叁、大圓滿法強調自然智慧與光光相融 談錫永上師認爲:“大中觀見即如來藏。漢土華嚴,天臺兩宗雖主如來藏說,但其見地則與藏密所傳不同。主要區別,在于漢土學者視如來藏爲佛的本體,而藏傳則視之爲佛的本能。本體與本能二者大有分別。前者可判爲“真常唯心”,後者則不受此判,以其離一切邊際故。”[1]敦珠法王一脈喜歡談“大中觀見”,代表如來藏特性功用,在第二章第七節與附錄(一)二十叁節龍欽饒降巴尊者也談光明如來藏,在第六章第叁節筆者引經據典印證此佛教核心概念,但早期印度大圓滿法祖師講自然智慧、證本淨菩提心、虛空無分別智、空性、無自性、無業無因果(本超因果、無異熟)、輪涅不二、叁身任運等,比較不提如來藏概念,修達無住、無有法性、證悟叁解脫門(空、無相、無願),名相亦空,佛陀亦假名,方便示現,畢竟空寂,不是頑空。因此,自然智不破不立,不是中觀應成派只破不立觀念,也不能只當作大中觀派的如來藏見解,真常唯心有我相我執,講佛的本能,如果不能忘記佛自身,還是有自性我執,那麼這些佛的神通神變能力,就容易導致法執,就脫離了佛陀緣起的根本見地,也不能了悟無自性的深意。因爲要了解自己只是方便因緣的存在,是衆佛菩薩的媒介,是空性的媒介,這些佛陀與文殊師利菩薩等的見地,非常難以理解,瑜伽、陀羅尼修行也不容易達到此境地,因此,學術界在使用大中觀見時(注:空如來藏或不空如來藏),是否真正領悟智慧第一文殊菩薩在佛典中的開示,仍有疑義。大圓滿法正行以虛空無相爲修行依托,證悟光光相映,光光相融,光明妙用,法界無本尊,諸佛常自由往來(注:成道肉體顯現法界特質,肉體即法界,法界諸佛大菩薩雲集,有時代表智慧系統,有時代表慈悲系統,有時代表監察監督系統,有時內在光明照耀寰宇,故空性、無自性、光明顯現),法性亦無執,有無皆虛幻,中道大悲行,宇宙中常自在無礙。因此,第一章第五節筆者提到大圓滿法不是他空見,也不是真常唯心概念的如來藏見。(另請參考第六章第叁節如來藏系經典討論,空如來藏一切煩惱不能覆蓋,不空如來藏顯現一切妙法,虛空如來藏是轉依自性我執的關鍵) 四、大圓滿法代表五臺山和岡底斯山脈澄明水晶(水晶塔)光的傳承 在第叁章第一節中,代表文殊師利菩薩(化身金剛手菩薩)傳承的《聖妙吉祥真實名經》中提到:“殊勝不動自性淨,持于正覺妙菩提,一切正覺現于前,智火熾焰光顯盛。”談錫永上師新譯爲:“無動最極澄明我,持于等正覺菩提,即一切佛之現證,智火熾焰極光明。”這四句話代表覺悟本淨澄明智,自然智慧放光明。 其中第一句“無動最極澄明我”,梵文爲stimitah suprasannātma,suprasanna漢譯爲“清淨”,但其意實爲非常清澈、非常明亮,故宜譯爲“極澄明”較貼切,另一詞ātma,即“我”,而漢譯爲“性”、“自性”。筆者認爲藏族學者將清澈、明亮、澄明,如水晶球般的清澄翻譯成“赤裸、赤露”比較准確、生動,加上覺性顯露﹙持于等正覺菩提﹚,將前兩句相組合,就變成“覺性赤裸”或“覺性赤露”的名句,代表覺性澄明,而龍欽饒降巴尊者使用“內法覺性通徹赤裸,如水晶球,以證悟故”[2],准確描述了《聖妙吉祥真實名經》中前叁句話,以及大圓滿法正行開悟心境,因此曆代大圓滿法祖師皆沿用此種敘述。水晶球非常通透、相當寫實,而且當陽光照射時發散七彩光芒,猶如中脈驗相時的五智之氣,在古代水晶球可能就是一種常用寶石,比虛空更好、更容易把握覺性通透澄明的深義。龍欽饒降巴尊者在《開顯喻義明燈》一文提到,“因水晶是無量光佛之繼承者,並可遣除衆生的分別念,所以稱爲大舍利。因其能以法身比喻诠示明現金剛薩埵之智慧,所以稱爲金剛薩埵明鏡。……最爲殊勝應當是水晶,以水晶自性清淨、無有內外、清澈透明而認識法身本面;依靠水晶內明之光從具四支智慧命風中所現智慧明相認識報身本面;依靠其外明光芒而認識化身光芒現相;依靠水晶表示而認識基住智慧本面”,又提到:“初劫具喜積時殊勝童子光佛以比喻直指本性,當時,從無量光佛心間降下五尺高的水晶塔,以此直指本性。而後水晶塔落于叁十叁天尊勝宮巴德熱剛嘎頂層,後降落到五臺山上,其後落于金剛座,再後落于岡底斯山,水晶塔放射光芒普照十方從而遣除了衆生的分別念。”[3]因此,大圓滿法可以說是水晶塔的傳承,而且五臺山的傳承比岡底斯山(包括岡仁波齊峰、喜馬拉雅山脈)西藏地區的傳承還要早(注:當代學術界第一次提出),五臺山也代表文殊菩薩的傳承。總之,以水晶之光而認識覺性智慧本來面目,而達解脫(注:也可以使用叁棱鏡輔助修行,人體就像水晶塔結構,可吸收、反射、折射光波)。但這只是過渡的描述,依虛空自然智修行,看虛空、看光、看無雲晴空,達覺性赤裸、平等法界、無分別智、叁身任運、虹光化身等,才是文殊菩薩傳承的大圓滿法獲致的更大證量。此即大圓滿法是一種掌握“光”特性的宇宙銀河自在逍遙法脈。甚至第一章第六節提到大圓滿某一種功法,還修煉整個身體變成無數眼睛,如雙眼智慧脈一般,吸收感知外部光能,增加明點,猶如全身覺性赤裸光明(掣盾擊钹法猶如光網)。 五、龍欽饒降巴尊者傳承自大乘心法著作中大量引用大乘經典 筆者從龍欽饒降巴尊者著作中,找出叁十八個修行名詞解說大圓滿正行見地,並與北傳大乘衆多經論相同名詞內容對照,驗證大圓滿法的確來自大乘佛法心傳。此外尊者學識淵博,在一些不同著作中引用衆多的北傳或藏譯佛典印證見地,也可以證明大圓滿法是大乘心法的直接傳承,這裏提出六例討論。 (一)《句義寶藏論》[4]引用各經論在本書(《句義寶藏論》)中頁碼如下:《寶性論》(48、101、440)、《中論》(49)、《佛說大般涅槃經》(75、78)、《華嚴經》(77、440)、《中品般若經》(77、163)、《入菩薩行論》(108、362)、《金剛經》(108)、《量抉擇論》(109)、《經莊嚴論》(《大乘莊嚴經論》)(272)、《現觀莊嚴論》(441、461)、《入楞伽經》(309)、《大寶積經》(362)、《二谛論》(362)、《入中論》(441)。 (二)《實相寶藏論》[5]引用各經論在本書中頁碼如下:《般若八千頌大疏》(5)、《中觀根本頌》(40)、《大寶積經》(40)、《般若兩萬頌》(40)、《妙法蓮華經》(44)、《叁摩地王經》(44)、《阿毗達摩俱舍論》(《共乘對法藏論》)(40、156)。 (叁)《上師心滴如意寶》[6]引用各經論在本書中頁碼如下:《因明七論》(44)、《心經》(44)、《中論》(45)、《入中論》(45、151、380、 460)、《入菩薩行論》(45)、《學集論》(寂天菩薩著)(45)、《聖妙吉祥真實名經》(106、425、462、470)、《寶性論》(274、280、294)、《現觀莊嚴論》(274)、《二谛論》(380、460)、《勝鬘經》(《吉祥鬘經》)(457)、《如來藏經》(《佛藏經》)(457)、《華嚴經》(462)。 (四)《大圓滿虛幻休息論妙車釋》[7]引用各經論在本書中頁碼如下:《阿毗達摩大乘經》(注:原著作中寫爲《楞伽經》有誤)(2)、《中品般若經》(3、21、24、57、59、68、77、82、84、89、115)、《賢愚經》(6)、《華嚴經》(6)、《寶性論》(8、21、27、85、99)、《叁昧地王經》(《叁摩地王經》)(8、23、24、64、74、77、89)、《大乘莊嚴經論》(《經莊嚴論》)(15、27、49、52、75)、《現觀莊嚴論》(24、38、108)、《楞伽經》(24、72、91、97)、《妙幻師請問經》(《幻師妙賢請問經》)(26)、《般若八千頌》(27、36、96)、《妙法蓮華經》(43)、《月光經》(《佛說月光菩薩經》)(27)、《不退轉輪經》(《不退轉*輪經》)(64)、《不可思議經》(《維摩诘所說經》)(46)、《入菩薩行論》(54、58、72、83、87、90、95、98、115)、《護國天王經》(70)、《大寶積經》(79、83、97、115)、《二谛論》(78)、《別解脫經》(《菩薩戒經》)(94)、《心經》(94)、《入中論》(98)、《寶鬘論》(98)、《聖妙吉祥真實名經》(108)、《中觀般若根本論》(113、114)、《聖寶炬經》(64)、《堅慧經》(《法界無差別論》)(30)、《慧源請問經》(34)、《本智顯現莊嚴經》(46、72)。 (五)《大圓滿禅定休息論清淨車釋》[8]引用各經論在本書中頁碼如下:《聖妙吉祥真實名經》(114)、《別解脫戒經》(148、150)、《妙幻師請問經》(174)、《大乘莊嚴經論》(181、190)、《般若八千頌》(186)、《因明定量論》(《定量論》或《量決定論》,法稱著)(187)、《寶性論》(190)、《現觀莊嚴論》(190)。 此外,《大圓滿心性休息》一書由于引用經典衆多請參考附錄一最後部分。 六、大圓滿正行超越文字非起源于禅宗而是文殊菩薩與妙喜佛國的影響 “其余的法門都以能說的文字和句義爲依據,所以,對于法性一開始就要求通達領悟。本部法則可“超越一切文字、句子、分別心、無分別之定等一切作意修持等”而現前觀見法性,成就佛果。”[9]大圓滿法正行口訣部修行超越語言文字。在《楞伽經》中,佛陀對大慧菩薩說:“若人說法墮文字者,是虛诳說。何以故?諸法自性離文字故…
《結語2》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