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洗腦,客觀還是蠻重要的,客觀這種東西是讓你不要執著的一個方法。佛法叫你不要執著就是叫你保持客觀,客觀的精神是很難保持的,所以盡量努力的修行,去更多的了解。
(學生:假如你是作爲一個教外的人,你是怎麼理解神秘主義的過程的呢?) 答:我們小時候那個地方宗教氣氛特別濃厚,有神通的人也非常的多,有特異能量的人也特別的多。所以你會從他們一些特別的表現、感應啊了解到宗教裏面有很多神秘的現象。比如宗教的乩童的感應現象不是你能夠理解的,你十年前發生的事情他能夠給你說的一清二楚,他和你八竿子都扯不上怎麼會知道呢。那邊有人調查說你十年前做了什麼事情,你一聽就會被嚇倒了。在你家鄉你做了什麼事情只有你知道他怎麼會知道,他不用調查可以馬上就知道,在我那邊這種神秘主義非常的多,所以你根本逃脫不了天帝的眼睛。你所有做過的行爲天帝都會知道,而且絕對有人可以給你講出來。如果你有心追求,你可以多懂,查“神”的,查“鬼”的都統統有這種人才,非常的多。連你修行上輩子做了什麼事也許都給你講出來,你這輩子哪個時代、哪個年紀你曾經做過什麼事情或你做過什麼壞事他會給你講。
(學生:那因果報應是肯定的了) 答:透過那麼多的神秘現象給你解釋以後你慢慢會相信的。
(學生:你的意思是說,上天都看到你的所做所爲了,今生做了壞事情的話下輩子就會嚴重了) 答:我剛才說這是個修行的場所,透過不同的現象改變你的觀念,給你訓練。也許某些人要透過某種生物來訓練,不能單靠人來訓練。也許你會在地獄那個場所訓練久一點,你做好事就會在天堂訓練久一點。當然,這只是一種概念解釋,因爲佛法不是講這些,佛法不是講你到天堂地獄裏,轉世六道輪回,這是很粗淺的佛法。因果報應也不是絕對的,通過善良的修行,它就會減爲叁分之一、四分之一,它是可以改變的。不修行你也要做好事,做壞事的話,因果、業障就會找上你。又做好事又做壞事是中等,你有興趣就慢慢研究,也許就會有一天老是做好事。佛法是講無論你做好事還是壞事,做事都考慮是別人的那就是好事。
(學生:做了好事又能怎樣?) 答:佛法講今世解脫,你智慧變高了就掌握住法則了,你的靈魂就可以自由了自主了,也許你要幹嗎就幹嗎了。你要轉世成這個就這個了,轉世成那樣就那樣了,不轉世也沒關系,你的靈魂解脫在法則之上了,所以生命的意義你就掌握住了。我要快樂就快樂了,但快樂也是相對的,佛法講不快樂不痛苦這種中道的狀態。所以極樂不會影響他的心情,極苦也不會影響到他的心情。
(學生:我發現有些人做好事也沒有得到相應的回報啊) 答:不能用個論去理解真理的概念,以後你慢慢就會了解。一個人做了很多好事,你怎麼知道他以前做沒做壞事呢?上輩子啊!
(學生:上輩子還沒有生出來怎麼會知道?) 答:他修行就慢慢了解了,有很多修行的人能體會到上輩子的事情,你沒有修行就不會了解。佛法講因果輪回要透過修行去理解。
(休息叁分鍾)
每個人講經的程度是不一樣的,智慧對于物質界的理解不一樣、體會不一樣。古代的佛法,《阿含經》時代是生活化的,大乘佛法是講概念空性的,跟生活細節沒有太大的直接關系,是用很多譬喻的方法來講道理。
“品”是後來分的,這個概念就用“品”來表示,是一段一段的意思。《金剛經》有一個版本講什麼分什麼分,這個“分”是梁昭明太子分的,“品”一般來講比較大一點,“分”比較短一點。佛經裏的“品”量都比較大,“分”的量就很小。原來的《金剛經》也沒有分成“分”,後來昭明太子把它分成32個“分”。
[正文] 現在我們開始一一地講各分。
一般現在書上講金剛般若經,般若波羅蜜經。剛才已經解釋了,金剛就是成就了心像金剛一樣不會退轉,裏面的話會讓你成就、成爲不退轉。你的覺性到了不壞的、覺悟的境界。般若是妙智慧,波羅蜜是到彼岸的意思,透過這個經你會到達彼岸,這是佛法大乘的思想。禅宗傳承的思想,中觀派的思想都在這裏。
《金剛經》是在舍衛城給孤獨園講的,當時在講般若經的時候有4處16會,《金剛經》是在第9會祇樹給孤獨園講的,給孤獨園在中印度的舍衛城Sarvasti。《金剛經》現在的版本一般分32個分,中國梁朝時的昭明太子分的。分爲序分、正宗分和流通分叁大部分。32分中的第一分稱爲序分,第叁十二分是流通分總結,中間的叁十個分全部叫正宗分,說本經的宗旨。序分是講法會因由。
我們從第一分法會因由開始。第一、二分沒有多少重點,佛陀講法的方式給大家介紹一下。“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乞食完畢,開始要講道。這時候跟大比丘一千兩百五十人在給孤獨園講道。這時,長老須菩提從座起開始問佛,一開始他就先問“雲何應住?雲何降服其心?”佛陀說你要發願,你要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來開始降服你的心。
第叁分大乘正宗分。重點就是菩薩不能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佛說“若菩薩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他講過要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然後跟你說你不能有這執著的四相才能達到解脫。佛陀說沒有衆生可以得滅度的,你不要以爲你度化衆生,實際上沒有一個衆生是你度化的。這個與佛教“自性成佛”的觀念相連,所以釋迦牟尼佛提到這點。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發大乘的菩薩願來成就佛道,那麼成就的信息發出來以後,佛說你不要著四相。菩薩既然不能執著于四相,那菩薩過來應該怎麼做呢?菩薩要做六度波羅蜜“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
第四分妙行無住分。佛說菩薩應無住相布施,這是第四分的重點。“菩薩于法應無所住,行于布施”。布施分爲財施、法施和無畏施。你在布施給別人好處的時候你不要想到我自己,叫不住相布施。這是佛法裏面經常強調的不能有“我”。你給別人好處的時候不要總想著是我給的好處,自然而然的給人家好處就對了。你做善事不要想著我給你的,這才叫無爲法,你想到我給你的這叫有爲法。有爲法就變成要福報給你,你給他一塊,他將來再給你一塊,佛教說不要玩這種把戲,沒有意義。你現在在成就佛道,達到最高的層次“無住相布施”,這樣的福德才不可思量,大家可以想到“其福德不可思量”。
第五分如理實見分。釋迦牟尼佛在破你們看到什麼叫如來。佛跟須菩提說你看到我這個樣子、外形統統都是假的,這是個暫時的現象,是一個個體。如來有法身、化身、報身。如來在佛陀時代是轉成釋迦牟尼佛這個樣子,我的上一生轉成那個樣子,如果再出世可能會變成另外的樣子。你要用外相、外形來看這個叫做如來是看不出來的,而且你看到的這個相也不是完全真實的,是在叁度空間用可見光看到的樣子,我在非可見光區看到的可能就不是這個樣子。所以佛講你們看到的相都是虛妄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這是《金剛經》裏面非常重要的一個重點。凡事見相非相才能看到如來,你見相是相就看不到如來了。見相非相有時候很難理解,我看到了嗎?你不要用可見光來看我,重點在這裏,回去好好想佛法的意思。
第六分正信希有分。這一分講說如來滅後五百歲有修福德的人對《金剛經》的文字能夠理解的話會有無量的福德。《金剛經》是講空性的法,是很難理解的。一般初學佛的人智慧不到那裏看不懂、聽不懂這種想法。什麼叫無相,什麼叫無爲,或無相布施,或見相非相,是很難理解的。所以佛強調說這種見相非相,無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的想法是非常希有的,不容易懂的。這一分的結論是:“若取法相,即著我、人、衆生、壽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衆生、壽者。是故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爲什麼釋迦牟尼佛講這一段話呢?是說,佛講的法都是方便、應機法。如果我跟你說你今天不要著相你就不要著相,但是不著相也是方便。你有智慧開悟了了解這個道理了,情況變化的道理了,這種語言是多余的。語言是多余的,請記住這句話。所以佛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舍,何況非法。”筏,就是木筏,用槳筏船。如果你已經過去河了就不要留戀這個筏。法尚應舍,就是法不是固定存在的,到時候是要丟棄的。你如果開悟到另一個境界,前面的東西不要總是留戀不忘。舊有的東西不是絕對的東西千萬不要貪戀,要過去就過去,你才能跳躍。業障也是這樣,如果你能解脫過去一層,智慧就會跳到下一層,不要再看到前面的,這些都是方便的過程。我們從小成長到大也是這樣的過程,你的智慧從小學生學一個東西到大學生到研究生到博士生,學的東西越來越深,但這些東西不是讓你執著的,不是讓你來炫耀的,這是智慧成長的過程。如果你去教小學生,你才會用小孩子的東西去教他。但是佛陀講過你不要念念不忘,後面也會跟大家講。“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需要用的時候拿出來用就好了,平常不要總往回想。
第七分無得無說分。這個分的重點是“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賢聖皆以無爲法而有差別”。有爲法和無爲法是《金剛經》辨別的東西。回去好好想,什麼叫有爲法,什麼叫無爲法?無爲法是沒有因果的輪回,沒有回報。有爲法就是出去一個“一”就有一個“一”回來的。佛教要修煉成就一定要認識無爲法。無爲法的定義就是無我,無什麼相什麼相的,無這個無那個,做任何事情不能有我執。有爲法就是我來做一些事情我來布施的,我來做什麼我來做什麼。比如我叫郭耀華,老師叫我光齋,一直講我郭耀華在做這個做那個做什麼,完蛋…
《郭耀華講《金剛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