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結語1▪P2

  ..續本文上一頁者才正式確立了“大圓滿法”這個統稱。現在一提到大圓滿法,就包括了發菩提心與證悟菩提心、自然智,已不像初期只強調菩提心或菩提自然智,甚至阿底瑜伽的名稱也比較少用了。

  至于大圓滿法最高傳承的普賢王如來,在唐朝翻譯的《大乘入楞伽經》就提到:“大慧,如不瞬世界、妙香世界及普賢王如來佛土之中,但瞪視不瞬,令諸菩薩獲無生法忍及諸勝叁昧。大慧,非有言說而有諸法。”[10]不瞬世界如來瞪眼不瞬,注視菩薩就令菩薩解脫。這是大乘經典中首度提到普賢王如來,但普賢王如來教導的詳細修行方法,沒有說明。甯瑪派大圓滿法修行剛好補足了這個缺口與不足。但甯瑪派普賢王如來代表本初佛,與《入楞伽經》所提到的普賢王如來佛見地、功能還是不同,比較像是《大方廣佛華嚴經》中法界毗盧遮那佛的角色取代,密教發展曆史中建立五方五佛概念,將毗盧遮那佛立在中央位置,而普賢王如來被認爲是更原始本初佛,傳法五方五佛,並化身金剛持佛傳法金剛手菩薩與金剛薩埵。

  前文中提到筆者從龍欽饒降巴尊者及衆祖師著作中,找出大圓滿法正行見地主要的叁十八個名詞,基本與衆多北傳佛教經論見解一致(詳見第二章及附錄一)。大圓滿法強調開悟自然智慧、虛空法性、無分別智、菩提心、無念無作意、無住、平等、本淨、本超因果、輪涅無二、覺性赤裸、自性清淨、光明如來藏、澄明本性、無自性、大悲周遍、無勤自然住、無修元成、自然任運、消融粗身、自生自明、法界窮盡、叁身五智、無有、煩惱自解脫、叁身自現、金剛寶瓶身等等。

  以無分別智來說,就出現在衆多佛典中,《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提到無分別智能證法界清淨;《勝天王般若波羅蜜經》與《大般若波羅蜜多經》提到無分別智能了諸佛境界,寂靜無說、離說;《大方等大集經》提到無分別智不可說,能破衆生怖畏想;《金剛叁昧經》提到無分別智分別無窮;《佛說文殊屍利經》提到盡智者,得智無分別;《佛說無上依經》提到聖人行處無分別智之境界,故名第一義;《大方廣佛華嚴經》提到以無差別智,知一切差別。又提到無分別智善分別故;《成唯識論》提到依大乘經勤修行者,皆能引得無分別智,能正對治一切煩惱等等。

  另外澄明本淨出現在《放光般若經》與《道行般若經》中,指出般若波羅蜜本淨,是虛空自然智本淨的意思;《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大般涅槃經》、《摩诃般若波羅蜜多經》與《究竟一乘寶性論》,指出心性本淨與大圓滿法中的本淨是自性清淨一致;《光贊般若經》、《佛說濡首菩薩清淨分衛經》指出諸法本淨,其相本空,與大圓滿法諸法元成,覺性大本淨一致;《大乘密嚴經》指出瑜伽本淨,所以超越彼岸,以化佛出現;《佛說魔逆經》指出泥洹本淨,生死不二;《菩薩璎珞經》提出本淨叁昧,令一切衆生悉見過去現在未來諸法本末,複令衆生見諸佛無量世界、諸佛世尊;《佛說如來興顯經》指出本淨自然,則爲佛矣。等等經論與大圓滿法證得本淨自然智一致。

  以消融粗身來說,在《大般涅槃經》、《大方等大集經》、《解深密經》、《攝大乘論釋》、《大乘莊嚴經論》都提到消融粗習、粗業障而解脫,與大圓滿法見地一致。

  以菩提心來說,在《大方廣佛華嚴經》提到一切波羅蜜住,菩提心爲首;在《大般若波羅蜜多經》提到無真實菩提心,不能證得不退轉地,亦不能證無上菩提了;在《大寶積經》提到一切法都無所得,是名得菩提心;《思益梵天所問經》中,等行菩薩問:諸菩薩發菩提心者所趣爲何?文殊菩薩答曰:趣于虛空;《大寶積經》又提到,我證菩提自性清淨,菩提之性與虛空等;《維摩诘所說經》提到,菩提等虛空,菩提不可得;《文殊師利佛土嚴淨經》提到空者即是菩提,菩提即是文殊師利,名字亦空;《文殊師利所說般若波羅蜜經》與《度一切諸佛境界智嚴經》提到菩提無住處,菩提不可以言說,這跟大圓滿法正行以虛空修煉菩提心一致。《勝思維梵天所問經》提到,世尊菩薩摩诃薩不應爲功德利故發菩提心,但爲大悲故。與大圓滿法大悲存心,法界平等一致。在《如來莊嚴智慧光明入一切佛境界經》提到菩提者名爲覺,覺者入叁解脫門(空、無相、無願)智,與大圓滿法修菩提虛空自然智一致。

  以無念無作意來說,在《文殊師利所說般若波羅蜜經》提到般若波羅蜜,無念無作故,即是一切諸佛之母;在《佛說如來不思議秘密大乘經》提到菩薩心密者,若修四念處行,即心無念亦無作意;在《入楞伽經》提到聖者內所證,常住于無念;在《大寶積經》提到諸菩薩摩诃薩,應入顯現法界善巧印門,以無念印應一切法。這與大圓滿法的法身無念見地一致。

  以無勤自然住爲例,在《大般若波羅蜜多經》中提到大菩薩應以無勤而爲方便,圓滿精進波羅蜜多;在《光贊般若經》提到法界自然住無所住;在《佛說法集經》提到如來自然住于平等法故;在《攝大乘論釋》提到現前自然住,安立一切相,智者不分別,得最上菩提;在《大智度論》提到菩薩隨喜福德,雖無勤勞,爲度一切衆生故勝;在《佛說文殊師利現寶藏經》提到一切佛界皆爲虛空之土,虛空無緣常自然住。這與大圓滿法正行強調無有勤作,本來無分別,無須覺性智境上勤求,自然住于無念平等境,見地一致。

  以無住來說,《大方廣佛華嚴經》提到諸佛無住,究竟不動搖;《大般若波羅蜜多經》提到大菩薩應以無住而爲方便,安住般若波羅蜜多;《大般涅槃經》提到無住者名爲楞嚴叁昧,如來具足首楞嚴定;《大方等大集經》提到聖解脫者,名無所住,無住之住,住一切法;《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提到菩薩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大寶積經》提到一切諸法無有所住;《佛說文殊師利巡行經》文殊菩薩提到禅無住,一切諸法皆不可得。與大圓滿法虛空無住,自然生妙慧,不住自性平等性,心勿尋心令清淨,見地一致。

  以自然任運來說,《佛說寶雨經》提到菩薩行住去來,若動若寂,任運常起無功用智;《佛說十地經》提到不動地菩薩離諸功用,任運至得無功用性;《佛說大乘智印經》提到于無相境任運現前;《大寶積經》提到如來不可思議大悲,不由功用任運常轉。這與大圓滿法方便智慧究竟後,身智事業任運成、無求自然安住任運成的見地一致。

  以自性清淨來說,《勝天王般若波羅蜜經》提到“文殊師利!甚深境界者……自性清淨,不可思量、不可數知”;《大寶積經》提到我證菩提自性清淨,菩提之性與虛空等;《勝思維梵天所問經》提到雲何菩薩能行禅定,佛言:能覺一切智心自性清淨故;《梵網經》提到一切衆生戒本源自性清淨;《大般若波羅蜜多經》提到一切法自性空故自性遠離,由遠離故自性寂靜,由寂靜故自性清淨;《六祖大師法寶壇經》提到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世人性本清淨,萬法從自性生。與大圓滿法修持于一切平等界,本來窮盡諸分別,住于自性清淨界,言說文字無二故的見地一致。

  以窮盡法性、法界窮盡來說,《佛說德護長者經》提到如來上上窮盡一切法界法故;《大寶積經》提到法界之相即是菩提,一切法空即是菩提,無二無分別故;《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提到平等真法界,佛與衆生如,非斷亦非常,大悲恒不盡,諸佛法性身,本覺自然智,是真勝義谛,唯佛方證知;《文殊師利所說摩诃般若波羅蜜經》提到一切法無相無作,不思議即法界,法界即無相,不思議即般若波羅蜜,般若波羅蜜、法界無二無別;《大般若波羅蜜多經》提到悟一切法窮盡性不可得故;《文殊師利淨律經》提到猶如虛空無有分際,法界如是亦無分際;《商主天子所問經》提到破法界智……等智,則大菩薩智當得諸佛無礙大智;《佛說一切如來真實攝大乘現證叁昧大教王經》提到如來遍滿法界,互相涉入,究竟一切盡虛空界,普遍一切世界雲海;《大毗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提到以我修功德力,同入普賢法界身。與大圓滿法正行的覺性法盡赤裸,此即法身本位之密意,超越有無之邊不可得。也就是自現之報身(現在的身體),最終也要融入內明法身界(虛空)中,因此稱爲智慧(法身)融入法界,如水月融入虛空(法界)的窮盡法性、法界不可得的見地一致。

  至于大圓滿法強調的平等法性、無有(法、佛等等),在大乘經論中不勝枚舉,請參考文殊菩薩相關經典(第叁章)、《維摩诘所說經》、《妙法蓮華經》及《大智度論》等等。其中《阿毗達磨大乘經》中“一切法等依”的平等觀常被提及,大圓滿法所提到的光明如來蔵、叁身自現、自生自明、無自性等等見解在前面論文中已有詳述,因此大圓滿法見地跟大乘佛法強調的重點完全一致,大圓滿法理念已融入衆多顯密經論之中。只是大圓滿法另有獨特的四光脈(包括雙眼智慧脈)、中脈驗相、四燈、四相、童子瓶身、虹光化身等修煉,爲空性、法界究竟解脫打下堅實的基礎。爲佛法八萬四千法門中非常重要而珍貴的一個法脈分支,可以達到即身(一世)解脫。

  另外, 劉立千居士在《大圓滿法語淺解》一書的附錄“漢文佛典中與大圓滿見相合之法語淺解”[11],作了一些《楞嚴經》、《華嚴經》及禅宗等相關名詞解釋,但是沒有與藏文典籍做相同或類似名詞深入比較,且有些名詞不是大圓滿法專用詞彙,筆者覺得對漢地佛教與藏傳佛教的融合有所缺憾,因此第二章才特別從龍欽饒降巴尊者著作中整理叁十八個名詞,解說大圓滿法實修見地,印證大圓滿法實是繼承大乘修持心法,這在學術界是第一次提出。

  --------------------------------------------------------------------------------

  [1]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十叁光明覺品第九,《大正藏》第十冊,第62~63頁.

  [2] 《佛說文殊師利淨律經》,真谛義品第一,《大正藏》第十四冊,第448頁上中.

  [3] 《首楞嚴叁昧經》卷下稱爲龍種上如來,淨土稱爲平等世界;《菩薩璎珞經》卷四稱爲大身如來,淨土稱爲空寂世界;《菩薩處胎經》文殊身變化品第六十七稱爲升仙尊佛,淨土稱爲無礙世界。

  [4] 《阿閦佛國經》,《大正藏》,第十一冊,第761頁上.

  [5] 同上,頁七五七下、七五八上.

  [6] 《大寶積經》,《大正藏》 第十一冊,頁一零六下.

  [7] 班班多傑.《藏傳佛教思想史綱》.上海:叁聯書局,1992年.第103頁.

  [8] 談錫永.《大中觀論集》(下).香港:密乘佛學會,1998年.第4頁.五本密續書名:《菩提心覺性杜鵑》(《六金剛句》)、《修菩提心》、《菩提心抖擻》、《菩提心大金翅鳥》、《菩提心不枯大海》。

  [9] 龍欽饒降巴.《大圓滿虛幻休息論妙車釋、大圓滿禅定休息論清淨車釋等合編》(劉立千譯).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年.第188頁. 《普作續》雲:“對我普作惟一性,隨諸所欲而安名,或有名爲菩提心,或有名爲天空界,或有名爲自然智,或有名爲是法身,或有名爲圓受用,或安名爲變化身,或安名爲一切智,或安名爲一切法,或名四智或叁智,或有名爲五種智,或有名爲界和覺,或名菩提自然智,皆見本智我而說。”

  [10] 《大乘入楞伽經》卷第叁,集一切法品第二之叁,大周于阗國叁藏法師實叉難陀譯,《大正藏》第十六冊,第603頁上. 實叉難陀重視意譯,強調簡約順暢。《楞伽經》最早在劉宋元嘉二十年(公元443年)由印度僧人求那跋陀羅譯出,全稱《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四卷,四品,品名均爲《一切佛語心品》之一、之二、之叁、之四。此譯文辭簡古,不容易閱讀。

  [11] 劉立千《大圓滿法語淺解》.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第148~178頁.

  

《結語1》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結語2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