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中道,也即是由禅定转向止观,从而奠定了他教观总持的天台教学基础。
《摩诃止观》一书是讲述圆顿止观实际修持法的宝典,智者大师依诸经论,在书中立“常坐”、“常行”、“半行半坐”及“非行非坐”等四种三味的实践法。又因大师于修持中特别重视读诵和忏悔,故大师常以组织整然的严净道场、净身、三业供养、奉请三宝、赞叹三宝、礼佛、忏悔、行道旋绕、诵经或咒、思惟一实境界等仪则,着作忏仪而弘扬实行之。
智者大师在《摩诃止观》一书内,谈四种三昧的修法时,就把他所着的忏法——即是各种三昧的行法,一一介绍。因此,我们可认为智者大师在我国佛教史上,对忏法的着述、修证和弘扬是一位十分重要的人物。
三、法智大师与忏法
法智(960—1028)大师讳知礼,是宋代“卓识超群,妙证一心三观、圆满三谛,深入止观妙旨的大德”⑩。二十岁,随侍义通大师学天台教观,三年后就代座讲法,大师一生弘扬天台教观,不是讲道便是修持止观和从事着述与写经,是理论和实践兼具的高僧,故于天禧四年(1020)蒙真宗皇帝赐“法智大师”之号,被尊为“四明尊者”,为天台宗十七祖。
咸平三年(1000),大师曾与遵式、异闻大师等为祈雨修“金光明忏”,获应甚验。据史料载,大师一生曾修:
《法华忏》,三七日为一期,共计5遍;
《金光明忏》,十日为一期,共计20遍;
《弥陀忏法》,七日为一期,共计50遍;
《请观音忏》,七七日为一期,共计8遍;
《大悲忏》,三七日为一期,共计10遍;
又结十僧,长期修《法华忏》达3年;
请十僧修《大悲忏》3年;
又曾燃三指供佛,造佛像不计其数,每岁建念佛施戒会。
据《佛祖统记》卷八《知礼传》[14]载,宋天禧元年(1017),知礼与异闻等十人,结修《法华忏》,誓于三年满期,焚身供养《法华经》,大师虔敬修忏之心,由此可见。
大师对于修证三昧也十分注意忏仪,曾作《金光明最胜忏仪》、《千手千眼大悲心咒行法》及《修忏要旨》,今分述如下:
1.《金光明最胜忏仪》[15],依《金光明经》所修之忏法,又作《金光明三昧忏》,略称《金光明忏》。《国清百录》卷一所载之本忏,传为智者大师所作,宋代有其同门遵式大师所撰的《金光明忏法辅助仪》,大师所集之忏加上“最胜”两字,是异于天台、遵式大师,而依据唐绎《金光明最胜王经》的缘故。
大师所集之忏,以顶礼十方三宝、香华供养、奉请、持咒、赞叹、供养及散洒、礼敬三宝、忏悔、劝请、随喜、回向、发愿、旋绕自归等科,明礼忏之仪规。着重说明忏悔时必须运想顺逆十心,以明白过失及对治。
2.《千手千眼大悲心咒行法》[16],是依唐伽梵达磨三藏所译的《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所作的忏法,略称《大悲忏》。本书特点是先述作忏原因,再判四种三昧,后详立十科行法之仪。在忏中更依《法华经》之奥义,细述开显之圆意,以作弘扬台宗止观实践法的先导,修此忏者宜加注意。大师在书中详述十科的三昧行法为:一严净道场、二净三业,三结界,四修供养,五请三宝诸天,六赞叹申诚,七作礼,八发愿持咒,九忏悔,十修观行。
3.《修忏要旨》[17]一卷。本书是法智大师于天禧五年(1021),受真宗皇帝所请,而举行修法华三昧三昼夜,以祈祷国泰民安的忏法道场时,受内侍俞源清之请,为其了达修忏法之要旨所着。本书旨在依《摩诃止观》及《法华三昧仪》以阐明法华三昧之要领,但其所述修忏要旨,非仅限于法华忏法,更及于大乘经典,以其着重于忏摩用心要领,故修忏时所用之诵文则无记载。
本书内容分为三章,首叙大乘经典的四种行法,包括常坐、常行、半行半坐和非行非坐,及修法华三昧之功德。次依《止观》及《法华三昧仪》之文,详述忏悔之意义。末后以修忏悔系欲究竟圆顿止观作结。本书前有科文,文末附有《香华运想偈》。全书文虽简短,然止观实修之大要皆已涵盖。
四、慈云大师与忏法
慈云(964—1032)大师讳遵式,是宋初与法智大师齐名的高僧。台州宁海(今属宁波市)人,幼投临海东掖山义全大师出家,二十岁受具足戒于禅林寺,亲近守初律师习律。后至国清寺,恭就于普贤菩萨圣像之下,燃一指,发誓传持天台教观。雍熙元年(984),至四明宝云寺亲近义通大师,深获天台教观之旨,与同门知礼大师共为山家派之主要人物。至道二年(996)聚集僧俗二众,专修净土念佛行,撰《誓生西方记》。咸平四年(1001),撰《请观音消伏毒害三昧仪》、《大弥陀忏仪》、仙\弥陀忏仪》、《炽盛光忏仪》各一卷。次年回东掖山,于寺西创建精舍,恭造无量寿佛像,亲自领众修念佛三昧。其后受请住持杭州灵山寺(即天竺寺),忏讲不绝,从学者恒逾千人。乾兴元年(1022),真宗赐慈云之尊号。天圣二年(1024),将天台教观论着,奏请人藏,九年正月讲《净名经》后,退隐于寺东岭草堂,专修净业。是天台实践门之高僧。大师有关忏仪之着作甚多,故世称“百部忏主”、“慈云忏主”,其主要忏仪有:
1.《金光明忏法补助义》[18],本书是慈云大师据唐译的《金光明最胜王经》,对旧忏加以补充,使行者更明白易懂,同时加上说明,使礼忏时更如法。大师在正忏十科之前,补上缘起第一,按文开章以定铨次第二,别明礼请洒散二法第三,略明能请及所求离过第四,总示事理观慧所依第五。第六为《补助正修十科事议》,明白地叙写严净道场、清净三业、香华供养、召请诵咒、赞叹述意、称三宝及散洒、礼敬三宝、修行五悔、明旋绕自归\明唱诵《金光明典》的方法,全书比其他同类忏本,有更详细明了的特色。
2.《请观世音菩萨消伏毒害陀罗尼三昧仪》[19],此忏亦为大师再治之本,在《叙缘起第一》中,将作本书之原因明白启示;《明正意第二》一章,则将修忏注意事项加以详细说明,然后分述:第一庄严道场,第二作礼法,第三烧香散华,第四系念数息,第五”召请,第六具杨枝净水,第七诵三咒,第八披陈忏悔,第九礼拜,第十诵经。书末尚有《劝修第三》章,详列修忏持咒种种功德利益,劝修本忏。
3.《炽盛光道场念诵仪》[20],本忏为大师依据唐代不空三藏译的《炽盛光大威德消灾吉祥陀罗尼经》所撰的忏法。全书详分坛场供养、示方法、拣众清净、咒法、三业供养、释疑、诫劝檀越等七门。修此忏,能却除金、木、水、火、土等妖邪星宿之灾患。
4.《往生净土决疑行愿二门》[21],此书为慈云大师为在家居士所撰,详述决疑、行愿二门,决疑门分疑师、疑法、疑自三科,主张扫尽一切疑虑,确实树立正信,劝大众老老实实念佛。且依天台教理,强调念佛即是佛乘圆教,具一念三千的性相,收尽刹那十方净秽,一切圆成。将念佛提高到了义中之第一了义,并极力普劝大众信受奉行;行愿门,分礼忏、十念、系缘、众福等四门。即主张时时不离十念,时时礼佛忏悔业障。其礼忏门之仪式,简而易行,但亦具礼敬三宝、香供养、赞愿、礼佛法僧三宝、忏悔、旋绕自归、诵经诸科。众福门,则依《普贤观经》当修行五事:一者正心不谤三宝、不障出家、不为梵行人作恶留难。二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三者正法治国、不邪枉人民。四者于六斋日,敕诸境内力所及处,令行不杀。五者当深信因果,信一实道,知佛不灭。若出家人修,则具依《观经》三福为行。幽溪大师暮年,就是奉此行愿为日课的。
5.《往生净土忏愿仪》[22],此为慈云大师依《无量寿经》、《阿弥陀经》等大乘经典所集,时在大中祥符八年(1015)。忏本中说明此忏“比前所集忏仪,详略更为妥当,后可照此传行。”
忏分十科,即:第一严净道场,第二明方便法,第三明正修意,第四烧香散华,第五礼请法,第六赞叹法,第七礼佛法,第八忏愿法,第九旋绕诵经法,第十坐禅法。
慈云大师尚有忏仪多种,择要说数种止此。
五、元以后天台诸师对忏法的贡献
元代以降,天台宗诸大师所作忏法,其主要者,已于本论概述中提及,今再简略补述如下:
幽溪传灯(1554—1627)大师,于明万历十五年(1587),卜居天台山高明寺,承百松真觉大师之风,尽力以复兴天台教观为职责。大师一生着作,据《幽溪别志·着述考》载,计有27种之多。登狮子座,开诸经讲席凡70期。又曾于万历四十年夏,于高明寺建楞严坛,自此忏法重兴。
大师尝着《楞严海印三昧仪》四卷,《七日持名三昧仪》一卷,《菩萨戒三昧仪》一卷等。大师讲暇,则领众修三昧,常行《法华忏》、《大悲忏》、《楞严海印三昧》、《持名三昧》、《菩萨戒三昧》等忏法,七旬之外,仍六时行《小弥陀忏》为课,为事理兼修、显密双运之实行者。
智旭(1599—1655)大师,字澫益,自崇祯三年(1630)于佛前拈得天台阄后,以专心研习和弘扬天台教观为职责,在忏仪方面除上面已介绍过的《占察善恶业报经行法》、《赞礼地藏菩萨忏愿仪》之外,值得一提的是《梵网经忏悔行法》[24]本书是大师依《梵网经》所作的忏法,简称《梵网忏法》。忏分十门:第一严道场,第二净三业,第三香华供养,第四赞礼归依,第五陈罪悔除,第六立誓诵戒,第七苦到礼佛,第八重修愿行,第九旋绕自归,第十坐念实相。本书以天台宗之旨,除主要依据《梵网经》之外,还多处引用《大宝积经》之《胜鬘夫人会》及《弥勒所问会》之文意,是受菩萨戒者为护戒根清净必修之法。
清代天台诸师,于讲授之外,亦常修忏以为助行。至清末之谛闲(1858二1932)大师,除领众修忏之外,还多次讲《水忏》于上海、海门(今浙江…
《忏法与圆顿止观》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