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郭耀华讲《金刚经》▪P10

  ..续本文上一页了,这就不叫在修佛法,这样修很久也不会提升自己的程度的。所以无为法是最深奥的道理,所有的圣贤都因为无为法而不同。你了解越多无为法等级越深,了解越少无为法就越有我执越有限制,越有功德变成来回之间的轮回。我给你一个“一”,你又还我一个“一”,所谓的福报不是无为法的功德。修法要常常知道,不要把它变成只有回报,就是我救助穷人十块钱,你要以后生利息给我一百块回来,这叫福报。这样子修炼就很难提升智慧。我们的智慧解脱是看破这一层,一定要好好记住无为法的东西。无为法就是无相,做任何事情没有我相。我做给你的事情我不觉得是我做给你的,是我代表上帝做给你的,是我代表释迦牟尼佛给你的。所以为什么叫修本尊法?有个穷人向我借十块钱、一百块,我不要说是我借给你的,是我今天刚好有钱可以借给你,我是代表一个佛菩萨给你,这样就可以,这就是无为法了,这样就会有真正的功德、成就。

   第八分依法出生分。佛陀在讲这个经的时候说,你们用三千大千世界七宝来布施所得的福德很多了,但是不如说四句偈给别人听。就是说《金刚经》的福德超过那么多宝贝的东西,所以要懂这个东西不容易。佛说这个经不容易懂,大家要好好想。你们懂这个经典里面句子的意思比拿到珍宝财宝布施给别人还要有更大的功德。“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所以开悟的方法、解脱修道的方法都是从《金刚经》的想法出来的。“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再讲一次,《金刚经》最重要的语句、逻辑格式就是,说这个就不是这个。我在讲佛法其实我不是在讲佛法,你说我在给你讲佛法,错了,如果是大乘的菩萨是他在讲一些道理,这些道理称为佛法就是执着。我是应机来说这个道理,讲完我就忘记了,你听完也忘记了,你解脱就好,提升就好,不要老是念念不忘,念念不忘就有执着。这样你就很难了解佛法的精义,还有无为法的精义。

   第九分一相无相分。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还有阿罗汉是达到阿罗汉果位的四个境界过程。阿罗汉实修派从最初级的、第一级、第二级、第三级到第四级,有书上一般会解释阿罗汉不同的等级会得到什么神通、因果啊,我这里先不解释这四个神通、因果。阿罗汉道修行从须陀洹开始一直到最后阿罗汉果。阿罗汉有一个重点,他自身不入色、声、香、味、触、法,不入就是不执着,不是这些色、声、香、味、触、法都没有了,是他不执着了。阿罗汉等级的人对这些感受能突破因因果果,外界的东西对他影响不大,心境不动,基本上已经达到这种等级。阿罗汉已经达到无诤三昧。“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无诤三昧,就是跟人家一点都不竞争了。这一点蛮重要的,修佛道是自己成就的,是不跟别人比的、竞争的,对手是对自己而言。修佛教佛道不是跟人家拼死拼活跟人家竞争,是跟自己的提升竞争。所以不会产生嫉妒心、排斥感。别人修的好反而还会赞赏人家。离欲阿罗汉,世间的情爱、欲望他都没有了。我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说如果你有这样想法的话就不是阿罗汉。所以得到阿罗汉等级的人不会说自己得阿罗汉了,得道的人如果跟别人说我已经得道了就是执着。最后一句话,“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这是《金刚经》的重点,说是这个就不是这个。他做了很多事情但说实无所行,这才叫无为法。你不要说你做了很多事情,就说你做了很多好事就完蛋了,你这一世要提升解脱麻烦就大了。所以他做了很多事情当作不知道,不是我做的。中国的道家也有这种功夫,老子的那个时代就说你做了好多事情不要当自己做过。阿罗汉这四个等级上来,你就会断掉世间的很多束缚、执着、欲望,色、声、香、味、触、法都没有障碍了。三界的执着都断掉了。三界就是欲界、色界、无色界。阿罗汉果位的智慧是蛮高的,他的空性、智慧已经看透了这些事情,外界对他的影响也不大。但是,阿罗汉跟菩萨变现的力量、感化周围的力量会有不同,他们都达到无我、没有我执的状态,但去帮助别人的状态就不一样,对周围物质转变的力量不太一样,这种神通的力量有时候不太一样。大家将来慢慢体会。

   第十分庄严净土分。这一分是释迦牟尼佛在燃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释迦牟尼佛还没有佛号还是大菩萨的时候跟燃灯佛学了很多佛法,应机可以成佛。佛说我有得法就错了,他要说他没有得法。“于法实无所得”禅宗最重视这一点。我教你的方法,有吗?你有教我吗?我什么都不知道哦。我刚给你讲课讲了一个小时,什么一个小时,我都没听到。有所得就有所执着。有所得是修行阶段的中间过程,是可以的,但是有所得的过程将来一定要去掉,不去掉就提升不上来了。有所得就会对法有执着,在有些地方你就跳不出去,就得不到自由、自在。有法执着就不会自在。所以后面的结论都是一样的,“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他是不断的否定。在西藏密教里面,中观应成派,宗喀巴大师继承的就是这套思想。你跟我说这个,我就说不是这个。所以你说庄严,我就说不是庄严,唱反调。唱反调才会提升,不唱反调绝对不会提升的。所以我要大家学易经,都是逆的。老是说这样的就是这样的,你就死了。如果老师教导你是这样的,你就跟老师说是这样的,老师说你的程度不太好,你就慢慢修吧,渐修吧。六祖慧能当年就是唱反调的,叫他这样修,他就不这样修。所以其它人都不了解他,六祖慧能拿着袈裟跑掉了。五祖弘忍传袈裟给他,为什么他的智慧最高?他说老师这样教,我就不这样学,倒着学。学佛法的重点要倒着学,有这个就没有这个。老师上课讲a、b、c、d,你就记得a、b、c、d你就完蛋了,佛法绝对不是这个东西,佛法倒过来看d、c、b、a。这个对学科学的人也很重要,你要是智慧有这么高,东西要倒过来看你就会有很多新发现。因为你的想法跟人家不一样,所以你就有攻破,有比较好的逻辑,比较考虑圆满。我们讲圆满,圆满不是正向思考,是正向、逆向思考都有,然后达到一个平衡。佛教重视中道的,中道是不是最根本性的呢,也不完全是。在人世间,它有一个取舍,就是走中道,两边想法折中。但是折中还有空性的智慧在里面产生作用,所以这有个结论“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刚刚我跟大家特别讲这一点,做任何事情都要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对那个东西不会有任何执着才是学大乘佛法。如果你念念不忘你做过的好事、坏事你就完蛋了。这样保持一个空性,常常接收一些新的概念来提升自我。所以,它是“常应常静,常清静”,你看到一个东西就会反应一个东西,反应完了就完毕了,不要再有其它的概念。这样长期的修行就会达到一个比较高的空性,智慧就会出来。最后的结论,佛说非身就是大身,又是逆向思考的方式。大家一定要反过来想,释迦牟尼佛喜欢造反,他如果当学生一定很奇怪,他总是劝你每次都要想反了。如果我讲一个a过来,你就说一个a你就完蛋了,你这个学生是一个坏学生。他说你一定要想一个倒过来,他一个a过来你一定说一个b过来。所以“佛说非身,是名大身”如果佛说这个身就是这个身你就完蛋了,你的大乘佛法学的很不好,你这学生就不太懂,你《金刚经》不懂,你一定要会逆向思考,而且要没有执着的思考。你一定要学会无执、忘我,这样做很多事情才会成功,真正得到佛陀的解脱成就。

   第十一分无为福胜分。这个经呢释迦牟尼佛再强调一次,你们要懂得这部经的观念受持四句偈,即使只有受持四句偈只有四句话,你的功德比人家给你一大堆财宝还要多。很不容易懂,大乘佛法就是难学。佛讲大乘佛法的时候那些小乘出家人常常五百退席。五百退席什么意思,我一讲道五百人就丢了,他们听不下去,太难懂了。他们宁愿听那些渐进、渐修的法,喜欢听说你们要修善法,将来得福报,给你加很多戒律,这个不能做,那个不能做,这样才能慢慢解脱啊,这个喜欢听。做什么什么都是没有的,不喜欢听就都溜了。这个佛经常常记载,常常五百退席,而且他们已经修到罗汉了。还听不进去,说怎么大乘佛法是这种概念,真奇怪!照这样的做法太难做人了,在世间做了很多事情,已经做了还说没做。我们人习惯了做什么东西喜欢留功名,老师教的怎么都不留呢,这完全忘我,这怎么修,怎么做人啊?奇怪啊,佛法就是这样教的。你一定要跟我释迦牟尼学这种法,学这种习惯。做这个一定不要执着于这个,这样才能得到像《金刚经》的空性的精神,才能真正得到般若经的精神,才会得到开悟的精神。这种开悟会有奇怪的状态,不是初修行人能懂的。如果做任何事情都能达到无为、无执的时候,我们人的境界会达到另外一个层次,另外一个想法,而且要自己体会才知道。释迦牟尼佛是教一个方法,如果按照这种方法长期的修行,我们人的灵性、智慧会达到一个奇怪的状态。因为这个宇宙很奇怪,我们都在研究,它有个波动,就是会感应,物以类聚。你达到这个境界就会与大菩萨感应,那些能力就会到你身上来,你就会超凡入圣。但佛陀讲到了超凡入圣不执着才是超凡入圣。行菩萨道或佛道的人不会有我执,不会有做任何事情都要回馈、回报,所以佛法的这个精神是很伟大的。历代的佛就是这样慢慢修来的,那么多的无我、无执的大佛大菩萨就是这样修来为众生服务的。

   第十二分尊重正教分。又是一样,同样赞扬他刚才的讲法。这部经典所在之地,若为有佛,若尊重弟子。这部经典在那里就有佛的思想在那里,而且一切天、人、阿修罗都应该供养这部经,受持、读诵这部经。我们的程度还没有到那里,不能懂就…

《郭耀华讲《金刚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