蕅益大師的九華山勝緣
林克智
智旭(1599-1655)大師,字蕅益,是明末清初高僧,後人尊爲淨土宗九祖。大師一生“淹貫內外典籍,著作等身,嚴淨毗尼,極闡淨土。”大師與九華山,尤與地藏大士有深因緣,故樂于述之,俾此殊勝因素以廣傳聞,亦九華名山與淨土學人之幸也。
益大師簡傳
蕅益大師,淨土宗九祖。自號八不道人,又號西有沙門。俗姓鍾,吳縣(今屬江蘇)人。父歧仲公,曾持念《大悲咒》十載以祈子,後其母金氏夢菩薩抱兒授之,遂于明萬曆二十七年(1599)生大師。師少好儒學,12歲讀儒書,嘗撰文數千言以辟釋老。師年17,得閱蓮池大師《自知錄》及《竹窗隨筆》,始悟昔謗佛之非,遂將所著數十篇《辟佛論》付之一炬。師年20之冬,其父亡故,因薦亡讀《地藏經》,而萌念佛出世之志。
24歲從憨山大師門人雪嶺法師剃度,命名智旭。次年,受比丘戒于雲棲。26歲,于蓮池大師西方淨土。其後,大師多次閉關專持《往生咒》,又曾專念阿彌陀佛,以往生西方淨土爲願。由于師之廣學專弘,身體力行,終使蓮風人扇于世。33歲秋,大師入靈峰過冬,爲作請藏因緣。35歲,造西湖寺,述《占察行法》。37歲,講《占察經》于武水智月庵,又造《盂蘭盆新疏》。38歲,叁月藹地藏菩薩道場,住九華之華嚴庵。遁迹九華,禮地藏菩薩塔,撰《九華地藏塔前願文》。抱病于山,忘形骸,斷世故,腐滓以爲馔,糠秕以爲糧。次年夏秋之際,居九子別峰,述《梵網合注》,贊禮地藏菩薩忏願儀。隨後雖曾遊曆諸方,但以住靈峰從事著述爲主。清順治十一年(1654)夏,大師臥病靈峰,于十二月啓建淨社,作《發願文》及《求生淨土偈》。翌年正月,年57而寂,世稱靈峰蕅益大師,塔于靈峰大殿之右。
大師著作達60余種,凡164卷,綜禅教律而會歸淨土,由其弟子成時編爲《釋論》和《宗論》兩大類。大師撰述的專弘淨土著作有:《阿彌陀經要解》,後人會性法師編集《蕅益大師淨土集》及大師選定,由成時法師編就的《淨土十要》等;大師爲弘揚淨土法門而選入《靈峰宗論》的著作有《阿彌陀佛贊》、《佛說阿彌陀經塔贊》、《答卓左車彌陀疏鈔叁十二問》、《示念佛法門》、《念佛叁昧說》、《示念佛叁昧》、《持名念佛曆九品淨四土說》、《參究念佛論》、《念佛即禅觀論》、《靈峰寺淨業緣起》、《禮淨土忏文》、《結壇念佛回向文》、《大病中啓建淨社願文》等,並有贊頌淨土的《刻淨土忏序》、《刻寶王叁昧念佛直指序》、《修淨土忏並放生社序》、《觀泉開土化萬人畢生念佛同生淨土序》、《惠應寺放生蓮社序》、《廬山香爐峰重結蓮社序》等。綜觀大師之一生,從儒入佛,始習禅,繼而研教、究律,知禅者佛心,教者佛語,律者佛行,叁者統一而不可分割。叁學之歸趣,則不外念佛一門,並以念佛爲禅、教、律之歸結。乃倡禅、教、律叁學一源之說。
益大師與地藏菩薩之深緣
大師與地藏菩薩深有緣分,故師一生盡力弘揚、贊歎地藏菩薩。早在明萬曆四十六年冬天,師20歲時,因喪父“聞地藏昔因,知道從孝積,既懷喪父之哀,複切延慈之想。”故于後來大師之母病笃,有“四肱不救,痛切肺肝”之舉。其時大師知菩薩之本願,遂發出世之心。今將大師與菩薩之勝緣,恭錄如下:
崇祯四年冬,溫陵徐雨海居士向大師說《占察》妙典,大師倩人特往去棲請得經本,展讀之後悲欣交集,撰讀持《回向偈》;
崇祯六年(1633)冬,大師述《占察行法》;
崇祯八年夏,于武水智月庵講演《占察經》,述救苦鬼道衆生有關《盂蘭盆新疏》;
崇祯九年遁迹九華山,禮地藏菩薩塔,撰《九華地藏塔前願文》;
崇祯十年,居九子別峰,撰《贊禮地藏菩薩忏願儀》;
順治一年(1644)大師居靈峰,退作但叁歸依人,勤禮《千佛》、《萬佛》及《占察行法》,于次年元旦獲清淨輪相。
順治七年,大師結夏北天目靈峰,究心毗尼,念末世欲得淨戒,舍“占察輪相”之法,更無別途。六月,述《占察經疏》。
大師有關地藏菩薩之作計有:《占察經玄義》一卷、《占察經義疏》二卷、《占察善惡業報經行法》一卷、《贊禮地藏菩薩忏願儀》一卷。
此外尚有《九華地藏塔前願文》、《補總持滅定業真言疏》、《甲申七月叁十日願文》、《化持地藏菩薩名號緣起》、《贊禮地藏菩薩忏願儀後自序》、《爲警心居士持地藏本願經兼勸人序》、《化持滅定業真言一世界數莊嚴地藏聖像疏》、《化鐵地藏疏》、《刻占察行法助緣疏》、《九華芙蓉閣建華嚴期疏》、《九華山營建衆僧塔疏》、《複九華常住書》。
又定嗣注經目有《十輪經解》、《地藏本願經疏》等但未及成書。
大師以地藏菩薩爲楷模,一心敬禮、弘揚地藏法門的主要原因,我們觀大師所作之文,即可明了無余。
清淨戒根速滿菩提之願
蕅益大師在九華山地藏塔前,發下一個清淨的菩提大願。大師之願文——《九華地藏塔前願文》,一直保留至今,爲許多同修所敬仰、效法。該文先敘說:
“夙造深殃,于茲末世,雖受戒品,輕犯多端。雖習禅思,粗惑不斷。讀誦大乘,僅開義解。稱念名號,未入叁摩。外睹魔黨縱橫,痛心疾首。內見煩惱紛動,愧地慚天。複由惡業,備受病苦。痛娑婆之弊惡,歎沈溺之無端。由是扶病入山,求哀大士,矢菩提于永動,付身命于浮雲。”
因此大師敬燃臂香炷,供養忉利勝會地藏菩薩摩诃薩,另叁炷香祈求:
“一炷悔叁業重失,生來殺業淫機,謗叁寶罪,口過惡念,乃對舊歲染疾後,種種不盡如法,如是等,願盡消除。”
“一炷爲求四願,律儀清淨,斷惑證真,長康無病,廣作福事。”
“一炷爲決疑網,若先禮忏,求淨律儀。若先習禅,斷除煩惑。若先閱藏,以開慧解。若先立行,以廣福緣。唯願救世真士,大智開士,一切知見者,于諸衆生得不忘念者,必垂哀鑒,開我迷雲。”
並發如下大心:
“我複于大慈悲父前,瀝血銘心,作如是願:如一衆生未成佛,終不先自取泥洹。倘夙因緣牽入惡道,願菩薩弘慈常覺悟我,使我念念憶菩提心,令菩提心相續不斷。若夙障稍輕,願大士威神,令我早成念佛叁昧,決定得生阿彌陀佛世界,乘本願力,無邊刹海,化度有情,盡未來際,無有疲厭。”
從大師所發之願中,我們可看出他的真誠之心,不愧爲後代之師。
神咒能滅定業拔叁障苦施叁德樂
蕅益大師在《補總持滅定業真言疏》中,廣明地藏菩薩願力不可思議,謂持《滅定業真言》可消除業障,滅除定業。大師說:
“敬禮慈尊地藏王,神咒善能滅定業。普救無邊五濁苦,紹隆叁寶種不斷。智旭與法界衆生,迷本淨心,已造定業。無明所覆,不自覺知,故于今日,同嬰苦報,遠隔正法,遭遇魔邪,倒說大乘,文件誣毀了義,逐後世微績,忘教主典型。設宣實道,反被譏诃。雖解真乘,仍虧智斷。漢同修之落落,嗟外護之冥冥。果豈他尤,因原自造。唯扪心內悔,悲仰求哀,恭念地藏士,無上醫王。滅業真言,無邊神力,定能拔叁障苦,施叁德樂。是以專心持誦,速望冥加。”
大師又于《化持滅定業真言一世界數莊嚴地藏聖像疏》中予以肯定:“釋迦佛謂定業不可救,所以寒造罪之心。地藏菩薩說《滅定業真言》,所以慰窮途之客。”
舊障除滅,新殃不造。大師更“願一切比丘,增長福慧,成就聖根,斷世愛網,摧我見山。一切沙彌,志慕大僧,克臻淨行,增修戒慧,棄舍幻緣,期許誓同先哲,舉止不類時流。一切檀護,明識是非,了達邪正,以願作衆生之眼,將身爲淨法之城。又願各信淨土玄猷,共勖樂邦妙行,具諸戒品,讀誦大乘,深信因果,解第一義,常爲人說法藏遠因,彌陀現果,令諸有情,鹹脫苦輪,畢獲安樂。又願智旭與諸知識,互爲主伴,恒轉*輪。誓滅叁塗定業,妙暢安養真诠。”可知大師慈悲度生之切。
普勸持念聖號誦經禮忏
持念地藏菩薩聖號,功德不可思議,《地藏菩薩本願經》廣明。故大師在《贊禮地藏菩薩忏願儀後自序》中,普勸持念地藏菩薩聖號。大師謂念地藏菩薩名,勝持其余大菩薩。其文曰:“大法久湮,人多謬解。執大謗小,舉世皆然。然地獄衆苦,已隨其後,暗啞余報,複更難窮。故地藏慈尊大集會中,現聲聞相,世尊廣歎勝德,且較雲:追于彌勒、妙吉祥、觀自在、普賢伽沙等大菩薩所,百劫至心歸依,稱念禮供,求諸所願,不如一食頃,歸依稱念禮供地藏菩薩,以久修堅固大願大悲,勇猛精進,過諸菩薩故也。”
大師更作《化持地藏菩薩名號緣起》,說欲戒根清靜,當忏悔持名,並說:“持名一法,自其淺近言之,愚夫愚婦,孰不能矢口。自其深遠言之,不達法身平等,雜亂垢心,不得名爲聞矣。故知以二觀爲指南,能修二觀,方爲聞菩薩名,以聞名爲方便,真實持名,便是圓攝二觀,故名聞障淨,障淨戒得,戒得定慧發生,定慧而一實證入矣。明心見性,是真僧寶,真傳佛法。吾輩生末葉,聞此真法,宜如何努力以自勉也。”文中所說的二觀,大師引《占察善惡業報經》說:“雖學信解,修唯心識觀、真如實觀,而善根業薄,未能進趨,諸惡煩惱,不得漸伏,其心疑怯怖畏,及種種障礙,應一切時處,常勤誦念我之名字。若得一心,善根增長,其意猛利,當觀我及諸佛法身,與已自身,體性平等,無二無別,不生不滅,常樂我淨,功德圓滿,是可歸依。又觀自身心相,無常、苦、無我、不淨,如幻如化,是可厭離。如是觀者,速得增長淨信之心,所有諸障,漸漸捐滅。此人名爲學習聞我名者。若離亂垢心,誦我名字,不名爲聞,以不能生決定信解,但獲世間善報,不得廣大深妙利益。”大師解釋說:“山此觀之,戒不清淨,二觀決不易修。二觀不修,一實何由證契。而欲戒根清淨,舍忏悔、持名,豈更有方便哉!”故可知…
《蕅益大師的九華山勝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