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弘景受學“長生術”;北齊、陳世的慧思,還曾發過這樣的“誓願”:“我今入山修習苦行,……爲護法故求長壽命,願諸賢聖佐助我。得好靈芝及神丹!……足神丹藥修此願,借外丹力修內丹!”(《南嶽思大禅師立誓願文》)一代名僧,居然也要大“修內丹”,他簡直是一位身披僧裝的道人!宋代的某些禅僧,公然用“有物先天地,無形本寂寥,能爲萬象主,不逐四時凋”(法演《語錄》,見《古尊宿語錄》卷二二)這種飽含《老》、《莊》氣味的語言,來宣揚他們的禅見。可見他們感受道家思想影響之深了。
由于佛教也深受儒、道兩家思想的影響,所以就很自然地産生了“叁教一家”、“叁教同源”的思想。
“叁教同源”之說,其來有自,至宋、明而大倡。宋僧智圓說:“釋、道、儒宗,其旨本融,守株則塞,忘筌乃通。”(《閑居編》卷一六《叁笑圖贊》)明僧真可說:“我得仲尼之心而窺六經,得伯陽之心而達二篇,得佛心而始了自心;雖然,佛不得我心不能說法,伯陽不得我心二篇奚作,仲尼不得我心則不能集大成也。”他從而得結論說:儒、釋、道叁家,“門牆雖異本相同”(《紫柏別集》卷一(題叁教圖})!另一明僧德清說:“愚意孔、老即佛之化身也!……是知叁教聖人,所同者心,所異者迹也。”(《憨山夢遊集》卷四五《道德經解發題·發明歸趣》)“迹異”、“心同”,叁教同源:“孔、老即佛之化身”;則又是“叁教同體”了!
這種儒、釋、道叁家的相互吸收、相互融合的情況表明:一方面儒、道兩家,須要從佛教那裏吸取某些思想養料以“豐富”自己;另方面,佛教爲了使自己能夠更加中國化一些,也須要從儒、道兩家(尤其是儒家)那裏吸取若幹東西以裝扮自己。而歸根結底,爲了維護封建統治的需要,“本是同根生”的儒、釋、道叁家的思想家們,都深切地感到:盡管他們之間存在著矛盾,但是,爲了他們所共同從屬的整個封建地主階級的根本利益,他們必須在思想上相互補充,在行動上相互協調。這便是“叁教同源”、“叁教一家”這類思想産生的階級根源。總而言之,這種儒、釋、道叁家相互融合的情況的出現,乃是曆史的要求,時代的需要。
四
談到佛教同中國文化的關系,涉及的方面就更加廣泛了,這裏。僅就以下的叁個方面,略爲敘及,以見一斑。
1.石窟藝術 “在佛教東來的通路上,經過新疆維族自治區時,遺留有古代龜茲、高昌等洞窟的造像;經過甘肅河西走廊時,遺留有敦煌幹佛洞、安西榆林窟、永靖炳靈寺、天水麥積山等石窟造像;再東進而有山西大同雲崗、河南洛陽龍門、山西太原天龍山、河北磁州響堂山、河南鞏縣石窟寺、山東雲門山、遼甯義縣萬佛堂等大小石窟造像,蔚爲盛現。在江南的有棲霞山石窟造像,在四川的有廣元石窟、大足石窟,以及巴中、通江等地石窟造像,分布既廣,數目亦多。”(常任俠《佛教與中國雕刻》)真可說是佛教石窟遍及全國了。其中尤以雲崗、龍門和敦煌叁大石窟聞名于世界。創刻于拓跋魏時代(五世紀中葉)的大同雲崗石窟,現存主要洞窟五十叁個,大小造像五萬一千多軀,爲舉世聞名的藝術寶庫。創刻于元魏時代(五世紀末葉)的洛陽龍門石窟,現存(且就西山區而言)窟龛二幹一百多個,佛塔四十多座,全山大小造像十萬多軀,都是稀有的藝術珍品;而聞名遐迩的“龍門二十品”,尤爲書法藝術的傑作!內容宏富的敦煌石窟,不僅它的壁畫藝術舉世無雙,而且它本身簡直就是一座博大精深的曆史文化博物館!此外,甘肅麥積山,現有曆代雕塑七幹二百多具,被譽爲“東方雕塑館”!炳靈寺,現有窟龛一百八十叁個,造像七百七十六軀,壁畫約九百平方米。四川大足,現有石刻造像約五萬多軀。如此等等,均都是稀世之寶,所有這些石窟藝術,都是與佛教有著密切的關系的。
佛教石窟藝術的倡始者,雖然都是出于宗教的(其實是階級的)動機:爲了“修福”,爲了祈佛“庇佑”,但是,由于無數的勞動者(無名的藝術家)的辛勤勞動的結果,卻創造出了舉世聞名的藝術傑作。現在,它們已經成了具有世界意義的藝術寶藏,是我們偉大祖國傳統文化的精英,是我們中華民族的驕傲!
此外,石刻佛經,也是極爲珍貴的文化遺産。保存在北京房山區石經山和雲居寺的石刻佛經,創刻于隋代,中經唐、宋、元、明、清,曆時一千多年,現經發掘整理,共有大小經版一萬五千多塊,共刻佛經一千多部,叁幹四百多卷。在這些石經中,保存了相當多的早已佚失了的古版藏經,這在佛經版本的校勘方面,具有著極其重要的價值。而石經中的書法藝術,尤多珍品。同時,在這些石經裏,還有大量的題記,這對研究我國隋、唐以來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方面,也具有著極爲重要的史料價值。所以,房山石經,和石窟藝術一樣,也是舉世無雙的稀世之寶!
2.小說文學 胡適曾經說過:“個國固有的文學很少是富于幻想力的,像印度人那種上天下地毫無拘束的幻想力,中國文學裏竟尋不出一個例。……印度人幻想文學之輸入確有絕大的解放力。試看中古時代的神仙文學如列仙傳、神仙傳,何等簡單
何等拘謹
從列仙傳到西遊記、封神榜,這裏面才是印度的幻想文學的大影響。”(《白話文學史》)胡適所說“印度的幻想文學”,其實就是指的各種充滿了想入非非的神話故事的佛經。據說,當年蔡元培就把八十卷的《華嚴經》,看做是一部神話小說。確實的,《華嚴經》的編撰者,確實具有著“那種上天下地毫無拘束的幻想力”,而這種“幻想力”,在中國早期的文學作品(包括屈原、莊周的作品)裏,也確是沒有的。隨著佛經被大量的翻譯過來,它確實使我們不少的古典作家受到了啓發,開闊了眼界,從而産生出了一系列富于“幻想”的文學名著。(東晉幹寶所著《搜神記}這部神怪小說,就是這類文學名著的早期的代表作;而脍炙人口的《桃花源記》,也是陶淵明《搜神後記》裏的一篇)其實,佛教影響于古典文學的,不僅僅是它的“幻想力”,而且還有它那出世思想(以及因果報應之說)。
以描寫“唐僧取經”爲中心故事的《西遊記》,是一部非常富有“幻想力,,的神話小說,它的主人公唐僧,便是唐代高僧玄奘的幻影。玄奘西行求法的史實,到了《西遊記》裏,就變成了小說中所描寫的那種“西天取經,,的神話。在這部想入非非的作品裏,不僅“如來佛”成了神通廣大、法力無邊的最高的神,而且,連“觀音菩薩”也是一位了不起的女神。在《封神演義》這部神話小說裏,佛教的一些“菩薩”,也都同許多“真人”一起,成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在專門描寫農民革命的《水浒》裏,魯提轄因爲叁拳打死了惡霸“鎮關西”,不得不一度去“逃入空門”,出家爲僧;在梁山泊的“一百單八將”裏,也還有魯智深和武行者這麼兩位“佛門弟子”。尤其是在古典名著《紅樓夢》裏,更是浸透著佛教的那種出世思想。
《紅樓夢》裏的主人公賈寶玉,在那“花柳繁花地,溫柔富貴鄉”裏經“曆”了“十九年”的“劫”難之後,終于“飄然”而“登”上了“彼岸”世界!剩下來的,卻只是“白茫茫一片曠野,並無一人”的空無境界!而全部《紅樓夢》,末了則由一位“空空道人”來給它作了結。最後,《紅樓夢》又以如下的詩句來結束它的全書:
說到辛酸處,荒唐愈可悲;由來同一夢,休笑世人癡!
于此可見,無論是曹雪芹還是高鹗,在他們的思想深處,消極的東西都還是不少的;從而也就可以想見,佛教之深深地影響于中國古典文學的,決不只是它的“幻想力”,而且還有它的思想——“勘破紅塵,,的出世思想以及它的因果報應之說——這種因果報應之說,尤其充斥于諸如《叁言》、《二拍》之類的小說裏1
3.寺塔建築 在我國古代,寺,並非宗教場所。《說文》:“寺,廷也,有法度者也。”則古代之“寺”,乃是指執掌“法度”的宮廷。《周禮·天官》:“寺人,掌王之內人,及女宮之禁令。”《詩,大雅》:“時維婦寺。”則古代的宮廷內侍——閹宦,也稱之爲“寺人”。《辭源》對于“寺”字,則作了如下的叁種訓釋:
(1)奄人。《詩·大雅·瞻印》:“匪教匪誨,時維婦寺。”這就是說,在古代,“奄人”(宦官、太監)居住的地方稱之爲“寺”。所以奄宦,也被稱爲“寺人”。而把奄宦同女人並稱,就稱之爲“婦寺”。
(2)官署,官舍。自秦以宦者任外廷之職,而官舍通稱爲寺。如大理寺,太常寺,鴻胪寺等。《左傳》隱(公)七年,“發幣于公卿。”《注》:“詣公府卿寺”。《疏》:“自漢以來,叁公所居謂之府,九卿所居謂之寺”。《漢書·元帝紀》……《注》:“凡府廷所在,皆謂之寺。”
這就是說,所謂“寺”,就是官府衙門。《漢書》卷九七上《外戚傳上·孝宣許皇後傳》裏,顔師古還曾有過這麼一個注:“寺者,掖廷之官舍”。可見,到了西漢時代,寺,仍然指的是“官舍”。
(3)僧衆供佛、居住之所。相傳東漢明帝時,天竺僧攝摩騰、竺法蘭以白馬馱經東來,初止于鴻胪寺,遂取寺名,立白馬寺于洛陽雍關西。……(《辭源》第二冊第868頁:寺)
這就是說,從佛教傳來中國後,“寺”才逐漸演變成爲宗教場所。
塔,則基本上是佛教傳來後的一種特殊的宗教建築。
隨著佛教在我國的日漸傳播,佛教的寺、塔這種建築物也就逐漸地增多起來。而自從在我國出現了寺、塔這種宗教建築物之後,在我國的建築史上,也就開拓出了一個新的領域,從而使得建築這一門學科也就相應地更加豐富了起來。現在,分布于全國的佛教寺、塔,例如:洛陽白馬寺,嵩山少林寺,山西五臺山的南禅寺、佛光寺(兩寺佛毆,均爲唐代的原建築),山西大同的上、下華嚴寺,蘇州寒山寺,南京靈谷寺,鎮江金山寺,廬山東林寺,泉州開元寺,甯波育王寺,天臺國清寺,杭州靈隱寺,等等古寺;河南登封嵩嶽寺塔(北魏),西安大雁塔(唐),北京的天甯寺塔(遼),山西應縣的木塔(遼),杭州六和塔(宋),等等古塔,它們已不再只是一些宗教建築了,它們都已成爲我國古建築中的藝術結晶,都已成爲我國古代文化發達的曆史見證!
至于佛教在諸如繪畫、雕塑、音樂、詩歌、文字、音韻等等方面的廣泛影響,作者無力對它們一一加以敘述,這裏也就只好一概從略了。此外,佛教的某些語言,也在産生著廣泛的影響。諸如:“苦海無邊,回頭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粥少僧多”,等等,等等,至今仍爲我們的許多作家所欣賞,所使用。于此也就益可以想見,佛教對于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影響,又是多麼地廣泛而深遠的了!
《佛教思想與中國文化(郭朋)》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