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觀與地球和平
2007.12.7
作者姓名: 郭耀華(光齋),臺北醫學大學牙醫學士
北京中醫藥大學中醫學士
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法學碩士
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宗教學博士
王慕齡(靜主),臺北醫學大學藥學士
北京中醫藥大學中醫學士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MBA
北京大學哲學系博士
北京大學哲學系博士後
內容摘要:
內觀禅修(Vipassanā)是印度古老的禅修方法之一,在兩千五百多年前被釋迦牟尼佛重新發現。內觀的意思是如實觀察,觀照五藴(色、受、想、行、識),也就是觀察事物真正的面目。透過觀察自身來淨化身心的一個過程,可以止息煩惱痛苦,使自己不執取于貪欲或邪見。而內觀的對象就是身、受、心、法四念處,在行住坐臥當中,「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
這個法則是普遍適用的,不是專屬于特定的某個有組織的宗教或宗派。因此,不管什麼人,在任何時間、地點都可以修習,沒有任何限製;不會因爲種族、背景或宗教的不同而有所沖突。每一個人都能平等無差別地獲得實際的效益。筆者認爲廣義內觀有多種形式,本文中將一一介紹。
關鍵詞:內觀(毘婆舍那)、四念處(四念住)、自性、無自性(空性)、法界
前言:
每個人心裏都有很大的痛苦-不認識自己的苦,不知道我們來自哪裏及要去哪裏的苦,不知道我們是誰,以及這一生要做什麼。人生的意義是什麼?-這是我們的苦,我們的痛。人生似乎是無奈的,完全沒有意義,只是機械性地重複。你繼續一再地做同樣的事情-爲的是什麼?那個苦是:人感覺很偶然,似乎沒有意義存在。而人沒有經驗到一些意義,沒有經驗到他貢獻了某些意義給這個世界,沒有經驗到存在需要他,他並非只是沒有用的一個現象,他並非偶然,他是被需要的,他正在完成極具意義的事情。人沒有經驗到這些,就沒有辦法活著,除非一個人感覺到這些,否則他依然在受著痛苦的煎熬。[1]
現在世界各地,無論種族、性別、身份地位,越來越多的人有身、心方面的疾病,罹患精神方面疾病的年齡層也逐年下降中。生活中有許多要面對的社會關系和生存的壓力等等問題。而造成現今社會混亂、人心痛苦的主要原因是什麼?不外乎源自人們對物質世界盲目的追求,以及對自我和環境的錯誤認識所造成。學校教我們許多的知識,但是沒有教我們怎麼做人,怎麼生活。人從一出生,我們的六根就帶著我們往外看,六根依六境而起反應,從沒有人教我們如何往內看,雖然學校教育有教導反省,但是,如何正確的反省,什麼才是正確的見解卻沒有人教。
在兩千五百多年前,北印度的王子喬達摩‧悉達多爲了解決人類所受生、老、病、死的苦,爲了探索人類生存的意義。他毅然離開皇宮舍棄妻兒及所有的一切,到樹林中修苦行,期望借著苦行找到解脫生死之道。在六年中他嘗試各種苦行的禅修方法,但這些苦行的痛苦和難忍的經驗,並不能帶來超越世間獲得究竟圓滿解脫煩惱的智慧。因此喬達摩決定放棄苦行。後來在菩提樹下端坐內觀,依十二因緣思索,終于發現了四聖谛(苦、集、滅、道)緣起緣滅的自然法則,心得解脫,自證涅槃。喬達摩自證涅槃之後,人們尊稱他爲佛陀,也就是自覺者的意思。內觀禅修(Vipassanā)[2]是印度古老的禅修方法之一,被釋迦牟尼佛重新發現。爲什麼說是重新發現呢?因爲在佛陀開悟後,了知一切,知道在佛陀之前已經有許多修行者,都是經由禅修方法而成就,將來也會有許多佛依著這個方法而成就。這個發現就是了悟了真理之道、自然的法則。如《雜阿含經》卷二十叁:
「苦行于六年 極受諸苦惱 知此非真道 棄舍所習行 大聖于此中 受二女乳糜 從此而起去 往詣菩提樹 此處迦梨龍 贊歎諸菩薩 當隨古時道 證無上妙果」[3]
內觀是普遍適用的,不是專屬于特定的某個有組織的宗教或宗派。因此,不管什麼人,在任何時間、地點都可以修習,沒有任何限製;不會因爲種族、背景或宗教的不同而有所沖突。[4]每一個人都能平等無差別地獲得實際的效益。此外,筆者還會舉出內觀運用在監獄的例子,透過牢觀-給受刑人一個重生的機會來理解修行內觀的益處。
筆者認爲,廣義的內觀是指各宗派靜參、觀照、禅定的修行方法,方法有多種形式,不專指南傳佛教的毘婆舍那(內觀)而已,本文將一一逐步分析,最後並介紹印度奧修與天帝教的內觀方法給大家參考。
一、南傳內觀:四念處(四念住)的修行法
(一)緒論
到底什麼是內觀呢?一般論內觀(毘婆舍那)的意思是如實觀察,觀照五藴,也就是觀察事物真正的面目:它是透過觀察自身來淨化身心的一個過程。開始的時候,借著觀察自然的呼吸來提升專注力;等到覺知漸漸變得敏銳之後,接著就觀察身和心不斷在變化的特性,體驗無常、苦、以及無我的普遍性實相。這種經由直接的經驗去了知實相的方式,就是淨化的過程。
真理就是真理,無任何宗教色彩,也不分身份地位和種族,而且用一般知識及自我推理、判斷、思考都無法真正開啓真理的智慧。透過內觀可以培養正念,從正念中開啓體驗真理的智慧,這真理的法則,需透過自身的體驗了悟構成身心的五蘊是相依相緣的,也就是一切都是無常、苦、無我的實相。如此可以調伏我們的心。
開始內觀時,首先要了解名與色。因爲名與色在我們觀時,是所依,是所藉,也就是說在看之時,或是在聽之時、在嘗之時、在身觸之時、在行住坐臥之時,保持覺知的觀照。如眼門,色所緣是顔色,那被看的是色,而即自然的在看著,或者說那看的模樣是名。耳門,聲爲色,那自然的能聽的是名,或說那聽的模樣是名。鼻門,氣味爲名色,那自然的知道氣味爲名。舌門,味是色法,及自然的知味,或知道味道的模樣是名。身門,即冷、熱、軟、硬這些與身觸的是色,而那自然知道的,或知道冷、知道熱、知道軟,知道硬的模樣是名。而這與身觸相對而有之冷、熱、軟、硬是身門之色法。疼痛、病痛、累、扭傷、刺痛、癢等等,這些是身門之名法。[5]
內觀的對象就是身、受、心、法四念處。念處(念住)的定義根據雷迪西亞多[6]在講解叁十七道品的解釋爲:全心全意、安穩地警覺。共有四種念住,分別是:一、身念住 二、受念住 叁、心念住 四、法念住
一、身念住:意指全心全意安住在身體現象上,例如呼氣與吸氣。
二、受念住:意指全心全意安住在感受上。
叁、心念住:意指全心全意安住在思想或精神的曆程上,例如有貪或者離貪。
四、法念住:意指全心全意安住在觀法,例如五蓋(貪欲蓋、瞋恚蓋、睡眠蓋、掉悔蓋、疑蓋)等。[7]
(二)引用經典
下面從經典來介紹四念處的特色以及利益。在《雜阿含經》卷一,第一經中就說:
「諸比丘,當觀色無常,如是觀者,則爲正觀。正觀者則生厭離。厭離者,喜貪盡。喜貪盡者,說心解脫。如是觀受、想、行、識無常,如是觀者,則爲正觀。正觀者則生厭離。厭離者,喜貪盡。喜貪盡者,說心解脫。」[8]
從以上經文可以知道要調伏心的貪欲,必須有正觀。正觀就是向內觀察身心的感受,體會到一切感受升起又滅去,升起又滅去的無常。以平等心了知一切都是無常,而達到心的解脫。
在《雜阿含經》卷二十四,第六一0經中說,四念處可以調伏世間的憂愁與悲傷。
「雲何修四念處,謂內身身觀念住,精勤方便,正智正念,調伏世間憂悲,外身內外身觀住,精勤方便,正念正知,調伏世間憂悲,如是受心法。內法外法內外法觀念住,精勤方便,正念正知,調伏世間憂悲,是名比丘修四念處。」[9]
此外在《長阿含經》卷八,〈衆集經〉中也說修習四念處可以舍棄世間貪愛憂惱。
「複有四法。謂四念處。于是。比丘內身身觀。精勤不懈。憶念不忘。舍世貪憂。外身身觀。精勤不懈。憶念不忘。舍世貪憂。內外身身觀。精勤不懈。憶念不忘。舍世貪憂。受.意.法觀。亦複如是。」[10]
由以上叁條經文可以看出,修行的初步首先要調伏我們的心,而四念處就是最好的對治方法。修習正念是爲了了解我們內在的法,如法修習,會引導我們放棄對感官對象的執取,能停止苦流,再生的輪回。無明和散亂心都是痛苦的根源。我們所有的感官眼、耳、鼻、舌、身、意聯系六個感官對象而生起。當意識産生,而沒有正念時,根塵接觸會導致好惡,渴求持續的歡樂,進而執取、造業和再生。我們整個身心的生命,是由五蘊組成,他生起和顯示在這六個感官裏每一意識的再生。當産生喜歡和厭惡時,會引起造業行爲,我們會繼續在再生和痛苦的輪回中。內觀禅修是治療這無止盡的渴望。[11]
在《雜阿含經》卷二十四,第六0七經中說,四念處是得如實法的唯一道路(一乘道),藉由四念處才能令衆生超越憂愁、悲傷,滅除身心的煩惱和痛苦,使心得清淨。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一乘道,淨諸衆生,令越憂悲滅惱苦,得如實法,所謂四念處。何等爲四,身身觀念處,受心法法觀念處。」[12]
在《雜阿含經》卷二十四,第六0八經中更說,若離了四念處,就是離開了如實的聖法。離開聖法就離了聖道,如此無法從生、老、病、死、憂、悲、惱、苦中解脫出來。若不離開四念處,就不離如實的聖法,如此可以到達解脫。
「世尊告諸比丘,若比丘離四念處者,則離聖道。離聖道者,則離甘露法。離甘露法者,不得脫生老病死憂悲惱苦,我說彼于苦不得解脫。若比丘,不離四念處者,得不離聖如實法,不離聖如實者,則不離聖道,不離聖道者則不離甘露法。不離甘露法者,得脫生老病死憂悲惱苦。我說彼人解脫衆苦。」[13]
以上兩則經文用正反述的方法強調內觀四念處的重要性。只有…
《內觀與地球和平》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