忏法与圆顿止观
林克智
概述
“天台止观”向有四种三昧、二十五方便、十乘观法、十境、百法成乘等,智者大师将其概刮成“渐次止观”、“不定止观”和“圆顿止观”三种。圆顿止观不历次第,初后不二,一尘一香,法法互具,当处圆融。其修持之法,具如《摩诃止观》所述,此法门是智者大师在天台山华顶峰妙悟后之极谈,是大师实践门之真髓。
“忏法”是指依诸经咒之说而忏悔罪过之仪则,故又名忏仪。依照这些仪则修行,则称之为修忏。忏悔原是将自己生活中所犯的过失,于一特定日,在众僧前告白,表示忏改悔过。释其义,则含有人类精神整体之六根忏悔,与身、口、意之三业忏悔两类。
忏法之分类方法甚多,据道宣律师之《四分律羯磨疏》卷一[1],有制教忏与化教忏二种;据智者大师《摩诃止观》卷二上[2]及《金光明文句》卷三[3]载,忏分为事忏与理忏两种;又分作法忏悔、取相忏悔和无生忏悔等三种。前二者属于事忏,后者属于理忏。
此外,于佛前举行忏悔之前,须先行礼赞,称为礼忏仪;在忏悔之后再行发愿回向,称为忏愿仪。
我国佛教中之忏法,起源于晋,盛行于南北朝,自南朝梁代以来,取自大乘经中的忏悔与礼赞内容,编成忏仪以种种形式流行,从而产生了许多礼赞文及忏悔文,俗称科仪。唐道宣律师编的《广弘明集》二十八卷《悔罪篇》[4]中所载,有梁简文帝《涅檠忏启》、《六根忏文》、《悔高慢文》,沈约之《忏悔文》,梁武帝之《慈悲道场忏》、《金刚般若忏文》、《摩诃般若忏文》等。
隋唐之间,佛教宗派渐起,由于各宗所主经典有别,则形成多种忏法。如天台宗智者大师撰有《法华三昧忏仪》、《方等三昧行法》、《金光明忏法》、《请观世音忏法》。净土宗有善导大师撰《净土法事赞》,法照大师撰《五会念佛略法事仪赞》等。华严宗有宗密大师的《圆觉经道场修证仪》、《华严经海印道场九会诸佛仪》。三阶教有信行法师撰《礼佛忏悔文》。密宗有不空译《佛说三十五佛名礼忏文》。唐末悟达国师以宗密《圆觉经修证仪》述《慈悲水忏法》,至今仍盛行。
宋代可说是忏法的全盛时期,特别是天台宗的法师,承智者大师遗教,以礼忏为修习止观之行门,专务忏仪。天台宗巨匠知礼、慈云、志磐诸师既着忏仪,又行忏法,遂使忏法大行于世。
金代有《礼念弥陀道场忏法》,简称《弥陀忏法》行世。
明初,太祖朱元璋屡建法会于南京蒋山,超度元代末期死于战争之亡灵。此后,忏法即广为流行,僧侣常以应赴世俗之请而作忏法佛事,称“应赴僧”。“这些僧人以行瑜伽三密行法,又称为瑜伽教僧,略称教僧。洪武十五年(1382)制定佛寺为禅、讲、教三宗制度,并于南京能仁寺开设应供道场,令京城内外大小应赴寺院僧人集中学习,作成一定佛事科仪。洪武十六年(1383),由僧录司颁行。”[5]此时的忏法转向应赴,与天台宗诸大师为求修证之作忏本意,开始有了距离。其后为求灭罪、消灾和济度亡灵为主要目的的应赴佛事,和台、净、密各宗以修持为目的的忏法同时发展。
到了明末,云栖大师重订《水陆道场仪轨》、《瑜伽集要施食坛仪》(即后代流行的《水陆》与《焰口》)。影响所及,又有智旭大师撰《占察善恶业报经行法》、《赞礼地藏菩萨忏愿仪》,受登法师撰《准提三昧行法》、《药师三昧行法》,禅修法师作《楞严忏法》,如惺法师作《龙华忏仪》等。
到清代又有《准提忏法》、《药师忏法》、《供诸天科仪》等出现。现代通行的忏法有《梁皇宝忏》、《水忏》、《大悲忏》、《法华忏》、《药师忏》、《净土忏》、《地藏忏》等。另有《金刚忏》、《八十八佛洪名宝忏》、《千佛忏》、《万佛忏》等,亦为一般常行的忏法。
一、修忏是天台宗的重要行门
南北朝时期的佛教学风,由于受当时社会上文风的影响,南方的僧侣偏重于义学讲经;北方则以坐禅诵经为重,各执一隅,造成了“南论北禅”的局面。
由于南朝的轻禅重讲,就使得当时的僧侣莫不倾心于经典义学的钻研,甚致失去自己实践修持之反省求道心。故智者大师在《摩诃止观》[6]卷十上说:“夫听学人,诵得名相,齐文作解,心眼不开,全无理论。”[6]
北朝的佛教,则与此相反,侧重在坐禅与诵经,形成重禅轻讲的局面。北地的高僧,虽有精通经论而更以习禅为本务者,然大都以“无我之理”为修心之要,根基浅者就难免堕于无知,甚至陷入蒙昧之邪行,真实的教义研究反而无人间津。
智者大师鉴此时弊,遂将南朝的轻禅重讲与北朝的轻讲重禅之偏,予以均等,倡“解行并修”、“教观双运”之旨。大师之教观并重思想,于其巨着中历历可睹。《摩诃止观》则着重说明天台圆顿止观的修证方法,在书的《修大行》这章文字中,列举了“常坐”、“常行”、“半行半坐”及“非行非坐”等四种三昧的修法。至宋代,四明尊者更作《修忏要旨》,阐明以上四种三昧,及依止观修忏的要领、忏悔意义及修忏的功德,末尾以修忏悔系欲究竟圆顿止观作结,更显出修忏之殊胜作用。由于这个原因,故天台宗历代祖师,均对修忏十分重视。并给后人留下了许多实用的礼忏仪规。
历代天台宗大德,皆继承智者大师的遗法,讲述之外,多以礼忏为天台宗修习止观之重要行法,故屡行不衰。
二、智者大师与忏法
智者(538—597)大师弘法三十余年,其着作据《佛祖统纪》o卷35载,有140卷之多,大部分是经其弟子章安大师笔录成书,大师亲自执笔者,仅有如下几种:
1、《法华三昧忏仪》一卷
2、《法界次第》三卷
3、《方等忏法》一卷
4、《觉意三昧》一卷
5、《净名玄义》六卷
6、《净名文疏》二十八卷
在这些大师亲撰的着作中,有《法华三昧忏仪》、《方等忏法》,是属于忏仪方面的,此外,据《国清百录》所载,大师关于修忏方面的着作,尚有《请观世音忏法》、《金光明忏法》等。为了说明大师重视忏法的原因,我们可先熟识一下这些忏仪的内容:
1.《法华三昧忏法》[8],全名为《法华三昧行事运想补助仪礼(法华经)仪式》,是大师从慧思大师处得承法华三昧后精髓之作。是书撷取《法华经》、《观普贤经》等大乘经之精义,而揭示法华三昧之方便及正修之行仪。其内容旨在阐释人菩萨正位、具诸佛功德法门,包括礼忏、忏悔、行道、诵经、坐禅等,于三七日中的半行半坐行法。全书分为五科:第一,明三七日行法华忏法劝修;第二,明三七日行法前方便;第三,明正人道场,三七日修行,一心精进方法;第四,明初人道场正修行方法有十:一者严净道场,二者净身,三者三业供养,四者奉请三宝,五者赞叹三宝,六者礼佛,七者忏悔,八者行道旋绕,九者诵《法华经》,十者思惟一实境界。并说明修忏行者,于三七日中昼夜六时,初人道场一时之中,当具足修此十法,后六时一一时中,可略去请佛一法(想佛已请到),余九法悉行无异。
2.《方等忏法》[9],又名《方等三昧行法》、《方等三昧仪》、《方等行法》等,与《法华三昧忏仪》所修之法华三昧,同属《摩诃止观》中四种三昧内的半行半坐三昧。本忏是大师依《大方等陀罗尼经》所制立的三昧行法,要修此方等秘法,第一须具六缘,即法缘、善知识、前方便、办衣、行法、供养等;第二识遮障,其中有四种调适,一者洗浴调适,二者饮食调适,三者行道调适,四者坐禅调适;第三禁法,一者七日要心及诵咒,二者请师受戒及发露,三者见善恶业相及法王子,不得向他人说;第四内律要决,一明五篇戒灭不灭相,二明十恶十善业灭不灭相。据目录尚有第五修行、第六受戒,但文不载,故其内容亦无法了解。
3.《金光明忏法》的仪则,可依《国清百录》[10]卷一,这是大师依《金光明经》所作的忏法,又名《金光明三昧忏》。行忏前先庄严道场,安置唱经座,设立幡华,释迦牟尼佛座之左为功德天座,右为四天王座,诸座各烧香散华。行者日日洗浴,身着新净衣,手执香炉,一心顶礼十方常住一切三宝;其次三请诸佛、菩萨、圣僧、诸天、诸神,一心虔述建忏之意,三唱宝华琉璃世尊、《金光明经》、功德天、三自归后,方共坐食,仪成。此系午前之法,其他则唯专唱《金光明经》,为时七日七夜。
4.《请观世音忏法》是以观世音菩萨为本尊而修的忏悔供养法,依《请观音经》所作。今据《国清百录》[11]卷一及《请观音经疏》[12]略述修法之次第如下:庄严道场,以香泥涂地,悬挂幡盖,置杨枝净水,烧香散华,向南安奉佛像,观世音菩萨像向东,行者向西五体投地,一心顶礼释迦佛、无量寿佛等,称三宝及观世音之名,次诵《消伏毒害咒》、《破业障陀罗尼》、《六字章句咒》等,披陈忏悔恶业众罪,礼毕如法旋绕行道,继之一人登高座唱诵《请观音经》,于三七日或七七日中修法皆如此。
昔慧思大师止光州大苏山时,智者大师前往问道。师示以普贤道场,为说四安乐行。智者大师闻之,即如教研心,经三七日,诵《法华经》至《药王菩萨本事晶》中之“是真精进,是名真法供养如来”时,身心豁然,寂人于定,有长风云游于太虚之微妙境界。慧思大师即赞叹道:“非汝勿证,非我莫识。所证者,法华三昧前方便也;所发持者,初旋陀罗尼也。”大师此时所证之定,即法华三昧,得持空观,是初旋陀罗尼。初旋陀罗尼,是指由得空理智力,能旋转凡夫之执着相,得人空定,即旋假人空之证空观。配合于修道位,证观行五晶,即五品弟子位。自此之后,大师即得无碍辩才,受到同道们的器重,这就是大师的“大苏妙悟”。
因大师亲得修持法华三昧之益,加上后来隐遁天台山的苦修,思想上又有了一个飞跃,即由大苏所证的禅定,进趋至法华圆顿一实之…
《忏法与圆顿止观》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