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10.法性。通達此十無有,即是大圓滿之見。”[18]這是文殊菩薩與東方妙喜佛國法脈,與禅宗修行非常類似,其中脫噶看光利用人體四光脈修煉,是大圓滿法最獨特之處,終將出現四相、六燈、童子瓶身和叁身任運智慧果。這也是佛教(包括繼承大乘心法的大圓滿法)與其他宗教相比最大的不同與特色,非常強調智慧解脫,了悟自然法則,實修實證,慧光普照十方。此外雖然上師相應法在前行中極爲強調,但正行中也須脫離對上師的依賴性。 總之,由于大圓滿法無爲無相的特質,即使虹光化身也只是“光”的妙用,人類肉體的輻射潛能,只是掌握人體科學技巧竅訣,不能有絲毫執著,佛菩薩濟世渡衆方法多元,全身能量運用會牽涉某些神通現象,也不需大驚小怪,這僅僅是物理與心靈特質,我們也不能遺忘地球靈性修行的寶庫,五臺山目前就在中國北方山西省(注:吉祥獅子祖師與印度無垢友大士隱居處),筆者觀察藏族甯瑪派上師們常忽略此點,不知是否接受了唐密一些修行人觀點,將金剛手與金剛薩埵視爲同一尊菩薩,或認爲金剛手菩薩與文殊菩薩根本不同尊,似乎遺忘印度祖師嘉饒多傑、妙吉祥友、無垢友大士對《聖妙吉祥真實名經》的注釋(注:嘉饒多傑的《聖文殊真實名經釋·咒義現觀顯論》、妙吉祥友的《文殊真實名經廣釋》、無垢友的《文殊真實名經釋·顯義明燈論》,本經漢地最早由北宋時期施護翻譯,名爲《佛說最勝妙吉祥根本智最上秘密一切名義叁摩地分》,請參考第叁章第一節),也就是遺忘文殊菩薩也是大圓滿法的持有者,從前行開始較偏向東方妙喜佛國金剛薩埵一系法脈的傳承,加上最初進入藏地弘法的祖師蓮花生大士及原有的苯教影響,甯瑪派儀式傳承變得比較繁雜。當然文殊菩薩也有許多化身活躍在叁界不同時空,啓迪修行者(注:産生新的五臺山修行地區靈氣效應,大圓滿法只是文殊菩薩傳承的修行法之一,例如在第二章第八節《佛說文殊師利現寶藏經》提到文殊菩薩混迹在采女小兒中叁月,渡人妙用。另在第六章第二節《楞嚴經》中文殊菩薩也使用觀音菩薩修行法門反聞聞自性,等等修行法),因此後世不必太執著原本山西五臺山地點了。最後個人認爲,地球有緣修行人終將了悟此心、物、光能互換竅訣,走向星際轉移。(注:也許是大宇宙冥冥中計劃的一部分吧!)而印度部分傳承自中國,此古老的大乘修行思想(包括五臺山、西藏岡底斯山脈佛法及漢地禅宗),對未來全人類文明創新啓迪,將有極爲巨大的貢獻。(筆者注:中國影響未來人類文明有叁大思想——大乘佛法、孔子易經思想、道家修煉老子思想) 十、大圓滿法普及可提升人類意識科學減少毒品與精神疾病促進世界和平 人類精神疾病的根源,來自自我的不滿足,不以真善美純真一面待人處世,只知自由競爭、掠奪資源,不知因果法則,不肯濟弱扶傾,共存共榮,放縱自我,對宇宙實相蒙昧不知,唯物主義與拜金主義盛行,道德逐步淪喪,而大圓滿法注重本淨禅修,虛空自然智慧啓迪,正知正見正行,無自性中大悲服務衆生,最後達到寶瓶童子身與虹光化身。由于常看虛空,心胸自然寬大,吸收太陽光能,心如太陽,大乘佛法中,特別文殊菩薩所講內容,自然逐漸了悟于心,形成和平振動輻射波,禅坐功深心無迷亂,自然毒品不需求,心情舒展自然不會憂郁、壓抑,文明帶來城市生存壓力,但修行回歸古樸無雜念、清明覺性。祖師們認爲大圓滿法可以快速解脫,輪涅不二,因此凡修煉大圓滿法者,將品嘗誠非虛言的甘涼滋味,這種群體對世界和平有莫大貢獻,對人類科技文明轉換有非凡啓蒙,是彌足珍貴的法脈啊!普通人生生世世生死輪回,迷惘不知實相,不知妙用肉體修煉,在世俗名利中打滾,對肉體與光能轉換茫然無知,當今人體科學又如此貧乏,雖有基因、基本粒子層次了解,但光能波動、磁能、磁陣列了解甚淺,于是虹光化身變得如此神秘莫測,也是地球文明可悲因緣。有識之士應知,人性墮落,實來自不知宇宙自然法則演化流程實相啊! -------------------------------------------------------------------------------- [1] 談錫永.《大中觀論集》(下).香港:香港密乘佛學會,1998年.第257頁. [2] 龍欽饒降巴.《實相寶藏論詳釋》(劉立千譯).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第125頁. [3] 龍欽饒降巴.《上師心滴如意寶》(索達吉堪布譯).香港:佛教慈慧服務中心,2001年.第286、287頁. [4] 龍欽饒降巴.《句義寶藏論廣講》(劉立千譯).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年. [5] 龍欽饒降巴.《實相寶藏論詳釋》(劉立千譯).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 [6] 龍欽饒降巴.《上師心滴如意寶》(索達吉堪布譯).香港:佛教慈慧服務中心,2001年. [7] 龍欽饒降巴.《大圓滿虛幻休息論妙車釋、大圓滿禅定休息論清淨車釋等合編》(劉立千譯).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年. [8] 龍欽饒降巴.《大圓滿虛幻休息論妙車釋、大圓滿禅定休息論清淨車釋等合編》(劉立千譯).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年. [9] 龍欽饒降巴.《七寶藏論•宗派藏》.四川:德格印經院藏文木刻版.第126頁.轉引自班班多傑.《藏傳佛教智慧境界》.臺北:大千出版社.2002年.第68頁. [10] 《大乘入楞伽經》卷第五,無常品第叁之余,大周實叉難陀譯,《大正藏》第十六冊,第616頁上. [11] 郎欽加布仁波切.《大印證道歌——大手印五支金剛道歌解釋》(敬安仁波切譯).臺灣桃園:岡波巴出版社,2008年.第49頁. 筆者2007年5月13日曾在西藏阿裏岡仁波齊峰岡波巴大師閉關處惹拉寺考察,另5月14日在密勒日巴尊者閉關的曲古寺、江紮寺附近修行洞的周圍考察“看虛空”。 [12]《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卷第五,《大正藏》第19冊,第125、127頁下. [13] 《大般涅槃經》卷叁十一,獅子吼菩薩品第十一之五,《大正藏》第十二冊,第548頁. [14] 《大寶積經》卷一百五,善注意天子會第叁十六之四破二乘相品第七之二,神通證說品第九,《大正藏》第11冊,第591頁. [15] 龍欽饒降巴.《實相寶藏論詳釋》(劉立千譯).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第150頁. [16] 龍欽饒降巴.《上師心滴如意寶》(索達吉堪布譯).香港:香港佛教慈慧服務中心,2001年.第404、405、445、308~309頁. [17] 龍欽饒降巴.《七寶藏論•宗派藏》.四川:德格印經院藏文木刻版.第126頁.轉引自班班多傑.《藏傳佛教智慧境界》.臺北:大千出版社.2002年.第69頁. [18] 龍欽饒降巴.《實相寶藏論詳釋》(劉立千譯).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第47頁.
《結語2》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