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了,這就不叫在修佛法,這樣修很久也不會提升自己的程度的。所以無爲法是最深奧的道理,所有的聖賢都因爲無爲法而不同。你了解越多無爲法等級越深,了解越少無爲法就越有我執越有限製,越有功德變成來回之間的輪回。我給你一個“一”,你又還我一個“一”,所謂的福報不是無爲法的功德。修法要常常知道,不要把它變成只有回報,就是我救助窮人十塊錢,你要以後生利息給我一百塊回來,這叫福報。這樣子修煉就很難提升智慧。我們的智慧解脫是看破這一層,一定要好好記住無爲法的東西。無爲法就是無相,做任何事情沒有我相。我做給你的事情我不覺得是我做給你的,是我代表上帝做給你的,是我代表釋迦牟尼佛給你的。所以爲什麼叫修本尊法?有個窮人向我借十塊錢、一百塊,我不要說是我借給你的,是我今天剛好有錢可以借給你,我是代表一個佛菩薩給你,這樣就可以,這就是無爲法了,這樣就會有真正的功德、成就。
第八分依法出生分。佛陀在講這個經的時候說,你們用叁千大千世界七寶來布施所得的福德很多了,但是不如說四句偈給別人聽。就是說《金剛經》的福德超過那麼多寶貝的東西,所以要懂這個東西不容易。佛說這個經不容易懂,大家要好好想。你們懂這個經典裏面句子的意思比拿到珍寶財寶布施給別人還要有更大的功德。“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法,皆從此經出。”所以開悟的方法、解脫修道的方法都是從《金剛經》的想法出來的。“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再講一次,《金剛經》最重要的語句、邏輯格式就是,說這個就不是這個。我在講佛法其實我不是在講佛法,你說我在給你講佛法,錯了,如果是大乘的菩薩是他在講一些道理,這些道理稱爲佛法就是執著。我是應機來說這個道理,講完我就忘記了,你聽完也忘記了,你解脫就好,提升就好,不要老是念念不忘,念念不忘就有執著。這樣你就很難了解佛法的精義,還有無爲法的精義。
第九分一相無相分。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還有阿羅漢是達到阿羅漢果位的四個境界過程。阿羅漢實修派從最初級的、第一級、第二級、第叁級到第四級,有書上一般會解釋阿羅漢不同的等級會得到什麼神通、因果啊,我這裏先不解釋這四個神通、因果。阿羅漢道修行從須陀洹開始一直到最後阿羅漢果。阿羅漢有一個重點,他自身不入色、聲、香、味、觸、法,不入就是不執著,不是這些色、聲、香、味、觸、法都沒有了,是他不執著了。阿羅漢等級的人對這些感受能突破因因果果,外界的東西對他影響不大,心境不動,基本上已經達到這種等級。阿羅漢已經達到無诤叁昧。“佛說我得無诤叁昧,人中最爲第一,是第一離欲阿羅漢。”無诤叁昧,就是跟人家一點都不競爭了。這一點蠻重要的,修佛道是自己成就的,是不跟別人比的、競爭的,對手是對自己而言。修佛教佛道不是跟人家拼死拼活跟人家競爭,是跟自己的提升競爭。所以不會産生嫉妒心、排斥感。別人修的好反而還會贊賞人家。離欲阿羅漢,世間的情愛、欲望他都沒有了。我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世尊說如果你有這樣想法的話就不是阿羅漢。所以得到阿羅漢等級的人不會說自己得阿羅漢了,得道的人如果跟別人說我已經得道了就是執著。最後一句話,“以須菩提實無所行,而名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這是《金剛經》的重點,說是這個就不是這個。他做了很多事情但說實無所行,這才叫無爲法。你不要說你做了很多事情,就說你做了很多好事就完蛋了,你這一世要提升解脫麻煩就大了。所以他做了很多事情當作不知道,不是我做的。中國的道家也有這種功夫,老子的那個時代就說你做了好多事情不要當自己做過。阿羅漢這四個等級上來,你就會斷掉世間的很多束縛、執著、欲望,色、聲、香、味、觸、法都沒有障礙了。叁界的執著都斷掉了。叁界就是欲界、色界、無色界。阿羅漢果位的智慧是蠻高的,他的空性、智慧已經看透了這些事情,外界對他的影響也不大。但是,阿羅漢跟菩薩變現的力量、感化周圍的力量會有不同,他們都達到無我、沒有我執的狀態,但去幫助別人的狀態就不一樣,對周圍物質轉變的力量不太一樣,這種神通的力量有時候不太一樣。大家將來慢慢體會。
第十分莊嚴淨土分。這一分是釋迦牟尼佛在燃燈佛所于法有所得不,釋迦牟尼佛還沒有佛號還是大菩薩的時候跟燃燈佛學了很多佛法,應機可以成佛。佛說我有得法就錯了,他要說他沒有得法。“于法實無所得”禅宗最重視這一點。我教你的方法,有嗎?你有教我嗎?我什麼都不知道哦。我剛給你講課講了一個小時,什麼一個小時,我都沒聽到。有所得就有所執著。有所得是修行階段的中間過程,是可以的,但是有所得的過程將來一定要去掉,不去掉就提升不上來了。有所得就會對法有執著,在有些地方你就跳不出去,就得不到自由、自在。有法執著就不會自在。所以後面的結論都是一樣的,“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他是不斷的否定。在西藏密教裏面,中觀應成派,宗喀巴大師繼承的就是這套思想。你跟我說這個,我就說不是這個。所以你說莊嚴,我就說不是莊嚴,唱反調。唱反調才會提升,不唱反調絕對不會提升的。所以我要大家學易經,都是逆的。老是說這樣的就是這樣的,你就死了。如果老師教導你是這樣的,你就跟老師說是這樣的,老師說你的程度不太好,你就慢慢修吧,漸修吧。六祖慧能當年就是唱反調的,叫他這樣修,他就不這樣修。所以其它人都不了解他,六祖慧能拿著袈裟跑掉了。五祖弘忍傳袈裟給他,爲什麼他的智慧最高?他說老師這樣教,我就不這樣學,倒著學。學佛法的重點要倒著學,有這個就沒有這個。老師上課講a、b、c、d,你就記得a、b、c、d你就完蛋了,佛法絕對不是這個東西,佛法倒過來看d、c、b、a。這個對學科學的人也很重要,你要是智慧有這麼高,東西要倒過來看你就會有很多新發現。因爲你的想法跟人家不一樣,所以你就有攻破,有比較好的邏輯,比較考慮圓滿。我們講圓滿,圓滿不是正向思考,是正向、逆向思考都有,然後達到一個平衡。佛教重視中道的,中道是不是最根本性的呢,也不完全是。在人世間,它有一個取舍,就是走中道,兩邊想法折中。但是折中還有空性的智慧在裏面産生作用,所以這有個結論“須菩提,諸菩薩摩诃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剛剛我跟大家特別講這一點,做任何事情都要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對那個東西不會有任何執著才是學大乘佛法。如果你念念不忘你做過的好事、壞事你就完蛋了。這樣保持一個空性,常常接收一些新的概念來提升自我。所以,它是“常應常靜,常清靜”,你看到一個東西就會反應一個東西,反應完了就完畢了,不要再有其它的概念。這樣長期的修行就會達到一個比較高的空性,智慧就會出來。最後的結論,佛說非身就是大身,又是逆向思考的方式。大家一定要反過來想,釋迦牟尼佛喜歡造反,他如果當學生一定很奇怪,他總是勸你每次都要想反了。如果我講一個a過來,你就說一個a你就完蛋了,你這個學生是一個壞學生。他說你一定要想一個倒過來,他一個a過來你一定說一個b過來。所以“佛說非身,是名大身”如果佛說這個身就是這個身你就完蛋了,你的大乘佛法學的很不好,你這學生就不太懂,你《金剛經》不懂,你一定要會逆向思考,而且要沒有執著的思考。你一定要學會無執、忘我,這樣做很多事情才會成功,真正得到佛陀的解脫成就。
第十一分無爲福勝分。這個經呢釋迦牟尼佛再強調一次,你們要懂得這部經的觀念受持四句偈,即使只有受持四句偈只有四句話,你的功德比人家給你一大堆財寶還要多。很不容易懂,大乘佛法就是難學。佛講大乘佛法的時候那些小乘出家人常常五百退席。五百退席什麼意思,我一講道五百人就丟了,他們聽不下去,太難懂了。他們甯願聽那些漸進、漸修的法,喜歡聽說你們要修善法,將來得福報,給你加很多戒律,這個不能做,那個不能做,這樣才能慢慢解脫啊,這個喜歡聽。做什麼什麼都是沒有的,不喜歡聽就都溜了。這個佛經常常記載,常常五百退席,而且他們已經修到羅漢了。還聽不進去,說怎麼大乘佛法是這種概念,真奇怪!照這樣的做法太難做人了,在世間做了很多事情,已經做了還說沒做。我們人習慣了做什麼東西喜歡留功名,老師教的怎麼都不留呢,這完全忘我,這怎麼修,怎麼做人啊?奇怪啊,佛法就是這樣教的。你一定要跟我釋迦牟尼學這種法,學這種習慣。做這個一定不要執著于這個,這樣才能得到像《金剛經》的空性的精神,才能真正得到般若經的精神,才會得到開悟的精神。這種開悟會有奇怪的狀態,不是初修行人能懂的。如果做任何事情都能達到無爲、無執的時候,我們人的境界會達到另外一個層次,另外一個想法,而且要自己體會才知道。釋迦牟尼佛是教一個方法,如果按照這種方法長期的修行,我們人的靈性、智慧會達到一個奇怪的狀態。因爲這個宇宙很奇怪,我們都在研究,它有個波動,就是會感應,物以類聚。你達到這個境界就會與大菩薩感應,那些能力就會到你身上來,你就會超凡入聖。但佛陀講到了超凡入聖不執著才是超凡入聖。行菩薩道或佛道的人不會有我執,不會有做任何事情都要回饋、回報,所以佛法的這個精神是很偉大的。曆代的佛就是這樣慢慢修來的,那麼多的無我、無執的大佛大菩薩就是這樣修來爲衆生服務的。
第十二分尊重正教分。又是一樣,同樣贊揚他剛才的講法。這部經典所在之地,若爲有佛,若尊重弟子。這部經典在那裏就有佛的思想在那裏,而且一切天、人、阿修羅都應該供養這部經,受持、讀誦這部經。我們的程度還沒有到那裏,不能懂就…
《郭耀華講《金剛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