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椒江)等地,讲《梁皇忏》于宁波观宗寺、上海净土庵等处。1924年,大师在观宗寺讲《梁皇忏》时,由方志梵居土等笔录成文,经宝静法师编辑,遂成《皇忏随闻录》巨帙讲义流通于世;次年秋,大师在观宗寺密藏室,亲笔撰述《水忏申义疏》,始从七月二十一日,至八月初二日写毕,“由是俾礼诵者即妄念而返真念,荡三细于乌有,即事忏而达理忏,洗六根而清净,莫不从师之《申义疏》而受益,以至超凡人圣,转迷归悟也。”[25]古人有三不朽,则惟大师堪当,立德、立功、立言三者兼而有之,故被尊为近代中兴天台教观之宗师。
根慧(1881—1951)老法师,少年出家于普陀山伴山庵,礼崇法法师为徒,受具于普济寺,为继谛闲大师之天台宗巨匠。1932年,曾于慈溪普济寺掩关,专修《法华三昧法》,虔诚礼忏,感应道交,蒙佛放光,照其顶门。继缘太虚大师,敦促其至宁波延庆寺会讲《法华》,并建立“法华忏坛”于寺内起信阁。二年后,修法华三昧于慈溪妙音精舍,历八载之久,定慧开发,得无碍辩才。是时深解《法华三昧忏法》,为佛教慧命之渊源,天台诸祖门风之建立,皆由此出生之理。认为修法华三昧忏,内赖一已自心之痛悔,外仗三宝净法之加被,是以上根行者,即能证得慧根清净,觉心内发,智慧分明通达十二部经;中根行者,能证定根清净,智慧微妙,出生种种三昧;下根行者,亦可获戒根清净,见光见华,道心涌发。因此说《法华三昧忏法》能三根普被,四众统摄。1945年应请,法师重主观宗,在整修大殿、重装佛像、建造多宝佛塔庄严祖庭的同时,又举“法华三昧戒”,建立永久法华三昧道场,恢复禅堂坐香旧制,逐日领众礼忏修观,年终必启建“法华三昧七”二十一天,“十六观弥陀七”七七天以为常规。一生苦心孤诣,修法华三昧三十余载,以禅净双修而教观并运,为现代天台名德。其弟子本空法师,亦常随老法师于观宗寺及慈溪妙音精舍习禅、修法华三珠。老法师在妙音精舍开示法语及在观宗寺讲《法华经》时补充发挥之语,皆由本空法师记录,后以《谷青》、《经筵拾零》两本集子出皈。本空法师,亦为现代天台宗中少有的比丘尼大德。
六、认识修忏意义为证圆顿止观而努力
修忏之意义,上文已略有谈及。修忏时如法运想,不乖行仪,当具足十法,“以理观导于事仪,则一礼一旋罪消尘劫,一灯一水福等虚空”,故口说六根罪时,心存作法、取相、无生三种忏法,如是其罪可消,观法堪进。如只口唱诵而心不在焉,罪何能消。故修忏者欲陂障显理,明心见性者,必须苦到忏悔而复本心源,究竟清净。
而修忏悔之法,当依《摩诃止观》中“若欲阡悔二世罪障,行四种三昧者,当识顺流十心,明知过失;当运逆流十心,以为对治。此二十心,通为诸忏之本。”[26]法智大师于《修忏要旨》中,亦说:“所谓逆顺十心,通于迷悟两派,故迷真造恶,则有十心逆涅槃流,顺生死海。始从无始无明起爱起见,终至作一阐提拨因拨果,所以沉沦生死,无解脱期,今遇三宝胜缘,能生一念正信,先人后已,改往修来,故起十心逆生死流,顺涅槃道,始则深信因果不妄,终则圆悟心性本寂,一一翻破上之十心。不明前之十心,则不识造罪之相,若非后之十心,则不知修忏之法。”[27]
上来已知顺逆十心是修忏之本,下当明白何谓顺逆十心。
先明顺流十心,顺流十心即是说众生由此十心,随顺烦恼流转生死之十种事:
1.无始来今,由爱见故——无明昏暗,渚众生从无始来,暗识昏迷,无所明了,广造渚业;
2.内计我人,外加恶友——谓众生内具烦恼,外值恶友,扇动邪法,更惑我心,不修善业;
3.不随喜他,一毫之善——说明诸众生既具内外恶缘,即内灭善心,外灭善事,再对他人所行善事,亦无随喜之心;
4.唯遍三业,广作众罪——诸众生恣纵身、口、意三业,无恶不作;
5.事虽不广,恶心遍布——说明众生之起恶心遍布一切处所,常欲恼害于人;
6.昼夜相续,无有间断——众生所起的恶心,是昼夜相续不断的;
7.覆讳过失,不欲人知——谓众生有了过失之后,不自发露此恶行,无悔改之心;
8.不畏恶道——说众生不明因果,不知戒律,无恶不为,如此之人当堕恶道而不惧怕;
9.无惭无愧——诸众生造了恶业之后,还不知惭愧;
10.拨无因果一说诸众生邪见严重,拨无一切善恶因缘果报。
逆流十心,是说修行者有此十种心,则可翻转除去由顺流十心所造之恶法,即:
1。深信因果——深信因果,破除拨无因果之心;
2。生重惭愧——破无惭愧之心;
3.生大怖畏——破不畏恶道之心;
4.发露忏悔——破覆讳过失之心;
5.断相续心——破恶念相续之心;
6.发菩提心——破遍布之恶心;
7.断恶修善——修功补过,破三业造罪之心;
8.守护正法——破善不随喜之心;
9.念十方佛——破随顺恶友之心;
10.观罪性空——破无明昏暗之心。
总之法华三昧及其他所有三昧忏法之意,全在用逆流十心,以翻破顺流十心,修忏者则必须苦到恳切,甚至不惜身命力行。否则,悠悠泛泛,而欲求其感应道交,亦是不可能的。
修忏能忏悔业障,使戒根清净,以利于三昧的修习;而修忏本身又是修三昧的行法,不过与现今的经忏佛事中的拜忏相比,则非可同日而语。因佛事之忏只重仪式,忽略了末尾最重要的一项——坐禅实相正观法,同时于前各项仪式之中,只重形式,很少兼具观行。如此,就有失祖师制忏之本意,虽是行忏,亦难以收到礼忏的应有效果。故天台学人欲以忏法进修三昧,必应熟知法智大师的《修忏要旨》,即本《摩诃止观》中智者大师所述修圆顿止观之事仪理观去行,日久当得大成就。
《忏法与圆顿止观》略述止此,愿阅此文者同发大心,早证菩提!
(作者林克智:1939年生,菩萨戒优婆塞,临海市佛教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普陀山佛教文化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注释:
[1]见《大正藏》卷40,唐道宣撰《四分律删补随机羯磨》。1:”492
[2]见《大正藏》卷46,P1。
[3]见《大正藏》卷39,1:”46。
[4]见《大正藏》卷52,
[5]见《中国佛教》第二册,中国佛协编,知识出版社1982.9出版,P391。
[6]见《大正藏》卷46,P132A。
[7]见《大正藏》卷49,P258C。
[8]见《大正藏》卷46,P949。
[9]见《大正藏》卷46,P943。
[10]见《大正藏》卷46,P793。
[11]见《大正藏》卷46,P793。
[12]见《大正藏》卷39,P968。
[13]见《天台教学史》,中华佛教文献编撰社版,释慧岳编,P247。
[14]见《大正藏》卷49,P129。
[15]见《大正藏》卷46,P961。
[16]见《大正藏》卷46,P973。
[17]见《大正藏》卷46,P868。
[18]见《大正藏》卷46,P957。
[19]见《大正藏》卷46,P968。
[20]见《大正藏》卷46,P978。
[21]见《大正藏》卷47,P144。
[22]见《大正藏》卷47,P490。
[23]见《天台山方外志》,明蒋鸣玉撰《有门大师塔铭》。
[24]见《卍续藏经》精装本第60卷。
[25]见《谛公遗述语录》内《谛公年谱》,上海佛学书局1937年版,P485。
[26]见《大正藏》卷46,P39。
[27]见《大正藏》卷46,P868。
《忏法与圆顿止观》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