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象)。而
目呦連也是化一只六牙白象,坐著從空中飛去。(《增一阿含經》卷二二)還有《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卷一六二所說︰“大目呦連般涅槃時,入香象颦呻等至。”……大目呦連依止香象颦呻定而入涅槃,普賢……也就坐著(白)象而出現人間了。”(467頁)
這裏,“白象”就又成了普賢與大目呦連相“結合”的中介了!
其次,與釋迦的天上弟子帝釋天有關︰
關于普賢與帝釋,首先注意到的,是普賢坐的六牙白象,與帝釋坐的六牙白象,恰好一致。普賢坐的六牙白象,如《法華經》的〈普賢菩薩勸發品〉,及《觀普賢菩薩經》,有詳備的敘述。……(469頁)
而帝釋坐的六牙白象,在《長阿含經》卷二○〈世紀經〉中,也有相當具體的介紹(避繁,經文從略)。帝釋與普賢,坐的都是“六牙白象”,這又“是怎樣的和合”!(470頁)此外,
帝釋,……手執金剛杵,而被稱爲金剛手。……普賢菩薩,在密典中,就是金剛手、執金剛與金剛薩埵。……普賢菩薩的特性,是深受帝釋影響的!(470—471頁)
就這樣,人間的目呦連與天上的帝釋天這兩位佛的“脅侍”,這兩個“半身像”,就又非常巧妙地構成了“普賢”這位大菩薩的合成體,“全身像”!
這樣,文殊、普賢這兩位“大菩薩”,卻原來乃分別是由釋迦的天上、人間的兩位(合之則爲四位)“脅侍”所“合成”的!
從以上的論述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印公在對于文殊、普賢這兩位菩薩的論述上,再次顯示出了他那特有的、非同一般的卓越見解!
五
爲了讓佛教能夠更加貼近現實社會,能夠表現出佛教也是以人爲本位的,是“淑世善民”的,近現代以來,佛教界的某些有識之士,極力倡導佛教的“入世”性,要使佛教盡量地也能夠爲現實人生服務。印公對此,也是極力倡導的,印公的一部專著《佛在人間》(收入《妙雲集》下編之一),便是專門闡述“人間佛教”的要義的。
印公認爲︰傳統的中國佛教,一向講究“了脫生死”。由于重視于死,也就重視于鬼。中國的民俗,以爲人死了就變成了鬼——“人死爲鬼”,這似乎已經成了某些人們的一種“共識”。長時期地傳播于中國社會的中國佛教,也不可避免地深受這種情況的嚴重影響!所以,不少的佛教僧俗信徒們,往往都自覺不自覺地准備在死了之後也去做鬼類。因此,在他們死了之後,人們也要用各種食品來祭奠他們(按照佛經的說法,只有“餓鬼”,才需要這種食物祭品),燒冥衣給他們穿,化錫箔、冥洋給他們用,甚至還要紮紙樓房給他們居住。某些佛教學者,甚至主張,要想信佛教,就要先“信鬼”,簡直是把佛教蛻變成了“鬼教”!致使在許多佛教信徒的心目中,似乎死鬼比活人還更爲重要!正是這種不管活人、只顧死鬼的嚴重情況,才導致了佛教脫離社會,脫離人生,從而便日趨沒落,走上末路。針對這種情況,印公語重心長地說︰
佛教是宗教,……如不能重視人間,會變成著重于鬼與死亡的,近于鬼教!……真正的佛教,是人間的,惟有人間的佛教,才能表現出佛教的真義。所以,我們應……來發揚人間的佛教。(《佛在人間》——《妙雲集》下編之一,21—22頁。下引該書,只注頁數)
本來,釋迦是人(佛,也不過是人中的覺悟者——“佛陀”,就是“覺者”的意思),他也是在人間創建佛教的。從降生到入滅,八十年中,他始終生活在人間(當然有時也到“天上”去說法),衣服、飲食、臥具、醫藥,這“四事”供養,一件也離不開人間。這也就是說,佛教,本來就應該是“人間”的。只是在以後的發展、演變中,才逐漸地蛻變成了脫離現實、脫離人生的鬼神之教。這也可以說是佛教的一種曆史悲劇吧!所以,印公指出︰
我們首先應該記著!在無邊佛法中,人間佛教是根本而最精要的,究竟徹底而又最適應現代機宜的。……(22頁)
印公還特別強調︰
所以,我們必須立定“佛在人間”的本教,才不會變質而成爲重死亡的鬼教,或重長生的神教。認定了佛在人間,……佛法即是佛在人間的教化。(27頁)
只有重建“人間佛教”,才能使佛教重獲生機,恢複活力。最後,印公大聲疾呼︰
我們是人,需要的是人的佛教!(28頁)
但願當今的佛教界,能夠在這個問題上,極其認真地想一想!
× × ×
以上這些極其片段的論述,在印公博大精深的佛學思想體系中,只能算是一些小小點滴,遠不足以窺見印公佛學思想體系的全貌,不過,舉一反叁,因小見大,睹一斑而可窺全豹,觀一樹而可洞森林,所以,從以上這些簡短論述中,似乎還是可以或多或少地領略到印公佛學思想體系所具有的那種極其卓越的劃時代意義!
印公一生,行履上卓立不群,思想上獨樹一幟。末世而能有印公這樣卓越的佛學大師,不僅是中國佛界的驕傲,而且是中國佛界之大幸!這裏,我默默祝禱︰願“人間佛教”導師,久住世間弘化!則師門幸甚!佛界幸甚!
--------------------------------------------------------------------------------
[1] 我在1999年3月4日(印公九四誕辰的前一個月)寫給印公預祝壽誕的信中,順便提到這件約稿的事,對此,印公回信說︰“藍吉富居士發起出版《印順思想》論文集以祝賀我九五之年,竟遠向學友約稿,學友接受稿約,雖說是好事,但不免要增加學友的煩累,實在抱歉!”捧讀印公來信,使我感愧良深!
[2] 佛製︰在從(且按我國農曆計算)四月十五日至七月十五日叁個月的“雨季”裏,僧人們均不外出,安居淨修,謂之“安居”,或稱“結夏”。
《“印順思想”——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佛學思想(郭朋)》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