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天臺佛學(曾其海)▪P30

  ..續本文上一頁防欽酒。《樂》和心防淫。《詩》風刺防殺。《尚書》明義讓防盜。《易》測陰陽防妄語。如此等世智之法,精通其極,無能逾。”以上的大段闡述,都是現實社會中的“事”,從仁義禮智信的五常到金木水火行,乃至《禮》、《樂》、《尚書》、《易》;從生産到生活、結發成親、飲酒防盜、推廉、矜養等等。天臺宗把現實社會中的一切“事”都收歸實相,表現出對“事”的極其重視,表明天臺思想是“即事而真”思想展開。

  (叁)天臺“即事而真”思想對華嚴宗創立的影響——“理事無礙”思想的形成

  華天宗也接受天臺“即事而真”的思想,對“事”的重視,是華嚴思想的特質。例如華嚴第二祖智俨的《孔目章》說:“生死即涅槃”的思想就是表明“即事備真”。“備”是“俱”、“完全”的意思,因此“即事備真”就等于“即事俱備”。華嚴說事與理融即,重視“事”的思想基礎可以就在于這“即事而真”上。

  關于華嚴思想的源流,即其先驅思想,向來都說是地論宗促成了華嚴思想的産生。在教理上,或許真的是這樣,但從重視“事與理”、“事與事”相即相入的華嚴思想特質考察,卻不能只從地論宗來說明。

  含有華嚴先驅思想的典籍,首先應提到的是天臺二祖慧思的徒弟仙城慧命的《詳玄賦》。這樣說的依據是是,因爲華嚴二祖智俨在《孔目章》中引用慧命《詳玄賦》開頭重要的一句。

  《孔目章》卷四《融合叁乘決顯一乘之妙趣》中先說“夫圓融通之法,以具德爲宗”,並比較同、別二教,論別教的特質,又說他的別教一乘思想同于慧命的思想:

  前德雲,唯一實之淵曠,嗟萬象這繁雜。真俗異同而體同,凡聖分而道合者,此則先人已通斯趣耳。

  文中的“一實”是指“實相”、“真理”、“法界”,“淵曠”是指深遠而空豁之意。而存在于現實中的一切事物,卻千姿百態、性質各異,形成了繁雜的世界和現象雜多的世界,就是真與俗兩個世界,兩個世界是相即不相良離的。文中被智俨稱爲“前德”的,是指仙城慧命。

  在道宣的《續高僧傳》中,有慧命(531-586)的傳略。從傳略知,他師事天臺二祖慧思,這對慧命思想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義。因爲慧思是《立誓願文》的作者,他親身體驗到北朝僧侶腐敗墮落的現實,曾數次被惡僧迫害得幾乎至死。他是中國佛教史上一個體驗到佛教末法的人,而且提出了在末法到來時,佛教徒應如何生活的問題。慧思傳給了慧命很深的人間洞察力。從慧命的《詳玄賦》中可發現,他認爲覺悟和煩惱非二,染與淨、空與有都是融即的思想。

  慧命的思想,可憑借他的《融心論》而得知。《融心論》現已不存,但永明延壽的《宗鏡錄》卷九八收錄有一部,藉此可以有所了解。他在文中說:“理心涉事,事無非理”。顯然,這是在表明他理事相即的觀點。從華嚴的立場來說,那說終教的分合。說事與事圓融的思想,到華嚴宗才加以探討。慧命的思想只停留在理事相即的階段,它雖然顯示華嚴一乘的思想,但那是在終教範圍的華嚴思想。

  注釋慧命《詳玄賦》的是《詳玄傳》被認爲是表達禅宗叁祖僧璨思想的典籍,今收于禅宗的《楞伽師資記》《詳玄傳》說:此明秘密緣起,帝網法界。一即一切,參而不同,所以然者,相無自實,起必依真。真理即融,相亦無礙故,巨細雖懸,猶鏡像之相入。彼此之異,若珠色之交形。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緣起無礙,理理數然也。

  這段注釋。是在發揮慧命《詳玄賦》中的華嚴思想。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帝網法界、法界緣起的學說。由此可知,《詳玄傳》的思想是從理事無礙的立場來說明《詳玄賦》的。

  當然,除了慧命的《詳玄賦》外,還有其他有關華嚴無盡緣起的佛學著作。如活躍于初唐的延興寺沙門玄婉,著有《鏡喻論》、《無礙緣起》、《法界圖並十不論》等,都是闡述華嚴無礙圓融思想的。可以推定,華嚴思想淵源,除了當時的地論派外,還有其他比較成熟的華嚴思想。

  上述只是說慧命對智俨思想形成的重大影響,亦即是華嚴思想形成的思想淵源,但不能說等同于後來的華嚴宗思想,因爲慧命的《詳玄賦》思想,只止于華嚴宗形成過程中的“理事無礙”階段。對于闡述各個事物之間的相即相入的關系,即事事無礙理論的成立,只有《華嚴經》使它成爲可能。

  叁、天臺佛學中的淨土思想探討

  淨土思想是以《無量壽經》(二卷)、《觀無量壽佛經》(一卷)和《阿彌陀經》(一卷)爲主要經典,以稱名念佛爲主要持行,修往生阿彌佛淨土的佛教思想。淨土思想在中國普遍流行,除唐宋以後專修淨土宗以外,中國佛教各宗無不受其影響,只是在持行上稍有差異。

  探討天臺宗所蘊含的淨土思想,首先應考慮其與印度佛教思想的關系。因爲章安大師灌頂在《摩诃止觀》卷首說,智者“命歸龍樹師,難知龍樹是高祖也。”講到天臺思想體系,湛然在《止觀義例》卷上說,一家教以《法華經》爲宗旨,以《大智度論》爲指南以《大經》(《涅槃》)爲扶疏,以《大品》(《般若經》)爲觀法,引諸經以增信,引諸論以助成。以上都說明天臺宗思想與印度龍對確有淵源關系。

  我們先來看看龍樹的淨土思想。龍樹生于公元2至3世紀的印度,一生著作甚富,有“百部論主”和“釋迦第二”之譽。又由于他的思想對中國佛教影響之大,在中國佛教史上被譽爲“八宗之祖”。

  龍樹的《大智度論》已包含以下幾種思想:

  第一,念佛法門的提出。《大智度論》卷二十二中雲:

  佛告諸比丘:若于阿蘭若處,空舍、冢間、山林、曠影,在中思維,若有怖畏,衣毛爲豎,爾時當念佛。佛是多陀阿伽度(如來)、阿羅诃(應供)、叁藐叁佛陀(正偏如),乃至伽婆(世尊),恐怖則滅。

  佛陀令修行比丘于心生恐怖之時念佛,這是淨土法門初開,猶如佛陀于靈山會上“拈花微笑”的公案成爲禅宗的起源一樣。這段文字包含二層意思:一是說,佛是無上法王,修行比丘在山林曠野或空舍冢間靜慮,作不淨觀惑魔來襲,心生畏懼時,只須念佛名號或觀想佛陀莊嚴法相,就會有諸佛菩薩現前護持爲伴,于是頓生清淨安穩,恐怖自然消失。二是說,念佛的目的是系心定念,念佛一心不亂,定即生起,定一旦生起,恐怖自除。

  第二,肯定西方阿彌陀佛淨土的存在。《大智度論》說:

  有一比丘康存之日,誦《阿彌陀經》及念《般若波羅蜜》,臨命終時告弟子言:阿彌陀佛與諸聖衆今在我前。合掌歸依,須臾舍命。

  又雲:

  雲何不斷叁界系業?直爾少時念阿彌陀佛,即得往生,便出叁界。

  上面提到《阿彌陀經》和“往生”,自然指往生到西方阿彌陀佛極樂淨土。因此,只要念佛一心不亂,妄念皆息,臨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自然會來接引,超出叁界之外,往生西方。

  第叁,主張念佛叁昧而不離佛。《大智度論》說:佛是無上法王,菩薩爲重臣,所尊所重,唯佛世尊,是故應常常念佛也……有菩薩複言:我于因地遇惡知識,誹謗般若,墮于惡道,經元量劫,雖修余行,未能得出。若一時遇善知識也,教我行念佛叁昧,其時即摒棄諸障,方得解脫,有斯大益,故願不離佛。

  佛是無上殊勝法王,常念不懈,即得解脫。念佛叁昧能使因遇惡知識墮入惡道中人,摒棄惡業惡念而得大利益。持佛名號而一心不亂,觀想諸佛像莊嚴,常隨左右而不願離佛。進一步念佛叁昧,得諸法實相,即是非相,一念不看,一念不生,自身即是佛身,自然也就常不離佛了。

  龍樹的《十住昆娑婆論》中,講淨土念佛叁昧內容的就有二品。《念佛品第二十》偈說:

  當念于諸佛, 處在大衆中。

  叁十二相具, 八十種嚴身。

  偈的前二句是說新發菩薩于初地,在大衆中修行當持諸佛名號,降諸煩惱魔障,此功德可生歡喜心,進而得見諸佛現前,是名爲“持名念佛叁昧”。後二句是說當觀想諸佛叁十二相,八十種好而心生敬愛,進而行大慈大悲之波羅密法,令智慧功德增長,是名“觀想念佛”。

  《助念佛叁昧品第二十五》偈說:

  菩薩應以此, 四十不共法。

  念諸佛法身, 佛非色身故。

  持名念佛是念法身佛,觀想念佛是觀佛身莊嚴,但都要以善行功德爲基礎,才能使叁業相應。所以必須修行四十不共法,四攝六度等波羅蜜法,離色身苦,得法身樂。所以需要以觀想念佛叁昧得佛身莊嚴,即不生不滅之法。

  天臺宗的淨土思想,其次與淨土叁經有關。《無量壽經》的內容:一是宣揚阿彌陀佛的“殊勝功德”和極樂世界的“妙相莊嚴”。二是講了阿彌陀佛往者爲法藏比丘時所發的“四十八願”:要建立“無有衆苦”的“極樂佛國”,衆生凡聞念他的佛名而生起信仰的,他便把這些衆生接引到佛國去。

  《觀無量壽經》的內容是講十六種觀。其中,前十叁種觀,是要人們從依報(國土)、正報(叁聖——彌陀、觀音、世至)等各個方面去觀想“功德”、“妙相”。第十四、十五、十六這叁觀是講在“往生西方”的行者中,分爲“叁品”、“九級”。

  《阿彌陀經》,僅兩千來字,主要宣揚極樂世界如何美妙,阿彌陀佛如何神通廣大,衆生“往生”之後如何享福——黃金鋪地,天雨寶華,妙衣美食。只要一心稱念阿彌陀佛名號,即能往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

  《往生論》系公元5世紀時,印度世親晚年依《無量壽經》作《願生偈》二十四偈,並造長行申述釋,故又名《無量壽經論》。北魏普泰元年(531)由菩提流支譯成漢文。此論主要講衆生往生淨土的業因和彌陀淨土的二十九種莊嚴功德成就。

  智凱站在天臺圓教立場,用“六經注我”的手法,分別作《觀無量壽經義疏》一卷、《阿彌陀經義記》一卷、《淨土十疑論》一卷。

  《阿彌陀經義記》,系智凱說,灌頂記。智凱所說的所有經疏中,以這本爲最略,《阿彌陀經…

《天臺佛學(曾其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