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忏法與圓頓止觀▪P3

  ..續本文上一頁椒江)等地,講《梁皇忏》于甯波觀宗寺、上海淨土庵等處。1924年,大師在觀宗寺講《梁皇忏》時,由方志梵居土等筆錄成文,經寶靜法師編輯,遂成《皇忏隨聞錄》巨帙講義流通于世;次年秋,大師在觀宗寺密藏室,親筆撰述《水忏申義疏》,始從七月二十一日,至八月初二日寫畢,“由是俾禮誦者即妄念而返真念,蕩叁細于烏有,即事忏而達理忏,洗六根而清淨,莫不從師之《申義疏》而受益,以至超凡人聖,轉迷歸悟也。”[25]古人有叁不朽,則惟大師堪當,立德、立功、立言叁者兼而有之,故被尊爲近代中興天臺教觀之宗師。

  根慧(1881—1951)老法師,少年出家于普陀山伴山庵,禮崇法法師爲徒,受具于普濟寺,爲繼谛閑大師之天臺宗巨匠。1932年,曾于慈溪普濟寺掩關,專修《法華叁昧法》,虔誠禮忏,感應道交,蒙佛放光,照其頂門。繼緣太虛大師,敦促其至甯波延慶寺會講《法華》,並建立“法華忏壇”于寺內起信閣。二年後,修法華叁昧于慈溪妙音精舍,曆八載之久,定慧開發,得無礙辯才。是時深解《法華叁昧忏法》,爲佛教慧命之淵源,天臺諸祖門風之建立,皆由此出生之理。認爲修法華叁昧忏,內賴一已自心之痛悔,外仗叁寶淨法之加被,是以上根行者,即能證得慧根清淨,覺心內發,智慧分明通達十二部經;中根行者,能證定根清淨,智慧微妙,出生種種叁昧;下根行者,亦可獲戒根清淨,見光見華,道心湧發。因此說《法華叁昧忏法》能叁根普被,四衆統攝。1945年應請,法師重主觀宗,在整修大殿、重裝佛像、建造多寶佛塔莊嚴祖庭的同時,又舉“法華叁昧戒”,建立永久法華叁昧道場,恢複禅堂坐香舊製,逐日領衆禮忏修觀,年終必啓建“法華叁昧七”二十一天,“十六觀彌陀七”七七天以爲常規。一生苦心孤詣,修法華叁昧叁十余載,以禅淨雙修而教觀並運,爲現代天臺名德。其弟子本空法師,亦常隨老法師于觀宗寺及慈溪妙音精舍習禅、修法華叁珠。老法師在妙音精舍開示法語及在觀宗寺講《法華經》時補充發揮之語,皆由本空法師記錄,後以《谷青》、《經筵拾零》兩本集子出皈。本空法師,亦爲現代天臺宗中少有的比丘尼大德。

  六、認識修忏意義爲證圓頓止觀而努力

  修忏之意義,上文已略有談及。修忏時如法運想,不乖行儀,當具足十法,“以理觀導于事儀,則一禮一旋罪消塵劫,一燈一水福等虛空”,故口說六根罪時,心存作法、取相、無生叁種忏法,如是其罪可消,觀法堪進。如只口唱誦而心不在焉,罪何能消。故修忏者欲陂障顯理,明心見性者,必須苦到忏悔而複本心源,究竟清淨。

  而修忏悔之法,當依《摩诃止觀》中“若欲阡悔二世罪障,行四種叁昧者,當識順流十心,明知過失;當運逆流十心,以爲對治。此二十心,通爲諸忏之本。”[26]法智大師于《修忏要旨》中,亦說:“所謂逆順十心,通于迷悟兩派,故迷真造惡,則有十心逆涅槃流,順生死海。始從無始無明起愛起見,終至作一闡提撥因撥果,所以沈淪生死,無解脫期,今遇叁寶勝緣,能生一念正信,先人後已,改往修來,故起十心逆生死流,順涅槃道,始則深信因果不妄,終則圓悟心性本寂,一一翻破上之十心。不明前之十心,則不識造罪之相,若非後之十心,則不知修忏之法。”[27]

  上來已知順逆十心是修忏之本,下當明白何謂順逆十心。

  先明順流十心,順流十心即是說衆生由此十心,隨順煩惱流轉生死之十種事:

  1.無始來今,由愛見故——無明昏暗,渚衆生從無始來,暗識昏迷,無所明了,廣造渚業;

  2.內計我人,外加惡友——謂衆生內具煩惱,外值惡友,扇動邪法,更惑我心,不修善業;

  3.不隨喜他,一毫之善——說明諸衆生既具內外惡緣,即內滅善心,外滅善事,再對他人所行善事,亦無隨喜之心;

  4.唯遍叁業,廣作衆罪——諸衆生恣縱身、口、意叁業,無惡不作;

  5.事雖不廣,惡心遍布——說明衆生之起惡心遍布一切處所,常欲惱害于人;

  6.晝夜相續,無有間斷——衆生所起的惡心,是晝夜相續不斷的;

  7.覆諱過失,不欲人知——謂衆生有了過失之後,不自發露此惡行,無悔改之心;

  8.不畏惡道——說衆生不明因果,不知戒律,無惡不爲,如此之人當墮惡道而不懼怕;

  9.無慚無愧——諸衆生造了惡業之後,還不知慚愧;

  10.撥無因果一說諸衆生邪見嚴重,撥無一切善惡因緣果報。

  逆流十心,是說修行者有此十種心,則可翻轉除去由順流十心所造之惡法,即:

  1。深信因果——深信因果,破除撥無因果之心;

  2。生重慚愧——破無慚愧之心;

  3.生大怖畏——破不畏惡道之心;

  4.發露忏悔——破覆諱過失之心;

  5.斷相續心——破惡念相續之心;

  6.發菩提心——破遍布之惡心;

  7.斷惡修善——修功補過,破叁業造罪之心;

  8.守護正法——破善不隨喜之心;

  9.念十方佛——破隨順惡友之心;

  10.觀罪性空——破無明昏暗之心。

  總之法華叁昧及其他所有叁昧忏法之意,全在用逆流十心,以翻破順流十心,修忏者則必須苦到懇切,甚至不惜身命力行。否則,悠悠泛泛,而欲求其感應道交,亦是不可能的。

  修忏能忏悔業障,使戒根清淨,以利于叁昧的修習;而修忏本身又是修叁昧的行法,不過與現今的經忏佛事中的拜忏相比,則非可同日而語。因佛事之忏只重儀式,忽略了末尾最重要的一項——坐禅實相正觀法,同時于前各項儀式之中,只重形式,很少兼具觀行。如此,就有失祖師製忏之本意,雖是行忏,亦難以收到禮忏的應有效果。故天臺學人欲以忏法進修叁昧,必應熟知法智大師的《修忏要旨》,即本《摩诃止觀》中智者大師所述修圓頓止觀之事儀理觀去行,日久當得大成就。

  《忏法與圓頓止觀》略述止此,願閱此文者同發大心,早證菩提!

  (作者林克智:1939年生,菩薩戒優婆塞,臨海市佛教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普陀山佛教文化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

  注釋:

  [1]見《大正藏》卷40,唐道宣撰《四分律刪補隨機羯磨》。1:”492

  [2]見《大正藏》卷46,P1。

  [3]見《大正藏》卷39,1:”46。

  [4]見《大正藏》卷52,

  [5]見《中國佛教》第二冊,中國佛協編,知識出版社1982.9出版,P391。

  [6]見《大正藏》卷46,P132A。

  [7]見《大正藏》卷49,P258C。

  [8]見《大正藏》卷46,P949。

  [9]見《大正藏》卷46,P943。

  [10]見《大正藏》卷46,P793。

  [11]見《大正藏》卷46,P793。

  [12]見《大正藏》卷39,P968。

  [13]見《天臺教學史》,中華佛教文獻編撰社版,釋慧嶽編,P247。

  [14]見《大正藏》卷49,P129。

  [15]見《大正藏》卷46,P961。

  [16]見《大正藏》卷46,P973。

  [17]見《大正藏》卷46,P868。

  [18]見《大正藏》卷46,P957。

  [19]見《大正藏》卷46,P968。

  [20]見《大正藏》卷46,P978。

  [21]見《大正藏》卷47,P144。

  [22]見《大正藏》卷47,P490。

  [23]見《天臺山方外志》,明蔣鳴玉撰《有門大師塔銘》。

  [24]見《卍續藏經》精裝本第60卷。

  [25]見《谛公遺述語錄》內《谛公年譜》,上海佛學書局1937年版,P485。

  [26]見《大正藏》卷46,P39。

  [27]見《大正藏》卷46,P868。

  

《忏法與圓頓止觀》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