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中道,也即是由禅定轉向止觀,從而奠定了他教觀總持的天臺教學基礎。
《摩诃止觀》一書是講述圓頓止觀實際修持法的寶典,智者大師依諸經論,在書中立“常坐”、“常行”、“半行半坐”及“非行非坐”等四種叁味的實踐法。又因大師于修持中特別重視讀誦和忏悔,故大師常以組織整然的嚴淨道場、淨身、叁業供養、奉請叁寶、贊歎叁寶、禮佛、忏悔、行道旋繞、誦經或咒、思惟一實境界等儀則,著作忏儀而弘揚實行之。
智者大師在《摩诃止觀》一書內,談四種叁昧的修法時,就把他所著的忏法——即是各種叁昧的行法,一一介紹。因此,我們可認爲智者大師在我國佛教史上,對忏法的著述、修證和弘揚是一位十分重要的人物。
叁、法智大師與忏法
法智(960—1028)大師諱知禮,是宋代“卓識超群,妙證一心叁觀、圓滿叁谛,深入止觀妙旨的大德”⑩。二十歲,隨侍義通大師學天臺教觀,叁年後就代座講法,大師一生弘揚天臺教觀,不是講道便是修持止觀和從事著述與寫經,是理論和實踐兼具的高僧,故于天禧四年(1020)蒙真宗皇帝賜“法智大師”之號,被尊爲“四明尊者”,爲天臺宗十七祖。
鹹平叁年(1000),大師曾與遵式、異聞大師等爲祈雨修“金光明忏”,獲應甚驗。據史料載,大師一生曾修:
《法華忏》,叁七日爲一期,共計5遍;
《金光明忏》,十日爲一期,共計20遍;
《彌陀忏法》,七日爲一期,共計50遍;
《請觀音忏》,七七日爲一期,共計8遍;
《大悲忏》,叁七日爲一期,共計10遍;
又結十僧,長期修《法華忏》達3年;
請十僧修《大悲忏》3年;
又曾燃叁指供佛,造佛像不計其數,每歲建念佛施戒會。
據《佛祖統記》卷八《知禮傳》[14]載,宋天禧元年(1017),知禮與異聞等十人,結修《法華忏》,誓于叁年滿期,焚身供養《法華經》,大師虔敬修忏之心,由此可見。
大師對于修證叁昧也十分注意忏儀,曾作《金光明最勝忏儀》、《千手千眼大悲心咒行法》及《修忏要旨》,今分述如下:
1.《金光明最勝忏儀》[15],依《金光明經》所修之忏法,又作《金光明叁昧忏》,略稱《金光明忏》。《國清百錄》卷一所載之本忏,傳爲智者大師所作,宋代有其同門遵式大師所撰的《金光明忏法輔助儀》,大師所集之忏加上“最勝”兩字,是異于天臺、遵式大師,而依據唐繹《金光明最勝王經》的緣故。
大師所集之忏,以頂禮十方叁寶、香華供養、奉請、持咒、贊歎、供養及散灑、禮敬叁寶、忏悔、勸請、隨喜、回向、發願、旋繞自歸等科,明禮忏之儀規。著重說明忏悔時必須運想順逆十心,以明白過失及對治。
2.《千手千眼大悲心咒行法》[16],是依唐伽梵達磨叁藏所譯的《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所作的忏法,略稱《大悲忏》。本書特點是先述作忏原因,再判四種叁昧,後詳立十科行法之儀。在忏中更依《法華經》之奧義,細述開顯之圓意,以作弘揚臺宗止觀實踐法的先導,修此忏者宜加注意。大師在書中詳述十科的叁昧行法爲:一嚴淨道場、二淨叁業,叁結界,四修供養,五請叁寶諸天,六贊歎申誠,七作禮,八發願持咒,九忏悔,十修觀行。
3.《修忏要旨》[17]一卷。本書是法智大師于天禧五年(1021),受真宗皇帝所請,而舉行修法華叁昧叁晝夜,以祈禱國泰民安的忏法道場時,受內侍俞源清之請,爲其了達修忏法之要旨所著。本書旨在依《摩诃止觀》及《法華叁昧儀》以闡明法華叁昧之要領,但其所述修忏要旨,非僅限于法華忏法,更及于大乘經典,以其著重于忏摩用心要領,故修忏時所用之誦文則無記載。
本書內容分爲叁章,首敘大乘經典的四種行法,包括常坐、常行、半行半坐和非行非坐,及修法華叁昧之功德。次依《止觀》及《法華叁昧儀》之文,詳述忏悔之意義。末後以修忏悔系欲究竟圓頓止觀作結。本書前有科文,文末附有《香華運想偈》。全書文雖簡短,然止觀實修之大要皆已涵蓋。
四、慈雲大師與忏法
慈雲(964—1032)大師諱遵式,是宋初與法智大師齊名的高僧。臺州甯海(今屬甯波市)人,幼投臨海東掖山義全大師出家,二十歲受具足戒于禅林寺,親近守初律師習律。後至國清寺,恭就于普賢菩薩聖像之下,燃一指,發誓傳持天臺教觀。雍熙元年(984),至四明寶雲寺親近義通大師,深獲天臺教觀之旨,與同門知禮大師共爲山家派之主要人物。至道二年(996)聚集僧俗二衆,專修淨土念佛行,撰《誓生西方記》。鹹平四年(1001),撰《請觀音消伏毒害叁昧儀》、《大彌陀忏儀》、仙\彌陀忏儀》、《熾盛光忏儀》各一卷。次年回東掖山,于寺西創建精舍,恭造無量壽佛像,親自領衆修念佛叁昧。其後受請住持杭州靈山寺(即天竺寺),忏講不絕,從學者恒逾千人。乾興元年(1022),真宗賜慈雲之尊號。天聖二年(1024),將天臺教觀論著,奏請人藏,九年正月講《淨名經》後,退隱于寺東嶺草堂,專修淨業。是天臺實踐門之高僧。大師有關忏儀之著作甚多,故世稱“百部忏主”、“慈雲忏主”,其主要忏儀有:
1.《金光明忏法補助義》[18],本書是慈雲大師據唐譯的《金光明最勝王經》,對舊忏加以補充,使行者更明白易懂,同時加上說明,使禮忏時更如法。大師在正忏十科之前,補上緣起第一,按文開章以定铨次第二,別明禮請灑散二法第叁,略明能請及所求離過第四,總示事理觀慧所依第五。第六爲《補助正修十科事議》,明白地敘寫嚴淨道場、清淨叁業、香華供養、召請誦咒、贊歎述意、稱叁寶及散灑、禮敬叁寶、修行五悔、明旋繞自歸\明唱誦《金光明典》的方法,全書比其他同類忏本,有更詳細明了的特色。
2.《請觀世音菩薩消伏毒害陀羅尼叁昧儀》[19],此忏亦爲大師再治之本,在《敘緣起第一》中,將作本書之原因明白啓示;《明正意第二》一章,則將修忏注意事項加以詳細說明,然後分述:第一莊嚴道場,第二作禮法,第叁燒香散華,第四系念數息,第五”召請,第六具楊枝淨水,第七誦叁咒,第八披陳忏悔,第九禮拜,第十誦經。書末尚有《勸修第叁》章,詳列修忏持咒種種功德利益,勸修本忏。
3.《熾盛光道場念誦儀》[20],本忏爲大師依據唐代不空叁藏譯的《熾盛光大威德消災吉祥陀羅尼經》所撰的忏法。全書詳分壇場供養、示方法、揀衆清淨、咒法、叁業供養、釋疑、誡勸檀越等七門。修此忏,能卻除金、木、水、火、土等妖邪星宿之災患。
4.《往生淨土決疑行願二門》[21],此書爲慈雲大師爲在家居士所撰,詳述決疑、行願二門,決疑門分疑師、疑法、疑自叁科,主張掃盡一切疑慮,確實樹立正信,勸大衆老老實實念佛。且依天臺教理,強調念佛即是佛乘圓教,具一念叁千的性相,收盡刹那十方淨穢,一切圓成。將念佛提高到了義中之第一了義,並極力普勸大衆信受奉行;行願門,分禮忏、十念、系緣、衆福等四門。即主張時時不離十念,時時禮佛忏悔業障。其禮忏門之儀式,簡而易行,但亦具禮敬叁寶、香供養、贊願、禮佛法僧叁寶、忏悔、旋繞自歸、誦經諸科。衆福門,則依《普賢觀經》當修行五事:一者正心不謗叁寶、不障出家、不爲梵行人作惡留難。二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叁者正法治國、不邪枉人民。四者于六齋日,敕諸境內力所及處,令行不殺。五者當深信因果,信一實道,知佛不滅。若出家人修,則具依《觀經》叁福爲行。幽溪大師暮年,就是奉此行願爲日課的。
5.《往生淨土忏願儀》[22],此爲慈雲大師依《無量壽經》、《阿彌陀經》等大乘經典所集,時在大中祥符八年(1015)。忏本中說明此忏“比前所集忏儀,詳略更爲妥當,後可照此傳行。”
忏分十科,即:第一嚴淨道場,第二明方便法,第叁明正修意,第四燒香散華,第五禮請法,第六贊歎法,第七禮佛法,第八忏願法,第九旋繞誦經法,第十坐禅法。
慈雲大師尚有忏儀多種,擇要說數種止此。
五、元以後天臺諸師對忏法的貢獻
元代以降,天臺宗諸大師所作忏法,其主要者,已于本論概述中提及,今再簡略補述如下:
幽溪傳燈(1554—1627)大師,于明萬曆十五年(1587),蔔居天臺山高明寺,承百松真覺大師之風,盡力以複興天臺教觀爲職責。大師一生著作,據《幽溪別志·著述考》載,計有27種之多。登獅子座,開諸經講席凡70期。又曾于萬曆四十年夏,于高明寺建楞嚴壇,自此忏法重興。
大師嘗著《楞嚴海印叁昧儀》四卷,《七日持名叁昧儀》一卷,《菩薩戒叁昧儀》一卷等。大師講暇,則領衆修叁昧,常行《法華忏》、《大悲忏》、《楞嚴海印叁昧》、《持名叁昧》、《菩薩戒叁昧》等忏法,七旬之外,仍六時行《小彌陀忏》爲課,爲事理兼修、顯密雙運之實行者。
智旭(1599—1655)大師,字澫益,自崇祯叁年(1630)于佛前拈得天臺阄後,以專心研習和弘揚天臺教觀爲職責,在忏儀方面除上面已介紹過的《占察善惡業報經行法》、《贊禮地藏菩薩忏願儀》之外,值得一提的是《梵網經忏悔行法》[24]本書是大師依《梵網經》所作的忏法,簡稱《梵網忏法》。忏分十門:第一嚴道場,第二淨叁業,第叁香華供養,第四贊禮歸依,第五陳罪悔除,第六立誓誦戒,第七苦到禮佛,第八重修願行,第九旋繞自歸,第十坐念實相。本書以天臺宗之旨,除主要依據《梵網經》之外,還多處引用《大寶積經》之《勝鬘夫人會》及《彌勒所問會》之文意,是受菩薩戒者爲護戒根清淨必修之法。
清代天臺諸師,于講授之外,亦常修忏以爲助行。至清末之谛閑(1858二1932)大師,除領衆修忏之外,還多次講《水忏》于上海、海門(今浙江…
《忏法與圓頓止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