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顿悟禅。
19上乘禅:禅无深浅,悟有差别,悟我空偏真之理而修者,为小乘禅;悟我、法皆空所显之真理而修者,为大乘禅;若顿悟自心本来清净,元无烦恼,无漏智本自具足,妙智正信此心是佛,即性是法,依此而修者是上乘禅,又名为最上乘禅。
上述之19种禅,包括真伪正邪,其1—4为宗门所不应有;5、6两种虽可有而无法策进,此两种禅名死水潜活龙;惟第7种不可亲近,近则烦恼增盛;其余皆可参学,唯以棒、喝禅世眼第一,为顿悟法门。顿根利器者门门皆可顿悟,顿超者法法都可顿超,见性者常常见自本性,明心者处处即明真心。禅师云:明即是心,无心不明,亦即明法。见即是性,无性不见,见性即见佛,法法不离自性,佛佛不离真心,自性三宝本来具足,不假他求全凭矢志,应以彻底顿悟为目的。
南 宗 禅 法
上文已谈及菩提达摩之法脉,传至弘忍禅师后,分为慧能与神秀两支:神秀大师因弘法于北方,故称北宗,其教说盛行于北地;六祖慧能大师则于韶州(今属广东)曹溪山说法教化,主张顿悟法门,扬宗风于南方,故称南宗。
南宗禅之特点为:禅风已完全摆脱教网,不堕于名相,不滞言说,倡修证不二、迷悟一如之说。指出人人均有本觉之妙心,烦恼妄念非实有,故扬“一超直入如来地”之顿悟,后称之为祖师禅,或谓南顿。
慧能大师令人从般若行起修,大师于《坛经》中说:“前念着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摩诃般若波罗蜜,最尊最上最第一。无住无往亦无来,三世诸佛从中出。”“从一般若,生八万四千智慧。”大师教人所修的,是定慧统一的般若行,故在《坛经》中又说:“定是慧体,慧是定用,即慧之时定在慧,即定之时慧在定,若认此义,即是定慧等学。”从而,我们可知大师的主张是以慧为定,定在慧中,故其又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如此,则修行者可不离日常生活之行住坐卧而行一直心,于一切法无有执着,定能自利又利他。其禅修亦不必先求入定,或去住静观心,是为最上乘禅。
佛教的修学以戒、定、慧三无漏学为基础。六祖大师对此看法为:“心地无非自性戒,心地不碍自性慧,心地无乱自性定。”自性虽是无念、无相、无住而如如不动,但其能兴起慈悲心广度一切众生,故又名心地。心地清净无染也无是非,故戒行清净,是为自性戒;心地离一切境,无有挂碍得大自在,此即智慧现前,故称为自性慧;心地于一切境不着有无、染净、生灭、断常、一异、去来等相,是为离一切乱相之自性定。由是而修明心见性,直下承当,则是大师所提倡的最上乘禅法。
慧能大师初见五祖时,即说:“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HT5,6”SS〗犭〖KG-*2〗葛〖HT5SS〗獠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可知六祖未出家之前就是一位佛性论者。大师以佛性论为依据,提出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将凡夫与佛、烦恼与菩提划等号,所不同者只是迷与悟而已。大师这一思想,在其嫡传弟子永嘉玄觉禅师的《证道歌》里表达得最为明白,其中:“君不见,绝学无为闲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无明实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法身觉了无一物,本源自然天真佛。”即说明见一切法真性,即见佛性。证一切法真性,即证佛果。
此即为六祖大师“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主要思想。大师弘扬圣教大阐宗风的主要道场是曹溪宝林寺,于大师门下的得法弟子有四十三人,如行思、怀让、神会、玄觉、慧忠、法海等,法海集其言行称《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六祖大师弟子中,出南岳怀让和青原行思两大系统,均为七祖。让传马祖道一,一传百丈怀海,海传沩山灵〖FJF〗NB073〖FJJ〗与黄檗希运两支派,皆为十祖。〖FJF〗NB073〖FJJ〗传仰山慧寂,合为第一沩仰宗,慧寂为第十一祖。运传临济义玄,独为第二临济宗,为十一祖。思传石头希迁,迁传药山惟俨与天皇道悟两支派,皆为九祖。俨传云岩昙晟,晟传洞山良价,价传曹山本寂,合为第三曹洞宗,本寂为十二祖。悟传龙潭崇信,信传德山宣鉴,鉴传雪峰义存,存传云门文偃与玄沙师备两支,皆为第十三祖。偃为第四云门宗,备传罗汉桂琛,琛传清凉文益,益为第五法眼宗,为第十五祖。玄传兴化存奖,奖传南院慧 ,
传负穴延沼,沼传首山省念,念传汾阳善昭,昭传石霜楚圆,圆传黄龙慧南与杨岐方会两支派,皆为第十八祖。南为第六黄龙宗,会为第七杨歧宗,总为五家七宗。
以上为六祖慧能大师把如来慧命的正法眼藏传付给南岳和青原以后,法水长流、慧灯永耀,而成为五家七宗之传承关系。至此,达摩大师“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之偈语,成为现实。晚近,只有临济之传承最为兴盛,曹洞亦有相传,其他各家就很少有传人了。但总的说,我国后来之禅宗,可说皆为六祖慧能大师之南宗禅。
但后来由于阿弥陀净土流传之影响,南宗禅的许多大师倡禅净双修说,遂使禅净双修大行于世。
四、禅净结合
中、初唐时禅净诸祖为弘自宗,故互相反驳之事亦常出现,如:慧日、法照大师说禅徒空腹高心,《十疑论》、《念佛镜》等书中又指出禅宗之偏见,可能是禅宗诸师闻后引起反思,亦可能教运使之,故宋以后倡禅净双修之禅师辈出,并逐渐成为僧侣的主要信仰。莲池大师在《往生集》卷3《诸圣同归类》中,列出一大串修习净土之禅师名单,据该书《略举尊宿》一节载:
百丈怀海禅师,马祖传道嫡子。万世丛林大宗其立法,祈祷病僧、化送亡僧,悉归净土;黄龙新禅师,参觉老得旨,继席黄龙,宗风大振而切意净业,有《劝念佛文》行世,令人发哀起信;真歇了禅师,嗣丹霞谆公,洞下一宗至师大显,后卓庵补陀,庵名孤绝,专意西方,有《净土说》普劝四众;慈受深法师,得法长芦信公,专心念佛,谓修行捷径无越净邦,建西方道场,苦口劝众,翕然化之;石芝晓法师,嗣月堂询公,洞彻教部,以净业化人,尝集大藏诸书,有《乐邦文类》行世;寂堂元禅师,学禅于密庵杰公,笃行念佛三昧,感金甲神从天而降,梦红莲华从地而出,由是十州莲宗大行;中峰本禅师,得法于高峰妙公,人仰之如山斗,有《怀净土诗》百篇盛传于世;王以宁待制,自称弥陀弟子;兆悦之翰林《答赵子昂书》,称西方净土是真语实语;陈 待制,作《延庆寺净土院记》,极赞念佛;优昙宗主,居庐山东林善法堂,着《莲宗宝鉴》,奉旨板行,为净土中兴云。赞曰:始百丈,终优昙,历代尊宿,无不奉行净土,呜呼,盛哉!
虽百丈禅师制订禅林清规,只表现在“祈祷病僧,化送亡僧,悉归净土”,然此等诸事实未详说,其信仰主张亦不明,但其后之禅僧大多兼奉净土,则是事实。莲池大师于《竹窗随笔
念佛不碍参禅》中又说:“禅兼修净土者如圆照本、真歇了、永明寿、黄龙新、慈受深等诸师,皆禅门大宗匠,而留心净土,不碍其禅。”特别是经永明延寿禅师在理论上确立了禅净双修的理义之后,几乎使禅净合修成为南宗禅的主流。今略述崇信阿弥陀净土之南宗高僧事迹于后:
永明延寿(904~975),法眼宗文益之法孙。字冲玄,本丹阳人,后迁余杭,俗姓王。年16,曾献《齐天赋》于吴越王钱〖FJF〗NEC4B〖FJJ〗。后曾为余杭库吏,继迁华亭镇将,督纳军需,因动用库钱买鱼虾等放生,被判死刑。王使人视之曰:“若悲惧则斩之,否则舍之。”典刑者见其押赴市曹而面无戚容,即问之,他坦然回答:“动用库钱是为了放生,自己没有私用一文,于心无愧。”因而被无罪释放,并听其从四明龙册寺翠岩禅师出家。次参天台韶国师,发明心要。初往天台智者岩,九旬习定,有鸟窠于衣〖HT5,6SS〗衤〖KG-*3〗戒。后于国清寺行《法华忏》,夜见神人持戟而入,师诃之曰:“何得擅入?”对曰:“久积净业方到此中。”又中夜绕像,见普贤前莲华在手。遂上智者岩作二阄,一为“一心禅定”,一为“万行庄严净土”。即冥心精祷,七拈皆得净土阄,于是一意修净业。振锡金华天柱峰,诵经三载。一日于禅观中,见观世音菩萨以甘露灌其口,因是获大辩才。建隆二年(961),吴越忠懿王请住永明寺(今杭州净慈寺),赐号智觉禅师。日课一百八事未尝暂废。学者参问,指心为宗,以悟为则。夜往别峰,行道念佛,旁人时闻螺贝天乐之音。诵《法华经》,积13000部。居永明15年,时人尊为弥陀下生,弟子1700人。常授菩萨戒,每夜施鬼神食、买赎放生、日持佛号十万声,皆以回向净土。着《宗镜录》一百卷,会天台、贤首、慈恩异同之旨。又着《万善同归集》,指归净处最为切要。大师提倡禅净双修,理事无碍,空有相成,为佛教之本旨。《集》中举古德之释云:“禅宗失意之徒执理迷事,云性本具足,何假须求,但要亡情,即真佛自现。学法之辈徒执事迷理,何须孜孜修理法,合则双美,离之而伤。理事双修,以彰圆妙。”此正明大师之主张。
大师虽倡唯心净土,但针对当时其他禅徒拨无西方,以为存取舍之念,执心外实法有乖唯心之理,故举天台《十疑论》以正之,明“生即无生,无生即生”之理。他据经认为:但见说圆成实性无相之教,以破遍计所执毕竟空无之文,不信说依他起因缘之教,即是不信因果之人。若信力未足,心散浮动,观行浅薄者,必须求愿往生。
大师于《万善同归集》中,认为净土之生因,以持戒、习禅为上品之因,行道念佛为中下品之行。关于持戒,大师开示说:禅宗多轻视戒律,殊不知受菩萨戒,发菩提心,信受大乘,即使破戒,念佛忏悔亦可往生。若不受戒又造恶业,无持戒力及听闻大乘善根力,纵令念佛临终遇善友,又因善业弱,无力排除恶业,难得往生。故受菩萨戒为往生必要条件,即是取菩提心为往生净土之…
《南宗禅之形成与禅净合修之盛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