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者才正式确立了“大圆满法”这个统称。现在一提到大圆满法,就包括了发菩提心与证悟菩提心、自然智,已不像初期只强调菩提心或菩提自然智,甚至阿底瑜伽的名称也比较少用了。
至于大圆满法最高传承的普贤王如来,在唐朝翻译的《大乘入楞伽经》就提到:“大慧,如不瞬世界、妙香世界及普贤王如来佛土之中,但瞪视不瞬,令诸菩萨获无生法忍及诸胜三昧。大慧,非有言说而有诸法。”[10]不瞬世界如来瞪眼不瞬,注视菩萨就令菩萨解脱。这是大乘经典中首度提到普贤王如来,但普贤王如来教导的详细修行方法,没有说明。宁玛派大圆满法修行刚好补足了这个缺口与不足。但宁玛派普贤王如来代表本初佛,与《入楞伽经》所提到的普贤王如来佛见地、功能还是不同,比较像是《大方广佛华严经》中法界毗卢遮那佛的角色取代,密教发展历史中建立五方五佛概念,将毗卢遮那佛立在中央位置,而普贤王如来被认为是更原始本初佛,传法五方五佛,并化身金刚持佛传法金刚手菩萨与金刚萨埵。
前文中提到笔者从龙钦饶降巴尊者及众祖师著作中,找出大圆满法正行见地主要的三十八个名词,基本与众多北传佛教经论见解一致(详见第二章及附录一)。大圆满法强调开悟自然智慧、虚空法性、无分别智、菩提心、无念无作意、无住、平等、本净、本超因果、轮涅无二、觉性赤裸、自性清净、光明如来藏、澄明本性、无自性、大悲周遍、无勤自然住、无修元成、自然任运、消融粗身、自生自明、法界穷尽、三身五智、无有、烦恼自解脱、三身自现、金刚宝瓶身等等。
以无分别智来说,就出现在众多佛典中,《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提到无分别智能证法界清净;《胜天王般若波罗蜜经》与《大般若波罗蜜多经》提到无分别智能了诸佛境界,寂静无说、离说;《大方等大集经》提到无分别智不可说,能破众生怖畏想;《金刚三昧经》提到无分别智分别无穷;《佛说文殊尸利经》提到尽智者,得智无分别;《佛说无上依经》提到圣人行处无分别智之境界,故名第一义;《大方广佛华严经》提到以无差别智,知一切差别。又提到无分别智善分别故;《成唯识论》提到依大乘经勤修行者,皆能引得无分别智,能正对治一切烦恼等等。
另外澄明本净出现在《放光般若经》与《道行般若经》中,指出般若波罗蜜本净,是虚空自然智本净的意思;《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大般涅槃经》、《摩诃般若波罗蜜多经》与《究竟一乘宝性论》,指出心性本净与大圆满法中的本净是自性清净一致;《光赞般若经》、《佛说濡首菩萨清净分卫经》指出诸法本净,其相本空,与大圆满法诸法元成,觉性大本净一致;《大乘密严经》指出瑜伽本净,所以超越彼岸,以化佛出现;《佛说魔逆经》指出泥洹本净,生死不二;《菩萨璎珞经》提出本净三昧,令一切众生悉见过去现在未来诸法本末,复令众生见诸佛无量世界、诸佛世尊;《佛说如来兴显经》指出本净自然,则为佛矣。等等经论与大圆满法证得本净自然智一致。
以消融粗身来说,在《大般涅槃经》、《大方等大集经》、《解深密经》、《摄大乘论释》、《大乘庄严经论》都提到消融粗习、粗业障而解脱,与大圆满法见地一致。
以菩提心来说,在《大方广佛华严经》提到一切波罗蜜住,菩提心为首;在《大般若波罗蜜多经》提到无真实菩提心,不能证得不退转地,亦不能证无上菩提了;在《大宝积经》提到一切法都无所得,是名得菩提心;《思益梵天所问经》中,等行菩萨问:诸菩萨发菩提心者所趣为何?文殊菩萨答曰:趣于虚空;《大宝积经》又提到,我证菩提自性清净,菩提之性与虚空等;《维摩诘所说经》提到,菩提等虚空,菩提不可得;《文殊师利佛土严净经》提到空者即是菩提,菩提即是文殊师利,名字亦空;《文殊师利所说般若波罗蜜经》与《度一切诸佛境界智严经》提到菩提无住处,菩提不可以言说,这跟大圆满法正行以虚空修炼菩提心一致。《胜思维梵天所问经》提到,世尊菩萨摩诃萨不应为功德利故发菩提心,但为大悲故。与大圆满法大悲存心,法界平等一致。在《如来庄严智慧光明入一切佛境界经》提到菩提者名为觉,觉者入三解脱门(空、无相、无愿)智,与大圆满法修菩提虚空自然智一致。
以无念无作意来说,在《文殊师利所说般若波罗蜜经》提到般若波罗蜜,无念无作故,即是一切诸佛之母;在《佛说如来不思议秘密大乘经》提到菩萨心密者,若修四念处行,即心无念亦无作意;在《入楞伽经》提到圣者内所证,常住于无念;在《大宝积经》提到诸菩萨摩诃萨,应入显现法界善巧印门,以无念印应一切法。这与大圆满法的法身无念见地一致。
以无勤自然住为例,在《大般若波罗蜜多经》中提到大菩萨应以无勤而为方便,圆满精进波罗蜜多;在《光赞般若经》提到法界自然住无所住;在《佛说法集经》提到如来自然住于平等法故;在《摄大乘论释》提到现前自然住,安立一切相,智者不分别,得最上菩提;在《大智度论》提到菩萨随喜福德,虽无勤劳,为度一切众生故胜;在《佛说文殊师利现宝藏经》提到一切佛界皆为虚空之土,虚空无缘常自然住。这与大圆满法正行强调无有勤作,本来无分别,无须觉性智境上勤求,自然住于无念平等境,见地一致。
以无住来说,《大方广佛华严经》提到诸佛无住,究竟不动摇;《大般若波罗蜜多经》提到大菩萨应以无住而为方便,安住般若波罗蜜多;《大般涅槃经》提到无住者名为楞严三昧,如来具足首楞严定;《大方等大集经》提到圣解脱者,名无所住,无住之住,住一切法;《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提到菩萨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大宝积经》提到一切诸法无有所住;《佛说文殊师利巡行经》文殊菩萨提到禅无住,一切诸法皆不可得。与大圆满法虚空无住,自然生妙慧,不住自性平等性,心勿寻心令清净,见地一致。
以自然任运来说,《佛说宝雨经》提到菩萨行住去来,若动若寂,任运常起无功用智;《佛说十地经》提到不动地菩萨离诸功用,任运至得无功用性;《佛说大乘智印经》提到于无相境任运现前;《大宝积经》提到如来不可思议大悲,不由功用任运常转。这与大圆满法方便智慧究竟后,身智事业任运成、无求自然安住任运成的见地一致。
以自性清净来说,《胜天王般若波罗蜜经》提到“文殊师利!甚深境界者……自性清净,不可思量、不可数知”;《大宝积经》提到我证菩提自性清净,菩提之性与虚空等;《胜思维梵天所问经》提到云何菩萨能行禅定,佛言:能觉一切智心自性清净故;《梵网经》提到一切众生戒本源自性清净;《大般若波罗蜜多经》提到一切法自性空故自性远离,由远离故自性寂静,由寂静故自性清净;《六祖大师法宝坛经》提到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世人性本清净,万法从自性生。与大圆满法修持于一切平等界,本来穷尽诸分别,住于自性清净界,言说文字无二故的见地一致。
以穷尽法性、法界穷尽来说,《佛说德护长者经》提到如来上上穷尽一切法界法故;《大宝积经》提到法界之相即是菩提,一切法空即是菩提,无二无分别故;《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提到平等真法界,佛与众生如,非断亦非常,大悲恒不尽,诸佛法性身,本觉自然智,是真胜义谛,唯佛方证知;《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提到一切法无相无作,不思议即法界,法界即无相,不思议即般若波罗蜜,般若波罗蜜、法界无二无别;《大般若波罗蜜多经》提到悟一切法穷尽性不可得故;《文殊师利净律经》提到犹如虚空无有分际,法界如是亦无分际;《商主天子所问经》提到破法界智……等智,则大菩萨智当得诸佛无碍大智;《佛说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证三昧大教王经》提到如来遍满法界,互相涉入,究竟一切尽虚空界,普遍一切世界云海;《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提到以我修功德力,同入普贤法界身。与大圆满法正行的觉性法尽赤裸,此即法身本位之密意,超越有无之边不可得。也就是自现之报身(现在的身体),最终也要融入内明法身界(虚空)中,因此称为智慧(法身)融入法界,如水月融入虚空(法界)的穷尽法性、法界不可得的见地一致。
至于大圆满法强调的平等法性、无有(法、佛等等),在大乘经论中不胜枚举,请参考文殊菩萨相关经典(第三章)、《维摩诘所说经》、《妙法莲华经》及《大智度论》等等。其中《阿毗达磨大乘经》中“一切法等依”的平等观常被提及,大圆满法所提到的光明如来蔵、三身自现、自生自明、无自性等等见解在前面论文中已有详述,因此大圆满法见地跟大乘佛法强调的重点完全一致,大圆满法理念已融入众多显密经论之中。只是大圆满法另有独特的四光脉(包括双眼智慧脉)、中脉验相、四灯、四相、童子瓶身、虹光化身等修炼,为空性、法界究竟解脱打下坚实的基础。为佛法八万四千法门中非常重要而珍贵的一个法脉分支,可以达到即身(一世)解脱。
另外, 刘立千居士在《大圆满法语浅解》一书的附录“汉文佛典中与大圆满见相合之法语浅解”[11],作了一些《楞严经》、《华严经》及禅宗等相关名词解释,但是没有与藏文典籍做相同或类似名词深入比较,且有些名词不是大圆满法专用词汇,笔者觉得对汉地佛教与藏传佛教的融合有所缺憾,因此第二章才特别从龙钦饶降巴尊者著作中整理三十八个名词,解说大圆满法实修见地,印证大圆满法实是继承大乘修持心法,这在学术界是第一次提出。
--------------------------------------------------------------------------------
[1]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十三光明觉品第九,《大正藏》第十册,第62~63页.
[2] 《佛说文殊师利净律经》,真谛义品第一,《大正藏》第十四册,第448页上中.
[3] 《首楞严三昧经》卷下称为龙种上如来,净土称为平等世界;《菩萨璎珞经》卷四称为大身如来,净土称为空寂世界;《菩萨处胎经》文殊身变化品第六十七称为升仙尊佛,净土称为无碍世界。
[4] 《阿閦佛国经》,《大正藏》,第十一册,第761页上.
[5] 同上,页七五七下、七五八上.
[6] 《大宝积经》,《大正藏》 第十一册,页一零六下.
[7] 班班多杰.《藏传佛教思想史纲》.上海:三联书局,1992年.第103页.
[8] 谈锡永.《大中观论集》(下).香港:密乘佛学会,1998年.第4页.五本密续书名:《菩提心觉性杜鹃》(《六金刚句》)、《修菩提心》、《菩提心抖擞》、《菩提心大金翅鸟》、《菩提心不枯大海》。
[9] 龙钦饶降巴.《大圆满虚幻休息论妙车释、大圆满禅定休息论清净车释等合编》(刘立千译).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年.第188页. 《普作续》云:“对我普作惟一性,随诸所欲而安名,或有名为菩提心,或有名为天空界,或有名为自然智,或有名为是法身,或有名为圆受用,或安名为变化身,或安名为一切智,或安名为一切法,或名四智或三智,或有名为五种智,或有名为界和觉,或名菩提自然智,皆见本智我而说。”
[10] 《大乘入楞伽经》卷第三,集一切法品第二之三,大周于阗国三藏法师实叉难陀译,《大正藏》第十六册,第603页上. 实叉难陀重视意译,强调简约顺畅。《楞伽经》最早在刘宋元嘉二十年(公元443年)由印度僧人求那跋陀罗译出,全称《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四卷,四品,品名均为《一切佛语心品》之一、之二、之三、之四。此译文辞简古,不容易阅读。
[11] 刘立千《大圆满法语浅解》.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第148~178页.
《结语1》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