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结语2

  三、大圆满法强调自然智慧与光光相融 谈锡永上师认为:“大中观见即如来藏。汉土华严,天台两宗虽主如来藏说,但其见地则与藏密所传不同。主要区别,在于汉土学者视如来藏为佛的本体,而藏传则视之为佛的本能。本体与本能二者大有分别。前者可判为“真常唯心”,后者则不受此判,以其离一切边际故。”[1]敦珠法王一脉喜欢谈“大中观见”,代表如来藏特性功用,在第二章第七节与附录(一)二十三节龙钦饶降巴尊者也谈光明如来藏,在第六章第三节笔者引经据典印证此佛教核心概念,但早期印度大圆满法祖师讲自然智慧、证本净菩提心、虚空无分别智、空性、无自性、无业无因果(本超因果、无异熟)、轮涅不二、三身任运等,比较不提如来藏概念,修达无住、无有法性、证悟三解脱门(空、无相、无愿),名相亦空,佛陀亦假名,方便示现,毕竟空寂,不是顽空。因此,自然智不破不立,不是中观应成派只破不立观念,也不能只当作大中观派的如来藏见解,真常唯心有我相我执,讲佛的本能,如果不能忘记佛自身,还是有自性我执,那么这些佛的神通神变能力,就容易导致法执,就脱离了佛陀缘起的根本见地,也不能了悟无自性的深意。因为要了解自己只是方便因缘的存在,是众佛菩萨的媒介,是空性的媒介,这些佛陀与文殊师利菩萨等的见地,非常难以理解,瑜伽、陀罗尼修行也不容易达到此境地,因此,学术界在使用大中观见时(注:空如来藏或不空如来藏),是否真正领悟智慧第一文殊菩萨在佛典中的开示,仍有疑义。大圆满法正行以虚空无相为修行依托,证悟光光相映,光光相融,光明妙用,法界无本尊,诸佛常自由往来(注:成道肉体显现法界特质,肉体即法界,法界诸佛大菩萨云集,有时代表智慧系统,有时代表慈悲系统,有时代表监察监督系统,有时内在光明照耀寰宇,故空性、无自性、光明显现),法性亦无执,有无皆虚幻,中道大悲行,宇宙中常自在无碍。因此,第一章第五节笔者提到大圆满法不是他空见,也不是真常唯心概念的如来藏见。(另请参考第六章第三节如来藏系经典讨论,空如来藏一切烦恼不能覆盖,不空如来藏显现一切妙法,虚空如来藏是转依自性我执的关键) 四、大圆满法代表五台山和冈底斯山脉澄明水晶(水晶塔)光的传承 在第三章第一节中,代表文殊师利菩萨(化身金刚手菩萨)传承的《圣妙吉祥真实名经》中提到:“殊胜不动自性净,持于正觉妙菩提,一切正觉现于前,智火炽焰光显盛。”谈锡永上师新译为:“无动最极澄明我,持于等正觉菩提,即一切佛之现证,智火炽焰极光明。”这四句话代表觉悟本净澄明智,自然智慧放光明。 其中第一句“无动最极澄明我”,梵文为stimitah suprasannātma,suprasanna汉译为“清净”,但其意实为非常清澈、非常明亮,故宜译为“极澄明”较贴切,另一词ātma,即“我”,而汉译为“性”、“自性”。笔者认为藏族学者将清澈、明亮、澄明,如水晶球般的清澄翻译成“赤裸、赤露”比较准确、生动,加上觉性显露﹙持于等正觉菩提﹚,将前两句相组合,就变成“觉性赤裸”或“觉性赤露”的名句,代表觉性澄明,而龙钦饶降巴尊者使用“内法觉性通彻赤裸,如水晶球,以证悟故”[2],准确描述了《圣妙吉祥真实名经》中前三句话,以及大圆满法正行开悟心境,因此历代大圆满法祖师皆沿用此种叙述。水晶球非常通透、相当写实,而且当阳光照射时发散七彩光芒,犹如中脉验相时的五智之气,在古代水晶球可能就是一种常用宝石,比虚空更好、更容易把握觉性通透澄明的深义。龙钦饶降巴尊者在《开显喻义明灯》一文提到,“因水晶是无量光佛之继承者,并可遣除众生的分别念,所以称为大舍利。因其能以法身比喻诠示明现金刚萨埵之智慧,所以称为金刚萨埵明镜。……最为殊胜应当是水晶,以水晶自性清净、无有内外、清澈透明而认识法身本面;依靠水晶内明之光从具四支智慧命风中所现智慧明相认识报身本面;依靠其外明光芒而认识化身光芒现相;依靠水晶表示而认识基住智慧本面”,又提到:“初劫具喜积时殊胜童子光佛以比喻直指本性,当时,从无量光佛心间降下五尺高的水晶塔,以此直指本性。而后水晶塔落于三十三天尊胜宫巴德热刚嘎顶层,后降落到五台山上,其后落于金刚座,再后落于冈底斯山,水晶塔放射光芒普照十方从而遣除了众生的分别念。”[3]因此,大圆满法可以说是水晶塔的传承,而且五台山的传承比冈底斯山(包括冈仁波齐峰、喜马拉雅山脉)西藏地区的传承还要早(注:当代学术界第一次提出),五台山也代表文殊菩萨的传承。总之,以水晶之光而认识觉性智慧本来面目,而达解脱(注:也可以使用三棱镜辅助修行,人体就像水晶塔结构,可吸收、反射、折射光波)。但这只是过渡的描述,依虚空自然智修行,看虚空、看光、看无云晴空,达觉性赤裸、平等法界、无分别智、三身任运、虹光化身等,才是文殊菩萨传承的大圆满法获致的更大证量。此即大圆满法是一种掌握“光”特性的宇宙银河自在逍遥法脉。甚至第一章第六节提到大圆满某一种功法,还修炼整个身体变成无数眼睛,如双眼智慧脉一般,吸收感知外部光能,增加明点,犹如全身觉性赤裸光明(掣盾击钹法犹如光网)。 五、龙钦饶降巴尊者传承自大乘心法著作中大量引用大乘经典 笔者从龙钦饶降巴尊者著作中,找出三十八个修行名词解说大圆满正行见地,并与北传大乘众多经论相同名词内容对照,验证大圆满法的确来自大乘佛法心传。此外尊者学识渊博,在一些不同著作中引用众多的北传或藏译佛典印证见地,也可以证明大圆满法是大乘心法的直接传承,这里提出六例讨论。 (一)《句义宝藏论》[4]引用各经论在本书(《句义宝藏论》)中页码如下:《宝性论》(48、101、440)、《中论》(49)、《佛说大般涅槃经》(75、78)、《华严经》(77、440)、《中品般若经》(77、163)、《入菩萨行论》(108、362)、《金刚经》(108)、《量抉择论》(109)、《经庄严论》(《大乘庄严经论》)(272)、《现观庄严论》(441、461)、《入楞伽经》(309)、《大宝积经》(362)、《二谛论》(362)、《入中论》(441)。 (二)《实相宝藏论》[5]引用各经论在本书中页码如下:《般若八千颂大疏》(5)、《中观根本颂》(40)、《大宝积经》(40)、《般若两万颂》(40)、《妙法莲华经》(44)、《三摩地王经》(44)、《阿毗达摩俱舍论》(《共乘对法藏论》)(40、156)。 (三)《上师心滴如意宝》[6]引用各经论在本书中页码如下:《因明七论》(44)、《心经》(44)、《中论》(45)、《入中论》(45、151、380、 460)、《入菩萨行论》(45)、《学集论》(寂天菩萨著)(45)、《圣妙吉祥真实名经》(106、425、462、470)、《宝性论》(274、280、294)、《现观庄严论》(274)、《二谛论》(380、460)、《胜鬘经》(《吉祥鬘经》)(457)、《如来藏经》(《佛藏经》)(457)、《华严经》(462)。 (四)《大圆满虚幻休息论妙车释》[7]引用各经论在本书中页码如下:《阿毗达摩大乘经》(注:原著作中写为《楞伽经》有误)(2)、《中品般若经》(3、21、24、57、59、68、77、82、84、89、115)、《贤愚经》(6)、《华严经》(6)、《宝性论》(8、21、27、85、99)、《三昧地王经》(《三摩地王经》)(8、23、24、64、74、77、89)、《大乘庄严经论》(《经庄严论》)(15、27、49、52、75)、《现观庄严论》(24、38、108)、《楞伽经》(24、72、91、97)、《妙幻师请问经》(《幻师妙贤请问经》)(26)、《般若八千颂》(27、36、96)、《妙法莲华经》(43)、《月光经》(《佛说月光菩萨经》)(27)、《不退转轮经》(《不退转*轮经》)(64)、《不可思议经》(《维摩诘所说经》)(46)、《入菩萨行论》(54、58、72、83、87、90、95、98、115)、《护国天王经》(70)、《大宝积经》(79、83、97、115)、《二谛论》(78)、《别解脱经》(《菩萨戒经》)(94)、《心经》(94)、《入中论》(98)、《宝鬘论》(98)、《圣妙吉祥真实名经》(108)、《中观般若根本论》(113、114)、《圣宝炬经》(64)、《坚慧经》(《法界无差别论》)(30)、《慧源请问经》(34)、《本智显现庄严经》(46、72)。 (五)《大圆满禅定休息论清净车释》[8]引用各经论在本书中页码如下:《圣妙吉祥真实名经》(114)、《别解脱戒经》(148、150)、《妙幻师请问经》(174)、《大乘庄严经论》(181、190)、《般若八千颂》(186)、《因明定量论》(《定量论》或《量决定论》,法称著)(187)、《宝性论》(190)、《现观庄严论》(190)。 此外,《大圆满心性休息》一书由于引用经典众多请参考附录一最后部分。 六、大圆满正行超越文字非起源于禅宗而是文殊菩萨与妙喜佛国的影响 “其余的法门都以能说的文字和句义为依据,所以,对于法性一开始就要求通达领悟。本部法则可“超越一切文字、句子、分别心、无分别之定等一切作意修持等”而现前观见法性,成就佛果。”[9]大圆满法正行口诀部修行超越语言文字。在《楞伽经》中,佛陀对大慧菩萨说:“若人说法堕文字者,是虚诳说。何以故?诸法自性离文字故…

《结语2》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 继续阅读 ▪ 参考文献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