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印順思想”——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佛學思想(郭朋)▪P2

  ..續本文上一頁“佛經”。所以,在各種“佛經”裏,一開頭都有這樣的話:“如是我聞”(我是這樣聽說的)。而“初期大乘經”,卻都沒有經過這樣的“結集”過程,而都只是輾轉“傳出”來的(但在現存的各種大乘佛經的開頭,也都冠以“如是我聞”等等的字樣,仿佛這些爲數衆多的大乘佛經,也都是經過“結集”似的)。這裏,印公在論述初期大乘佛經的由來這一問題上,再次展示出了他那種可貴的曆史發展的觀點。

  從以上印公對于“初期大乘”的論述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大乘佛教之出現在印度佛教的發展史上,原來也是一種特定的曆史現象,時代産物!

  叁

  與大乘佛教密切相關的,還有“菩薩”的問題。

  大家知道,代表“小乘”佛教的,是“聲聞”(“羅漢”);而代表“大乘”佛教的,則是“菩薩”;而“菩薩”一詞的出現,卻是很晚的︰

  西元前後,“發菩薩心,修菩薩行,求成無上菩提”的菩薩行者,在印度佛教界出現……(第1頁)

  這也就是說,在釋迦入滅五、六百年(或叁、四百年)之後,在印度的佛教界,方才出現了“菩薩”這個名詞。所以,“菩薩”一詞,是相當晚出的。這裏,印公還更爲具體地指出︰

  依論典所見,菩薩名稱的成立,不可能遲(早?)于西元前二世紀的(128頁) 。

  “菩薩”

  這一名稱,約成立于西元前200年前後,……(129 — 130頁)

  那末,什麼叫做“菩薩”呢?

  菩薩,是菩提薩埵的簡稱,菩提與薩埵的綴合語。……菩提,譯義爲 “覺”,但這裏應該是“無上菩提”,……是佛菩提、無上菩提的簡稱。……薩埵,是佛教的熟悉用語,譯義爲“有情”

  —有情識或有情愛的生命。(130頁)

  這就是說,所謂“菩薩”,就是決心追求“無上菩提”

  —佛的果位的“大心”有情,他們的志趣,是“上求佛道”,“下化衆生”。不過,既稱“有情”,自然也就不限于人類。因爲,

  修菩薩道的,可以是人,可以是鬼神,也可以是禽獸!(146頁)

  “修菩薩道的”

  菩薩,“可以是人,可以是鬼神”,這似乎還不難理解,而“也可以是禽獸”,這聽起來可就未免有點令人感到驚異了!怎麼,難道連“禽獸”也可以成爲“菩薩”嗎?當然是可以的。在佛的許多“本生”故事裏,就有諸如“獅王”、“象王”、“鹿王”、“馬王”甚至“豺”、“犬”等等的獸類;“鵝王”、“雁王”、“孔雀”、“金翅鳥”等等的禽類。在所謂“天龍八部”裏,也有“龍”、“大莽神”(摩畝羅迦)、“金翅鳥”(迦樓羅)等等。所以,“菩薩”,實在並不只限于人類(以及“鬼神”的)。當然,成佛則是要具有“丈夫相”的,那就非人類不可了。不過,根據各種大乘經典裏對于“菩薩”形象的描繪,很少是平民百姓的,大都是國王、大臣、豪富之類的高階層人物。這,也從一個方面反映出了大乘佛教的特點和本質。在“菩薩”群像中,很少有一般僧像的,他們的穿著打扮,大多都是非常豪華的。《維摩經》中的主人公“維摩居士”、《勝鬘經》中的女主人公“勝鬘夫人”等等豪富、權貴,固不用說,就連漢地佛教盛傳的所謂“四大菩薩”,除“地藏菩薩”頭戴“五佛冠”、身披袈裟之外,其余文殊、普賢和觀音這叁位“大菩薩”,都是滿身的珠光寶氣,闊綽得很!豪華得很!(當然,這裏所說的,都是從現有的各種造像中看到的,至于“活”的“菩薩”們究竟是怎樣的穿著打扮,誰也沒有見過。)這就清楚地表明了,這些“法力無邊”、“神通廣大”的“菩薩”們,並非出家僧人,而是極爲特殊的一群;而大乘佛教,正是以他們爲代表的,所以,大乘,又通稱之爲“菩薩乘”(小乘,則被稱爲“聲聞乘”)。

  在上述印公對于大乘和菩薩的論斷中,許多都是言前人所未言,發前人所未發,卓越創見,令人仰佩!

  四

  在爲數衆多的諸“菩薩”中,印公還特別對文殊、普賢這兩位“大菩薩”,進行了論述。

  關于文殊,印公指出︰

  文殊師利,唐譯曼殊室利,意譯爲溥首、濡首、軟首、妙德、妙吉祥。在初期大乘佛教中,文殊師利是有最崇高威望的大菩薩。(837頁)

  初期大乘時代,文殊師利是一位最負盛名的大菩薩。(909頁)

  可見,這位非常了不起的“大菩薩”文殊,也是隨著「初期大乘”佛教的出現而出現于印度佛教舞臺的。文殊,不僅“智慧第一”,而且“神通廣大”。據說,文殊還是釋迦的“恩師”︰

  ……佛說起前生因文殊的教導而最初發心,所以,文殊是釋迦的恩師。(876頁)

  往昔爲佛師,今爲佛弟子,揆其原因,乃是爲了“助佛揚化”

  贊助釋迦,宏護聖教。據說,在初期大乘聖典中,有關文殊的經典,就有叁、四十部之多。

  (詳見918—919頁)

  這位地位非凡的文殊,起初還曾示現過出家僧像:

  ……《文殊師利般涅槃經》說:文殊“于我(佛)所出家學道,……作比丘像”。從初期大乘經看來,……文殊師利,確定是出家比丘。(930頁)

  可是,身爲“出家比丘”的文殊,在行履上卻是很不檢點的:

  《文殊師利現寶藏經》(卷下)說到︰在夏安居[2]的叁個月中,文殊沒有來見佛;沒有住在僧團中,……也沒有參加說戒。直到叁月終了,文殊才出現在……衆會中。據文殊自己說︰“吾在此舍衛城,于和悅波斯匿王宮采女中,及諸淫女、小兒之中叁月”……大迦葉知道了,要把文殊擯出去!……(933頁)

  身爲出家比丘,“安居”期間,別人都在寺內虔誠淨修,均不外出,而他文殊,卻居然去和宮女、淫女(也就是妓女)等輩們一起厮混了叁個月,這簡直是太不成體統了!所以,恪守戒規的苦行僧大迦葉知道了這種情況之後,非常地生氣,主張把文殊驅逐出僧團,開除他的僧籍!因爲經中只說是迦葉“要”把文殊“擯出去”,但究竟是否真的開除了文殊的僧籍,卻不得而知。不過,在現有文殊的各種造像中,確實沒有一種是“比丘”像的,因此,可以推想,此後的文殊,似乎確已不再是僧人了!就是這位與衆不同的文殊,他的思想理論,在初期大乘佛教中卻形成了影響甚大的所謂“文殊法門”:

  “文殊法門”︰依般若的平等空義,而有了獨到的發展。在家的,神秘的,欲樂的,佛梵同化的後期佛教,“文殊法門”給以最有力的啓發!(19頁)

  出現于初期大乘佛教中的文殊及其“法門”,卻又給予了“神秘的”、“欲樂的”、甚至是“佛梵同化的”“後期佛教”“以最有力的啓發”!于此可見,文殊及其“法門”,在印度佛教的發展、演變史上,具有著多麼大的影響,具有著多麼重要的地位!那末,這位“大智”文殊,究竟是一種什麼樣的身分呢?

  文殊師利的出現,是世尊的脅侍—

  天上弟子大梵天、人間弟子舍利弗,合化而出現大智慧者的新貌!(937頁)

  這就是說,文殊,這位非常了不起的“大菩薩”,原來乃是天上的大梵天與人間的舍利弗(他在“聲聞”弟子中也被稱爲“智慧第一”)這兩位佛的“脅侍”(站立于佛之兩側的侍者、侍從;他們當中,有天有人,有菩薩,有聲聞)的合成體!

  首先,讓我們來看一看文殊是怎樣同大梵天王“結合”在一起的︰

  “……時梵天王化爲童子,五角髻。”……這使我們想到,文殊是被稱爲童子的。在文殊像中,雖有一髻的,沒有髻的,但五髻是最一般的。五髻文殊相,豈非就是梵王示現的色相?……(469頁)

  就這樣,梵王“童子”,就化爲文殊“童子”;“五髻梵王”,就化爲“五髻文殊”,于是,就構成了文殊的“半身像”!

  其次,讓我們再來看一看文殊又是怎樣同舍利弗“結合”在一起的。

  佛教傳說,文殊乘坐青色獅子(現在漢地佛寺中的文殊像,都是坐的獅子),而舍利弗卻也同獅子頗有關系。據有關佛經記載,舍利弗不僅經常于大衆中作“獅子吼”,而且還常在佛的面前作“獅子吼”;直到臨死,還是在“入獅子奮迅”定中而般涅槃的。

  舍利弗……依止這獅子奮迅而入涅槃,文殊……也就坐著獅(子)而出現人間了!(467頁)

  這樣,“獅子”也就成了把文殊和舍利弗“結合”在一起的中介了!

  同時,在大乘佛教中,文殊被稱爲“法王子”,而在小乘佛教中,舍利弗也同樣被稱爲“法王子”!據有關佛經記載,文殊之于諸佛,猶如“父母”,而舍利弗之于諸比丘,也“猶如生母”!兩者之間,又頗爲相似!于是乎,就又構成了文殊的另一“半身像”!

  就這樣,天上的大梵王,加上人間的舍利弗,便極其巧妙地“合成”了“文殊”這位大菩薩的“全身像”!如此“合成體”身份的文殊,卻成了大乘佛教中地位極其顯赫的“大菩薩”!

  關于普賢,叁曼陀跋陀羅,或譯爲普賢、遍吉。(465頁)

  不過,這位以“大行”著稱的普賢菩薩,

  在初期大乘經中,是佛教界所不大熟悉的。極少數幾部經,有普賢菩薩在場,沒有說法,也沒有參與問答。以普賢菩薩爲主的經典,是《叁曼陀跋陀羅菩薩經》,及《妙法蓮華經》的《普賢菩薩勸發品》。依《法華經》而說的《觀普賢菩薩行法經》。……(1144—1145頁)

  在“初期大乘經”中,普賢的地位,還不如文殊那樣顯赫;有關的經典,也遠不如文殊的那樣多。印公指出:

  普賢與“忏悔法門”,關系是非常密切的。普賢與忏悔、降服鬼神有關,而出現于“華嚴法門”的,卻是鄰近佛地的大菩薩。(1145頁)

  這表明,到了“華嚴法門”,普賢的地位才有了很大的提高

  由原來“佛教界所不大熟悉的”(也可以說是默默無聞的),一躍而上升到了“鄰近佛地的大菩薩”的地位。那末,這位普賢菩薩的身分,究竟又是怎樣的呢?

  首先,與釋迦的人間弟子目呦連(在聲聞弟子中,他被稱爲“神通第一”)有關。

  佛教傳說,普賢是乘坐白象的(現在漢地佛寺裏的普賢像,都是坐的白…

《“印順思想”——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佛學思想(郭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