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郭耀华讲《金刚经》▪P11

  ..续本文上一页常常受持、读诵。因为这部经典不长,每天念一念,有时候那些重点的经文内容要常常念,不必从头到尾背。那些小短句子要常常背、常常想,就会提升自我。这是蛮重要的。

   第十三分如法受持分。又来一次,开头“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记住这个重要名词,我说什么就不是什么,当成我说什么你就完蛋了,这实在太难懂了。大家都考到北大,都是智慧很高的人。这有一个很新的观念,你说什么就不是什么才是什么,这合乎逻辑吗,回去要好好想一想。佛说没有说法,可是你刚才不是在说话吗,佛说我没有说法,他的逻辑很奇怪。释迦牟尼说我没有说啊,再强调一下这个逻辑,这是超出一般逻辑的。我说我没有说啊,你不要说我刚才说了一个小时了,我没说啊,你有说就是在诽谤我,你就是不懂大乘佛法。所以他马上又说“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又是同样的逻辑,同样的概念又来了,我说这个就不是这个,你千万不要想我说这个就是这个。所以释迦牟尼佛马上说,你们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吗?你们肯定想如来,一定很圆满,有三十二相,什么有三十六颗牙齿身体很漂亮。你们如果用这种外表去看如来,如来说“不也,不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这是《金刚经》、般若经里面破相的一个经典。你们很执着于相,有一个很漂亮的释迦牟尼佛像在那里你们才说是佛法。或者一定要长成三十二相,长成这个样子才叫修佛法。佛说不要以为看到了三十二相才认为我在,我修就一定要变成三十二相啊,那你们是执着啊。佛说你们不能执着啊,“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一个修行成道的人是没有相的,如果你能看到法身的话就会看到释迦牟尼佛金光闪闪的相。那就不一样了,比三十二相更庄严。成就的佛菩萨在灵界就有金光闪闪的能量,有的身上是彩色,非常漂亮的。当然超过三十二相,三十二相怎么能描述佛菩萨金光闪闪的金身、法身呢?那都大得不得了,好像宇宙一样的东西。如果用眼睛能看到的现象,认为我是这样的就是大错特错了。大乘佛教的教法是,你老是这样看就不要这样看,那才真正得到了教授或教法。绝对绝对要养成这个习惯。我今天讲你不要觉得是真理,你才会得到真理。马上又重复一句,你们用恒河沙的生命布施,不如在此经中受持四句得到福报多。所以能够受持这里面的经句,这种无为法的想法,你们将来会得到很大的福报。会比布施那些金银财宝还要多,每天用好好的功夫对这种思想理解了才是对佛法真正的受持。你不用每天供奉金银财宝,没有用的。你造了很多头像在前面也没有用。庙里面造了很多泥菩萨像,你说是金身哦,倒不如把《金刚经》好好读熟一点,把它实践出来,这才是受持佛法。佛的庇佑才更多,或者说你自己的提升才更多。佛不一定要你有寺庙的状态,他在普通状态你只要好好受持,如果你理解里面的意思把它做出来,你将来自己就会体会出来。佛教强调“自性解脱”,自己才能成就成佛,所以这一点也非常重要。

  (学生:老师,我问一下,这个第十三分中有一句话叫“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这就是一个公式,说A非A只是把它叫做A而已。我的体会是,这并不是破我执或者说一种无为法。因为如果这样来看的话,前面两句是说A非A,后面一个只是把它叫做A而已。他是在强调名和实的关系,或者词与物的关系。比方说,如来佛祖,他传授一些佛法,让你自己去修行,自己去体悟。体悟出来的东西光靠那些字句是无法解释的,一般解释出来字句就没有用了,字句反映的是一种粗浅的认识,我感觉是这样的)答:所以我刚才已经给大家提示了这一点,为什么说这个世界即非世界才叫世界呢?因为提升的人看到的世界跟没有提升的人看到的世界是不一样的,可见光区和非可见光区看到的世界是不一样的。一般人的习惯是把我看到的世界当作是一个世界,但是真正灵修的人看到的世界可能是完全不一样的世界。所以这个世界不是完全没有了,不是完全不见了,而是他看到的眼界是不一样的眼界。佛的修炼一般有所谓天眼通,还有慧眼通,还有佛眼通,第三眼看到的东西也不一样。我们人身上有个第三眼看到的事情跟普通眼看到的事情不一样。你们以后修炼能够看到第三眼,看到宇宙现象的生命界不太一样。第三眼在慢慢修炼过程中会提升会打开,但不是每天没事干都开着,是你想要用的时候才开出来。我们的眼睛看到的天空还是蓝色的,在非可见光区它可能就不是蓝色的。但我们也未必就必须用第三眼来看事情,那只有是将来自己的体会,是不需要跟大家讲的,因为大家的体会都会不一样。境界不一样看到的世界就会不一样。大家不要以为在可见光区看到的世界就认为世界就是这样的。

  (学生:你的意思是,似乎是在讲同一个东西,每个人的体悟会不一样)答:是,不一样,修炼不一样,等级不一样,看到的世界就不一样。但是,一般人,在可见光区看到的世界就是这样子,但在另外一个视野里面就会看到不一样的东西。释迦牟尼佛说是名世界,这个世界是多么的复杂,不是你们想象的那么简单啊!

   第十四分离相寂灭分。这时候须菩提很高兴,佛讲了这么深奥的东西,一直在哭。他跟佛说,你讲的这个道理很深,我很高兴,那我能够成就佛道了,这种道理我以前都没有听说过。要是有人能够得到这一部经典然后信解受持,这个人一定会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不要看《金刚经》很短,它是大乘思想里面很重要的一部经。很短,但是很实在。“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和我说的公式是一样的,说什么就不是什么。我今天得到这个经典,信解受持,然后去做。信解受持,什么意思呢?听到这个道理能够相信,能够把道理解释清楚,受持就是实际去做,心里面想到马上受持就做出来。“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则为第一希有。”我(须菩提)在释迦牟尼佛在世时听经然后去做没有什么障碍,有佛帮忙我解说。五百年以后呢,要是有人看到这部经典这样去做,这个人实在是太有希有的功德了。这个经太难懂了,无为法没有那么容易懂。刚才讲到科学,我稍微解释一下科学的现象。透过科学了解原来可见光区与非可见光区有很大区别,在古代这个不太懂。人通过灵修第三眼开悟才看到这个东西,才知道这个世界跟可见光区看到的是不一样的。“何以故?此人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刚才讲无为法就是无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注意重点,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都不是你想象的相,不是实相的意思,还是假相,一般人看到的都是假相。“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佛看到的和一般人不太一样。他不是看不到可见光区,他也能看到,看到的更多、更广、更不一样,完全不一样的东西。来龙去脉有时候看的清清楚楚。佛跟须菩提讲,“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记住哦,不惊不怖不畏啊,我刚才讲,早期五百罗汉听到这部经退席。他听不懂,所以你听了之后不惊恐不畏惧,这个人是非常希有的。你们大家都有这个机缘来这里听《金刚经》是累世的缘分都非常好。释迦牟尼佛自己说这样的人是非常非常少的,这种机缘是非常非常难得的,非常非常不容易的。佛说“如来说第一波罗蜜,即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你们很难得,所以我(佛)的逻辑公式再讲一遍给你们听。他举了一个例子,忍辱波罗蜜的故事。“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是名忍辱波罗蜜”为什么?因为他在修忍辱行的时候没有“我”,他被歌利王割截身体的时候当作做好事帮助别人,他被割截了都没有想到自己。他就想那是在帮助众生,所以身体被割时没有怨恨心,不怨恨歌利王,完全无“我”了。“我于尔时,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他没有恨心,所以才能够解脱。过去五百世他做忍辱仙人,历史很久了。佛教是讲历史的,五百世至少一千五百年。那个时候他做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他曾经修过忍辱仙人,这个忍辱仙人是无我的,是无为法修炼的。佛陀再强调一次,“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他要离一切相,所有相都不能执着。“不应住色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所住,即为非住”你们用执着的心住在那里,那就不是真正的住。佛是不住心的,说什么就不是什么。“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故,应如是布施。”菩萨为众生帮忙要无“我”,无“我”就是不能说这是我帮助你的,绝对不能那样想。所以你们捐钱最好写无名氏,这样的功德会更大一点。教你们个技巧,不要老是写某某某捐一百块,某某某捐一万元,这样不太好。做好事忘记自己,以后得到的回报就越来越多,成就会越来越高。这样的习气、心量会慢慢养成的。如果方便别人必须留名就随便写一个好了,比如“呆呆呆”。“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须菩提,如来所说法,此法无实无虚。”我(佛)说真话没有虚假,就是这样修道的。“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则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则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我们做的佛都能看得到,我教给你们的方法你们不要用,不要写个无名氏,丢给人家就行了。也不要写什么“呆呆呆”了,…

《郭耀华讲《金刚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