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佛经”。所以,在各种“佛经”里,一开头都有这样的话:“如是我闻”(我是这样听说的)。而“初期大乘经”,却都没有经过这样的“结集”过程,而都只是辗转“传出”来的(但在现存的各种大乘佛经的开头,也都冠以“如是我闻”等等的字样,仿佛这些为数众多的大乘佛经,也都是经过“结集”似的)。这里,印公在论述初期大乘佛经的由来这一问题上,再次展示出了他那种可贵的历史发展的观点。
从以上印公对于“初期大乘”的论述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大乘佛教之出现在印度佛教的发展史上,原来也是一种特定的历史现象,时代产物!
三
与大乘佛教密切相关的,还有“菩萨”的问题。
大家知道,代表“小乘”佛教的,是“声闻”(“罗汉”);而代表“大乘”佛教的,则是“菩萨”;而“菩萨”一词的出现,却是很晚的︰
西元前后,“发菩萨心,修菩萨行,求成无上菩提”的菩萨行者,在印度佛教界出现……(第1页)
这也就是说,在释迦入灭五、六百年(或三、四百年)之后,在印度的佛教界,方才出现了“菩萨”这个名词。所以,“菩萨”一词,是相当晚出的。这里,印公还更为具体地指出︰
依论典所见,菩萨名称的成立,不可能迟(早?)于西元前二世纪的(128页) 。
“菩萨”
这一名称,约成立于西元前200年前后,……(129 — 130页)
那末,什么叫做“菩萨”呢?
菩萨,是菩提萨埵的简称,菩提与萨埵的缀合语。……菩提,译义为 “觉”,但这里应该是“无上菩提”,……是佛菩提、无上菩提的简称。……萨埵,是佛教的熟悉用语,译义为“有情”
—有情识或有情爱的生命。(130页)
这就是说,所谓“菩萨”,就是决心追求“无上菩提”
—佛的果位的“大心”有情,他们的志趣,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不过,既称“有情”,自然也就不限于人类。因为,
修菩萨道的,可以是人,可以是鬼神,也可以是禽兽!(146页)
“修菩萨道的”
菩萨,“可以是人,可以是鬼神”,这似乎还不难理解,而“也可以是禽兽”,这听起来可就未免有点令人感到惊异了!怎么,难道连“禽兽”也可以成为“菩萨”吗?当然是可以的。在佛的许多“本生”故事里,就有诸如“狮王”、“象王”、“鹿王”、“马王”甚至“豺”、“犬”等等的兽类;“鹅王”、“雁王”、“孔雀”、“金翅鸟”等等的禽类。在所谓“天龙八部”里,也有“龙”、“大莽神”(摩亩罗迦)、“金翅鸟”(迦楼罗)等等。所以,“菩萨”,实在并不只限于人类(以及“鬼神”的)。当然,成佛则是要具有“丈夫相”的,那就非人类不可了。不过,根据各种大乘经典里对于“菩萨”形象的描绘,很少是平民百姓的,大都是国王、大臣、豪富之类的高阶层人物。这,也从一个方面反映出了大乘佛教的特点和本质。在“菩萨”群像中,很少有一般僧像的,他们的穿着打扮,大多都是非常豪华的。《维摩经》中的主人公“维摩居士”、《胜鬘经》中的女主人公“胜鬘夫人”等等豪富、权贵,固不用说,就连汉地佛教盛传的所谓“四大菩萨”,除“地藏菩萨”头戴“五佛冠”、身披袈裟之外,其余文殊、普贤和观音这三位“大菩萨”,都是满身的珠光宝气,阔绰得很!豪华得很!(当然,这里所说的,都是从现有的各种造像中看到的,至于“活”的“菩萨”们究竟是怎样的穿着打扮,谁也没有见过。)这就清楚地表明了,这些“法力无边”、“神通广大”的“菩萨”们,并非出家僧人,而是极为特殊的一群;而大乘佛教,正是以他们为代表的,所以,大乘,又通称之为“菩萨乘”(小乘,则被称为“声闻乘”)。
在上述印公对于大乘和菩萨的论断中,许多都是言前人所未言,发前人所未发,卓越创见,令人仰佩!
四
在为数众多的诸“菩萨”中,印公还特别对文殊、普贤这两位“大菩萨”,进行了论述。
关于文殊,印公指出︰
文殊师利,唐译曼殊室利,意译为溥首、濡首、软首、妙德、妙吉祥。在初期大乘佛教中,文殊师利是有最崇高威望的大菩萨。(837页)
初期大乘时代,文殊师利是一位最负盛名的大菩萨。(909页)
可见,这位非常了不起的“大菩萨”文殊,也是随着「初期大乘”佛教的出现而出现于印度佛教舞台的。文殊,不仅“智慧第一”,而且“神通广大”。据说,文殊还是释迦的“恩师”︰
……佛说起前生因文殊的教导而最初发心,所以,文殊是释迦的恩师。(876页)
往昔为佛师,今为佛弟子,揆其原因,乃是为了“助佛扬化”
赞助释迦,宏护圣教。据说,在初期大乘圣典中,有关文殊的经典,就有三、四十部之多。
(详见918—919页)
这位地位非凡的文殊,起初还曾示现过出家僧像:
……《文殊师利般涅槃经》说:文殊“于我(佛)所出家学道,……作比丘像”。从初期大乘经看来,……文殊师利,确定是出家比丘。(930页)
可是,身为“出家比丘”的文殊,在行履上却是很不检点的:
《文殊师利现宝藏经》(卷下)说到︰在夏安居[2]的三个月中,文殊没有来见佛;没有住在僧团中,……也没有参加说戒。直到三月终了,文殊才出现在……众会中。据文殊自己说︰“吾在此舍卫城,于和悦波斯匿王宫采女中,及诸淫女、小儿之中三月”……大迦叶知道了,要把文殊摈出去!……(933页)
身为出家比丘,“安居”期间,别人都在寺内虔诚净修,均不外出,而他文殊,却居然去和宫女、淫女(也就是妓女)等辈们一起厮混了三个月,这简直是太不成体统了!所以,恪守戒规的苦行僧大迦叶知道了这种情况之后,非常地生气,主张把文殊驱逐出僧团,开除他的僧籍!因为经中只说是迦叶“要”把文殊“摈出去”,但究竟是否真的开除了文殊的僧籍,却不得而知。不过,在现有文殊的各种造像中,确实没有一种是“比丘”像的,因此,可以推想,此后的文殊,似乎确已不再是僧人了!就是这位与众不同的文殊,他的思想理论,在初期大乘佛教中却形成了影响甚大的所谓“文殊法门”:
“文殊法门”︰依般若的平等空义,而有了独到的发展。在家的,神秘的,欲乐的,佛梵同化的后期佛教,“文殊法门”给以最有力的启发!(19页)
出现于初期大乘佛教中的文殊及其“法门”,却又给予了“神秘的”、“欲乐的”、甚至是“佛梵同化的”“后期佛教”“以最有力的启发”!于此可见,文殊及其“法门”,在印度佛教的发展、演变史上,具有着多么大的影响,具有着多么重要的地位!那末,这位“大智”文殊,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身分呢?
文殊师利的出现,是世尊的胁侍—
天上弟子大梵天、人间弟子舍利弗,合化而出现大智慧者的新貌!(937页)
这就是说,文殊,这位非常了不起的“大菩萨”,原来乃是天上的大梵天与人间的舍利弗(他在“声闻”弟子中也被称为“智慧第一”)这两位佛的“胁侍”(站立于佛之两侧的侍者、侍从;他们当中,有天有人,有菩萨,有声闻)的合成体!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看文殊是怎样同大梵天王“结合”在一起的︰
“……时梵天王化为童子,五角髻。”……这使我们想到,文殊是被称为童子的。在文殊像中,虽有一髻的,没有髻的,但五髻是最一般的。五髻文殊相,岂非就是梵王示现的色相?……(469页)
就这样,梵王“童子”,就化为文殊“童子”;“五髻梵王”,就化为“五髻文殊”,于是,就构成了文殊的“半身像”!
其次,让我们再来看一看文殊又是怎样同舍利弗“结合”在一起的。
佛教传说,文殊乘坐青色狮子(现在汉地佛寺中的文殊像,都是坐的狮子),而舍利弗却也同狮子颇有关系。据有关佛经记载,舍利弗不仅经常于大众中作“狮子吼”,而且还常在佛的面前作“狮子吼”;直到临死,还是在“入狮子奋迅”定中而般涅槃的。
舍利弗……依止这狮子奋迅而入涅槃,文殊……也就坐着狮(子)而出现人间了!(467页)
这样,“狮子”也就成了把文殊和舍利弗“结合”在一起的中介了!
同时,在大乘佛教中,文殊被称为“法王子”,而在小乘佛教中,舍利弗也同样被称为“法王子”!据有关佛经记载,文殊之于诸佛,犹如“父母”,而舍利弗之于诸比丘,也“犹如生母”!两者之间,又颇为相似!于是乎,就又构成了文殊的另一“半身像”!
就这样,天上的大梵王,加上人间的舍利弗,便极其巧妙地“合成”了“文殊”这位大菩萨的“全身像”!如此“合成体”身份的文殊,却成了大乘佛教中地位极其显赫的“大菩萨”!
关于普贤,三曼陀跋陀罗,或译为普贤、遍吉。(465页)
不过,这位以“大行”着称的普贤菩萨,
在初期大乘经中,是佛教界所不大熟悉的。极少数几部经,有普贤菩萨在场,没有说法,也没有参与问答。以普贤菩萨为主的经典,是《三曼陀跋陀罗菩萨经》,及《妙法莲华经》的《普贤菩萨劝发品》。依《法华经》而说的《观普贤菩萨行法经》。……(1144—1145页)
在“初期大乘经”中,普贤的地位,还不如文殊那样显赫;有关的经典,也远不如文殊的那样多。印公指出:
普贤与“忏悔法门”,关系是非常密切的。普贤与忏悔、降服鬼神有关,而出现于“华严法门”的,却是邻近佛地的大菩萨。(1145页)
这表明,到了“华严法门”,普贤的地位才有了很大的提高
由原来“佛教界所不大熟悉的”(也可以说是默默无闻的),一跃而上升到了“邻近佛地的大菩萨”的地位。那末,这位普贤菩萨的身分,究竟又是怎样的呢?
首先,与释迦的人间弟子目呦连(在声闻弟子中,他被称为“神通第一”)有关。
佛教传说,普贤是乘坐白象的(现在汉地佛寺里的普贤像,都是坐的白…
《“印顺思想”——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佛学思想(郭朋)》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