人仰之如山鬥,有《懷淨土詩》百篇盛傳于世;王以甯待製,自稱彌陀弟子;兆悅之翰林《答趙子昂書》,稱西方淨土是真語實語;陳 待製,作《延慶寺淨土院記》,極贊念佛;優昙宗主,居廬山東林善法堂,著《蓮宗寶鑒》,奉旨板行,爲淨土中興雲。贊曰:始百丈,終優昙,曆代尊宿,無不奉行淨土,嗚呼,盛哉!
雖百丈禅師製訂禅林清規,只表現在“祈禱病僧,化送亡僧,悉歸淨土”,然此等諸事實未詳說,其信仰主張亦不明,但其後之禅僧大多兼奉淨土,則是事實。蓮池大師于《竹窗隨筆
念佛不礙參禅》中又說:“禅兼修淨土者如圓照本、真歇了、永明壽、黃龍新、慈受深等諸師,皆禅門大宗匠,而留心淨土,不礙其禅。”特別是經永明延壽禅師在理論上確立了禅淨雙修的理義之後,幾乎使禅淨合修成爲南宗禅的主流。今略述崇信阿彌陀淨土之南宗高僧事迹于後:
永明延壽(904~975),法眼宗文益之法孫。字沖玄,本丹陽人,後遷余杭,俗姓王。年16,曾獻《齊天賦》于吳越王錢〖FJF〗NEC4B〖FJJ〗。後曾爲余杭庫吏,繼遷華亭鎮將,督納軍需,因動用庫錢買魚蝦等放生,被判死刑。王使人視之曰:“若悲懼則斬之,否則舍之。”典刑者見其押赴市曹而面無戚容,即問之,他坦然回答:“動用庫錢是爲了放生,自己沒有私用一文,于心無愧。”因而被無罪釋放,並聽其從四明龍冊寺翠岩禅師出家。次參天臺韶國師,發明心要。初往天臺智者岩,九旬習定,有鳥窠于衣〖HT5,6SS〗衤〖KG-*3〗戒。後于國清寺行《法華忏》,夜見神人持戟而入,師诃之曰:“何得擅入?”對曰:“久積淨業方到此中。”又中夜繞像,見普賢前蓮華在手。遂上智者岩作二阄,一爲“一心禅定”,一爲“萬行莊嚴淨土”。即冥心精禱,七拈皆得淨土阄,于是一意修淨業。振錫金華天柱峰,誦經叁載。一日于禅觀中,見觀世音菩薩以甘露灌其口,因是獲大辯才。建隆二年(961),吳越忠懿王請住永明寺(今杭州淨慈寺),賜號智覺禅師。日課一百八事未嘗暫廢。學者參問,指心爲宗,以悟爲則。夜往別峰,行道念佛,旁人時聞螺貝天樂之音。誦《法華經》,積13000部。居永明15年,時人尊爲彌陀下生,弟子1700人。常授菩薩戒,每夜施鬼神食、買贖放生、日持佛號十萬聲,皆以回向淨土。著《宗鏡錄》一百卷,會天臺、賢首、慈恩異同之旨。又著《萬善同歸集》,指歸淨處最爲切要。大師提倡禅淨雙修,理事無礙,空有相成,爲佛教之本旨。《集》中舉古德之釋雲:“禅宗失意之徒執理迷事,雲性本具足,何假須求,但要亡情,即真佛自現。學法之輩徒執事迷理,何須孜孜修理法,合則雙美,離之而傷。理事雙修,以彰圓妙。”此正明大師之主張。
大師雖倡唯心淨土,但針對當時其他禅徒撥無西方,以爲存取舍之念,執心外實法有乖唯心之理,故舉天臺《十疑論》以正之,明“生即無生,無生即生”之理。他據經認爲:但見說圓成實性無相之教,以破遍計所執畢竟空無之文,不信說依他起因緣之教,即是不信因果之人。若信力未足,心散浮動,觀行淺薄者,必須求願往生。
大師于《萬善同歸集》中,認爲淨土之生因,以持戒、習禅爲上品之因,行道念佛爲中下品之行。關于持戒,大師開示說:禅宗多輕視戒律,殊不知受菩薩戒,發菩提心,信受大乘,即使破戒,念佛忏悔亦可往生。若不受戒又造惡業,無持戒力及聽聞大乘善根力,縱令念佛臨終遇善友,又因善業弱,無力排除惡業,難得往生。故受菩薩戒爲往生必要條件,即是取菩提心爲往生淨土之…
《南宗禅之形成與禅淨合修之盛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