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郭耀华讲《金刚经》▪P9

  ..续本文上一页洗脑,客观还是蛮重要的,客观这种东西是让你不要执着的一个方法。佛法叫你不要执着就是叫你保持客观,客观的精神是很难保持的,所以尽量努力的修行,去更多的了解。

   (学生:假如你是作为一个教外的人,你是怎么理解神秘主义的过程的呢?) 答:我们小时候那个地方宗教气氛特别浓厚,有神通的人也非常的多,有特异能量的人也特别的多。所以你会从他们一些特别的表现、感应啊了解到宗教里面有很多神秘的现象。比如宗教的乩童的感应现象不是你能够理解的,你十年前发生的事情他能够给你说的一清二楚,他和你八竿子都扯不上怎么会知道呢。那边有人调查说你十年前做了什么事情,你一听就会被吓倒了。在你家乡你做了什么事情只有你知道他怎么会知道,他不用调查可以马上就知道,在我那边这种神秘主义非常的多,所以你根本逃脱不了天帝的眼睛。你所有做过的行为天帝都会知道,而且绝对有人可以给你讲出来。如果你有心追求,你可以多懂,查“神”的,查“鬼”的都统统有这种人才,非常的多。连你修行上辈子做了什么事也许都给你讲出来,你这辈子哪个时代、哪个年纪你曾经做过什么事情或你做过什么坏事他会给你讲。

   (学生:那因果报应是肯定的了) 答:透过那么多的神秘现象给你解释以后你慢慢会相信的。

   (学生:你的意思是说,上天都看到你的所做所为了,今生做了坏事情的话下辈子就会严重了) 答:我刚才说这是个修行的场所,透过不同的现象改变你的观念,给你训练。也许某些人要透过某种生物来训练,不能单靠人来训练。也许你会在地狱那个场所训练久一点,你做好事就会在天堂训练久一点。当然,这只是一种概念解释,因为佛法不是讲这些,佛法不是讲你到天堂地狱里,转世六道轮回,这是很粗浅的佛法。因果报应也不是绝对的,通过善良的修行,它就会减为三分之一、四分之一,它是可以改变的。不修行你也要做好事,做坏事的话,因果、业障就会找上你。又做好事又做坏事是中等,你有兴趣就慢慢研究,也许就会有一天老是做好事。佛法是讲无论你做好事还是坏事,做事都考虑是别人的那就是好事。

   (学生:做了好事又能怎样?) 答:佛法讲今世解脱,你智慧变高了就掌握住法则了,你的灵魂就可以自由了自主了,也许你要干吗就干吗了。你要转世成这个就这个了,转世成那样就那样了,不转世也没关系,你的灵魂解脱在法则之上了,所以生命的意义你就掌握住了。我要快乐就快乐了,但快乐也是相对的,佛法讲不快乐不痛苦这种中道的状态。所以极乐不会影响他的心情,极苦也不会影响到他的心情。

   (学生:我发现有些人做好事也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啊) 答:不能用个论去理解真理的概念,以后你慢慢就会了解。一个人做了很多好事,你怎么知道他以前做没做坏事呢?上辈子啊!

   (学生:上辈子还没有生出来怎么会知道?) 答:他修行就慢慢了解了,有很多修行的人能体会到上辈子的事情,你没有修行就不会了解。佛法讲因果轮回要透过修行去理解。

  (休息三分钟)

   每个人讲经的程度是不一样的,智慧对于物质界的理解不一样、体会不一样。古代的佛法,《阿含经》时代是生活化的,大乘佛法是讲概念空性的,跟生活细节没有太大的直接关系,是用很多譬喻的方法来讲道理。

   “品”是后来分的,这个概念就用“品”来表示,是一段一段的意思。《金刚经》有一个版本讲什么分什么分,这个“分”是梁昭明太子分的,“品”一般来讲比较大一点,“分”比较短一点。佛经里的“品”量都比较大,“分”的量就很小。原来的《金刚经》也没有分成“分”,后来昭明太子把它分成32个“分”。

   [正文] 现在我们开始一一地讲各分。

   一般现在书上讲金刚般若经,般若波罗蜜经。刚才已经解释了,金刚就是成就了心像金刚一样不会退转,里面的话会让你成就、成为不退转。你的觉性到了不坏的、觉悟的境界。般若是妙智慧,波罗蜜是到彼岸的意思,透过这个经你会到达彼岸,这是佛法大乘的思想。禅宗传承的思想,中观派的思想都在这里。

   《金刚经》是在舍卫城给孤独园讲的,当时在讲般若经的时候有4处16会,《金刚经》是在第9会祇树给孤独园讲的,给孤独园在中印度的舍卫城Sarvasti。《金刚经》现在的版本一般分32个分,中国梁朝时的昭明太子分的。分为序分、正宗分和流通分三大部分。32分中的第一分称为序分,第三十二分是流通分总结,中间的三十个分全部叫正宗分,说本经的宗旨。序分是讲法会因由。

   我们从第一分法会因由开始。第一、二分没有多少重点,佛陀讲法的方式给大家介绍一下。“食时着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乞食完毕,开始要讲道。这时候跟大比丘一千两百五十人在给孤独园讲道。这时,长老须菩提从座起开始问佛,一开始他就先问“云何应住?云何降服其心?”佛陀说你要发愿,你要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来开始降服你的心。

   第三分大乘正宗分。重点就是菩萨不能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佛说“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他讲过要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然后跟你说你不能有这执着的四相才能达到解脱。佛陀说没有众生可以得灭度的,你不要以为你度化众生,实际上没有一个众生是你度化的。这个与佛教“自性成佛”的观念相连,所以释迦牟尼佛提到这点。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发大乘的菩萨愿来成就佛道,那么成就的信息发出来以后,佛说你不要着四相。菩萨既然不能执着于四相,那菩萨过来应该怎么做呢?菩萨要做六度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

   第四分妙行无住分。佛说菩萨应无住相布施,这是第四分的重点。“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布施分为财施、法施和无畏施。你在布施给别人好处的时候你不要想到我自己,叫不住相布施。这是佛法里面经常强调的不能有“我”。你给别人好处的时候不要总想着是我给的好处,自然而然的给人家好处就对了。你做善事不要想着我给你的,这才叫无为法,你想到我给你的这叫有为法。有为法就变成要福报给你,你给他一块,他将来再给你一块,佛教说不要玩这种把戏,没有意义。你现在在成就佛道,达到最高的层次“无住相布施”,这样的福德才不可思量,大家可以想到“其福德不可思量”。

   第五分如理实见分。释迦牟尼佛在破你们看到什么叫如来。佛跟须菩提说你看到我这个样子、外形统统都是假的,这是个暂时的现象,是一个个体。如来有法身、化身、报身。如来在佛陀时代是转成释迦牟尼佛这个样子,我的上一生转成那个样子,如果再出世可能会变成另外的样子。你要用外相、外形来看这个叫做如来是看不出来的,而且你看到的这个相也不是完全真实的,是在三度空间用可见光看到的样子,我在非可见光区看到的可能就不是这个样子。所以佛讲你们看到的相都是虚妄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这是《金刚经》里面非常重要的一个重点。凡事见相非相才能看到如来,你见相是相就看不到如来了。见相非相有时候很难理解,我看到了吗?你不要用可见光来看我,重点在这里,回去好好想佛法的意思。

   第六分正信希有分。这一分讲说如来灭后五百岁有修福德的人对《金刚经》的文字能够理解的话会有无量的福德。《金刚经》是讲空性的法,是很难理解的。一般初学佛的人智慧不到那里看不懂、听不懂这种想法。什么叫无相,什么叫无为,或无相布施,或见相非相,是很难理解的。所以佛强调说这种见相非相,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的想法是非常希有的,不容易懂的。这一分的结论是:“若取法相,即着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着我、人、众生、寿者。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为什么释迦牟尼佛讲这一段话呢?是说,佛讲的法都是方便、应机法。如果我跟你说你今天不要着相你就不要着相,但是不着相也是方便。你有智慧开悟了了解这个道理了,情况变化的道理了,这种语言是多余的。语言是多余的,请记住这句话。所以佛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筏,就是木筏,用桨筏船。如果你已经过去河了就不要留恋这个筏。法尚应舍,就是法不是固定存在的,到时候是要丢弃的。你如果开悟到另一个境界,前面的东西不要总是留恋不忘。旧有的东西不是绝对的东西千万不要贪恋,要过去就过去,你才能跳跃。业障也是这样,如果你能解脱过去一层,智慧就会跳到下一层,不要再看到前面的,这些都是方便的过程。我们从小成长到大也是这样的过程,你的智慧从小学生学一个东西到大学生到研究生到博士生,学的东西越来越深,但这些东西不是让你执着的,不是让你来炫耀的,这是智慧成长的过程。如果你去教小学生,你才会用小孩子的东西去教他。但是佛陀讲过你不要念念不忘,后面也会跟大家讲。“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需要用的时候拿出来用就好了,平常不要总往回想。

   第七分无得无说分。这个分的重点是“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有为法和无为法是《金刚经》辨别的东西。回去好好想,什么叫有为法,什么叫无为法?无为法是没有因果的轮回,没有回报。有为法就是出去一个“一”就有一个“一”回来的。佛教要修炼成就一定要认识无为法。无为法的定义就是无我,无什么相什么相的,无这个无那个,做任何事情不能有我执。有为法就是我来做一些事情我来布施的,我来做什么我来做什么。比如我叫郭耀华,老师叫我光斋,一直讲我郭耀华在做这个做那个做什么,完蛋…

《郭耀华讲《金刚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