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借着内观四念处的方法,才能真正解脱生老病死、忧悲恼苦等等众苦。
在《杂阿含经》卷二十四,第六一二经中更加强调,佛所说的法无有终了的一天,即使听法的人百岁命终时,佛所说法尚且无法说尽。佛所说的法无量无边,说了很多的名目、字句,但终归也是四念处。
「如来说法无有终极,听法尽寿百岁命终,如来说法犹不能尽。当知如来所说无量无边,名句味身亦复无量,无有终极,所谓四念处。」[14]
在《杂阿含经》卷二十四,第六一八经中说到,修习四念处可得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以及阿罗汉果四种福利。在六二四、六二五、六二六经中提到修习四念处要先净其戒,当初业清净时,可以超越诸魔障,超越生死。在六二七经中说多修习四念处可得尽所有烦恼。
「佛告阿那律,若圣弟子住于学弟,为得上进安隐涅槃而方便求。彼于尔时,当内身身观念住,精勤方便,正智正念,调伏世间贪爱。如是受心法法观念住,精勤方便,正智正念,调伏世间贪爱,如是圣弟子多修习已,得尽诸漏乃至自知不受后有。」[15]
在《杂阿含经》卷二十四,第六二九经中说,修习四念处能得不退转,在六三0经中说修习四念处可令不净众生而得清净,转增光泽。六三一经中说,修习四念处能令未度彼岸众生得度彼岸。六三二经说,修习四念处可得阿罗汉,六三三经说,世尊所说一切法,即四念处。六三四经说,修习四念处名圣贤出离,如出离。如是正尽苦,究竟苦边,得大果,得大福利,得甘露法究竟甘露。
在《杂阿含经》卷二十,第五四三经中说,即使已达到阿罗汉,所有烦恼皆灭除了,仍要修习四念处,为什么呢?因为继续修习四念处可以令还未证得涅槃者证得涅槃。
「若阿罗汉比丘,诸漏已尽,所作已作,舍离重担离诸有结,正智心善解脱,亦修四念处也。所以者何,不得者得,不证者证,为现法乐住故。所以者何,我亦离诸有漏,得阿罗汉,所作已作,心善解脱,亦修四念处故,不得者得,不到者到,不证者证,乃至现法安乐住。」[16]
《长阿含经》卷十,〈三聚经〉中也提到修行四念处可证得涅槃。
「云何四法向涅槃。谓四念处。身念处.受念处.意念处.法念处。」[17]
修习内观四念处者,可直接减轻或灭除苦的感受。在《杂阿含经》卷二十,第五四0经中有尊者阿那律,遭受病苦的折磨,且越来越严重,但是他还能安忍,是因为依着内观四念处,安住在正念、正知当中。
「诸比丘问尊者阿那律,心住何所而能安忍,大苦正念正知。尊者阿那律语比丘言,住四念处。我于所起身,诸苦痛能自安忍。正念正知何等为四念处,谓内身身观念处,乃至受心法观念处,是名住于四念处。身诸苦痛,能自安忍。正念正知。时诸正士,共论议已,欢喜随喜,各从座起而去。」[18]
在南传巴利经典中的《长部·大品》及《相应部·大品》皆记载,佛陀当时患了一场大病,但最后透过内观而得痊愈。[19]
(三)牢观与和平
以上提了经典的依据,那么在生活的应用方面,到底对我们有什么好处呢?笔者这里想透过教授内观禅修的老师之一,印度的葛印卡(S.N. Goenka)[20]内观体系中的监狱牢观为例。葛印卡在世界许多的国家都教授内观禅修,早在1975年第一次在印度的Jaipur为警官及受刑人成功的举办了三次的内观十日课程。而内观在监狱的真正扩大实施是在1993年,由新德里最大的监狱提哈(Tihar Jail)的女监狱长官Kiran Bedi所提出。她因思索如何为受刑人提供更好的、更和谐的监狱环境,以及如何帮助受刑人在日后回归到社会时,能真正改过,不再成为社为的危机份子,不断的寻找解决的方案。透过一个因缘,她找到了葛印卡老师的禅修中心,并亲自且带领一些官员首先学习了内观。内观后发现许多监狱的管理人员原本脾气非常不好,常常对受刑人施暴的官员,有了很大的改变。他们开始会关心受刑人,典狱长看到这样的改变,更是加强了她要在监狱内对受刑人开设内观十日课程的决心。经过多方的沟通和协调,1994年提哈监狱的内观十日课程正式开始了。许多受刑人以自愿参加的方式开始学习内观,监狱的气氛慢慢改善了,受刑人间的冲突减少了,越来越多的受刑人参与到内观的课程中,更有许多参加过的受刑人担任起了法工,为法做服务的工作。他们自动自发的管理自己,也慢慢了解,以前所犯的罪,对自己及他人的伤害有多么的大。他们了知透过暴力或是怨恨,伤害对方的方式,不能解决自己根本的问题,只是造成自己内心更大的痛苦。经过内观的练习之后,慢慢的他们心中的怨恨、愤怒、不满、嫉妒、贪婪之心转化了,心中也慢慢升起了对自己及他人的慈悲。在提哈监狱的成果非常的大。现在在提哈监狱已经成立了内观中心,定期举办内观十日课程。在印度许多监狱也都办起了内观课程,在新德里的警官训练学校,也有对军官的内观课程训练。在台湾、美国、英国、泰国、纽西兰、以色列等等国家一些监狱里面也都有内观课程。从这些陆续办的课程可以看出内观应用在监狱的功效。监狱的受刑人尚且都能从内观得到法的利益,更何况我们一般人呢。
二、广义的内观
(一)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心生万法):
大乘佛法中,文殊师利法王子,在《楞严经》卷六,对佛说偈:
「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圣性无不通,顺逆皆方便,初心入三昧,迟速不同伦,大众及阿难,旋汝倒闻机,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21]
自性成佛是佛教根本启发,不论讲阿赖耶识,佛性,如来藏都强调自性觉悟而达涅槃寂静。即使儒家也强调反观自省,以达圣人气象,《大学》所提定静安虑得,颜渊的不二过行径,孟子吾善养浩然正气,皆有类似提升自我内涵的自照功夫,到了宋朝张载提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天主教的默观祷告-愿与主耶稣爱心同在,了悟上帝的特质,行为中表现真善美圣。自性的我在印度的梵天表现更出色,我与梵合一,小我大我互溶后展开救渡工作,我是一切的观照点,回光返照我的自性是否完美,由圣贤而达完人,这种内观方法也很普遍。《楞伽经》〈集三万六千一切法品〉中,释迦牟尼佛说的很清楚:
「依于无分别的圣教,大慧,菩萨摩诃萨当独处闲静,自内观察,不依于他,(观察自觉不由他悟),唯由自内证智,为除错见与分别而次第上进,致力于究竟,入如来地。大慧,此即由圣智得内证性相。」[22]
特别密宗使用的有相瑜伽依渐修入门,而入自性。其中,西藏觉囊派就采用了此种自性不空的他空见思路修持。使小我具有大我的质量,一样能忘我,互助而和平。目前印度锡克教某一派别教授观音菩萨修行法门,利用音流振动,反闻闻自性,与上帝(道)合一
(二)内观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万法归一中,一归无)(无我无自性)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中说:
「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23]
因此,修行要达到无所住心而忘我,去我执,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才能中道清静。我们反思《金刚经》中:
「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24]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25]
无住心是无为法、无相法是般若空性慧,究竟解脱。中土禅宗六祖慧能大师以《金刚经》做传承,在《六祖坛经》中,慧能说:
「若能正心,常生智慧。观照自心。止恶行善。是自开佛之知见。」[26]
另一段,
「汝但心如虚空,不着空见,应用无碍,动静无心,凡圣情忘,能所俱泯,性相如如,无不定时也。」
再来一僧问慧能:
「黄梅意旨,甚么人得?师云:会佛法人得。僧云:和尚还得否?师云:我不会佛法。」
这真契合金刚三昧精神的对话啊!后来有僧举卧轮禅师作的偈云:
「卧轮有伎俩,能断百思想,对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长。」
慧能闻之说:
「此偈未明心地,若依而行之。是加系缚。」因示一偈曰。「慧能没伎俩,不断百思想,对境心数起,菩提作么长。」[27]
实在契合《维摩诘所说经》〈佛道品第八〉:
「菩萨行于非道,是为通达佛道。」[28]
因为心清净一切无染,自然而然,不必强加伎俩。因为无住生心,所以固定文字语言无法入不二法门。
《庄子》第六章大宗师提到孔子心斋坐忘,乃是契合《论语》子罕第九章的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因为孔子精通《易经》,圣人无思无为,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无我无住才能中道生心。中国自古尧舜禹圣人十六字心传:「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孔子依河图五、十居中而学易,无大过矣。)这里的中与无是生生不息的概念,是和平和睦清静概念,当无住概念走在清静而非妙用动态时,是老子《道德经》的「守中致虚,有生于无」及「圣人之言曰: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欲不欲而民自朴。」当走在动态妙用时是「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遂)」、「无为而无不为」及「知和曰明」。以此观照,如同老子《清静经》说的,「常应常静常清静」,将渐达到身心灵调和,宇宙大我法性流注的共振工具显现,许多佛菩萨聚合应机说法,无我自然生,而通达妙用无边。西藏密宗宗喀巴大师创立格鲁派,继承龙树菩萨的中观学说,以止观双运、中观应成破一切执(包含我执、法执)而无所住[29],男相、女相皆假相。噶举派的无相大手印,无修无证无执,萨迦派道果法,法界清净合一,如同华严海会。这个方法对修行个体的心智有很高和平、和睦转换价值。足以解决地球人…
《内观与地球和平》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