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郭耀華講《金剛經》▪P3

  ..續本文上一頁們傳承的是《入楞伽經》,就是達摩初祖到後來五祖弘忍大師,全部的傳承要看這本《入楞伽經》。到了六祖慧能大師用更簡單一點容易懂的《金剛經》傳承,你們就知道佛法基本的空性是什麼。《入楞伽經》的內容比較多,讀起來資料數據比較多,變化比較多。《金剛經》更簡單,但是我們要了解以佛教的經典來講,《金剛經》出現比較早,《入楞伽經》出現比較晚,所以《金剛經》是更早期的,第一批大乘佛法的佛經,先有這樣的概念。《入楞伽經》經典的補充是比較多的,因爲它裏邊已經有如來藏的思想,有般若中觀思想,還有少數唯識的思想,佛法的精要、精髓這本都有。達摩祖師可能認爲說也許掌握更多佛法精要的話要看這本,那六祖慧能大師可能認爲說我們不要那麼多讀書,讀那麼多資料,我們先簡單掌握住基本的語言是方便傳承的,後來又多了一本,他的弟子神會的時候出現了《六祖壇經》。我們把《六祖壇經》跟《金剛經》互相對照,我們就會知道空性的基本思想是什麼,大家記得這是連接。如果你要對這套思想有所理解,對中觀思想,我們現在講中觀都講龍樹大師的一些著作《中論》或者《大智度論》幾部經論,但是我們要講更早,原始的思想就是《金剛經》(注:之後發展成《入楞伽經》),然後講中國傳承出來的《六祖壇經》。我剛講了思想中一個很重要的,在講《金剛經》之前要跟大家提的,佛法思想裏面禅宗的思想後來傳承産生一種類似于空觀,空觀意思是說我們要解脫就是坐在那裏不動就解脫了。後來很多的禅宗祖師就誤會,說你坐在那裏不動就解脫了,當時懷讓禅師跟馬祖討論過一個東西,坐禅跟磨鏡故事,將磚頭磨成鏡子一般你就會成道,那樣會成就,那怎麼將磚頭磨得那麼明亮有可能嗎?所以坐禅也是一樣類似的觀念,你坐在那打坐就能夠成道嗎,那不是完全這樣的概念。還有就思想而言,你認爲我有思想容易成道呢,還是沒有思想才可以成道,這觀念都非常重要。所以我剛才翻了一下《六祖壇經》,其中有一句話,當時《六祖壇經》紀錄的時候,一個臥輪禅師說:“臥輪有伎倆,能斷百思想,對鏡心不起,菩提日日長”。他說我這樣子開悟,六祖慧能大師跟他說,你絕對沒有開悟,你這樣搞下去絕對不會開悟,慧能當時對他怎麼說呢“惠能沒伎倆,不斷百思想,對鏡心數起,菩提作麼長”這是什麼觀念呢,大家以爲禅宗就是在那坐坐,頭腦都不動,什麼都不想坐在那裏就成就了,不是這個樣子。六祖慧能當時先給他破這個觀念,真空妙有的佛教,你沒有突破真空靈性的概念,你就不會達到妙有,在打坐的過程中你坐在那裏什麼都不想是沒有辦法達到的。但是佛法又講坐在那裏真的心不動才能體悟到感應啊,跟中國的易經的概念類似,我們就是什麼都不動心,你坐著不動心就能感應而通天下,因爲能感應到遂通天下,就不是什麼都沒有,這個概念在佛教裏面修行是很重要的。也就是說一個打坐靜坐的人,他不是坐在那一點想法都沒有,他是感應而通天下,跟易經是一樣的概念,所以才菩提作麼長。他也不是每天坐在那胡思亂想,他是自然而然就感應。打坐的人有經驗就會知道,往那一坐就往往會胡思亂想一大堆東西。那麼怎麼從胡思亂想一大堆東西中提升自我,得到一種清靜的心態,一種不振動的心態,不中斷的調和心態,一種心境的平衡,這就是一個修煉的功夫。

  我在講《金剛經》之前首先提這個概念,因爲《金剛經》裏面有一個概念“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佛法裏面講空、中觀的思想,在空的思想裏面,從空發展到真空、妙有的真空。那什麼叫真空,不是什麼都沒有的空,不是頑空,大家一定要記住這個概念。因爲一部分修道人就把他修成頑空,什麼都沒有了,那就不是大乘菩薩道、大乘佛法講的空。以真空解釋空,如何了解真空呢?這裏有本《維摩诘經》,大家有機會讀讀維摩诘居士的對談經典,這不是出家人的經典,維摩诘是一個居士,是普通人,但他是一個修道人、修行人、修學佛法的人、開悟的人,所以特別有這本經典(維摩诘居士 注:來自東方佛國妙喜世界。本經注意佛道品第八、觀衆生品第七及入不二法門品第九),從古代就有,早期的時候就有。這是我們修煉密宗使用得很重要的一部經典,特別是大乘菩薩道,怎麼樣掌握住,在最汙濁的環境中對自性自在有很大的影響。第二再講般若法門,最高的心法有時候講不出來,但是我們盡量講,文殊師利菩薩講這本經,對大家講道,了解智慧怎麼轉變,靈性怎麼轉變,空性怎麼轉變,最汙濁的環境怎麼轉變這樣一個方法。我先說到這裏。

  然後再講印度從最早期的宗教發展,大部分人強調了我們經常聽到的十二因緣法,常常聽到叁十七道品中的八正道,你的修行必須有這些基礎,做好事。如果爲非作歹要開悟一些道理不容易,你老是做壞事會形成一種習慣,我們做好事做壞事其實是一個習慣,記住這是佛教的一個概念。要養成做好事的習慣,小的好事也要養成習慣。中國古時候,劉備教導阿鬥的時候“勿以善小而不爲”記住這句話,在佛教裏面,這樣的話,你的心量會一天一天慢慢擴展,你會跟人家不一樣。老是講經說法,講做好事做好事,自己從來不做,那是不會變化的。變化的氣質要從小的地方做起,所以佛教裏爲什麼重視很簡單的方法,不是一開始就給你講高奧的智慧解脫啊,講得很深奧。你要先從小善去做,這是最基本的,做一個善良的人。你要先從簡單的善事做起,你要培養功德。很多學佛人翻譯功德兩個字,有功有德才有提升,沒功沒德要提升就很難,中國道家早就有這個想法,如果沒有功德那提升太困難了。因爲你沒有變化,習慣沒有變化靈魂就沒有變化,靈魂沒有變化靈性就不會變化,智慧就很難變化。産生的智慧是歪東歪西的,就是一種邪慧,佛教叫邪慧,邪慧叢生,老是想東想西都不想正道,講邪道的東西。佛教要做正道利己利人的東西,什麼叫正道,就是一生中做人做事要走正的方向。大家以爲我做一個小壞事沒有關系,那大家不了解宇宙是一個自然的反射體。你們做出一件事情,那件事情就種了一個因,那個因在宇宙中就存在了,也許有一天就會結果,只是果大跟果小而已。種善因得佛果,種善因就會得到佛菩薩善的教導,所以爲什麼最開始一些小善事都要做。菩薩道一般有六度波羅蜜即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聽過佛法的人就會了解有六度波羅蜜,追求智慧解脫過程中前面五個要做好,才能使你的善良的心,智慧的心擴充爲宇宙的心,才能使你的心慢慢擴展的像太陽一樣大公無私照亮別人。佛就是無我的人,佛就是照亮衆生的人,佛不是什麼事都不幹的人。大乘佛法講大菩薩、佛菩薩就是爲衆生、爲宇宙衆生做事的人。如果爲宇宙衆生做事的人有“我”這個概念那就不是佛菩薩了,所以大菩薩有“我”在做事,但絕對不是他自己,就會變爲太陽和星星一樣,“我”就不見了,變成“無我”的人。所以佛教講的真空妙有的真空是變成“無我”的意思,這個概念一定要先建立起來。“無我”的意思是沒有我執,所以我今天講的東西也沒有什麼我執,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就是無我執的意思。佛法非常重視種因,你不能有“我”,不能有我執,不能有我相、衆生相、壽者相,這又是一個概念。從做善事開始,六度波羅蜜做一些好事情,然後做一些修行的事情,然後慢慢擴充自我。

  這個“我”在佛教叫“如來藏”,佛教《如來藏經》、《勝鬘經》都是講這個如來藏思想,不增不減,特別《入楞伽經》也有講如來藏。我跟大家介紹如來藏的概念,就是阿賴耶識,即清靜的本性,也就是最原始源頭的佛性。那麼這是一個源頭自性成佛的自性,阿賴耶識是唯識派發展出來的一個名詞,早期沒有這個詞。我只是把類似的概念跟大家講解一下,以後你們讀佛經會常常看到這類的名詞。佛性、阿賴耶識、如來藏、自性,我給大家做一個總結,大家讀《金剛經》要有一些基本的概念,以後看《金剛經》就會懂。然後你們有這些基本的概念就去修行,就是把這個本性、自性、阿賴耶識的阿賴耶超過前七識,超過感官之外的那些阿賴耶,還有如來藏,佛性的本質,法性的如來藏的藏性把它發揮出來。在發揮的過程中還有“我”、有我執阿賴耶,最後破除我執就會成就變成無“我”了,它就進入真正的佛性。

  佛在《金剛經》裏常常講你講這個就不是這個,它的基本的公式定理就是這個意思。我說什麼,就不是什麼,一定要記住這個基本公式、定理,掌握住這個法則,我說什麼就不是什麼,如果你認爲我說什麼你就是誹謗我。所以你說佛說就不是佛說,佛絕對沒有說,誰說我講了一部《金剛經》,我根本就一個字都沒講,就是這樣的結論。記住這個公式,我說什麼就沒有什麼,一定要開悟這個東西,要回去想。大家今天回去就想這個觀念,我說什麼就沒有什麼,你不要以爲就是這個,講這個就是有問題。你講這個東西你有執著,你有執著就沒有辦法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就有問題,所以他的基本功,《金剛經》裏就是講這個。你可以從頭翻到尾都是反複強調這個公式,這部經有一個重點,“一切賢聖皆以無爲法而有差別”。佛是講無爲法不是有爲法,有爲法就是一個定義,無爲法就是什麼都沒有。但什麼都沒有他已經講完了,所以我們有一個修煉過程。都是有,最後要講沒有,沒有不是亂講說我真的什麼都沒有,是修煉到最後的無我了。它就像跟太陽合一了,我釋迦牟尼佛不叫釋迦牟尼佛,你講錯了,我不是。你指著他說你是釋迦牟尼佛,他會說我不是釋迦牟尼佛哦,你不要亂講。文殊師利菩薩跟我們講的這個觀念說:文殊師利菩薩正講道講智慧,有人說你是文殊師利菩薩。你回答說:“我不是,您錯了,哪有文殊師利菩薩啊,只有宇宙的法性,我代表的是宇宙的法性,我不是文殊師利菩薩,您不要亂搞,我沒有定義的,我身上…

《郭耀華講《金剛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