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單盤啊、自然坐或怎麼坐,沒有這些規定的。在密教修煉裏面有好多坐法,氣脈自己知道,這樣坐坐久就會怪怪的,氣脈就會束縛住,腳就會動一下,不動一下就會不舒服。你要是雙盤坐很久,氣脈都打通了坐很久不會不舒服啊。所以他會穩穩地坐著,坐個叁天也沒有問題,氣脈沒有流動障礙的問題。所以每個人選擇按照自己的方式能坐得最舒服,心在清靜中禅坐。還有中國道家講的道理跟《金剛經》講的道理很像,我現在是用別的不同的觀念來印證《金剛經》。“常應常靜,常清靜”,應是感應的應,常常安靜就會常常有感應,就是常常清靜,這樣的人心就會比較平和。那個也是《金剛經》裏講的“無所住而生其心”。還有儒家講的,孔子子罕篇第九說子絕四“無意、無必、無固、無我”那也是心裏面的狀態,中國思想裏邊也有“無什麼”,沒有執著的想法。我們做任何事情也是不要把它固定死的,中國現在的思想家比較彈性。你看改革開放後他們都很彈性,所以中國發展很快,發展快就是有彈性,速度非常快,但是它也有個原則,發展快爲大家好的方向沒有變,但是有彈性,它沒有固定的模式,它要轉變。學佛法也是一樣,他是流動的,不是固定的。因爲佛法固定了被人套固定的方法就絕對錯誤了,佛法講八萬四千法門都是方法。但是有些觀念,比如講空,這個觀念大家慢慢去體會,什麼是空的概念。也許很多經典都講一樣的概念,小方法沒有大的變化,因爲它是大原則。然後掌握空性裏面的空就是智慧,如果你不空你有執著,你的智慧就出不來,因爲你想像一個事情的時候你容易把它固定一個模式一個想法一個格式,智慧的轉變方法就想不出來,這也是一個很重要的概念。
(休息叁分鍾。)
(學生:《金剛經》是不是闡述空很系統的,它本身已經很系統的闡述空還是只是闡述空的一部分)答:空沒有辦法完全闡釋,空代表智慧。《金剛經》是解釋空的基本精神,而不是代表了空的全部。因爲大般若經那麼大,般若代表智慧,智慧經典在解釋空,《金剛經》是大般若經的一小品。如果看了大般若經的其它經典就會更了解這個類似空的概念。佛陀只是用不同的方法來解釋空,《金剛經》是用比喻的手法在解釋空的基本概念的一種講法。其他大、小、密乘經典也反複強調空性。
(學生問:金剛是什麼意思?)答:金剛石是一種很堅硬的東西,用來表示堅固不壞。在密教裏被稱爲金剛乘。金剛是比金、銀更硬的東西。比如說你求佛求道的心非常的堅硬,第二個,表示你成就了的德性、空性的智慧已經達到了金剛那樣堅硬不會被摧壞。無論誰來攻擊你,你都不動的。宇宙中任何一個地方,只要掌握了金剛法則,也就是般若法則(智慧法則),你就會像金剛一樣永摧不壞。到任何時空裏都不會怕。大菩薩啊無論到哪兒,邪門歪道根本就不怕的,因爲菩薩的智慧已經到了最完整的狀態了,非常的堅硬,怎麼也摧不破。所以密教裏面的成就者稱爲金剛。五大金剛的金剛,金剛是摧不破的。我已經完全開悟了佛性了,在宇宙中我長存了、自由了。
(學生:您是否可以再說一下佛教中自由的概念?剛才您說了兩個詞“自在”和“自由”。我的理解是“自在”更多的指的是自己的感覺,而“自由”有點政治學的概念。很多人像盧梭那些人論述政治學都是以自由爲出發的,人們如何能達到一個社會的自由,就像佛教中大家都希望達到的那種自由,但如果說我們的自由妨害了別人的自由,那該怎麼辦?要讓出一部份權利,國家有這樣的政體。總之剛才你所說的達到的這種自由是不是像佛教的自由更多的是從內心的狀態來說的自由?但如果說,我的內心是自由的,但外界的社會政體無法給我自由,自己很不自在,自己就比較混亂,一直在思考自由與自在的問題。我自己很自在,但是外界不給我自在。我該怎麼辦?一個是政治學概念,一個是哲學概念,我真的混亂,該怎麼辦?)答:在古代,“freedom”,這個詞在翻譯的時代沒有用自由這兩個字。現在的字典裏面自由的概念跟佛法裏面的自在的確有的時候是不完全相同的概念。那剛才爲什麼用了很多自由呢,因爲很多的自在實際上是一種自由,不過現在的觀念是喜歡認爲自由是外在周圍環境要完全配合好才會有自由,但對于修煉佛法的人來講呢,自在是心的自由,心的解脫。如果心沒有自由自在,不可能追求外界的自由自在。所以解脫是先從自心做起,不是先從外面做起。以佛法的概念來看,國家是暫時的,社會是暫時的,所有的一切都是成、住、壞、空,都是一百年、兩百年都是暫時的,但是對于生命的、永遠的靈魂來講,對這個永遠的靈性來講,是可以追求內心先求自在,自由。這個國家不自由,會追求到另外一個國家去,人不同,命不同。但是,他可以追求當下的心的快樂自在。那麼,什麼又叫心的自在和自由呢?只要你對有的東西沒有完全執著的念頭,隨順因緣,在因緣中追求解脫,在因緣中追求突破,那麼,你就會自在自由。也就是說,你不會被外界環境幹涉的太厲害。佛法希望的是,很多追求這種概念的人先多做好事善事,第二個就是多從自己內心的不執著,內心的自在先做起。如果很多人都有這種觀念的話,這個世界會越來越好。因爲很多做菩薩道做善事的人,他在製定政策的時候也會考慮比較多,不會妨礙小的個體的自由、自在。現在的社會環境沒有辦法配合自在自由的時候,表示我們很多的東西還有待改進,很多菩薩道要做。就是我們這個社會的環境還沒有發展到那個階段,在還沒有到那個階段之前,應該先從提升自我做起。它的修煉過程佛法一般來講是自性成佛,一般來說,它不先管外面的完全解脫,要先管自己的解脫。個人解脫了,也就能幫助外界了。能幫多少就幫多少,只能說盡力了。所以一般菩薩都會發願說盡力。就是說,我自己解脫了,周圍的環境雖然在黑暗中,我們一般的觀念是講在汙穢中,黑暗汙穢中,我能盡量發散自己的光明,發散我的好的,給周圍的人好處,改善周遭環境,這樣就行,能做多少就算多少,就是盡心。菩薩有願力說盡心就好。他不會說我現在就一定要完全改變它,推翻它,變動,不一定有這樣的能力。即使很有能力也不可能有這樣的能力(注:因果是漸變)。所以好多菩薩是志同道合的一起來做菩薩道,幫助這個世界人類。還有我再強調一點,曆史、朝代、國家都不是永遠、永久的,在佛法來講,不是永久的。但是解脫確是永久的。如果能夠解脫提升自我,到那個時候,把你放到美國去,放到歐洲去,任何一個國家都有黑暗的一面,你就會去幫忙解決那個黑暗的地方。現在中國黑暗的地方還很多,所以,中國有很多可以工作的地方,可以成爲菩薩道的人,修行的人努力。自我解脫快樂以後,看外界不要太悲傷,有時候會有因果現象。所以,自在解脫的人,他的智慧解脫到那裏的時候,看外界痛苦的事情,可以透過事件發射慈悲心。他是不會痛苦的。所以,佛法是解脫痛苦。你也許會悲傷,但你不要痛苦。也許黑暗面很多,我們盡力就好。但自己一定要先自在。自己不自在,沒有辦法救別人自在。你先一味的改善自我,要先提升自我,提升自己的綜合的實力,自己綜合的素質,把菩薩素質提升好,你才有能力幫助更多的人。這個概念還是蠻重要的。這樣的回答還可以麼?
(學生:老師剛才有講到禅定,關于禅定該如何入門呢?)答:禅的方法非常的多,你可以找一個你最適合的方法,先從書上或從不同的派別的資料上查詢。查詢一個你最應機,對你最適當的方法。因爲方法有很多種,如你的興趣、喜好來決定它的因緣。
(學生:老師能不能推薦一本修禅的方法的書或資料?)答:可以啊,下課的時候拿給你看。禅坐的書我們一定要看,禅坐的書要選其中一兩本來看,因爲禅宗的公案對禅修有幫助。如果你要進入禅修還要讀一點易經的書,易經對禅修幫助也非常的大。我們知道南傳佛教的內觀,大乘的禅法,在中國發展的禅法到密宗裏面的禅修,大圓滿法裏面的澈卻的禅修,都是禅。方法有很多種,你可以應機的先去看,你覺得對哪一個比較有興趣。有興趣你和我們討論的時候,我們可以講一些相關的細節,找相關的人教你,或者說你要學這種方法我有興趣,我也可以講一些。
(學生:據我所知,如果要修密的話,要經過金剛上師灌頂之後才可以修。我在漢地找不到上師,也沒有機會接觸灌頂,這樣還可以修密嗎?)答:密一般分爲唐密和藏密,藏密一般是藏族在傳,由唐朝傳下來的密宗叫做唐密,書上基本上都有資料。你有機緣接觸到也可以學,但是沒有傳承的人學的東西比較慢。我們所謂傳承有的時候是從靈界傳承,靈界在修煉過程中從無形進來傳承。(注:學密宗要謹慎是否具備好的功德加行,不要盲目偶像崇拜,師徒是形成生命共同體,慎選老師,不要執著,發菩薩願力比灌頂更是基本功,修行時常會有結緣灌頂機會,想找老師一定會遇上。)
(學生:我沒有拜上師,沒有接受灌頂,是不是可以學顯宗的禅定呢?)答:學顯宗的比較好辦,顯宗跟密宗的禅定在最究竟上是沒有什麼差別的,是相通的。密教裏面強調氣脈能量的拙火,跟瑜伽術比較有關的,應該先從印度的瑜伽術學,先吸收書上的思想概念。再學密教就會比較精進、比較深入,但是密教念很多咒語要長期的學習,有時候你還要有願力,咒語是方便法。
(學生:是不是念真言不用灌頂也可以修?)答:很好,你可以常常念六字大明咒“嗡(om) 嘛(ma) 呢(ni) 叭(bei) 咩(mie) 吽(hom)”或“嗡(om) 啊(a) 吽(hom)”叁個字的咒語,就這九個字你沒事幹的時候就常常念。這九個字跟宇宙的很多仙佛都相通,我們在密教的根本咒語就是這些,不經過灌頂有緣也會修的很好,因爲這是普傳性的咒語。但是你要會…
《郭耀華講《金剛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