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種趨勢,早期精神層次和物質層次是分開的,我認爲心靈的信仰和科學不一定是相關聯的,科學信仰者或科學的研究者認爲心理的問題歸心理和科學沒有關系。我現在只是說時代的演變使得心跟物這兩個趨勢合一,越來越合一,越來越可以互相解釋,互相理解。特別是有了誇克波動理論之後,這個世界中整個能量和心理的狀態有了更新的解釋。所以現在新的心理學應該從波動的法則去溝通、理解。萬事萬物都有它的變動,包括我們的意識體也有波動,從波動裏面去理解宇宙萬事萬物的波動;還有宇宙外面萬事萬象、大宇宙、銀河系都有它的波動,這波動裏面包含意識停留在這裏面,很多有靈魂概念的宗教都可以從這種波動或能量的概念作爲連接。早期的信仰,人們在求心理上的安定、安慰和宇宙的大力量的時候,認爲心理的狀態和科學可以分開;但現在有個新的狀態,心理狀態和身體的物質狀態不是完全分開的。萬事萬物存在都有一個能量狀態,這個能量狀態有高的能量狀態、低的能量狀態,有高的意識狀態、低的意識狀態,而且它們之間有一個能量互動關系,互相交流的關系,這種互相交流的關系就是未來宗教一個新的趨勢。這是最重要的一定要記得。全世界新興的宗教、新的考慮觀念都是這種心跟物跟能量或者心物波動 (振動、共振)互相交流的關系,這牽涉到去解釋宗教的輪回觀念的問題。宗教的天堂、地獄概念都跟這個有很大關系,高振動、低振動,高天界、低天界,或者佛教講的不同的天界,這都跟能量、頻率不同狀態、階段有很大關系。爲什麼我們要修行、修煉跟這個能量的振動有很大的關系。高修煉的人跟低修煉的人氣質有什麼不一樣、質量有什麼不一樣、有什麼不同的差別,這是時代科學給我們的好的工具。所以了解這個人修行很好,也許不止語言講的很好,智慧很高,能量表現的也很好,能量表現的其中一個方式就是宗教上本身具備某種神通,神通是一種能量的表現。所以展現出超特異能力的時候,和科學是有關系的,只是以前不好解釋,什麼叫神秘主義不好解釋,好解釋以後就不神秘了。我現在講的是一種趨勢,導致人類的心理狀態和信仰狀態發生了改變,也許新的宗教不是一種單一宗教的偶像崇拜,是一種融合。了解一種概念,概念決定了大家未來對各宗教的理解,對修行的理解,我講這個趨勢非常重要。
[主題前言] 《金剛經》裏面其實有講這個東西,我現在開始講主題,新興宗教講的很多了。佛法這個概念裏面就是在講這個東西,因爲佛法是講宇宙論的東西。佛教在從印度發展的時候,本來釋迦牟尼佛他就是從宇宙論開始講的,《華嚴經》本身就是一種宇宙論的概念。宇宙天象就像一個網絡系統,不同的網絡之間切換網線,這網絡系統分布在大宇宙裏面,非常的複雜(注:大幻化*輪常轉)。所以佛教把它稱爲大千世界,中千世界、小千世界,有叁千大千世界,這世界不是講地球、太陽系,它是講宇宙,宇宙這麼複雜的反反複複的生命空間。所以我們今天坐在這探討什麼叫佛法、真理,它是這樣來的。我要開悟,開悟什麼,開悟一個宇宙法則,開悟宇宙生命的現象,所以我才成爲一個悟者,一個開悟的人,或成就一個佛菩薩等級的人。你對宇宙人生的道理,對物質界、現象界、生命界有某種提升和了解,不但能了解而且能掌握,對法則透徹了解以後你還可以滲透它、使用它。掌握法則的人不被法則束縛,不掌握法則的人永遠在法則的束縛裏面,所以佛教叫什麼,叫最大的自由者。自由是什麼意思
它突破了法則的束縛,掌握了法則,所以他擁有這法則。我們中國古代的像道家,莊子的思想都是很類似的,都是掌握法則。我們說“道”,古代的“道”很難理解,實際上是一種法則的意思。對于宇宙的生命現象不論是因果法則,或是因果法則之外的法則,你要掌握到某個程度,你的生命現象就擁有在這裏面了。所以即使有因果輪回,但是不會被因果輪回束縛住,這是蠻重要的概念。我們講六道輪回,爲什麼佛教徒修煉比較高的層次的時候就不會在六道輪回,因爲他掌握住了法則。所以從這個生命現象變遷到另外一個生命現象,或變遷到另外的天界的時候,他的這個靈魂的能量本身就是自由自在的。他已經智慧開悟到了掌握了這些法則,不會被這些生命現象束縛住,不會被周遭的生命現象束縛住,不會被周遭的環境束縛住,這是非常重要的概念,佛法講這個東西。不要被周圍任何物質束縛住,不會被周圍的生命現象束縛住,不被周遭所有的生活習慣束縛住,所以它是完全突破這種生命現象的。那麼,突破生命現象的方法有一種是“忘我”的現象,好像無我,跟外界隔離。佛教有羅漢修行,跟外界完全隔離,凡是跟外界現象有關的我就隔離,我的心就把它關起來,我就學我自己的,我知道社會的變遷,我就是不管。隔離開也是一種逃避,也是一種方式可以脫離痛苦。那麼大菩薩不是,他們投注到那些有束縛的東西裏面,束縛的東西不影響我,我完全都開悟,它背後的道理是什麼?掌握住生生滅滅、因因果果,我就在這裏面,大菩薩就在這裏面悠遊自在,所以他是活在所有的環境裏面不被所有的環境束縛,這就是菩薩道。所以佛教分兩種趨勢修行,一種是羅漢道修行,一種是菩薩道修行。菩薩道管你生管你死,管你什麼愛啊,恨啊,我就在裏面不被你束縛住,他掌握住一切,然後不被一切束縛住,這就叫大菩薩。而羅漢道是非常怕這些東西的,愛、恨、因果、瞋恨,人世間萬事萬物嚇得不得了,看這個生命現象、這個東西啊,窮苦、困頓,初期他很怕這些東西的,所以我盡量躲在廟裏面、山裏面、山洞裏面這樣忘我修行、休閑自在,反正我也不用管你們,你們也不用管我,各自分離。(注:易入頑空境界)
我們今天講的《金剛經》屬于大乘經典,大乘經典是講跟衆生合在一起的,在衆生裏面修的,叫大乘經典,是大乘般若類經典其中一部分。大乘經典是要跟生活結合在一起的,不是脫離生活的,所以佛教有時候被分爲大乘小乘原因就這裏(注:大小乘之差別是否具有慈悲心,有慈悲心都是大乘)。大乘的人不怕生活,小乘的人怕生活,就差在這裏。大乘的人不怕汙濁的地方,汙濁的地方他覺得很幹淨,小乘的是看到汙濁的地方很汙濁,看到很清潔就很清潔。大乘的人是心態的轉變,不只是心態的轉變,是能量的轉變。所以我跟大家說不是心改變就改變了,心改變了能量還沒有改變就是什麼還沒有改變。中國道家講氣,氣沒有改變,心雖然改變,在汙濁的地方你還是很痛苦。可是我跟你說,如果你的氣也改變了,能量振動也改變了,那麼你生活在很汙濁的地方就會不一樣,不但不一樣,你還會把汙濁的地方改成幹淨的地方,這就更厲害了。大菩薩是行動派,他到汙濁的地方不是怕被汙濁,而是進去汙濁一下,而汙濁半天你會發現他周圍已經變幹淨了。他是方便運用提升周圍振動,提升周圍智慧的方法,這就是大菩薩道。他越是險惡的地方越不好的地方他越去,去了以後發現,只要他去那個地方就會變得光明,所以菩薩叫什麼,光明道。我們佛菩薩在佛教裏稱爲光明道,他是代表光明,他的心很光明,所以他到那個地方就會變光明。他也不怕汙濁,他到汙濁的地方能把汙濁的現象變成幹淨的現象。我們所謂汙濁幹淨也是我們的感覺,但對于他們一體化的人沒有特別感覺,因爲他掌握了法則以後我們所謂的汙濁和不汙濁只是一種心境的感覺,或者他認爲是一種能量的感覺,所以他有辦法,有毅力,菩薩都是很有毅力的人,有願力的人,能夠把一個地方慢慢改變,也許這個時間需要十年或二十年,但他有辦法。但是小乘的人不喜歡跟衆生接觸的人就沒有辦法,他就是管自己,他沒有能力用潛移默化的方式去改變周遭,這點是最大的關鍵。菩薩就是有潛移默化改變周遭力量的人,自己修阿羅漢的人是不想改變周遭的人,所以我們有能力在改變周遭的人就是在修菩薩道。不過,開悟的境界是有層次之分的。有的佛教經典是對大菩薩講的,有的對普通的修行人講的,有的對天人界講的,有些對我們人世間的人講的。釋迦牟尼佛講佛經曆代有變,佛經也是演變來的。大乘佛法比較興盛是在公元200年的時候才轉變,早期是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在釋迦牟尼佛的時代,大乘佛法還沒有那麼興盛,那時候傳承大乘佛法的人非常少。即使禅宗,我們講禅宗的傳承,在禅宗的曆史裏面,禅宗的傳承都非常的少,都是少數幾個祖師在傳承。人數這麼少,禅宗算大乘佛法,人數很少在傳承,所以早期傳承裏面大乘佛法是很難普遍性的。一直到龍樹菩薩的時候,公元200多年的時候,才慢慢有一批人出來開始有更大的弘揚。所以即使是大乘佛學也是演變的,我們今天講的《金剛經》、大般若經雖然是釋迦牟尼佛那個時代講的經典,但懂的人又有多少?然後有傳承的有多少呢?後來才把它寫出來,通過弟子傳出來。所以一個宗教思想的傳播跟根器有關系,跟緣分有關系,跟當時聽道的人有關系。大家智慧沒有那麼高,思辨能力也沒有那麼強,而大家修行的能力也沒有那麼強,影響接收程度就非常大。所以今天講《金剛經》這個空慧,這個般若經思想,它是漸漸演變的,是釋迦牟尼佛在中期的時候講到的東西。釋迦牟尼佛弘法他講道四十九年,《金剛經》是大般若經中的其中一部分,是在釋迦牟尼佛中期弘法的時候講的。爲什麼釋迦牟尼佛到中期講般若空性的觀念呢?因爲釋迦牟尼佛剛開始講道講太深的話比較聽不懂,他的學生程度沒有那麼好,所以他開始從小乘佛學《阿含經》類似的觀念開始講。先從簡單的講,慢慢的開始講深了,然後再講更圓滿的佛教思想給大家。所以《金剛經》的思想及相關的大乘思想是佛陀逐步透露,因緣成熟才講。我們現在诠釋《金剛經》,它是中國禅宗從六祖慧能大師以後,開始當作傳承思想的經典。六祖之前達摩祖師他…
《郭耀華講《金剛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