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念哦,你要從頭頂開始念,念到最後到丹田,你不要亂念。
(學生:如果沒有人指導的話自己修是不是會不懂?)答:是,要請教相關的人,而且跟你講的人他修過就會跟你說修道的重點和細節。有時候老師是結緣的,結緣老師就是跟你講一下,有的是很慎重的,叫教派傳承,那就非常慎重,因爲你是我這一派傳承命脈的。但教派傳承有時候會很束縛,所以你要看將來的因緣。教派束縛,有時候那些金剛、護法神會束縛住你,有時候你學別的法門會有障礙,限製你不能再拜其它老師,所以看你自己將來的因緣。 你現在剛開始入門,顯教的禅、瑜伽的概念先建立起來,那些都是跟禅有關的,最後要下很大的決心才能修好。因爲禅修是空性,金剛的空性,最高就是《金剛經》,我剛剛念的那一段,要“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古代禅宗老師的傳承一定是很嚴格的,永嘉禅師跟六祖慧能對話一宿覺,他一下子就想走了,驗證一下就走了(注:永嘉從《維摩诘經》入門)。學習傳承不是你想得那樣跟在上師旁邊跟很久的,有的是你修很久去找他驗證一下,驗證一下一天就結束了,或一個小時就結束了,然後回家去自己修。中國禅也很自由,這跟民族性有關系,中國很奇怪,人比較活潑啊,還是不錯的。也許從印度傳到西藏這一代的禅法,因爲古代密法的傳承,選擇學生的要求非常嚴格,傳承人數很少,不是普傳的,所以才要求這麼嚴,老師要親自灌頂親自教導,他才能成就。到後來普傳後要求就沒有那麼嚴格了。
繼續講,“波羅蜜”叁個字是到彼岸的意思,“般若”是妙智慧、智慧解脫的意思。《金剛經》的“金剛”兩個字是解脫的等級。菩薩道裏的菩薩是分等級的,有初地菩薩、高級菩薩,佛法分十地菩薩,在密教裏分十五地、十叁地,有不同分法,一般分十地。第八地菩薩以上是不動地菩薩,永遠都不會倒,轉世也不會倒。他從小智慧就非常的高,悟性很強,想什麼東西都透視很厲害,能夠掌握比較多的法則。不動地以上的菩薩是大菩薩。
《金剛經》這本書是在給孤獨園,印度的舍衛城Sarvasti那個地方講道,須菩提尊者問法。在早期的小乘佛學都要講,“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 觀法無我”,常常都有這種基本的想法。因爲佛法的發展曾經從痛苦的過程,苦集滅道的過程慢慢轉到樂修。世界的演變也是這樣的。以前的古代人常常戰爭很痛苦,比較多從痛苦中去修行,現在的人比較多享樂,常在樂境中去修行,彌勒佛是在比較享樂中修行,釋迦牟尼佛是在苦中修行,苦修的比較多,那時候應那個緣分,應機是苦修。但這個時代應類似彌勒佛那樣在娛樂中修行,當然對于佛菩薩、大菩薩來講他沒有什麼分別,不論是痛苦中修行還是在汙穢的環境,或者在歡樂的場所修行都一樣的。你們不要以爲歡樂的場所就一定很快樂哦,那種快樂也許是假相,舞廳不一定就快樂,娛樂場所不一定都是絕對快樂的,也許心情會快樂一下,後面是痛苦的過程。人際關系比較複雜也許會有很痛苦的時候,不要以爲大家親近接近就一定很快樂,分離的時候就會很痛苦。因因果果,在這個過程中有時候不要以爲那個樣子就是那個樣子,這就是《金剛經》。不要以爲快樂就是真的快樂,痛苦就是真的痛苦,有時候只是一個假相,也許只是一個暫時的現象,過去就過去了。但是你要從裏面得到教訓跟思考、啓發,這是很重要的概念。
(學生:在印度的壁畫裏彌勒佛挺瘦的,到了中國就變成那樣了,這個更加強調了在享樂中修行)答:是,我們知道早期佛學都是苦修,苦修是比較瘦的,中國的彌勒佛形象是按照古代的布袋和尚造的。現在密教的紮什倫布寺,彌勒像是中等的,不是很胖的,中亞一帶有了彌勒佛像以後,也有許多是瘦的,所以也不一定。中國後來胖的形象都是因爲布袋和尚的造型,變成大肚子。中國人喜歡圓滿,而且笑眯眯的像個元寶、金元寶,所以彌勒佛是財神。以後去廟裏注意看他手上托的是金元寶,拜他就會有錢,所以中國人更喜歡,窮怕了。
(學生:彌勒佛在印度本身的哲學裏是不是也是強調在享樂中修行阿?)答:他就是在享樂中修行。(學生:到了中國就被發揚光大了,越來越誇張了!)答:你不能講他誇張了,他就是在享樂中修行,享樂中是可以修行的,痛苦中可以修行。但一般來講,在享樂中修行會比較難,我覺得比較難,爲什麼?享樂中常常一個人忘記了自我,忘記自我以後思考就不會那麼深,一些痛苦的思想比較深,想的東西比較多,所以在樂中修雖然好修,但是要成就起來智慧沒有那麼高,想不到那麼深的東西,這很奇怪,以後你們多觀察。在享樂的時候你雖然可以到忘我,無我的境界,忘記自己在想什麼,很快樂的沈浸在那個境界裏面,可是你就不會再想很多東西。但在痛苦中的無我呢,有的時候受盡折磨和痛苦,也是無我,到精神恍惚狀態,他會想到更多無我的東西、變化的東西。所以早期那個時代苦修的時候成就的人比較多,後來享樂的人修行速度比較慢。
(學生:我感覺痛苦中修行比較壓抑,享樂中修行比較好,本來都是無我,佛性就是無我,爲什麼不在享樂中修行呢?我覺得有人痛苦是太感受他自己了才痛苦,有句話叫看的高興的都忘我了,這個怎麼解釋?) 答:高興的忘我就是忘我,我剛才說在享樂中可以修行,可以從中達到忘我的狀態,如果你能長期保持忘我的狀態就是非常好,就是接近完全禅定的境界。無論你用哪種,用快樂的方式你能達到忘我你就會成功的,不過你要常常保持這種成功的狀態,也就是你能保持做很多事情都能樂觀的方式。這也是時代的演變,因爲古代的戰爭比較多,常常民不聊生,他不痛苦也不行,是時代背景造成的。他就是那麼痛苦,今天這個國家打那個國家,那個國家打回去,哪天又叛變、兵變,人民長期在流離失所的狀態,不是他想舒舒服服就能舒舒服服,第二天就來一個軍隊把家裏掃蕩一空。
(學生:既然你說佛能夠把汙濁的地方變成幹淨的地方,那麼佛能夠把有戰爭的地方變成和平的地方嗎?) 答:我剛才說了盡量做,即使釋迦牟尼佛那麼偉大的一位修行者,他的釋迦族都保不住了。當時佛陀還活著的時候,釋迦族就被滅掉了,只剩幾個人。釋迦牟尼佛當時就說,我們這個民族以前曾經傷害過那個民族,早期,某一輩子,佛經裏面講的,所以這一輩子被因果討回來了。釋迦牟尼佛曾經阻擋過叁次,第四次以後就擋不住了,釋迦牟尼佛曾經用生命去擋住那個軍隊,對那個國王說,你要殺我族人你先殺我吧。釋迦牟尼佛是一個得道的人,很有成就的人,那邊的國王因爲他的關系退兵,擋住了叁次,第四次擋不住了。釋迦牟尼佛也沒有辦法,因爲他們因果的業力太大了,殺戮的業力太大了,所以這次他擋不住了。他的慈悲努力、影響力也沒有完全能解救族人,佛陀透視很清楚因果,無明啊,有時候也有時代背景的關系。我們說做菩薩盡量做。
(學生:也就是說佛還是擋不住現實的。) 答:有時候業力連佛都擋不住哦,尤其是共業,一個人擋不住,他的弟子跟他一起做也擋不住。所以業障的業是絕對可以挽回的,有些都挽回不了,他能夠做到多少盡量做,他教導弟子說我這樣做了,也明白這個是什麼道理造成的,擋不住那個結果。第二個,我們努力做的時候,業力有時候可以減輕,我做善業的時候它是會影響反作用力的,因爲你的努力它可能減半,減成叁分之一,或減成四分之一,不一定,會減輕。所以這一世的努力會造成業的轉變,會造成共業(就是集體的業障)的轉變。中國如果有很多修行人修行,這一代就會很光明。北京有一大堆修行人,北京這個地方就會越來越光明,中國就會越來越光明,這是一個連鎖反應。(注:光明使行惡力道、自私心降低)
(學生:釋迦牟尼佛變成佛舍利,是一個什麼緣故呢?後來被阿育王分成好多部分)答:佛經上記載說,如果能夠供養舍利,對一個國家或一個地方會比較光明,有很大意義的。他是一個大修行能量,舍利有一個振動能量。現在科學界都在探索說它是個結石,它和結石不完全一樣,修行的人通過精氣神不漏。你們要知道佛教其中的一個道理,無漏,無漏功德。不漏是精、氣、神完全不漏,男孩子修到精氣神不漏是什麼呢,就是沒有夢遺、泄精等,沒有男女關系且自然不漏。不漏之後精氣神的能量完全提升自然生成,所以他和通常的人的肉體不太一樣。精氣神不漏的時候修煉出來的高能量身體就會結晶,結晶到身上骨頭和氣脈裏面,肉的旁邊會形成結石現象,造成一種能量結晶,舍利子的正確解釋是一種能量結晶體。(注:“無漏”也指自在解脫無煩惱,一切行爲沒有執著、沒有煩惱,依智慧觀照叁世因果。)
(學生:能量不是物質的,怎麼會結晶呢?)答:能量可以轉化成物質。這方面研究多了你就懂了。不只會有舍利子,在密教修煉的大圓滿法裏面,虹光化身。他死的時候是變成光線不見了,整個人坐在那裏慢慢消失,變成彩虹光慢慢就不見了。比較差一點的修行就是身體等比例縮小,人們把這個縮小身(約手肘大小)拿去供奉,有一些修行人就完全不見了,就剩下頭發和指甲沒有燒掉,消失的過程中會産生光,一般7天要不斷縮小身體最後消失,7天以後如果沒有消失就不太會消失了。
(學生:什麼叫圓寂啊?) 答:圓寂就是過世的意思,我剛才講的是虹光化身,虹光身。有兩種修煉方法,一種是全身舍利子,像六祖慧能大師他全身舍利現在還在廟裏,骨頭是不腐爛的,他就坐在那裏。燒掉會變成舍利子,不燒的話骨頭硬硬的不會腐爛,他就會結晶,舍利子有時候還會生長的,舍利子也有一個變兩粒,兩粒變叁粒的,它吸收周圍能量變多的,舍利子是會變多的,…
《郭耀華講《金剛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