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南宗禅之形成與禅淨合修之盛行▪P4

  ..續本文上一頁《淨土或問》傳世。《淨土或問》一書設26問,並詳加答釋,破諸疑惑,勸人念佛求生西方,以期一生了辦。問中指斥禅家之弊端,又以天臺及禅家諸師之見,同作惟心淨土、本性彌陀之說,倡導唯心淨土之旨;依永明延壽大師之說,力弘禅淨雙修,此名淨土禅,又名禅淨土,以期指示當代僧俗之所趨。師雖倡唯心淨土,爲應中、下之機,亦引真歇清了禅師之說:事一心,人皆可行,由持名號,心不散亂故。又舉《華嚴》之十大願,《寶積》之十心,《觀經》之叁福,《大經》之發菩提心及諸經所明之誦經、持咒、建塔、造像、禮拜、贊頌、齋戒、燒香、散華、懸缯幡蓋等諸行,以信願回向之力,資助此等諸行,期求往生。然淨土因行有種種不同,隨其所感之果,亦有九品之異。或生化土見佛之應身,或生報土見佛之真體,或一夕而便登上地,或經劫方證小果。

  優昙普度(?~1330),丹陽(今屬江蘇)人,俗姓蔣。弱冠出家于廬山東林寺,次偈龍華之寶山慧禅師,接受其禅旨,曆參諸方。後住東林寺,修念佛叁昧。時有慈照子元一派白蓮宗徒混入種種邪行,慨其弊害甚多,至大初(1308)诏罷蓮宗。師大懼,即白佛發誓,必複其教。師著《蓮宗寶鑒》十卷,書成遍證諸方,莫能易一字,即于同年十月刻印其書表進,至仁宗之朝,乞求複教。皇慶元年(1312),敕許彼書頒行各省,複興白蓮教,命師爲教主,賜號虎溪尊者。至順元年(1330)寂于東林。

  《廬山蓮宗寶鑒》總由十篇而成:第一念佛正因,第二念佛正教,第叁念佛正宗,第四念佛正派,第五念佛正信,第六念佛正行,第七念佛正願,第八念佛往生正訣,第九念佛正報,第十念佛正論。是書祖述子元之說,發揮其宗本義,兼亦指斥邪說,後世流通甚廣。

  妙文(1237~1319),蔚州(今屬河北)人,俗姓孫。9歲出家,18歲受具。21歲抵京師,依大德明學圓頓教。48歲出住薊之雲泉寺,勤儉善施,薊人稱之。年逾八十專修念佛叁昧,延〖FJF〗NB073〖FJJ〗六年(1319)示疾,令弟子高唱佛名,遽起跏趺結叁昧印,泊然而逝。世稱“妙文講主”。

  五、漸成主流

  至明代,禅淨雙修之風更爲流行,特別是雲棲蓮池大師挾禅而倡導持戒念佛。禅僧及居士等多沐其德化。在南宗禅中,該時以楊歧、曹洞最隆,此二宗中即有不少的禅淨合修大德。先述楊歧下大德之著者:

  空谷景隆(1393~1444),號祖庭。姑蘇洞庭鼋山人,俗姓陳。初從懶雲智安受業,後師事虎丘石庵,住杭州靈隱寺刻苦參究有省。後往天目禮高峰原妙祖塔,住歲余,有悟,徑造懶雲禅師求證,雲爲可喜。遷住碧岩。晚年于西湖修吉山蔔地爲生圹,名正傳塔院,自製塔銘,後寂其地。平生以淨業勸人,曾作淨土詩108首,述求生西方之意。指出參禅者執守話頭更無別事,不修念佛往生之道,此爲永明所謂有禅無淨土之人,是爲守死話頭,執此病者,十中八九不能救。不輕念佛往生之道,日夕禮誦,所謂有禅有淨土,猶如戴角虎。識破此身不實,世間虛妄,淨土可歸,唯念佛可恃。緊念、緩念,高聲、低聲,總無拘礙。但令身心閑淡,默念不忘。靜鬧閑忙,一而無二,忽然觸境遇緣,打著轉身一句,始知寂光淨土,不離此處,阿彌陀佛,不越自心。然欲將心求悟,反成障礙。但以信心爲本,一切雜念,都不隨之,如是行去,縱然不悟,沒後亦必往生淨土。階級進修,無有退轉。

  古音法琴,明僧。亦名淨琴,自號玉泉老人。建陽(今屬福建)人,俗姓蔡。年25,禮赤石出家,曆參性空、靜晃、印宗,遇寶明壽堂松禅師印可,爲衆說法。後于建甯鬥峰創大刹,弘化一方。有《醍醐集》3卷,又作《念佛警策偈》,勸人行、住、坐、臥念佛。

  楚山紹琦(1404~1473),唐安(今四川崇州東南)人,俗姓雷。9歲從玄極禅師出家,後谒無際悟本得法,住成都東山揚化,成化九年(1473)叁月示寂。《廬山蓮宗寶鑒》第十卷末,收有《西蜀楚山和尚示衆念佛警語》一篇。

  憨山德清(1546~1623),全椒(今屬安徽)人,俗姓蔡。年12,投金陵報恩寺誦習經教,19,從棲霞山法會受法,依明信受具。次遊曆諸方,入京谒遍融、笑岩二師,參究向上近十年,乃大悟。已而隱于崂山,慈聖太後遣中使再征不起,賜叁千金以造寺,師則轉赈山東饑民。中使持赈籍還報,太後感歎,命頒藏經一部,仍率諸眷屬輸金造寺,賜額海印。後被誣入獄,以私造寺罪流放雷州。于戍所白衣說法,四衆歸依,因中興曹溪道場。後蒙恩诏還,居廬山專修淨業。旋應請歸曹溪,天啓叁年,念佛坐化。肉身不腐。門人集其遺文題名《憨山老人夢遊集》,凡55卷。集中有《示優婆塞結社念佛》、《示念佛切要》、《示西印淨公專修淨土》、《示修淨土法門》、《示念佛參禅切要》、《答德王問》、《雲棲全集序》、《淨土指歸序》、《雲棲蓮池〖FJF〗NC562〖FJJ〗宏大師塔銘》、《西方叁聖贊》、《無量壽佛贊》、《淨土十六妙觀頌》等文,皆爲有關淨土之序說。

  師嘗說出生死法有多門,唯念佛求生淨土最爲捷要。如《華嚴》、《法華》之圓妙法門,普賢之妙行,究竟指歸淨土。如馬鳴、龍樹及永明、中峰大祖師,皆極力主張淨土一門。此法門叁根普被,決非爲下根權說。經說:若欲淨佛土,當淨自心。求淨土必持戒,斷十惡,淨其心。即于此清淨心中厭娑婆苦,發願往生安養,先斷外緣,一句阿彌陀佛以爲命根,念念不忘,心心不斷。二六時中,行住坐臥,不愚不昧,並無異緣。如此用心,乃至夢中亦不忘失,寤寐一如,打成一片。若至一心不亂,則命終之時,淨土境界現前,自然不被生死拘留,感得阿彌陀佛放光接引,必得往生。但一心專念固爲正行,亦必資以觀想。即持戒爲基本,發願爲助因,念佛、觀想爲正行,如是修行,若不往生,則諸佛墮妄語。

  師又雲:十二時念佛者,人數不拘多寡,晝夜各分六班。照香輪流出班禮念,余則靜坐,隨聞默念,或習觀門,願者隨之。此則靜多動少,不繁不亂。而佛聲不斷,則妄念不生,如相呼相喚,不散不昏,動靜一如,自他不二,寤寐恒常。此則不起于座,頓見彌陀,是爲第一如意妙行。至若飲食,亦宜如法調之。務使內外一如,則人我兩忘,是非俱泯。而道場安恬寂寞,亦無如此之妙者。

  在《示西印淨公專修淨土》中,大師說:參禅者多未必出離生死,而念佛者出生死無疑。然而,參禅要離想,念佛專在想。因衆生久沈妄想中,離想不易,因之參究難悟,念佛易成。

  此時,曹洞等宗倡禅淨合修者,如:

  大方如遷(1538~1598),號松谷,歧山(今屬陝西)人,俗姓李。年17,禮郡之無蹤本爲剃染,居叁載,至悅庵喜受具。旋入青峰山獨棲有悟,得少林大章宗鏡印證。後駐錫懷慶龍岡寺。萬曆間奉慈聖太後懿旨,于慈壽寺開淨土法門,遠近多沐其化。欽造鍍金大佛,賜大藏經,藏之龍岡。

  大方祖通,明僧,內丘(今屬河北)人。谒少室宗書契悟,後嗣法金山德寶。住順德崇恩寺,常弘念佛求生淨土之法。

  無明慧經(1548~1618),崇仁(今屬江西)人,俗姓裴。年21,禮邑之廪山蘊空常忠爲師,執侍叁載。後至峨峰,誅茆力參,偶因搬石,豁然大悟。出住邑之寶方,未幾又訪無言、達觀、瑞峰諸大德,已而返錫寶山,開堂說法。遷壽昌董岩,凡興二十余庵院。雖臨廣衆,未嘗以師道自居。開田力地,皆以身先。每遇病僧,必親調藥餌。迨年七旬,尚耕作不息。博山來、永覺賢皆其嗣法弟子。師有關淨土之文獻,《壽昌無明和尚語錄》中收有《念佛法要》及《彌陀佛贊》。

  漢月法藏(1573~1635),又字于密,晚號天山,無錫(今屬江蘇)人,俗姓蘇。幼讀儒書,博學多聞。年19禮同邑德慶堅公剃度,于杭州雲棲蓮池大師受沙彌戒,于金陵靈谷古心受具足戒。萬曆叁十八年(1610)行腳至常熟叁峰居之。修葺廢院,開創叢林,立百日死關,晝夜參究,因大徹悟。時密雲圓悟禅師開法嘉興金粟,師往見印證,付法臨濟源流。開法于蘇州虞山之山峰清涼禅寺。其後曆住北禅大慈寺、杭州安隱寺、蘇州聖恩寺。師學貫佛儒,潛心禅行,倡爲新說。著五宗源,指責當世曹洞宗抹殺五家宗旨,強調自威音王以來,無一言一法非五家宗旨之符印,一時諸方驚疑。《角虎集》卷上《鄧尉藏禅師》載有:“師示衆雲:求生淨土法門最廣,八萬四千,無不該攝。不過仗求生兩字,願王所生。至于行門,則單取緊峭,無滲漏者爲上,故持經次于持咒,持咒次于作觀,作觀次于持名,持六字不如持四字,蓋于持名減省,易于成功故也。然持名之法,撥珠課誦,又涉泛漾,雖念而寬,不得成就。須是極力四字佛名,一句追一句,一聲頂一聲。若一日乃至七日,念至虛空粉碎,五蘊冰消,謂之一心不亂。此便是淨業已成,往生自在矣。凡欲入期念追頂佛者,先當受此戒圖,忏悔清淨,故空心識,極力念去,方得成功。”師于崇祯八年七月示寂,塔于聖恩後山,華亭董其昌撰銘。康熙四十四年(1705),帝幸鄧尉,追谥鏡通禅師。留世著作有《八會語錄》、《智燈傳提語》、《五宗原》。《角虎集》中尚有師之《開示念佛齋戒偈》、《追頂念佛法》、《調將法》等。

  無異元來(1575~1630),一名大舣,龍舒(今安徽舒城西南)人,俗姓沙。年16出家。于金陵瓦官寺聽講《法華》,慨然曰:求之在我,豈可循文逐句。遂至建武禮五臺通禅師剃發、受業。往鵝湖心師處受菩薩律儀,爲首座。後主信州博山能仁寺,立規饬繩,道風大振,人稱博山和尚。後遷建州董岩寺、建州大仰寶林寺、福州鼓山湧泉寺,崇祯二年(1629)主金陵天界寺,翌年示寂。有《無異禅師廣錄》35卷,其中《宗教答響》第一及第四,依雲棲等…

《南宗禅之形成與禅淨合修之盛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