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內觀與地球和平▪P2

  ..續本文上一頁借著內觀四念處的方法,才能真正解脫生老病死、憂悲惱苦等等衆苦。

  在《雜阿含經》卷二十四,第六一二經中更加強調,佛所說的法無有終了的一天,即使聽法的人百歲命終時,佛所說法尚且無法說盡。佛所說的法無量無邊,說了很多的名目、字句,但終歸也是四念處。

  「如來說法無有終極,聽法盡壽百歲命終,如來說法猶不能盡。當知如來所說無量無邊,名句味身亦複無量,無有終極,所謂四念處。」[14]

  在《雜阿含經》卷二十四,第六一八經中說到,修習四念處可得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以及阿羅漢果四種福利。在六二四、六二五、六二六經中提到修習四念處要先淨其戒,當初業清淨時,可以超越諸魔障,超越生死。在六二七經中說多修習四念處可得盡所有煩惱。

  「佛告阿那律,若聖弟子住于學弟,爲得上進安隱涅槃而方便求。彼于爾時,當內身身觀念住,精勤方便,正智正念,調伏世間貪愛。如是受心法法觀念住,精勤方便,正智正念,調伏世間貪愛,如是聖弟子多修習已,得盡諸漏乃至自知不受後有。」[15]

  在《雜阿含經》卷二十四,第六二九經中說,修習四念處能得不退轉,在六叁0經中說修習四念處可令不淨衆生而得清淨,轉增光澤。六叁一經中說,修習四念處能令未度彼岸衆生得度彼岸。六叁二經說,修習四念處可得阿羅漢,六叁叁經說,世尊所說一切法,即四念處。六叁四經說,修習四念處名聖賢出離,如出離。如是正盡苦,究竟苦邊,得大果,得大福利,得甘露法究竟甘露。

  在《雜阿含經》卷二十,第五四叁經中說,即使已達到阿羅漢,所有煩惱皆滅除了,仍要修習四念處,爲什麼呢?因爲繼續修習四念處可以令還未證得涅槃者證得涅槃。

  「若阿羅漢比丘,諸漏已盡,所作已作,舍離重擔離諸有結,正智心善解脫,亦修四念處也。所以者何,不得者得,不證者證,爲現法樂住故。所以者何,我亦離諸有漏,得阿羅漢,所作已作,心善解脫,亦修四念處故,不得者得,不到者到,不證者證,乃至現法安樂住。」[16]

  《長阿含經》卷十,〈叁聚經〉中也提到修行四念處可證得涅槃。

  「雲何四法向涅槃。謂四念處。身念處.受念處.意念處.法念處。」[17]

  修習內觀四念處者,可直接減輕或滅除苦的感受。在《雜阿含經》卷二十,第五四0經中有尊者阿那律,遭受病苦的折磨,且越來越嚴重,但是他還能安忍,是因爲依著內觀四念處,安住在正念、正知當中。

  「諸比丘問尊者阿那律,心住何所而能安忍,大苦正念正知。尊者阿那律語比丘言,住四念處。我于所起身,諸苦痛能自安忍。正念正知何等爲四念處,謂內身身觀念處,乃至受心法觀念處,是名住于四念處。身諸苦痛,能自安忍。正念正知。時諸正士,共論議已,歡喜隨喜,各從座起而去。」[18]

  在南傳巴利經典中的《長部·大品》及《相應部·大品》皆記載,佛陀當時患了一場大病,但最後透過內觀而得痊愈。[19]

  (叁)牢觀與和平

  以上提了經典的依據,那麼在生活的應用方面,到底對我們有什麼好處呢?筆者這裏想透過教授內觀禅修的老師之一,印度的葛印卡(S.N. Goenka)[20]內觀體系中的監獄牢觀爲例。葛印卡在世界許多的國家都教授內觀禅修,早在1975年第一次在印度的Jaipur爲警官及受刑人成功的舉辦了叁次的內觀十日課程。而內觀在監獄的真正擴大實施是在1993年,由新德裏最大的監獄提哈(Tihar Jail)的女監獄長官Kiran Bedi所提出。她因思索如何爲受刑人提供更好的、更和諧的監獄環境,以及如何幫助受刑人在日後回歸到社會時,能真正改過,不再成爲社爲的危機份子,不斷的尋找解決的方案。透過一個因緣,她找到了葛印卡老師的禅修中心,並親自且帶領一些官員首先學習了內觀。內觀後發現許多監獄的管理人員原本脾氣非常不好,常常對受刑人施暴的官員,有了很大的改變。他們開始會關心受刑人,典獄長看到這樣的改變,更是加強了她要在監獄內對受刑人開設內觀十日課程的決心。經過多方的溝通和協調,1994年提哈監獄的內觀十日課程正式開始了。許多受刑人以自願參加的方式開始學習內觀,監獄的氣氛慢慢改善了,受刑人間的沖突減少了,越來越多的受刑人參與到內觀的課程中,更有許多參加過的受刑人擔任起了法工,爲法做服務的工作。他們自動自發的管理自己,也慢慢了解,以前所犯的罪,對自己及他人的傷害有多麼的大。他們了知透過暴力或是怨恨,傷害對方的方式,不能解決自己根本的問題,只是造成自己內心更大的痛苦。經過內觀的練習之後,慢慢的他們心中的怨恨、憤怒、不滿、嫉妒、貪婪之心轉化了,心中也慢慢升起了對自己及他人的慈悲。在提哈監獄的成果非常的大。現在在提哈監獄已經成立了內觀中心,定期舉辦內觀十日課程。在印度許多監獄也都辦起了內觀課程,在新德裏的警官訓練學校,也有對軍官的內觀課程訓練。在臺灣、美國、英國、泰國、紐西蘭、以色列等等國家一些監獄裏面也都有內觀課程。從這些陸續辦的課程可以看出內觀應用在監獄的功效。監獄的受刑人尚且都能從內觀得到法的利益,更何況我們一般人呢。

  二、廣義的內觀

  (一)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心生萬法):

  大乘佛法中,文殊師利法王子,在《楞嚴經》卷六,對佛說偈:

  「歸元性無二,方便有多門,聖性無不通,順逆皆方便,初心入叁昧,遲速不同倫,大衆及阿難,旋汝倒聞機,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21]

  自性成佛是佛教根本啓發,不論講阿賴耶識,佛性,如來藏都強調自性覺悟而達涅槃寂靜。即使儒家也強調反觀自省,以達聖人氣象,《大學》所提定靜安慮得,顔淵的不二過行徑,孟子吾善養浩然正氣,皆有類似提升自我內涵的自照功夫,到了宋朝張載提出,「爲天地立心,爲生民立命,爲往聖繼絕學,爲萬世開太平。」天主教的默觀禱告-願與主耶稣愛心同在,了悟上帝的特質,行爲中表現真善美聖。自性的我在印度的梵天表現更出色,我與梵合一,小我大我互溶後展開救渡工作,我是一切的觀照點,回光返照我的自性是否完美,由聖賢而達完人,這種內觀方法也很普遍。《楞伽經》〈集叁萬六千一切法品〉中,釋迦牟尼佛說的很清楚:

  「依于無分別的聖教,大慧,菩薩摩诃薩當獨處閑靜,自內觀察,不依于他,(觀察自覺不由他悟),唯由自內證智,爲除錯見與分別而次第上進,致力于究竟,入如來地。大慧,此即由聖智得內證性相。」[22]

  特別密宗使用的有相瑜伽依漸修入門,而入自性。其中,西藏覺囊派就采用了此種自性不空的他空見思路修持。使小我具有大我的質量,一樣能忘我,互助而和平。目前印度錫克教某一派別教授觀音菩薩修行法門,利用音流振動,反聞聞自性,與上帝(道)合一

  (二)內觀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萬法歸一中,一歸無)(無我無自性)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中說:

  「是故須菩提,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生無所住心。」[23]

  因此,修行要達到無所住心而忘我,去我執,無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才能中道清靜。我們反思《金剛經》中:

  「一切賢聖,皆以無爲法而有差別。」[24]

  「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25]

  無住心是無爲法、無相法是般若空性慧,究竟解脫。中土禅宗六祖慧能大師以《金剛經》做傳承,在《六祖壇經》中,慧能說:

  「若能正心,常生智慧。觀照自心。止惡行善。是自開佛之知見。」[26]

  另一段,

  「汝但心如虛空,不著空見,應用無礙,動靜無心,凡聖情忘,能所俱泯,性相如如,無不定時也。」

  再來一僧問慧能:

  「黃梅意旨,甚麼人得?師雲:會佛法人得。僧雲:和尚還得否?師雲:我不會佛法。」

  這真契合金剛叁昧精神的對話啊!後來有僧舉臥輪禅師作的偈雲:

  「臥輪有伎倆,能斷百思想,對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長。」

  慧能聞之說:

  「此偈未明心地,若依而行之。是加系縛。」因示一偈曰。「慧能沒伎倆,不斷百思想,對境心數起,菩提作麼長。」[27]

  實在契合《維摩诘所說經》〈佛道品第八〉:

  「菩薩行于非道,是爲通達佛道。」[28]

  因爲心清淨一切無染,自然而然,不必強加伎倆。因爲無住生心,所以固定文字語言無法入不二法門。

  《莊子》第六章大宗師提到孔子心齋坐忘,乃是契合《論語》子罕第九章的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因爲孔子精通《易經》,聖人無思無爲,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無我無住才能中道生心。中國自古堯舜禹聖人十六字心傳:「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孔子依河圖五、十居中而學易,無大過矣。)這裏的中與無是生生不息的概念,是和平和睦清靜概念,當無住概念走在清靜而非妙用動態時,是老子《道德經》的「守中致虛,有生于無」及「聖人之言曰:我無爲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欲不欲而民自樸。」當走在動態妙用時是「聖人無爲故無敗,無執故無失(遂)」、「無爲而無不爲」及「知和曰明」。以此觀照,如同老子《清靜經》說的,「常應常靜常清靜」,將漸達到身心靈調和,宇宙大我法性流注的共振工具顯現,許多佛菩薩聚合應機說法,無我自然生,而通達妙用無邊。西藏密宗宗喀巴大師創立格魯派,繼承龍樹菩薩的中觀學說,以止觀雙運、中觀應成破一切執(包含我執、法執)而無所住[29],男相、女相皆假相。噶舉派的無相大手印,無修無證無執,薩迦派道果法,法界清淨合一,如同華嚴海會。這個方法對修行個體的心智有很高和平、和睦轉換價值。足以解決地球人…

《內觀與地球和平》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