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郭耀华讲《金刚经》▪P6

  ..续本文上一页念哦,你要从头顶开始念,念到最后到丹田,你不要乱念。

  (学生:如果没有人指导的话自己修是不是会不懂?)答:是,要请教相关的人,而且跟你讲的人他修过就会跟你说修道的重点和细节。有时候老师是结缘的,结缘老师就是跟你讲一下,有的是很慎重的,叫教派传承,那就非常慎重,因为你是我这一派传承命脉的。但教派传承有时候会很束缚,所以你要看将来的因缘。教派束缚,有时候那些金刚、护法神会束缚住你,有时候你学别的法门会有障碍,限制你不能再拜其它老师,所以看你自己将来的因缘。 你现在刚开始入门,显教的禅、瑜伽的概念先建立起来,那些都是跟禅有关的,最后要下很大的决心才能修好。因为禅修是空性,金刚的空性,最高就是《金刚经》,我刚刚念的那一段,要“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古代禅宗老师的传承一定是很严格的,永嘉禅师跟六祖慧能对话一宿觉,他一下子就想走了,验证一下就走了(注:永嘉从《维摩诘经》入门)。学习传承不是你想得那样跟在上师旁边跟很久的,有的是你修很久去找他验证一下,验证一下一天就结束了,或一个小时就结束了,然后回家去自己修。中国禅也很自由,这跟民族性有关系,中国很奇怪,人比较活泼啊,还是不错的。也许从印度传到西藏这一代的禅法,因为古代密法的传承,选择学生的要求非常严格,传承人数很少,不是普传的,所以才要求这么严,老师要亲自灌顶亲自教导,他才能成就。到后来普传后要求就没有那么严格了。

  继续讲,“波罗蜜”三个字是到彼岸的意思,“般若”是妙智慧、智慧解脱的意思。《金刚经》的“金刚”两个字是解脱的等级。菩萨道里的菩萨是分等级的,有初地菩萨、高级菩萨,佛法分十地菩萨,在密教里分十五地、十三地,有不同分法,一般分十地。第八地菩萨以上是不动地菩萨,永远都不会倒,转世也不会倒。他从小智慧就非常的高,悟性很强,想什么东西都透视很厉害,能够掌握比较多的法则。不动地以上的菩萨是大菩萨。

   《金刚经》这本书是在给孤独园,印度的舍卫城Sarvasti那个地方讲道,须菩提尊者问法。在早期的小乘佛学都要讲,“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 观法无我”,常常都有这种基本的想法。因为佛法的发展曾经从痛苦的过程,苦集灭道的过程慢慢转到乐修。世界的演变也是这样的。以前的古代人常常战争很痛苦,比较多从痛苦中去修行,现在的人比较多享乐,常在乐境中去修行,弥勒佛是在比较享乐中修行,释迦牟尼佛是在苦中修行,苦修的比较多,那时候应那个缘分,应机是苦修。但这个时代应类似弥勒佛那样在娱乐中修行,当然对于佛菩萨、大菩萨来讲他没有什么分别,不论是痛苦中修行还是在污秽的环境,或者在欢乐的场所修行都一样的。你们不要以为欢乐的场所就一定很快乐哦,那种快乐也许是假相,舞厅不一定就快乐,娱乐场所不一定都是绝对快乐的,也许心情会快乐一下,后面是痛苦的过程。人际关系比较复杂也许会有很痛苦的时候,不要以为大家亲近接近就一定很快乐,分离的时候就会很痛苦。因因果果,在这个过程中有时候不要以为那个样子就是那个样子,这就是《金刚经》。不要以为快乐就是真的快乐,痛苦就是真的痛苦,有时候只是一个假相,也许只是一个暂时的现象,过去就过去了。但是你要从里面得到教训跟思考、启发,这是很重要的概念。

   (学生:在印度的壁画里弥勒佛挺瘦的,到了中国就变成那样了,这个更加强调了在享乐中修行)答:是,我们知道早期佛学都是苦修,苦修是比较瘦的,中国的弥勒佛形象是按照古代的布袋和尚造的。现在密教的扎什伦布寺,弥勒像是中等的,不是很胖的,中亚一带有了弥勒佛像以后,也有许多是瘦的,所以也不一定。中国后来胖的形象都是因为布袋和尚的造型,变成大肚子。中国人喜欢圆满,而且笑眯眯的像个元宝、金元宝,所以弥勒佛是财神。以后去庙里注意看他手上托的是金元宝,拜他就会有钱,所以中国人更喜欢,穷怕了。

  (学生:弥勒佛在印度本身的哲学里是不是也是强调在享乐中修行阿?)答:他就是在享乐中修行。(学生:到了中国就被发扬光大了,越来越夸张了!)答:你不能讲他夸张了,他就是在享乐中修行,享乐中是可以修行的,痛苦中可以修行。但一般来讲,在享乐中修行会比较难,我觉得比较难,为什么?享乐中常常一个人忘记了自我,忘记自我以后思考就不会那么深,一些痛苦的思想比较深,想的东西比较多,所以在乐中修虽然好修,但是要成就起来智慧没有那么高,想不到那么深的东西,这很奇怪,以后你们多观察。在享乐的时候你虽然可以到忘我,无我的境界,忘记自己在想什么,很快乐的沉浸在那个境界里面,可是你就不会再想很多东西。但在痛苦中的无我呢,有的时候受尽折磨和痛苦,也是无我,到精神恍惚状态,他会想到更多无我的东西、变化的东西。所以早期那个时代苦修的时候成就的人比较多,后来享乐的人修行速度比较慢。

   (学生:我感觉痛苦中修行比较压抑,享乐中修行比较好,本来都是无我,佛性就是无我,为什么不在享乐中修行呢?我觉得有人痛苦是太感受他自己了才痛苦,有句话叫看的高兴的都忘我了,这个怎么解释?) 答:高兴的忘我就是忘我,我刚才说在享乐中可以修行,可以从中达到忘我的状态,如果你能长期保持忘我的状态就是非常好,就是接近完全禅定的境界。无论你用哪种,用快乐的方式你能达到忘我你就会成功的,不过你要常常保持这种成功的状态,也就是你能保持做很多事情都能乐观的方式。这也是时代的演变,因为古代的战争比较多,常常民不聊生,他不痛苦也不行,是时代背景造成的。他就是那么痛苦,今天这个国家打那个国家,那个国家打回去,哪天又叛变、兵变,人民长期在流离失所的状态,不是他想舒舒服服就能舒舒服服,第二天就来一个军队把家里扫荡一空。

   (学生:既然你说佛能够把污浊的地方变成干净的地方,那么佛能够把有战争的地方变成和平的地方吗?) 答:我刚才说了尽量做,即使释迦牟尼佛那么伟大的一位修行者,他的释迦族都保不住了。当时佛陀还活着的时候,释迦族就被灭掉了,只剩几个人。释迦牟尼佛当时就说,我们这个民族以前曾经伤害过那个民族,早期,某一辈子,佛经里面讲的,所以这一辈子被因果讨回来了。释迦牟尼佛曾经阻挡过三次,第四次以后就挡不住了,释迦牟尼佛曾经用生命去挡住那个军队,对那个国王说,你要杀我族人你先杀我吧。释迦牟尼佛是一个得道的人,很有成就的人,那边的国王因为他的关系退兵,挡住了三次,第四次挡不住了。释迦牟尼佛也没有办法,因为他们因果的业力太大了,杀戮的业力太大了,所以这次他挡不住了。他的慈悲努力、影响力也没有完全能解救族人,佛陀透视很清楚因果,无明啊,有时候也有时代背景的关系。我们说做菩萨尽量做。

   (学生:也就是说佛还是挡不住现实的。) 答:有时候业力连佛都挡不住哦,尤其是共业,一个人挡不住,他的弟子跟他一起做也挡不住。所以业障的业是绝对可以挽回的,有些都挽回不了,他能够做到多少尽量做,他教导弟子说我这样做了,也明白这个是什么道理造成的,挡不住那个结果。第二个,我们努力做的时候,业力有时候可以减轻,我做善业的时候它是会影响反作用力的,因为你的努力它可能减半,减成三分之一,或减成四分之一,不一定,会减轻。所以这一世的努力会造成业的转变,会造成共业(就是集体的业障)的转变。中国如果有很多修行人修行,这一代就会很光明。北京有一大堆修行人,北京这个地方就会越来越光明,中国就会越来越光明,这是一个连锁反应。(注:光明使行恶力道、自私心降低)

   (学生:释迦牟尼佛变成佛舍利,是一个什么缘故呢?后来被阿育王分成好多部分)答:佛经上记载说,如果能够供养舍利,对一个国家或一个地方会比较光明,有很大意义的。他是一个大修行能量,舍利有一个振动能量。现在科学界都在探索说它是个结石,它和结石不完全一样,修行的人通过精气神不漏。你们要知道佛教其中的一个道理,无漏,无漏功德。不漏是精、气、神完全不漏,男孩子修到精气神不漏是什么呢,就是没有梦遗、泄精等,没有男女关系且自然不漏。不漏之后精气神的能量完全提升自然生成,所以他和通常的人的肉体不太一样。精气神不漏的时候修炼出来的高能量身体就会结晶,结晶到身上骨头和气脉里面,肉的旁边会形成结石现象,造成一种能量结晶,舍利子的正确解释是一种能量结晶体。(注:“无漏”也指自在解脱无烦恼,一切行为没有执著、没有烦恼,依智慧观照三世因果。)

   (学生:能量不是物质的,怎么会结晶呢?)答:能量可以转化成物质。这方面研究多了你就懂了。不只会有舍利子,在密教修炼的大圆满法里面,虹光化身。他死的时候是变成光线不见了,整个人坐在那里慢慢消失,变成彩虹光慢慢就不见了。比较差一点的修行就是身体等比例缩小,人们把这个缩小身(约手肘大小)拿去供奉,有一些修行人就完全不见了,就剩下头发和指甲没有烧掉,消失的过程中会产生光,一般7天要不断缩小身体最后消失,7天以后如果没有消失就不太会消失了。

   (学生:什么叫圆寂啊?) 答:圆寂就是过世的意思,我刚才讲的是虹光化身,虹光身。有两种修炼方法,一种是全身舍利子,像六祖慧能大师他全身舍利现在还在庙里,骨头是不腐烂的,他就坐在那里。烧掉会变成舍利子,不烧的话骨头硬硬的不会腐烂,他就会结晶,舍利子有时候还会生长的,舍利子也有一个变两粒,两粒变三粒的,它吸收周围能量变多的,舍利子是会变多的,…

《郭耀华讲《金刚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