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印顺思想”——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佛学思想(郭朋)▪P3

  ..续本文上一页象)。而

  目呦连也是化一只六牙白象,坐着从空中飞去。(《增一阿含经》卷二二)还有《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一六二所说︰“大目呦连般涅槃时,入香象颦呻等至。”……大目呦连依止香象颦呻定而入涅槃,普贤……也就坐着(白)象而出现人间了。”(467页)

  这里,“白象”就又成了普贤与大目呦连相“结合”的中介了!

  其次,与释迦的天上弟子帝释天有关︰

  关于普贤与帝释,首先注意到的,是普贤坐的六牙白象,与帝释坐的六牙白象,恰好一致。普贤坐的六牙白象,如《法华经》的〈普贤菩萨劝发品〉,及《观普贤菩萨经》,有详备的叙述。……(469页)

  而帝释坐的六牙白象,在《长阿含经》卷二○〈世纪经〉中,也有相当具体的介绍(避繁,经文从略)。帝释与普贤,坐的都是“六牙白象”,这又“是怎样的和合”!(470页)此外,

  帝释,……手执金刚杵,而被称为金刚手。……普贤菩萨,在密典中,就是金刚手、执金刚与金刚萨埵。……普贤菩萨的特性,是深受帝释影响的!(470—471页)

  就这样,人间的目呦连与天上的帝释天这两位佛的“胁侍”,这两个“半身像”,就又非常巧妙地构成了“普贤”这位大菩萨的合成体,“全身像”!

  这样,文殊、普贤这两位“大菩萨”,却原来乃分别是由释迦的天上、人间的两位(合之则为四位)“胁侍”所“合成”的!

  从以上的论述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印公在对于文殊、普贤这两位菩萨的论述上,再次显示出了他那特有的、非同一般的卓越见解!

  五

  为了让佛教能够更加贴近现实社会,能够表现出佛教也是以人为本位的,是“淑世善民”的,近现代以来,佛教界的某些有识之士,极力倡导佛教的“入世”性,要使佛教尽量地也能够为现实人生服务。印公对此,也是极力倡导的,印公的一部专着《佛在人间》(收入《妙云集》下编之一),便是专门阐述“人间佛教”的要义的。

  印公认为︰传统的中国佛教,一向讲究“了脱生死”。由于重视于死,也就重视于鬼。中国的民俗,以为人死了就变成了鬼——“人死为鬼”,这似乎已经成了某些人们的一种“共识”。长时期地传播于中国社会的中国佛教,也不可避免地深受这种情况的严重影响!所以,不少的佛教僧俗信徒们,往往都自觉不自觉地准备在死了之后也去做鬼类。因此,在他们死了之后,人们也要用各种食品来祭奠他们(按照佛经的说法,只有“饿鬼”,才需要这种食物祭品),烧冥衣给他们穿,化锡箔、冥洋给他们用,甚至还要扎纸楼房给他们居住。某些佛教学者,甚至主张,要想信佛教,就要先“信鬼”,简直是把佛教蜕变成了“鬼教”!致使在许多佛教信徒的心目中,似乎死鬼比活人还更为重要!正是这种不管活人、只顾死鬼的严重情况,才导致了佛教脱离社会,脱离人生,从而便日趋没落,走上末路。针对这种情况,印公语重心长地说︰

  佛教是宗教,……如不能重视人间,会变成着重于鬼与死亡的,近于鬼教!……真正的佛教,是人间的,惟有人间的佛教,才能表现出佛教的真义。所以,我们应……来发扬人间的佛教。(《佛在人间》——《妙云集》下编之一,21—22页。下引该书,只注页数)

  本来,释迦是人(佛,也不过是人中的觉悟者——“佛陀”,就是“觉者”的意思),他也是在人间创建佛教的。从降生到入灭,八十年中,他始终生活在人间(当然有时也到“天上”去说法),衣服、饮食、卧具、医药,这“四事”供养,一件也离不开人间。这也就是说,佛教,本来就应该是“人间”的。只是在以后的发展、演变中,才逐渐地蜕变成了脱离现实、脱离人生的鬼神之教。这也可以说是佛教的一种历史悲剧吧!所以,印公指出︰

  我们首先应该记着!在无边佛法中,人间佛教是根本而最精要的,究竟彻底而又最适应现代机宜的。……(22页)

  印公还特别强调︰

  所以,我们必须立定“佛在人间”的本教,才不会变质而成为重死亡的鬼教,或重长生的神教。认定了佛在人间,……佛法即是佛在人间的教化。(27页)

  只有重建“人间佛教”,才能使佛教重获生机,恢复活力。最后,印公大声疾呼︰

  我们是人,需要的是人的佛教!(28页)

  但愿当今的佛教界,能够在这个问题上,极其认真地想一想!

  × × ×

  以上这些极其片段的论述,在印公博大精深的佛学思想体系中,只能算是一些小小点滴,远不足以窥见印公佛学思想体系的全貌,不过,举一反三,因小见大,睹一斑而可窥全豹,观一树而可洞森林,所以,从以上这些简短论述中,似乎还是可以或多或少地领略到印公佛学思想体系所具有的那种极其卓越的划时代意义!

  印公一生,行履上卓立不群,思想上独树一帜。末世而能有印公这样卓越的佛学大师,不仅是中国佛界的骄傲,而且是中国佛界之大幸!这里,我默默祝祷︰愿“人间佛教”导师,久住世间弘化!则师门幸甚!佛界幸甚!

  --------------------------------------------------------------------------------

  [1] 我在1999年3月4日(印公九四诞辰的前一个月)写给印公预祝寿诞的信中,顺便提到这件约稿的事,对此,印公回信说︰“蓝吉富居士发起出版《印顺思想》论文集以祝贺我九五之年,竟远向学友约稿,学友接受稿约,虽说是好事,但不免要增加学友的烦累,实在抱歉!”捧读印公来信,使我感愧良深!

  [2] 佛制︰在从(且按我国农历计算)四月十五日至七月十五日三个月的“雨季”里,僧人们均不外出,安居净修,谓之“安居”,或称“结夏”。

  

《“印顺思想”——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佛学思想(郭朋)》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