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按論文章節順序)
[1] 王森.《西藏佛教發展史略》.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年.
[2] 法尊法師.《法尊法師論文集》.臺北:大千出版社,2002年.
[3] 班班多傑.《藏傳佛教智慧境界》.臺北:大千出版社,2002年..
[4] 欽饒降巴.《七寶藏論·宗派藏》(班班多傑譯).四川:德格印經院,木刻版.
[5] 敦珠法王、義成仁波切等.《九乘次第論集》.青海:青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6] 龍欽饒降巴.《大圓滿心性休息》(索達吉堪布譯).香港:佛教慈慧服務中心,2001年.
[7] 龍欽饒降巴.《四法寶鬘》(談錫永導讀).臺北:全佛文化,1999年.
[8] 郭若紮西.《郭紮佛教史》.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1990年藏文版..
[9] 智悲光尊者﹒《大圓勝慧本覺心要修行次第》(劉立千譯)﹒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年..
[10] 紐修堪仁波切.蔣揚多傑.《大圓滿傳承源流藍寶石》.臺北:全佛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2年.
[11] 土觀·羅桑卻吉尼瑪.《土觀宗派源流》(劉立千譯).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年.
[12] 談錫永.《大中觀論集(上)(下)》.香港:香港密乘佛學會,1998年.
[13] (唐)不空譯.《金剛頂經》(金剛頂一切如來真實攝大乘現證大教王經),《大正藏》第十八冊.
[14] 歐陽锺裕.《一乘圓教與大圓滿見》.臺北:慧炬出版社,2001年.
[15] 堪珠·貢覺丹增仁波切.《甯瑪派源流》(克珠群佩譯).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年.
[16] 洛桑傑嘉措.《圖解大圓滿》. 西安:陝西師範出版社,2007年.
[17] 洪啓嵩.《蓮師大圓滿教授講記》.臺北:全佛文化公司,2007年.
[18] 方力脩.《大圓滿法·基松聶德》.臺北:慧炬出版社,2003年
[19] 龍欽饒降巴.《實相寶藏論詳釋》(劉立千譯).北京: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
[20] 劉立千.《藏傳佛教各派教義及密宗漫談》.北京: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年.
[21] 龍欽饒降巴.《句義寶藏論廣講》(劉立千譯).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年.
[22] 龍欽饒降巴.《大圓滿禅定休息論清淨車釋》(劉立千譯).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年.
[23] 土觀•羅桑卻吉尼瑪.《宗派源流與教義善說晶鏡史》.甘肅:民族出版社,1984年,藏文版.
[24] 那喇曲智尊者.《龍欽巴如意寶傳奇·叁信路徑》(堪布羅珠桑波譯).臺灣:蓮華圓滿出版社,2007年.
[25] 祖古烏金仁波切.《大成就者之歌》,臺北:橡實文化,2008年.
[26] 事業洲尊者.《六中有自解脫導引·寂忿密意自解脫》(談錫永譯).青海:青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
[27] 全知麥彭仁波切造論,法王如意寶晉美彭措上師注疏《大圓滿直指心性 大幻化網總說光明藏論》(索達吉堪布譯).香港:佛教慈慧服務中心,1997年.
[28] 達賴喇嘛.《大圓滿》.臺北:臺北心靈工坊出版社,2004年.
[29] 龍欽饒降巴.《上師心滴如意寶》(索達吉堪布譯).香港:佛教慈慧服務中心出版,2001年.
[30] 貝瑪仁增.《世界心精華寶》.臺北:橡樹林文化出版,2009年.
[31] 劉立千.《大圓滿法語淺解》.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
[32] 不敗尊者.《決定寶燈》(談錫永譯,邵頌雄導論).臺北:全佛文化,2009年.
[33] (唐)菩提流志譯.《大寶積經》,《大正藏》第十一冊. 普明菩薩品四十叁:“如是行及非行識及所識,名色可見及不可見,諸六入處及六神通,觸及所觸,受與受滅,愛與愛滅,取與取滅,有與有滅,生與生滅,老死與老死滅,是皆無二無別,如是知者,是名中道諸法實觀。複次迦葉!真實觀者,不以空故令諸法空,但法性自空,不以無相故令法無相,但法自無相,不以無願令法無願,但法自無願,不以無起無生無我無取無性故,令法無起無取無性,但法自無起無取無性,如是觀者是名實觀。”
[34] 蔣貢康楚羅卓泰耶.《知識汪洋》(知識總彙).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藏文版)。
[35] 龍欽饒降巴.《大圓滿虛幻休息論妙車釋》(劉立千譯).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年.
[36] 摧魔州尊者.《無修佛道·現證自性大圓滿本來面目教授》(義成活佛序一).臺北:全佛文化,2009年.
[37] 弘學.《藏傳佛教》.四川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年.
[38] 邱陵.《藏密大圓滿心髓探奧》. 臺北:新智出版,1995年.
[39] 江嘎主編.《大圓滿》(郭元興撰稿)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2005年.
[40] 全知麥彭仁波切.《大圓滿直指心性注疏·竅決寶藏庫》(晉美彭措上師注疏,索達吉堪布譯),香港:佛教慈慧服務中心,1998年.
[41] 拉喇•索朗曲珠.《發現雪山的全知法王》(李學愚譯). 臺北:大千出版社, 2008年.
[42] 紮呷.《藏文大藏經概論》. 西甯:青海人民出版社, 2008年.
[43] 布頓.《布頓佛教史》.(蒲文成譯). 臺北:大千出版社, 2006年.
[44] 日本東北帝國大學法文學部編.《西藏大藏經總目錄》. 東京:珠式會社平文社, 昭和45年(1970年).
[45] (後秦)鸠摩羅什譯.《妙法蓮華經》卷四,囑累品第二十二,《大正藏》第九冊.
[46] (後秦)鸠摩羅什譯.《妙法蓮華經》卷四,法師品第十,《大正藏》第九冊.
[47] (唐)般若譯.《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卷二十一,幻喻品第二十六,《大正藏》第八冊.
[48] (唐)玄奘譯.《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五六九,第六分法性品第六,《大正藏》第七冊,.
[49] 失譯.《大乘悲分陀利經》,入叁昧門品第二十九,《大正藏》第叁冊,.
[50] (唐)提雲般若等譯.《大方廣佛華嚴經》卷五十二,如來出現品第叁十七之叁,《大正藏》第十冊.
[51] (宋)施護譯.《佛說佛母出生叁法藏般若波羅蜜多經》卷十叁,顯示世間品第十二之二,《大正藏》第八冊.
[52] (陳)月婆首那譯.《勝天王般若波羅蜜多經》卷四,現相品第七,《大正藏》第八冊.
[53] (西秦)聖堅譯.《佛說羅摩伽經》卷下,《大正藏》卷十.
[54] (唐)菩提流志譯.《大寶積經》卷四,第二無邊莊嚴會無上陀羅尼品第一,《大正藏》第十一冊.
[55] (北魏)昙摩流支譯.《信力入印法門經》卷四,《大正藏》第十冊.
[56] (北涼)昙無谶譯.《大方等大集經》卷十四,虛空藏品第八之一所問品,《大正藏》第十叁冊.
[57] (唐)不空譯.《大方廣如來藏經》,《大正藏》第十六冊.
[58] (後秦)鸠摩羅什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大正藏》第八冊.
[59] (梁)曼陀羅仙譯《文殊師利所說摩诃般若波羅蜜經》卷上,《大正藏》第八冊.
[60] (劉宋)求那跋陀羅譯.《大方廣寶箧經》卷上,《大正藏》第十四冊.
[61] (後秦)鸠摩羅什譯.《大智度論》卷八十二釋大方便品第六十九,《大正藏》第二十五冊.
[62] (西晉)無羅叉譯.《放光般若經》卷八,摩诃般若密功德品第二十,《大正藏》第八冊.
[63] (後秦)鸠摩羅什譯.《摩诃般若波羅蜜經》卷六,發趣品第二十,《大正藏》第八冊.
[64] (唐)菩提流志譯.《大寶積經》卷一百五,善注意天子會第叁十六之四破二乘相品第七之二,神通證說品第九,《大正藏》第十一冊.
[65] 《如來莊嚴智能光明入一切佛境界經》卷下,《大正藏》第十二冊.
[66] (北魏)菩提流支譯.《佛說文殊師利巡行經》,《大正藏》第十四冊.
[67] (北魏)菩提流支譯.《勝思惟梵天所問經》卷二,《大正藏》第十五冊.
[68] 《佛說德護長者經》卷上,隋那連提耶舍譯,《大正藏》第十四冊.
[69] 大唐善無畏共沙門一行譯.《大毘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蓮華胎藏菩提幢標幟普通真言藏廣大成就瑜伽卷上,《大正藏》第十八冊.
[70] 《普賢菩薩行願贊》卷第二,大正藏第十冊.
[71] (北齊)那連提耶舍譯.《月燈叁昧經》卷七,《大正藏》第十五冊.
[72] (西晉)竺法護譯.《光贊般若經》卷六,摩诃般若波羅蜜叁昧品第十六,《大正藏》第八冊.
[73] (東漢)支婁迦谶譯.《道行般若經》卷九,摩诃般若波羅蜜累教品第二十五,《大正藏》第八冊.
[74] (宋)翔公譯.《佛說濡首菩薩無上清淨分衛經》卷上,《大正藏》第八冊.
[75] (西晉)竺法護譯.《佛說如來興顯經》卷四,《大正藏》第十冊.
[76] (西晉)竺法護譯.《佛說魔逆經》,《大正藏》第十五冊.
[77] (後秦)竺佛念譯.《菩薩璎珞經》卷五,本末品第十五,《大正藏》第十六冊.
[78] (唐)地婆诃羅譯.《大乘密嚴經》卷上,密嚴道場品第一,《大正藏》第十六冊.
[79] (北魏)勒那摩提譯.《究竟一乘寶性論》卷二,僧寶品第四,《大正藏》第叁十一冊.
[80] (後秦)鸠摩羅什譯.《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卷四,歎淨品第九,《大…
《參考文獻》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