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怅不安。周頤的序,顯然是尊耀“般若”、叁論,而《成實論》,與時流異趣。
(二)周頤、梁武帝對叁論學的推動
齊周頤作《叁宗論》、梁武帝講《涅磐經》,對“般若”、叁論之學興起起到微大的推動作用。其中的周頤作《叁宗論》智林作《叁宗論疏》,是叁論和《成實論》爭論的開始。
《唐高僧傳》雲:“智林申明二谛義,有叁宗不同。時汝南周頤,又作《叁宗論》,既與林意相符,深所欣慰。”又《隆興佛教編年通論》卷五雲:“時京邑諸師,立二谛義;有叁宗,宗各不同。于是汝南周頤作《叁宗論》,以通其異。”據這兩則記載可知,當時對二谛含義的理解,存有叁宗。《南齊書.周頤傳》雲:
著《叁常論》立“空假名”。(第二宗)立“不空假名”設“不空假名”,難“空假名”。設“空假名”,難“不空假名”。“假名空”,(叁宗)難二宗。又立“假名空”。
《中論疏記》卷上有:
有人傳曰,依均正《玄義》者,“空假名”、“不空假名”(即前二宗)俱是《成實》師。
從這裏我們可以知道,被周頤所難的前二宗(空假名和不空假名)就是《成實論》的觀點,而周頤立的第叁宗(假名空)則是“般若”叁論觀點。
吉藏《大乘玄論》卷一雲:“次周頤明叁宗二谛,一不空假,二空假,叁假名空。”
吉藏的《中論疏》亦雲:“次齊隱士周頤著《叁宗論》,一不空假名,二空假名,叁假名空。”
可見《叁宗論》是先敘不空假名,次敘空假名,最後以假名空破斥前二宗。
“不空假名”,又稱“鼠喽粟義”,也稱“不空二谛”或“不空宗”。《大乘玄論》卷一雲:“不空假名者,但無性實,有假世谛不可全無,爲鼠喽粟。”均正《大乘四論玄義》卷五也說:“或雲雖得第一義,猶不失世谛。粗世是假,無複有實,如鼠喽栗也。”
可見,第一宗是講法無自性,但有假名。世谛因元自性故是假而無實。此則雖育自性空,但不空“假名”。故吉藏《二谛義》解釋雲:“鼠喽栗二谛者,經中明色色性空。彼雲色性空者,明色無定性,非色都無。如鼠喽栗,中肉盡,粟猶有皮殼,形容宛然。栗中無肉,故言栗空。非都無栗,故言粟空也。即空有並成有也。”
《中論疏》解釋說:“不空假名者,經雲,色空者,此是空無無性實,故言空耳,不空于假名也。以空無性實,故名爲空,即真谛。不空于假,故名世谛。晚人名此辦鼠喽栗義。”而《中論疏記》也說:“又均正《玄義》第叁雲,不空二谛者,不壞假名,而說諸法實相,明諸法無自性,故所以是空。而自不無諸法,假名可以爲有。”
此宗講空色之自性,而不空其宛然之相。色之性空,而假名是有。真谛空而世谛不窮。此宗與晉時的,即色宗所謂“色無自性,雖色而空”之義相同。故吉藏謂此宗“空性而不空假,與前即色義無異也”。
第一宗不空假名與《成實論》“主無體而有相”義合。《成實論.論門品》曰:“論有二門,一世界門,二第一義門,以世界門故說有我。……第一義門皆說空無。”
“空假名”宗,又稱爲“案菰義”,又名“空有宗”或“空有一谛義”。《大乘玄論》卷一雲:“第二空假名,謂此世谛舉體不可得,若作假有觀,舉體世谛;作無觀之,舉體是真谛。如水中案菰,手案菰令體出,是世谛;手案菰令體沒,是真谛。”
此宗持諸法假名而有,是俗谛。然而體性不可得,故天,是真谛。以俗、真相對而解有、無。從文字上看,此宗主分析空,言諸法因緣所成,若分析諸緣求之,則體不可得,故空。
吉藏《中論疏》雲:“空假名者,一切諸法,衆緣所成,是故有體,名爲世谛。析緣求之,都不可得,名爲真谛。晚人名之案菰二谛。菰沈爲真,菰浮爲俗。難曰,前有假法,然後空之,還同緣會,故看“推散即無”之過也。”
上文的“緣會”,指晉代于道邃的緣會宗。這裏的意思說,此宗與緣會宗一樣,主張因緣假有,推轍即無,是則假有時非無,而無時非有。故後人斥之爲案菰義。
《中論疏記》也說:“均正《玄義》第叁雲,《山門》等目名“空有二谛”,爲案菰叁諸。明菰沒之時,舉體並沒。若出之之時,舉體並出。出時無沒,沒時無出。何異明空之時無纖毫之有,明有之時無纖毫乏空。”
此宗的說法也于《成實論》中常見。如《成實論.滅法心品》說:“五陰實無,以世谛故有。”“假名字者,所謂無明因緣諸行,乃至老死諸苦集滅。以此語故,知五陰亦第一義,故空。”
周頤立第叁宗“假名空”。周頤之所以難前二宗,第一法自性空,猶存假有,故失相即;第二宗空則無相,假則妄有;析而爲二,亦失相即。前二宗共向的缺點是分談二谛,不知二谛相即之義。周頤立第叁宗,謂諸法非有非無,不存空以遣有,亦非壞假以顯實。此種觀點實爲僧肇之學也,故吉藏《中論疏》雲:“第叁假名空者,即周氏所用。大意雲,假名宛然,即是空也。尋周氏假名空,原出借肇《不真空論》。《不真空論》雲:“雖看而無,雖無而有。雖有而無,所謂非無。如此即非無物也;物非真物也。物非真物,如何而物。”肇公雲:“以物非真物,故是假物。假物故即是空。”大朗法師關內得此義,授周氏。周氏因著《叁宗論》也。
《大乘玄論》說:“假空者......雖空而宛然假,雖假而宛空,空有無礙。”空有無礙,故非有非無,而不偏于有,也不偏于無。故《中論疏》曰:“大朗法師師周頤二谛,其人著《叁宗論》雲,佛所以立二谛者,以諸法具空有二所以不偏,故名中道。”二谛相即故不偏,是爲中道義,故二諸以中道爲體也。
除周頤作《叁宗論》斥《成實論》,對叁論學興起起推動外,還有梁武帝蕭衍親講《般若經》,對叁論宗學興起也起了推動作用。梁武帝對佛學初重《涅磐經》,後尊《般若經》,並自注《大品》,躬常講說。他對世人輕視、懷疑《般若經》,最是痛恨。《續高僧傳.義解篇》曰:(梁)武帝注《涅磐》,情用未惬。重申《大品》,發明奧義。”及至陳代,叁論更爲流行,陳武帝陳霸先偏好《大品》,尤敦叁論。後來文、宣二帝,亦推重叁論。至此,《成實論》之學遂不能與之相抗衡矣。
(叁)叁論掃“成實”之風
盡管周頤作《叁宗論》,打響了對《成實論》攻擊的第一炮;梁武帝講《般若經》,推動了叁論的興起。但複興叁論的主角,是攝山諸師。叁論盛行是在興皇法朗時代,法朗之師爲僧诠,僧诠之師爲僧朗,僧朗之師名法度。江總持《棲霞寺碑》說:“南齊明征君遁迹攝山,刊木駕峰,薄草開徑,披拂榛梗,結構茅茨。法度南遊,征君相與友善。將亡舍宅,請度居之。是曰棲霞寺。”法度信彌陀淨土,講《無量壽經》。有名的攝山無量壽石佛,即爲法度而鑿。
《高僧傳》說僧朗“闡《方等》之指歸;弘中道之宗致。”“梁武皇帝能行四等,善悟叁空;以法師累降征書,確乎不拔。天監十一年,帝乃遣中寺釋僧懷、靈根寺釋慧令等十僧,詣山咨受叁論大義。”
《大乘玄論》卷一說:“攝山高麗朗大師,本是遼東城人。從北土遠習羅什師義,來入吳土。住中山草堂寺,值隱士周頤。周頤因就師學。次梁武帝敬信叁寶,聞大師來,遣僧正智寂十師往山就學。梁武天子得師意,舍本《成實論》,依大乘章疏。”
《中論疏》卷五自:“大朗法師關內得此義授周氏,周氏因著《叁宗論》也。”
從以上幾段文字看,周頤著《叁宗論》、梁武帝講《般經》,皆得益于攝山僧朗。他們弘叁論、斥“成實”,其源蓋出攝山也。
僧朗未聞有著述,但對叁論當有獨到見解,故後人稱攝山大師。僧朗之後,弟子僧诠仍隱攝山,居止觀寺。時稱爲山中師,或稱止觀诠。僧诠受業僧朗,玄旨所存,唯明“般若”、“中觀”。
據《法華玄義釋簽》雲:“高麗朗公至齊建武來至江南,難《成實》師。……自弘叁論。至梁武帝敕十人止觀诠等令學論。九人但爲兒戲,唯止觀诠學習成就。”僧诠弟子數百,有四人稱爲四友:所謂“四句朗、領悟辯、文章勇、得意布”(而《法玄義釋簽》謂“伏虎朗”)。僧诠講論的是《大智度論》、《中論》、《百論》、《十二門論》及《華嚴經》、《大品》等,在當時甚是有聲有色。道宣的《續高僧傳》說:“攝山诠尚,直辔一乘,橫行出世”,“大乘海嶽,聲譽遠聞。”僧诠弟子是興皇法朗,法朗著《中論疏》,或稱《山門玄義》。所謂“山門正意”,就是指繼承僧诠之說。山中師僧诠繼承攝山大師僧朗之說,采用《叁宗論》之法,彈斥《成實論》。
僧朗、僧诠雖明“中觀”,但都遁迹幽林,他們的學說僅弛名山原,而來履京邑。如《涅磐經》、《成實論》之開善寺智藏,常常直上正殿,登法座,指斥梁武帝。其睥睨一世之氣概,固非隱遁攝山者所能望也。僧诠的弟子法朗,先住山中;後移居揚都興皇寺;慧勇住大禅衆寺;智辯在長幹寺。從此叁論之學出山林而入京邑。僧诠的另一弟子慧布則繼續隱居山林,對禅學頗有成就。法朗在楊都,對當世學說直言指谪,《中論疏》說他“批《蓖宴扒播《成實y。《陳書》亦載傅薛笃信佛教,從興皇法朗變叁論。,興皇大師,號稱””伏虎,,”每登高崖;意氣雄傑。其所爭辯”首斥紹成實屍。法朗爲什麼要破斥《成實論》扼
其一”他認爲《成賣論淋來爲小乘”而托談空名”極易亂大乘申規之主又丁其蘭”喬染以柬”,《成實論》,'最爲風行”實爲主論之犬敵'。百卡周頤似叁宗論》斥于前,興皇法朗斥于後”叁論之學傳之法朝`”豈勢力弘大。《隙書》說法朗誹說叁論時,幽聽者雲會,揮汗屈膝”法衣千領,*積墩誼結。每二上座,輥易一農J帝王名士所共尊敬/其時”蘭論、《成實論》勢均爲敵”爭鬥之熟,迥異尋常。《續高僧傳》載唐初靈餐(法鍘叁傳弟午)在蜀.弘叁論:“寺有鼻學”《成實…
《天臺佛學(曾其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