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内观与地球和平

  内观与地球和平

  2007.12.7

  作者姓名: 郭耀华(光斋),台北医学大学牙医学士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士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法学硕士

  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宗教学博士

  王慕龄(静主),台北医学大学药学士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士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MBA

  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

  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后

  内容摘要:

  内观禅修(Vipassanā)是印度古老的禅修方法之一,在两千五百多年前被释迦牟尼佛重新发现。内观的意思是如实观察,观照五藴(色、受、想、行、识),也就是观察事物真正的面目。透过观察自身来净化身心的一个过程,可以止息烦恼痛苦,使自己不执取于贪欲或邪见。而内观的对象就是身、受、心、法四念处,在行住坐卧当中,「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

  这个法则是普遍适用的,不是专属于特定的某个有组织的宗教或宗派。因此,不管什么人,在任何时间、地点都可以修习,没有任何限制;不会因为种族、背景或宗教的不同而有所冲突。每一个人都能平等无差别地获得实际的效益。笔者认为广义内观有多种形式,本文中将一一介绍。

  关键词:内观(毘婆舍那)、四念处(四念住)、自性、无自性(空性)、法界

  前言:

  每个人心里都有很大的痛苦-不认识自己的苦,不知道我们来自哪里及要去哪里的苦,不知道我们是谁,以及这一生要做什么。人生的意义是什么?-这是我们的苦,我们的痛。人生似乎是无奈的,完全没有意义,只是机械性地重复。你继续一再地做同样的事情-为的是什么?那个苦是:人感觉很偶然,似乎没有意义存在。而人没有经验到一些意义,没有经验到他贡献了某些意义给这个世界,没有经验到存在需要他,他并非只是没有用的一个现象,他并非偶然,他是被需要的,他正在完成极具意义的事情。人没有经验到这些,就没有办法活着,除非一个人感觉到这些,否则他依然在受着痛苦的煎熬。[1]

  现在世界各地,无论种族、性别、身份地位,越来越多的人有身、心方面的疾病,罹患精神方面疾病的年龄层也逐年下降中。生活中有许多要面对的社会关系和生存的压力等等问题。而造成现今社会混乱、人心痛苦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不外乎源自人们对物质世界盲目的追求,以及对自我和环境的错误认识所造成。学校教我们许多的知识,但是没有教我们怎么做人,怎么生活。人从一出生,我们的六根就带着我们往外看,六根依六境而起反应,从没有人教我们如何往内看,虽然学校教育有教导反省,但是,如何正确的反省,什么才是正确的见解却没有人教。

  在两千五百多年前,北印度的王子乔达摩‧悉达多为了解决人类所受生、老、病、死的苦,为了探索人类生存的意义。他毅然离开皇宫舍弃妻儿及所有的一切,到树林中修苦行,期望借着苦行找到解脱生死之道。在六年中他尝试各种苦行的禅修方法,但这些苦行的痛苦和难忍的经验,并不能带来超越世间获得究竟圆满解脱烦恼的智慧。因此乔达摩决定放弃苦行。后来在菩提树下端坐内观,依十二因缘思索,终于发现了四圣谛(苦、集、灭、道)缘起缘灭的自然法则,心得解脱,自证涅槃。乔达摩自证涅槃之后,人们尊称他为佛陀,也就是自觉者的意思。内观禅修(Vipassanā)[2]是印度古老的禅修方法之一,被释迦牟尼佛重新发现。为什么说是重新发现呢?因为在佛陀开悟后,了知一切,知道在佛陀之前已经有许多修行者,都是经由禅修方法而成就,将来也会有许多佛依着这个方法而成就。这个发现就是了悟了真理之道、自然的法则。如《杂阿含经》卷二十三:

  「苦行于六年 极受诸苦恼 知此非真道 弃舍所习行 大圣于此中 受二女乳糜 从此而起去 往诣菩提树 此处迦梨龙 赞叹诸菩萨 当随古时道 证无上妙果」[3]

  内观是普遍适用的,不是专属于特定的某个有组织的宗教或宗派。因此,不管什么人,在任何时间、地点都可以修习,没有任何限制;不会因为种族、背景或宗教的不同而有所冲突。[4]每一个人都能平等无差别地获得实际的效益。此外,笔者还会举出内观运用在监狱的例子,透过牢观-给受刑人一个重生的机会来理解修行内观的益处。

  笔者认为,广义的内观是指各宗派静参、观照、禅定的修行方法,方法有多种形式,不专指南传佛教的毘婆舍那(内观)而已,本文将一一逐步分析,最后并介绍印度奥修与天帝教的内观方法给大家参考。

  一、南传内观:四念处(四念住)的修行法

  (一)绪论

  到底什么是内观呢?一般论内观(毘婆舍那)的意思是如实观察,观照五藴,也就是观察事物真正的面目:它是透过观察自身来净化身心的一个过程。开始的时候,借着观察自然的呼吸来提升专注力;等到觉知渐渐变得敏锐之后,接着就观察身和心不断在变化的特性,体验无常、苦、以及无我的普遍性实相。这种经由直接的经验去了知实相的方式,就是净化的过程。

  真理就是真理,无任何宗教色彩,也不分身份地位和种族,而且用一般知识及自我推理、判断、思考都无法真正开启真理的智慧。透过内观可以培养正念,从正念中开启体验真理的智慧,这真理的法则,需透过自身的体验了悟构成身心的五蕴是相依相缘的,也就是一切都是无常、苦、无我的实相。如此可以调伏我们的心。

  开始内观时,首先要了解名与色。因为名与色在我们观时,是所依,是所藉,也就是说在看之时,或是在听之时、在尝之时、在身触之时、在行住坐卧之时,保持觉知的观照。如眼门,色所缘是颜色,那被看的是色,而即自然的在看着,或者说那看的模样是名。耳门,声为色,那自然的能听的是名,或说那听的模样是名。鼻门,气味为名色,那自然的知道气味为名。舌门,味是色法,及自然的知味,或知道味道的模样是名。身门,即冷、热、软、硬这些与身触的是色,而那自然知道的,或知道冷、知道热、知道软,知道硬的模样是名。而这与身触相对而有之冷、热、软、硬是身门之色法。疼痛、病痛、累、扭伤、刺痛、痒等等,这些是身门之名法。[5]

  内观的对象就是身、受、心、法四念处。念处(念住)的定义根据雷迪西亚多[6]在讲解三十七道品的解释为:全心全意、安稳地警觉。共有四种念住,分别是:一、身念住 二、受念住 三、心念住 四、法念住

  一、身念住:意指全心全意安住在身体现象上,例如呼气与吸气。

  二、受念住:意指全心全意安住在感受上。

  三、心念住:意指全心全意安住在思想或精神的历程上,例如有贪或者离贪。

  四、法念住:意指全心全意安住在观法,例如五盖(贪欲盖、瞋恚盖、睡眠盖、掉悔盖、疑盖)等。[7]

  (二)引用经典

  下面从经典来介绍四念处的特色以及利益。在《杂阿含经》卷一,第一经中就说:

  「诸比丘,当观色无常,如是观者,则为正观。正观者则生厌离。厌离者,喜贪尽。喜贪尽者,说心解脱。如是观受、想、行、识无常,如是观者,则为正观。正观者则生厌离。厌离者,喜贪尽。喜贪尽者,说心解脱。」[8]

  从以上经文可以知道要调伏心的贪欲,必须有正观。正观就是向内观察身心的感受,体会到一切感受升起又灭去,升起又灭去的无常。以平等心了知一切都是无常,而达到心的解脱。

  在《杂阿含经》卷二十四,第六一0经中说,四念处可以调伏世间的忧愁与悲伤。

  「云何修四念处,谓内身身观念住,精勤方便,正智正念,调伏世间忧悲,外身内外身观住,精勤方便,正念正知,调伏世间忧悲,如是受心法。内法外法内外法观念住,精勤方便,正念正知,调伏世间忧悲,是名比丘修四念处。」[9]

  此外在《长阿含经》卷八,〈众集经〉中也说修习四念处可以舍弃世间贪爱忧恼。

  「复有四法。谓四念处。于是。比丘内身身观。精勤不懈。忆念不忘。舍世贪忧。外身身观。精勤不懈。忆念不忘。舍世贪忧。内外身身观。精勤不懈。忆念不忘。舍世贪忧。受.意.法观。亦复如是。」[10]

  由以上三条经文可以看出,修行的初步首先要调伏我们的心,而四念处就是最好的对治方法。修习正念是为了了解我们内在的法,如法修习,会引导我们放弃对感官对象的执取,能停止苦流,再生的轮回。无明和散乱心都是痛苦的根源。我们所有的感官眼、耳、鼻、舌、身、意联系六个感官对象而生起。当意识产生,而没有正念时,根尘接触会导致好恶,渴求持续的欢乐,进而执取、造业和再生。我们整个身心的生命,是由五蕴组成,他生起和显示在这六个感官里每一意识的再生。当产生喜欢和厌恶时,会引起造业行为,我们会继续在再生和痛苦的轮回中。内观禅修是治疗这无止尽的渴望。[11]

  在《杂阿含经》卷二十四,第六0七经中说,四念处是得如实法的唯一道路(一乘道),藉由四念处才能令众生超越忧愁、悲伤,灭除身心的烦恼和痛苦,使心得清净。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一乘道,净诸众生,令越忧悲灭恼苦,得如实法,所谓四念处。何等为四,身身观念处,受心法法观念处。」[12]

  在《杂阿含经》卷二十四,第六0八经中更说,若离了四念处,就是离开了如实的圣法。离开圣法就离了圣道,如此无法从生、老、病、死、忧、悲、恼、苦中解脱出来。若不离开四念处,就不离如实的圣法,如此可以到达解脱。

  「世尊告诸比丘,若比丘离四念处者,则离圣道。离圣道者,则离甘露法。离甘露法者,不得脱生老病死忧悲恼苦,我说彼于苦不得解脱。若比丘,不离四念处者,得不离圣如实法,不离圣如实者,则不离圣道,不离圣道者则不离甘露法。不离甘露法者,得脱生老病死忧悲恼苦。我说彼人解脱众苦。」[13]

  以上两则经文用正反述的方法强调内观四念处的重要性。只有…

《内观与地球和平》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