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郭耀华讲《金刚经》▪P3

  ..续本文上一页们传承的是《入楞伽经》,就是达摩初祖到后来五祖弘忍大师,全部的传承要看这本《入楞伽经》。到了六祖慧能大师用更简单一点容易懂的《金刚经》传承,你们就知道佛法基本的空性是什么。《入楞伽经》的内容比较多,读起来资料数据比较多,变化比较多。《金刚经》更简单,但是我们要了解以佛教的经典来讲,《金刚经》出现比较早,《入楞伽经》出现比较晚,所以《金刚经》是更早期的,第一批大乘佛法的佛经,先有这样的概念。《入楞伽经》经典的补充是比较多的,因为它里边已经有如来藏的思想,有般若中观思想,还有少数唯识的思想,佛法的精要、精髓这本都有。达摩祖师可能认为说也许掌握更多佛法精要的话要看这本,那六祖慧能大师可能认为说我们不要那么多读书,读那么多资料,我们先简单掌握住基本的语言是方便传承的,后来又多了一本,他的弟子神会的时候出现了《六祖坛经》。我们把《六祖坛经》跟《金刚经》互相对照,我们就会知道空性的基本思想是什么,大家记得这是连接。如果你要对这套思想有所理解,对中观思想,我们现在讲中观都讲龙树大师的一些著作《中论》或者《大智度论》几部经论,但是我们要讲更早,原始的思想就是《金刚经》(注:之后发展成《入楞伽经》),然后讲中国传承出来的《六祖坛经》。我刚讲了思想中一个很重要的,在讲《金刚经》之前要跟大家提的,佛法思想里面禅宗的思想后来传承产生一种类似于空观,空观意思是说我们要解脱就是坐在那里不动就解脱了。后来很多的禅宗祖师就误会,说你坐在那里不动就解脱了,当时怀让禅师跟马祖讨论过一个东西,坐禅跟磨镜故事,将砖头磨成镜子一般你就会成道,那样会成就,那怎么将砖头磨得那么明亮有可能吗?所以坐禅也是一样类似的观念,你坐在那打坐就能够成道吗,那不是完全这样的概念。还有就思想而言,你认为我有思想容易成道呢,还是没有思想才可以成道,这观念都非常重要。所以我刚才翻了一下《六祖坛经》,其中有一句话,当时《六祖坛经》纪录的时候,一个卧轮禅师说:“卧轮有伎俩,能断百思想,对镜心不起,菩提日日长”。他说我这样子开悟,六祖慧能大师跟他说,你绝对没有开悟,你这样搞下去绝对不会开悟,慧能当时对他怎么说呢“惠能没伎俩,不断百思想,对镜心数起,菩提作么长”这是什么观念呢,大家以为禅宗就是在那坐坐,头脑都不动,什么都不想坐在那里就成就了,不是这个样子。六祖慧能当时先给他破这个观念,真空妙有的佛教,你没有突破真空灵性的概念,你就不会达到妙有,在打坐的过程中你坐在那里什么都不想是没有办法达到的。但是佛法又讲坐在那里真的心不动才能体悟到感应啊,跟中国的易经的概念类似,我们就是什么都不动心,你坐着不动心就能感应而通天下,因为能感应到遂通天下,就不是什么都没有,这个概念在佛教里面修行是很重要的。也就是说一个打坐静坐的人,他不是坐在那一点想法都没有,他是感应而通天下,跟易经是一样的概念,所以才菩提作么长。他也不是每天坐在那胡思乱想,他是自然而然就感应。打坐的人有经验就会知道,往那一坐就往往会胡思乱想一大堆东西。那么怎么从胡思乱想一大堆东西中提升自我,得到一种清静的心态,一种不振动的心态,不中断的调和心态,一种心境的平衡,这就是一个修炼的功夫。

  我在讲《金刚经》之前首先提这个概念,因为《金刚经》里面有一个概念“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佛法里面讲空、中观的思想,在空的思想里面,从空发展到真空、妙有的真空。那什么叫真空,不是什么都没有的空,不是顽空,大家一定要记住这个概念。因为一部分修道人就把他修成顽空,什么都没有了,那就不是大乘菩萨道、大乘佛法讲的空。以真空解释空,如何了解真空呢?这里有本《维摩诘经》,大家有机会读读维摩诘居士的对谈经典,这不是出家人的经典,维摩诘是一个居士,是普通人,但他是一个修道人、修行人、修学佛法的人、开悟的人,所以特别有这本经典(维摩诘居士 注:来自东方佛国妙喜世界。本经注意佛道品第八、观众生品第七及入不二法门品第九),从古代就有,早期的时候就有。这是我们修炼密宗使用得很重要的一部经典,特别是大乘菩萨道,怎么样掌握住,在最污浊的环境中对自性自在有很大的影响。第二再讲般若法门,最高的心法有时候讲不出来,但是我们尽量讲,文殊师利菩萨讲这本经,对大家讲道,了解智慧怎么转变,灵性怎么转变,空性怎么转变,最污浊的环境怎么转变这样一个方法。我先说到这里。

  然后再讲印度从最早期的宗教发展,大部分人强调了我们经常听到的十二因缘法,常常听到三十七道品中的八正道,你的修行必须有这些基础,做好事。如果为非作歹要开悟一些道理不容易,你老是做坏事会形成一种习惯,我们做好事做坏事其实是一个习惯,记住这是佛教的一个概念。要养成做好事的习惯,小的好事也要养成习惯。中国古时候,刘备教导阿斗的时候“勿以善小而不为”记住这句话,在佛教里面,这样的话,你的心量会一天一天慢慢扩展,你会跟人家不一样。老是讲经说法,讲做好事做好事,自己从来不做,那是不会变化的。变化的气质要从小的地方做起,所以佛教里为什么重视很简单的方法,不是一开始就给你讲高奥的智慧解脱啊,讲得很深奥。你要先从小善去做,这是最基本的,做一个善良的人。你要先从简单的善事做起,你要培养功德。很多学佛人翻译功德两个字,有功有德才有提升,没功没德要提升就很难,中国道家早就有这个想法,如果没有功德那提升太困难了。因为你没有变化,习惯没有变化灵魂就没有变化,灵魂没有变化灵性就不会变化,智慧就很难变化。产生的智慧是歪东歪西的,就是一种邪慧,佛教叫邪慧,邪慧丛生,老是想东想西都不想正道,讲邪道的东西。佛教要做正道利己利人的东西,什么叫正道,就是一生中做人做事要走正的方向。大家以为我做一个小坏事没有关系,那大家不了解宇宙是一个自然的反射体。你们做出一件事情,那件事情就种了一个因,那个因在宇宙中就存在了,也许有一天就会结果,只是果大跟果小而已。种善因得佛果,种善因就会得到佛菩萨善的教导,所以为什么最开始一些小善事都要做。菩萨道一般有六度波罗蜜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听过佛法的人就会了解有六度波罗蜜,追求智慧解脱过程中前面五个要做好,才能使你的善良的心,智慧的心扩充为宇宙的心,才能使你的心慢慢扩展的像太阳一样大公无私照亮别人。佛就是无我的人,佛就是照亮众生的人,佛不是什么事都不干的人。大乘佛法讲大菩萨、佛菩萨就是为众生、为宇宙众生做事的人。如果为宇宙众生做事的人有“我”这个概念那就不是佛菩萨了,所以大菩萨有“我”在做事,但绝对不是他自己,就会变为太阳和星星一样,“我”就不见了,变成“无我”的人。所以佛教讲的真空妙有的真空是变成“无我”的意思,这个概念一定要先建立起来。“无我”的意思是没有我执,所以我今天讲的东西也没有什么我执,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是无我执的意思。佛法非常重视种因,你不能有“我”,不能有我执,不能有我相、众生相、寿者相,这又是一个概念。从做善事开始,六度波罗蜜做一些好事情,然后做一些修行的事情,然后慢慢扩充自我。

  这个“我”在佛教叫“如来藏”,佛教《如来藏经》、《胜鬘经》都是讲这个如来藏思想,不增不减,特别《入楞伽经》也有讲如来藏。我跟大家介绍如来藏的概念,就是阿赖耶识,即清静的本性,也就是最原始源头的佛性。那么这是一个源头自性成佛的自性,阿赖耶识是唯识派发展出来的一个名词,早期没有这个词。我只是把类似的概念跟大家讲解一下,以后你们读佛经会常常看到这类的名词。佛性、阿赖耶识、如来藏、自性,我给大家做一个总结,大家读《金刚经》要有一些基本的概念,以后看《金刚经》就会懂。然后你们有这些基本的概念就去修行,就是把这个本性、自性、阿赖耶识的阿赖耶超过前七识,超过感官之外的那些阿赖耶,还有如来藏,佛性的本质,法性的如来藏的藏性把它发挥出来。在发挥的过程中还有“我”、有我执阿赖耶,最后破除我执就会成就变成无“我”了,它就进入真正的佛性。

  佛在《金刚经》里常常讲你讲这个就不是这个,它的基本的公式定理就是这个意思。我说什么,就不是什么,一定要记住这个基本公式、定理,掌握住这个法则,我说什么就不是什么,如果你认为我说什么你就是诽谤我。所以你说佛说就不是佛说,佛绝对没有说,谁说我讲了一部《金刚经》,我根本就一个字都没讲,就是这样的结论。记住这个公式,我说什么就没有什么,一定要开悟这个东西,要回去想。大家今天回去就想这个观念,我说什么就没有什么,你不要以为就是这个,讲这个就是有问题。你讲这个东西你有执着,你有执着就没有办法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有问题,所以他的基本功,《金刚经》里就是讲这个。你可以从头翻到尾都是反复强调这个公式,这部经有一个重点,“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佛是讲无为法不是有为法,有为法就是一个定义,无为法就是什么都没有。但什么都没有他已经讲完了,所以我们有一个修炼过程。都是有,最后要讲没有,没有不是乱讲说我真的什么都没有,是修炼到最后的无我了。它就像跟太阳合一了,我释迦牟尼佛不叫释迦牟尼佛,你讲错了,我不是。你指着他说你是释迦牟尼佛,他会说我不是释迦牟尼佛哦,你不要乱讲。文殊师利菩萨跟我们讲的这个观念说:文殊师利菩萨正讲道讲智慧,有人说你是文殊师利菩萨。你回答说:“我不是,您错了,哪有文殊师利菩萨啊,只有宇宙的法性,我代表的是宇宙的法性,我不是文殊师利菩萨,您不要乱搞,我没有定义的,我身上…

《郭耀华讲《金刚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