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常常受持、讀誦。因爲這部經典不長,每天念一念,有時候那些重點的經文內容要常常念,不必從頭到尾背。那些小短句子要常常背、常常想,就會提升自我。這是蠻重要的。
第十叁分如法受持分。又來一次,開頭“佛說般若波羅蜜,即非般若波羅蜜,是名般若波羅蜜”。記住這個重要名詞,我說什麼就不是什麼,當成我說什麼你就完蛋了,這實在太難懂了。大家都考到北大,都是智慧很高的人。這有一個很新的觀念,你說什麼就不是什麼才是什麼,這合乎邏輯嗎,回去要好好想一想。佛說沒有說法,可是你剛才不是在說話嗎,佛說我沒有說法,他的邏輯很奇怪。釋迦牟尼說我沒有說啊,再強調一下這個邏輯,這是超出一般邏輯的。我說我沒有說啊,你不要說我剛才說了一個小時了,我沒說啊,你有說就是在誹謗我,你就是不懂大乘佛法。所以他馬上又說“叁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塵”,“如來說非微塵,是名微塵。如來說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又是同樣的邏輯,同樣的概念又來了,我說這個就不是這個,你千萬不要想我說這個就是這個。所以釋迦牟尼佛馬上說,你們可以叁十二相見如來嗎?你們肯定想如來,一定很圓滿,有叁十二相,什麼有叁十六顆牙齒身體很漂亮。你們如果用這種外表去看如來,如來說“不也,不可以叁十二相見如來”這是《金剛經》、般若經裏面破相的一個經典。你們很執著于相,有一個很漂亮的釋迦牟尼佛像在那裏你們才說是佛法。或者一定要長成叁十二相,長成這個樣子才叫修佛法。佛說不要以爲看到了叁十二相才認爲我在,我修就一定要變成叁十二相啊,那你們是執著啊。佛說你們不能執著啊,“如來說叁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叁十二相”一個修行成道的人是沒有相的,如果你能看到法身的話就會看到釋迦牟尼佛金光閃閃的相。那就不一樣了,比叁十二相更莊嚴。成就的佛菩薩在靈界就有金光閃閃的能量,有的身上是彩色,非常漂亮的。當然超過叁十二相,叁十二相怎麼能描述佛菩薩金光閃閃的金身、法身呢?那都大得不得了,好像宇宙一樣的東西。如果用眼睛能看到的現象,認爲我是這樣的就是大錯特錯了。大乘佛教的教法是,你老是這樣看就不要這樣看,那才真正得到了教授或教法。絕對絕對要養成這個習慣。我今天講你不要覺得是真理,你才會得到真理。馬上又重複一句,你們用恒河沙的生命布施,不如在此經中受持四句得到福報多。所以能夠受持這裏面的經句,這種無爲法的想法,你們將來會得到很大的福報。會比布施那些金銀財寶還要多,每天用好好的功夫對這種思想理解了才是對佛法真正的受持。你不用每天供奉金銀財寶,沒有用的。你造了很多頭像在前面也沒有用。廟裏面造了很多泥菩薩像,你說是金身哦,倒不如把《金剛經》好好讀熟一點,把它實踐出來,這才是受持佛法。佛的庇佑才更多,或者說你自己的提升才更多。佛不一定要你有寺廟的狀態,他在普通狀態你只要好好受持,如果你理解裏面的意思把它做出來,你將來自己就會體會出來。佛教強調“自性解脫”,自己才能成就成佛,所以這一點也非常重要。
(學生:老師,我問一下,這個第十叁分中有一句話叫“如來說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這就是一個公式,說A非A只是把它叫做A而已。我的體會是,這並不是破我執或者說一種無爲法。因爲如果這樣來看的話,前面兩句是說A非A,後面一個只是把它叫做A而已。他是在強調名和實的關系,或者詞與物的關系。比方說,如來佛祖,他傳授一些佛法,讓你自己去修行,自己去體悟。體悟出來的東西光靠那些字句是無法解釋的,一般解釋出來字句就沒有用了,字句反映的是一種粗淺的認識,我感覺是這樣的)答:所以我剛才已經給大家提示了這一點,爲什麼說這個世界即非世界才叫世界呢?因爲提升的人看到的世界跟沒有提升的人看到的世界是不一樣的,可見光區和非可見光區看到的世界是不一樣的。一般人的習慣是把我看到的世界當作是一個世界,但是真正靈修的人看到的世界可能是完全不一樣的世界。所以這個世界不是完全沒有了,不是完全不見了,而是他看到的眼界是不一樣的眼界。佛的修煉一般有所謂天眼通,還有慧眼通,還有佛眼通,第叁眼看到的東西也不一樣。我們人身上有個第叁眼看到的事情跟普通眼看到的事情不一樣。你們以後修煉能夠看到第叁眼,看到宇宙現象的生命界不太一樣。第叁眼在慢慢修煉過程中會提升會打開,但不是每天沒事幹都開著,是你想要用的時候才開出來。我們的眼睛看到的天空還是藍色的,在非可見光區它可能就不是藍色的。但我們也未必就必須用第叁眼來看事情,那只有是將來自己的體會,是不需要跟大家講的,因爲大家的體會都會不一樣。境界不一樣看到的世界就會不一樣。大家不要以爲在可見光區看到的世界就認爲世界就是這樣的。
(學生:你的意思是,似乎是在講同一個東西,每個人的體悟會不一樣)答:是,不一樣,修煉不一樣,等級不一樣,看到的世界就不一樣。但是,一般人,在可見光區看到的世界就是這樣子,但在另外一個視野裏面就會看到不一樣的東西。釋迦牟尼佛說是名世界,這個世界是多麼的複雜,不是你們想象的那麼簡單啊!
第十四分離相寂滅分。這時候須菩提很高興,佛講了這麼深奧的東西,一直在哭。他跟佛說,你講的這個道理很深,我很高興,那我能夠成就佛道了,這種道理我以前都沒有聽說過。要是有人能夠得到這一部經典然後信解受持,這個人一定會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不要看《金剛經》很短,它是大乘思想裏面很重要的一部經。很短,但是很實在。“是實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來說名實相。”和我說的公式是一樣的,說什麼就不是什麼。我今天得到這個經典,信解受持,然後去做。信解受持,什麼意思呢?聽到這個道理能夠相信,能夠把道理解釋清楚,受持就是實際去做,心裏面想到馬上受持就做出來。“若當來世,後五百歲,其有衆生得聞是經,信解受持,是人則爲第一希有。”我(須菩提)在釋迦牟尼佛在世時聽經然後去做沒有什麼障礙,有佛幫忙我解說。五百年以後呢,要是有人看到這部經典這樣去做,這個人實在是太有希有的功德了。這個經太難懂了,無爲法沒有那麼容易懂。剛才講到科學,我稍微解釋一下科學的現象。透過科學了解原來可見光區與非可見光區有很大區別,在古代這個不太懂。人通過靈修第叁眼開悟才看到這個東西,才知道這個世界跟可見光區看到的是不一樣的。“何以故?此人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剛才講無爲法就是無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注意重點,我相即是非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即是非相”都不是你想象的相,不是實相的意思,還是假相,一般人看到的都是假相。“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佛看到的和一般人不太一樣。他不是看不到可見光區,他也能看到,看到的更多、更廣、更不一樣,完全不一樣的東西。來龍去脈有時候看的清清楚楚。佛跟須菩提講,“如是如是。若複有人得聞是經,不驚不怖不畏”記住哦,不驚不怖不畏啊,我剛才講,早期五百羅漢聽到這部經退席。他聽不懂,所以你聽了之後不驚恐不畏懼,這個人是非常希有的。你們大家都有這個機緣來這裏聽《金剛經》是累世的緣分都非常好。釋迦牟尼佛自己說這樣的人是非常非常少的,這種機緣是非常非常難得的,非常非常不容易的。佛說“如來說第一波羅蜜,即非第一波羅蜜,是名第一波羅蜜”你們很難得,所以我(佛)的邏輯公式再講一遍給你們聽。他舉了一個例子,忍辱波羅蜜的故事。“如來說非忍辱波羅蜜,是名忍辱波羅蜜”爲什麼?因爲他在修忍辱行的時候沒有“我”,他被歌利王割截身體的時候當作做好事幫助別人,他被割截了都沒有想到自己。他就想那是在幫助衆生,所以身體被割時沒有怨恨心,不怨恨歌利王,完全無“我”了。“我于爾時,無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節節支解時,若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應生嗔恨。”他沒有恨心,所以才能夠解脫。過去五百世他做忍辱仙人,曆史很久了。佛教是講曆史的,五百世至少一千五百年。那個時候他做忍辱仙人,“于爾所世,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他曾經修過忍辱仙人,這個忍辱仙人是無我的,是無爲法修煉的。佛陀再強調一次,“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他要離一切相,所有相都不能執著。“不應住色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生無所住心。若心有所住,即爲非住”你們用執著的心住在那裏,那就不是真正的住。佛是不住心的,說什麼就不是什麼。“是故佛說菩薩心,不應住色布施。須菩提,菩薩爲利益一切衆生故,應如是布施。”菩薩爲衆生幫忙要無“我”,無“我”就是不能說這是我幫助你的,絕對不能那樣想。所以你們捐錢最好寫無名氏,這樣的功德會更大一點。教你們個技巧,不要老是寫某某某捐一百塊,某某某捐一萬元,這樣不太好。做好事忘記自己,以後得到的回報就越來越多,成就會越來越高。這樣的習氣、心量會慢慢養成的。如果方便別人必須留名就隨便寫一個好了,比如“呆呆呆”。“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又說一切衆生,即非衆生。須菩提,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诳語者、不異語者。須菩提,如來所說法,此法無實無虛。”我(佛)說真話沒有虛假,就是這樣修道的。“若菩薩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則無所見。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當來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經受持讀誦,則爲如來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無量無邊功德。”我們做的佛都能看得到,我教給你們的方法你們不要用,不要寫個無名氏,丟給人家就行了。也不要寫什麼“呆呆呆”了,…
《郭耀華講《金剛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