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天臺佛學(曾其海)▪P6

  ..續本文上一頁》肋流”嫌此空論”常梭吾心”將相殺害。"可見當時雙方傾軋之急。《成實論》師則斥蘭淪爲氣立異,,”爲此法朗不得申明叁論乃鴻摩羅什之流。.'

  :奇藏略出師意十條之六白/六者,”前續關河舊序`,如影餐作o,所以然者”"爲即世人雲=.數論前興”蘭論`詹出,,欲示關河相傳”師宗有在,啡今始構也廣

  ”《涅棠經.遊意》雲:螺犬師雲:今解瘴,此國析羌.l來何處搏耶

  .雲察關河;;;J,傳午攝琴o:攝零得大柴之正意者廣“”:

  《大乘玄論》卷叁日:“學間之體”要須依師承勻。"

  《百論疏》卷一曰,:;儲者肇公坷謂玄宗之始。"”

  法朗弟子之分布,先在長江上下流,後來,南盛于浙江,北盛于關中,可見叁論勢力之大。到了隋唐,法朗的再傳弟子會稽的嘉祥寺吉藏創立叁論宗,把叁論推上最輝煌的曆史。

  (四)天臺繼叁論之旨

  攝山一系對天臺宗的影響,可概括爲以下幾個方面:第一,爲天臺宗的思想傳播創造了一個良好的社會氛

  圍。南朝一,本爲《成實論》盛行的天下,通過周颙作《叁宗論》、梁武帝造《涅槃論》之風,成爲叁論天下。然而周颙、梁武帝、開善均得之于攝山僧朗,故此功不得不歸于攝山僧。攝山的山門宗義,梁陳時大盛于江南,成爲一代風氣。其後的天臺智者大師,先在揚州,後到荊州客觀存在揚佛法,荊、揚乃當時叁論影響最大之地。天臺一宗盛于江南,確實得益于叁論諸師。第二,天臺與叁論理味相契,多有關涉。首先,天臺、叁論都主《大品般若經》。叁論中《中論》是對治佛學內部各派學說的《十二門論》是《大智度論》和《中論》的提要之作;前兩論是龍樹所作《百論》是龍樹弟子提婆所作,是駁斥數論、勝論的。叁論都是闡發《大品般若經》的,都可歸宿于中觀思想。二者旨趣相同。所以,天臺智者在《觀心論》中說:““命歸龍樹師”,驗知龍樹是高祖也。”天臺的法統把印度龍樹列爲高祖。吉藏創立的叁論宗也把印度龍樹列爲初祖。其次,天臺示極重視止觀雙修。宋僧元照《小止觀序》中指出:“天臺大師靈山親承,承止觀也;大蘇山妙悟悟止觀也;叁昧所修,修止觀也;縱辨而說,說止觀也。……則知天臺教,宗部雖繁,要歸不出止觀。舍止觀不足以明天臺教,不足以議天臺教。”而攝山僧人亦多講定慧雙修。

  盡管叁論學派對天臺示有許多影響,但決不是對叁論思想的照抄照搬,有些提法,雖然相同,但實際內容卻差異甚大。如二者都主張“中觀”、“相即”,叁論講的思想是指真谛、俗谛相即,即真不礙俗、俗不礙真、無俗不真的“不二相即”。而天臺宗的相即,是指相相互轉化的相即,“煩惱即菩提”就是天臺相即的含義。所以山家派知禮把天臺的相印概括爲“當休全是”。叁論的中觀是指不落二邊的“雙遣中”,即所謂“八不中道”。而天臺的中觀,講的是叁谛圓融的“圓中”。從以上兩例也可看出,天臺宗學說“破中有立”,即有自己的創見(諸如一念叁千、一心叁觀、叁谛圓融等),所以富有特色。而叁論宗學說“只破不立”,只是闡述印度學派觀點,通過批判使叁論歸于純正,所謂破邪顯正。這大概是叁論宗在中國佛教中史上匆匆而過的主要原因吧。

  吉藏一生講《法華經》叁十余遍,並著《法華科文》二卷、《法華遊意》一卷、《法華玄論》十卷、《法華義疏》十二卷、《法華新撰疏》六卷、《法華玄談》一卷、《法華統略》六卷、《法華論疏》叁卷。他晚年淑心天臺宗、尊仰《法華經》。隋開皇十七年(597)八月二十一日吉藏與僧衆百余人請智者大師講《法華經》,因智者有病而未能如願。智觊殁後,吉藏從灌頂受天臺教義。(一)[注:(一)《續高僧傳•灌頂傳》。]由此,也可見天臺、叁論教理相融之一斑。

  另外,在禅法上,攝山僧人與天臺宗人亦極有關系。江總持《棲霞寺碑》謂攝山爲“四禅之境”,謂攝山僧爲“八定之侶”。攝山僧人,原隱山林,想專在若節味定。安澄的《中論疏起》說高麗朗公于止觀寺行道坐禅,又說于棲霞寺坐禅行道。《續高僧傳•法朗傳》言朗公“唯明中觀,禅味相和”。僧诠的四友法朗、慧勇、智辨均出山,唯有慧布則仍隱居山林習禅,世人稱得意布,大概是“得意忘象”之喻。慧布遊北邺,遇慧可,他的禅法得到慧可的認證。又造訪慧思和邈禅師,又獲他們印可。陳至德年間(583-586),因邈禅師介紹,請保恭禅師南來,于棲霞寺組織衆人坐禅(一)[注:《續高僧傳•慧布傳》]慧思是天臺二祖,與慧命禅師極好,慧命又爲邈禅師之弟子。可見在慧思時代,攝山僧人已與天臺有關系。及至天臺智凱至建業,長幹寺智辨(僧诠四友之一),延請智凱到宋熙寺。智辨本來行定慧雙舉,既有講唱,兼存坐禅。攝山一系,法朗雖以講論見重,而其門下亦多習禅定。如羅公從陟禅師定慧雙修。智锴遇天臺凱公修習禅法。這說明,在智凱時代,攝山僧人與天臺宗人尤有關系。

  二、淨土思想對天臺的影響

  淨土思想,自印度傳入中國後,對中國佛教各宗都産生深遠的影響,宋代以後尤甚。當然,作爲中國佛教一宗的天臺宗,也不例外,從智凱、知禮到智旭,無不提倡淨土思想。

  (一)淨土思想在印度的産生和發展

  說到淨土,就會聯想到諸佛淨土,但這裏所說的淨土,是指有關阿彌陀佛的極樂淨土思想。這是由于自古以來信仰此佛的淨土比其他諸佛的淨土更盛所致。這種淨土的經典,通常被稱爲“淨土叁經”:《無量壽經》(《大經》)、《觀無量壽經》(《觀經》)、《阿彌陀經》(《小經》)。

  印度的淨土思想産生的年代,從文獻上看,它與《簿伽梵歌》在思想有並行關系至影響關系。《簿伽梵歌》産生于公元1世紀,因此,淨土經典也可看做成立于那個年代。

  我們再來看看大乘經論,會發現很多的大乘經論言及淨土思想,如龍樹(約150—250)的《大智度論》和《十住毘娑婆論》都是言及淨土思想的重要論著,這樣可以推定淨土思想在他的時代以前已經産生,並且相當發達。《無量壽經》初斯形態的《大阿彌陀經》(叁國吳支謙譯)比《法華經》、《華嚴經》古老。後漢支燈迦忏于公元187-189年間譯出的《般舟叁昧經》中已說到阿彌陀佛,可知淨土思想産生于它之前。若把以上推定的年代加以綜合考慮,淨土經典産生的年代大致爲公元100年左右。

  印度淨土思想産生的地域,學者推定爲印度的西北部,並流行于中亞一帶。理由是:第一,《無量壽經》的譯者,以及言及阿彌陀佛的諸經的譯者,他們大都出身于北印度和西域。(一)[注:(一)矢吹慶輝《阿彌陀佛的研究》。]第二,調查淨土經典中屬于古譯和舊譯的諸本的音譯語,發現其原語爲犍陀羅語或近乎它的語言。又如康僧铠譯《無量壽經》的義譯語“了本原”、“正願”、“正語”等這種弟子名稱的譯語,也要證明與犍陀有關。又如出現于古譯《大阿彌陀經》的“須摩題”和出現于《無量清淨平等覺經》的“須摩提”、“須阿題”都是犍陀羅語的音譯語。(二)第叁,《無量壽經》梵文本詩句的語言,也顯示與犍陀羅語有共通性的語言現象。(叁)[注:(二)(叁)參見岩本裕的《極樂地獄》和滕田的《極樂淨土名義》。]犍陀羅語是公元前3世紀至公元3世紀使用于印度西北部的語言。

  如果按上面推定的時間、地域、在印度的曆史上,剛好是貴霜王朝統治時期。雖然,淨土經典中沒有直接有關貴霜王朝的人和事的記載,但間接還是有的。例如,貴霜王朝與羅馬、希臘之間貿易隆盛,西方流入大量黃金、寶石,這些反映在淨土經典中,用黃經、寶石等描述極樂淨土的華麗,並把豪商和資産家看做是有崇高地位的人。這些都可被視爲當時社會實況的折射。

  至于淨土思想系誰所立,傳播的對象爲誰,和其他大乘經典一樣,是所謂“善男子”、“善女人”,包括出家人和在家人。因爲淨經典言及“菩薩集團”,推測他們或許是形成與部派教團不同的集團,這種教團大概是以佛塔爲據點而形成的。

  淨土經典的中心思想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第一,阿彌陀佛信仰。根據淨土經典,此佛現在住于西方極樂世界。那麼,阿彌陀佛與釋迦牟尼關系如何呢?原來,在印度阿彌陀佛是以“有無量壽者”和“有無量光明者”來表達的,傳入中國後,都譯成“阿彌陀佛”。其實“無量壽”和“無量光”都不是指導于釋迦牟尼的佛,而是以不同于釋迦牟尼的語詞表達的。但原始佛教與部派佛教的佛陛觀是居于釋尊一佛的立場,不許釋尊以外還有其他現在佛存在的。然而,阿彌陀佛是現在西方世界說法的佛,是站在與釋同是現在佛的立場的佛。所以,阿彌陀佛不完全根據原始佛教與部派佛教的立場說的。阿彌陀佛是以菩薩思想(大乘佛教的根本思想)爲依據的。大乘的求道菩薩基于救渡一切衆生的慈悲利他精神,立下各種誓願,並以實現這些誓願爲實踐的目標。此實踐(行)的完成,意味著菩薩自利和他利兩方面的完全俱足,因此它就是覺悟(菩提)的達成,就是成佛的意思。按這種立場,大乘佛教主張現在有許多菩薩同時以證悟爲實踐(修行)的目標,因而同時有許多佛在他方世界出現。這種意趣,在《大智度論》卷九、《瑜伽師地論》卷叁八、《攝大乘論釋》卷一五等,早已論及。根據《無量壽經》,阿彌陀佛在過去世界是法藏菩薩,立志證得無上菩提,發起救渡衆生的誓願,長期不斷地修行,因而終于成就誓願,在離今十劫以前成佛,現在住于極樂世界。所以,阿彌陀佛可以說是在釋尊重新被視爲大乘菩薩的理想形象時出現的佛。

  第二,本願思想。本願指阿彌陀佛在成佛以前爲菩薩時所立的誓願,《無量壽經》說經四十八願。其中最重要的有“光明無量之願”、“壽命無量之願”…

《天臺佛學(曾其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